图书介绍

百年中国音乐史 1900-2000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百年中国音乐史 1900-2000
  • 居其宏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岳麓书社;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80761880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音乐史-研究-中国-1900~2000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百年中国音乐史 1900-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一、本书的缘起1

二、本书的学术背景1

三、本书的三个底本及其相互关系3

四、概念界说、对象选择及详略处理4

五、本书的结构与历史分期5

六、本书的谱例与图片6

第一章 重构与阵痛:世纪初第一次战略转型(1900—1931)8

第一节 眺内望外:中西音乐的现实样态9

一、我国传统音乐的现实样态10

二、西方艺术音乐的现实样态11

三、清末民初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11

四、清末民初论家对中西音乐的体认14

第二节 三说争鸣:转型阵痛中的自觉抉择16

一、“全盘西化”思潮17

二、“国粹主义”思潮20

三、“兼收并蓄”思潮27

四、“拿来主义”:中国音乐家清醒而自觉的历史抉择31

第三节 学堂乐歌:新音乐运动的序曲33

一、学堂乐歌的美学原则与形态演变34

二、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8

三、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41

第四节 繁花初放:新音乐运动代表人物及其音乐创作42

一、萧友梅的音乐主张及创作42

二、赵元任的音乐主张及创作46

三、刘天华的音乐主张及创作49

四、黎锦晖和他的儿童歌舞曲及歌舞剧53

五、王光祈的音乐思想58

六、青主的美学思想与音乐创作63

第五节 艰难起步: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68

一、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理论准备68

二、北大音乐传习所70

三、全国各地之“音乐研究会”71

四、开办较早的现代音乐教育机构72

五、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74

第二章 音乐与战争:在喷火呐喊中啼血创作(1931—1949)80

第一节 早期抗战音乐创作81

一、专业作曲家的抗日爱国歌曲创作81

二、聂耳的音乐创作84

三、左翼或爱国音乐家的早期抗战歌曲87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93

一、冼星海的音乐创作93

二、延安秧歌剧运动与秧歌剧98

三、歌剧《白毛女》及第一次歌剧高潮101

四、郑律成的音乐创作106

五、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107

第三节 大后方及沦陷区的音乐创作112

一、黄自的音乐创作113

二、贺绿汀的音乐创作118

三、吴伯超的音乐创作121

四、江文也的音乐创作125

五、陈田鹤的音乐创作128

六、刘雪庵的音乐创作131

七、马思聪的音乐创作133

八、江定仙的音乐创作135

九、谭小麟的音乐创作137

十、郑志声的音乐创作140

十一、其他作曲家的音乐创作141

十二、大后方及沦陷区的歌剧创作142

第四节 战时流行音乐:鱼龙混杂145

一、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145

二、陈歌辛的流行音乐创作147

三、黎锦光的流行音乐创作148

四、贺绿汀、刘雪庵的流行音乐创作149

五、日本歌星李香兰与流行音乐150

第五节 战时专业音乐教育151

一、大后方及沦陷区的专业音乐教育152

二、根据地及解放区的音乐教育158

第六节 战时左翼音乐理论的建构与思潮论争161

一、战时左翼音乐理论的建构162

二、关于音乐本质问题的论争171

三、关于“新音乐”的论争173

四、关于“战时音乐”的论争175

第七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176

一、抗争呐喊与自由渴望:国统区的音乐创作177

二、进军号角与胜利锣鼓:解放区的音乐创作178

第三章 创造与思索:共和国初期的音乐繁荣(1949—1956)182

第一节 音乐创作:为新中国放声歌唱184

一、声乐创作184

二、器乐创作188

三、歌舞、舞蹈及舞剧音乐创作191

第二节 音乐表演艺术:草创时期的初步繁荣192

一、院团调整,创建剧场艺术193

二、音乐表演艺术的初步繁荣193

三、声乐艺术中的“土洋之争”198

第三节 专业音乐教育:共和国音乐家的摇篮198

一、中央音乐学院199

二、上海音乐学院201

三、其他音乐院校203

第四节 传统音乐:新条件,新局面203

一、新中国面对的传统音乐遗产204

二、“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205

三、“推陈出新”与戏曲改革207

第五节 共和国乐坛第一次思潮大碰撞211

一、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及其主要论点212

二、从学术讨论到政治批判214

三、批判戛然而止,形势急转直下216

第六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全国音乐周”218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219

