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快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快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
  • 欧阳南江,陈明辉,黎夏,艾彬,黎明海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ISBN:978750742920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城市化-关系-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研究-东莞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快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 研究背景1

0.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1

0.1.2 人、地、环境关系矛盾日益突出2

0.1.3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必然选择3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5

0.2.1 城市化与城市扩张5

0.2.2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7

0.2.3 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协调性9

0.2.4 相关技术方法应用进展11

0.3 研究目标与意义16

0.4 本书的组织架构16

第一篇 土地变化篇19

第1章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信息提取21

1.1 数据资料来源21

1.2 面向对象的遥感解译方法22

1.3 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23

1.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23

1.3.1.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24

1.3.1.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25

1.3.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27

1.3.2.1 景观格局指数27

1.3.2.2 土地变化图谱32

第2章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40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40

2.1.1 数据来源40

2.1.2 研究方法41

2.2 驱动力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43

2.2.1 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模型44

2.2.2 耕地和果园流失驱动力模型45

第3章 城镇扩张特征及集聚能力变化48

3.1 城镇扩张特征分析48

3.1.1 城市紧凑度49

3.1.2 城市信息熵50

3.1.3 城市扩张分形特征51

3.1.4 城市扩张强度时空分异特征52

3.2 城镇集聚能力评价54

3.2.1 潜力模型54

3.2.2 城镇集聚能力变化分析56

第4章 城镇扩张与交通变化的互动关系58

4.1 城市交通对土地利用结构反馈作用58

4.2 城市扩张与交通干线的空间关系59

4.2.1 纵向发展关系59

4.2.2 横向发展关系62

4.3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用地互动影响机制分析64

4.3.1 交通系统对城市用地发展的影响分析64

4.3.2 城市用地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作用分析67

4.4 基于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城市交通生成预测模型68

4.4.1 交通区位势能原理68

4.4.2 人口—土地—交通互动机理70

4.4.3 交通生成预测模型的构建70

4.4.4 模型实例应用73

4.4.5 结果分析80

4.5 基于交通引导的城市扩张元胞自动机模型81

4.5.1 城镇扩张CA模型82

4.5.2 模型实例应用83

4.5.3 结果分析83

第二篇 生态环境篇87

第5章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容量分析89

5.1 研究方法与指标获取89

5.1.1 评价指标体系90

5.1.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90

5.1.1.2 评价指标体系91

5.1.2 指标计算方法93

5.2 人居环境历史变化分析94

5.2.1 工业污染源分析94

5.2.1.1 排放总量空间分布特征95

5.2.1.2 污染负荷分布特征97

5.2.1.3 工业污染影响98

5.2.2 水环境分析与评价100

5.2.2.1 水质状况站点分析101

5.2.2.2 水质参数遥感反演102

5.2.2.3 水质影响因素分析106

5.2.3 土壤环境分析与评价106

5.2.3.1 pH值及各重金属含量空间格局108

5.2.3.2 土壤生态风险预警评估112

5.2.3.3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影响因素114

5.2.4 热环境演变格局116

5.2.4.1 热环境时空演变规律116

5.2.4.2 热岛效应演变研究117

5.2.4.3 驱动力分析117

5.3 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123

5.3.1 东莞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123

5.3.2 东莞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124

5.4 环境容量分析127

5.4.1 大气环境容量研究127

5.4.1.1 A值法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模型127

5.4.1.2 东莞市大气环境容量分析129

5.4.2 水环境容量研究129

5.4.2.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129

5.4.2.2 东莞市水环境容量分析131

5.4.3 人口容量研究133

5.4.3.1 “P—E—R”人口容量模型133

5.4.3.2 东莞市人口容量分析134

第6章 生态资产评估及安全评价138

6.1 生态系统变化分析138

6.1.1 生态系统类型划分138

6.1.2 东莞市生态系统变化138

6.2 生态资产估算140

6.2.1 评估指标体系与研究尺度140

6.2.2 生态资产评估方法140

6.2.3 生态资产估算及分析140

6.2.3.1 生产有机物质功能140

6.2.3.2 涵养水源功能144

6.2.3.3 废物处理功能148

6.2.3.4 气体调节功能149

6.2.3.5 营养物质循环功能153

6.2.3.6 保土育肥功能157

6.2.3.7 供水功能164

6.2.3.8 东莞市生态资产计算及变化分析165

6.3 污染价值损失分析171

6.3.1 污染物排放量分析172

6.3.1.1 污染排放指标的选取172

6.3.1.2 分镇区污染物排放量分析172

6.3.2 相对污染负荷分析175

6.3.2.1 大气环境污染负荷分析175

6.3.2.2 水污染负荷研究及分析176

6.3.3 污染价值损失分析179

6.3.3.1 研究方法180

6.3.3.2 污染价值损失分析181

6.4 生态服务价值演变分析183

6.4.1 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模型183

6.4.2 东莞市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变动特征184

6.4.3 东莞市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差异187

6.5 生态健康风险与生态安全分析187

6.5.1 生态健康188

6.5.1.1 生态风险评价模型188

6.5.1.2 东莞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188

6.5.2 生态安全192

6.5.2.1 生态足迹评价模型192

6.5.2.2 东莞市生态安全的演变特征194

第三篇 人口规模篇197

第7章 人口现状及其限制因素分析199

7.1 人口现状特点分析199

7.1.1 外来人口大幅度增长,总人口持续机械增长199

7.1.2 人口增长的动力源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199

7.1.3 人口密度大幅上升,人口分布不均199

7.2 基于城市资源的人口限制因素分析200

7.2.1 土地因素200

7.2.1.1 建设用地比例大,绿地比例偏低200

7.2.1.2 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农业用地大量流失,土地供需矛盾突出200