二、“全国音乐周”:新中国音乐成就大检阅220

三、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221

第四章 “反右”与“向左”:在曲折中前进(1957—1966)224

第一节 “反右”和大跃进中的音乐现实225

一、“反右”狂潮和中国音乐家的命运225

二、“大跃进”中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生活226

三、“反右”和大跃进时期的优秀作品227

第二节 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潮与批评231

一、汪立三与“冼星海交响乐的讨论”231

二、“拔白旗”运动与钱仁康《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233

三、关于“马思聪演奏曲目的讨论”234

四、关于“德彪西的讨论”236

五、关于“三化”的讨论238

六、李凌“资产阶级音乐思想”批判239

第三节 三年困难时期的音乐繁荣242

一、革命群众歌曲243

二、大型器乐曲244

三、中小型器乐曲246

四、中小型声乐作品及大合唱248

五、从《洪湖赤卫队》到《江姐》: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潮250

第四节 “两个批示”笼罩下的音乐界259

一、“两个批示”与中国音乐界259

二、在“两个批示”和“三化”鞭策下的音乐创作260

三、戏曲改革的新成果265

四、舞剧音乐创作的新生面269

第五章 梦魇与创造:“文革”中的音乐现实(1966—1976)274

第一节 “文革”中的歌曲创作276

一、“文革”早期的歌曲创作276

二、“文革”中后期的歌曲创作280

第二节 “革命样板戏”及“四人帮”的理论建构283

一、“革命样板戏”:奇特的音乐文化现象283

二、疯狂向“左”:“文革”音乐理论与思潮292

第三节 “文革”中的器乐创作297

一、器乐创作中的“样板”298

二、“文革”中的器乐改编曲301

三、“文革”中的原创器乐曲302

第六章 改革与开放:本世纪第二次战略转型(1976—1988)304

第一节 复苏时期:起步于止步之处305

一、音乐界的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305

二、音乐艺术的全面复苏308

三、音乐观念更新:阵痛与转型313

第二节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314

一、无法无天的“新潮音乐”315

二、少年老成:“回归传统”与“寻根热”316

三、作为前卫文化的“新潮音乐”319

第三节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挡不住321

一、“偷渡”的盒带与“D味歌曲”322

二、“民选15首”与“官选12首”323

三、八面来风,并存共荣324

四、作为都市娱乐文化的流行音乐326

第四节 音乐创作: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327

一、交响乐与室内乐:多元格局的形成327

二、民族器乐:华夏神韵的多样呈现329

三、声乐作品:雅俗共赏的创作主潮331

四、歌剧音乐剧:雅俗分流的现实态势334

第五节 “回顾与反思”:历史经验不能忘却341

一、“回顾与反思”的缘起与背景341

二、“回顾与反思”的主要论域及论点343

三、对“回顾与反思”的回顾与反思346

第七章 批判与徘徊:回流时期的音乐思潮与创作(1989—1992)348

第一节 回流时期的音乐思潮与创作349

一、音乐界的“反资”运动与实用本本主义的再崛起350

二、“全国音乐思想座谈会”351

三、思潮论辩的主要论域和论点351

四、批评大合唱中的不谐和音353

第二节 回流时期的音乐创作355

一、大型器乐曲356

二、中小型器乐曲358

三、大型声乐作品360

四、音乐戏剧作品360

第八章 涅槃与腾飞:后新时期的音乐繁荣(1992—2000)362

第一节 “南行讲话”之后的中国音乐界363

一、新形势下思潮争鸣的新特点364

二、市场经济与严肃音乐372

三、市场经济与传统音乐376

四、新形势与社会音乐生活377

第二节 多元发展的音乐创作380

一、交响音乐及室内乐381

二、民族器乐386

三、大型声乐作品387

四、音乐戏剧作品389

第三节 欣欣向荣的音乐表演艺术397

一、独唱独奏艺术398

二、指挥艺术401

三、专业音乐表演团体403

第四节 面向新世纪的音乐教育406

一、教学改革与教育理念的大转变406

二、专业音乐教育的大发展408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大繁荣419

第五节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音乐创作421

一、台湾地区的音乐创作421

二、香港地区的音乐创作427

三、澳门地区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生活431

结语434

后记438

附录440

附录之一:谱例编号441

附录之二:图片编号447

附录之三:参考文献4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