7.2.1.3 生态敏感性用地面积大,土地资源耗竭,后备土地资源不足201

7.2.1.4 工业用地分散粗放,土地利用效率较低201

7.2.2 水资源因素202

7.2.2.1 水资源稀缺,供给有限202

7.2.2.2 工业耗水量大,人均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多202

7.2.2.3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量大203

7.2.3 环境因素203

7.2.3.1 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上升,环境质量不断恶化203

7.2.3.2 人口高度密集引起热岛效应,从而威胁着城市热环境203

第8章 人口承载力估算205

8.1 基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容量206

8.1.1 基于劳动力需求的经济人口容量206

8.1.2 经济人口容量估算207

8.1.3 经济人口容量预测208

8.2 基于自然资源的人口容量209

8.2.1 基于土地资源的人口容量209

8.2.1.1 基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人口容量209

8.2.1.2 基于生态敏感性土地资源的人口容量213

8.2.2 基于水资源的人口容量214

8.2.2.1 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214

8.2.2.2 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的水资源人口容量215

8.3 基于环境的人口容量216

8.3.1 基于城市纳污能力的环境人口容量216

8.3.1.1 环境纳污能力计算216

8.3.1.2 基于纳污能力的环境人口容量预测218

8.3.2 基于碳氧平衡的热环境人口容量218

8.3.2.1 固碳量和释放量估算219

8.3.2.2 基于碳氧平衡的热环境人口容量222

第9章 适度人口规模研究224

9.1 总人口规模估算224

9.1.1 全市适度人口规模227

9.1.2 全市基本满意人口规模228

9.1.3 全市极限人口规模228

9.1.4 全市合理人口规模调控建议229

9.2 功能片区人口规模估算229

9.2.1 功能分区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特征229

9.2.2 各片区适度人口规模230

9.2.3 各片区基本满意人口规模231

9.2.4 各片区极限人口规模231

9.3 镇区人口规模估算232

9.3.1 各镇区适度人口规模233

9.3.2 各镇区基本满意人口规模235

9.3.3 各镇区极限人口规模236

第四篇 发展对策篇237

第10章 多层次城市发展环境分析239

10.1 响应国家重大发展要求239

10.1.1 “十二五”规划纲要239

10.1.1.1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239

10.1.1.2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39

10.1.2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240

10.1.2.1 城镇化发展路径240

10.1.2.2 产业发展(群)带240

10.1.2.3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职能调整240

10.1.2.4 珠三角东岸都市区241

10.1.2.5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布局241

10.1.2.6 构建都市区快速交通体系241

10.1.3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241

10.1.3.1 地区性中心241

10.1.3.2 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241

10.1.3.3 珠三角东岸都市区242

10.1.3.4 发展”湾区”的行动目标242

10.1.3.5 建立”新市镇”的行动目标242

10.1.4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42

10.1.4.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42

10.1.4.2 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242

10.1.4.3 优化珠江东岸地区功能布局242

10.2 推进自身重点项目规划243

10.2.1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43

10.2.2 生态园243

10.2.3 虎门港244

10.2.4 长安滨海新区244

10.2.5 中央商务区、中央商贸区、中央休闲区245

10.2.6 轨道交通245

10.2.7 休闲绿道246

第11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整合规划247

1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整合策略247

11.1.1 基于网络城市的空间整合247

11.1.1.1 多中心网络城市构想247

11.1.1.2 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测度模型247

11.1.2 基于主体功能的空间整合249

11.1.2.1 主体功能区发展理念与调控目标249

11.1.2.2 市域主体功能评价技术流程250

11.2 东莞市多中心网络城市发展方案251

11.2.1 基于人口密度的城市中心结构测度251

11.2.2 基于交通流量预测的城市中心结构测度253

11.2.3 东莞市多中心网络城市发展方案255

11.3 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案256

11.3.1 功能评价指标及其计算256

11.3.1.1 生态环境约束258

11.3.1.2 资源供给保障266

11.3.1.3 人口结构调控267

11.3.1.4 社会经济发展268

11.3.2 多因子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获取273

11.3.2.1 客观赋值法273

11.3.2.2 主观赋值法275

11.3.3 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278

11.3.3.1 一级指标及指标项指数278

11.3.3.2 主体功能区划初步方案280

11.3.3.3 基于潜力模型的辅助决策282

11.3.3.4 主体功能区划理想方案287

11.4 东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整合对策287

11.4.1 东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理想方案287

11.4.2 基于网络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289

11.4.3 分片区城市发展功能定位290

第12章 城市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策303

12.1 发展目标与职能定位303

12.2 发展现代产业,升级产业结构303

12.2.1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03

12.2.2 优化工业结构,打造制造名城304

12.2.3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306

12.3 完善交通体系,加速网络城市建设306

12.3.1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306

12.3.2 城市交通发展策略307

12.4 优化资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308

12.4.1 土地资源结构优化308

12.4.2 水资源结构优化309

12.4.3 人口资源结构优化311

12.5 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311

参考文献3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