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杨开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8517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12页
  • 主题词:区域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区域科学的回顾2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区域科学2

一、区域科学的定义2

二、区域科学的基本问题3

三、区域科学的体系4

第二节 中国区域科学发展历程6

一、准备时期6

二、正式建立时期7

三、深入发展期9

第三节 中国区域科学主要流派12

一、比较优势学派12

二、集聚经济学派12

三、制度学派13

四、生态文明学派14

五、一体化学派15

六、复杂科学学派16

第二章 新经济地理学进展25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脉络25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25

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拓展方向26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30

四、新经济地理学的政策含义31

第二节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进展33

一、厂商数目有限交易费用不同的垄断竞争的空间模型33

二、劳动力有限流动的区域差异模型34

三、基于人口移动和知识溢出的经济增长与集聚37

四、基于人力资本形成的区域差异模型39

五、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差异41

六、旅游空间结构的弱不对称性垄断竞争模型43

第三节 结论及展望45

第三章 空间计量经济学进展55

第一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5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55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6

第二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57

一、理论空间经济计量学57

二、应用空间经济计量学57

第三节 理论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58

一、空间权重及其设定58

二、空间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59

三、空间滞后模型62

四、空间误差模型63

五、空间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64

第四节 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进展66

一、应用领域日趋广泛66

二、理论验证不断增加67

三、与GIS等空间数据分析和模拟技术渐趋融合67

四、专门化空间经济计量软件逐渐增多67

第五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67

一、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国区域发展问题68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70

三、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与需要解决的问题70

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76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早期探索与创新76

第二节 走向成熟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77

第三节 强调“创新”和“以人为本”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81

第四节 结论及展望84

第五章 中国产业布局理论与政策演变91

第一节 中国产业布局理论演变91

一、中国产业布局理论91

二、新经济地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96

三、产业布局理论的其他发展98

四、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99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布局政策与实践100

一、1979~1991年产业布局重点向沿海地区倾斜100

二、1992~1999年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04

三、2000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07

四、非均衡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影响114

第三节 我国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116

一、产业布局政策取向发生转变,中西部经济的活力和增长极增加更加明显116

二、生态建设目标日益重要116

三、市场力量逐渐主导区域产业布局117

四、外商直接投资将深刻影响我国的产业布局117

第六章 中国乡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19

第一节 中国乡村发展的回顾119

一、乡村改革发展的历程119

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取得的成就122

第二节 中国乡村发展的经验总结127

一、功能定位清晰明确,引导乡村健康发展128

二、持续科技和人力资本投入,确保乡村经济稳定增长129

三、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乡村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130

四、多样化乡村发展模式,产生较强示范效应131

第三节 中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32

一、农业生产率较低,现代农业建设尚需时日133

二、农村工业化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后劲不足133

第四节 中国乡村发展的展望135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135

二、农村新型工业化以及建设现代农业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136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展现出新面貌137

四、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137

第七章 中国经济区划的理论与实践进展140

第一节 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框架140

一、经济地带141

二、综合经济区143

三、城市经济区146

四、开发管制区148

第二节 中国经济区划实践与理论的转型148

一、经济地带向多元化、柔性化格局转变148

二、从经济协作区划分转向城市经济区划150

三、开发管制区划的兴起152

第三节 中国经济区划发展的展望153

一、经济区划与类型区划结合153

二、经济区划的最小空间信息源154

三、标准的城市经济区划分156

四、与经济合作区网络的关系156

五、规范化的动态管理156

第八章 中国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进展159

第一节 关于我国区域规划的理论问题159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159

二、编制区域规划的动因162

三、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163

四、区域规划在全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65

第二节 关于我国区域规划的实践问题166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区域规划166

二、第二阶段:1981~1996年以第一轮区域性国土规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167

三、第三阶段:1996~2000年以“七大片”规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169

四、第四阶段:2003年以来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规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170

第九章 国土开发理论研究与我国国土开发战略174

第一节 国土开发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74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174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176

第二节 我国国土开发战略的演变182

一、均衡发展战略(1949~1978年)182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183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3年)184

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3年至今)185

第三节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论争186

一、“三”字型梯度空间格局186

二、“T”型国土开发格局187

三、“T”型国土开发格局的扩展189

四、“弗”字型194

五、菱形国土开发格局194

六、“弓箭”型空间格局195

七、“目”字型开发格局197

八、“四带一区”开发格局198

九、“发展轴-集聚区-其他类型区”开发格局199

十、“两横三纵”开发格局200

第十章 西部大开发理论与政策综述204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理论研究综述204

一、改革开放前理论界的初步探讨204

二、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的探讨205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政策及其效果216

一、西部大开发政策综述216

二、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221

三、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研究项目228

第十一章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变236

第一节 发展历程与阶段236

一、发展历程236

二、发展阶段237

第二节 发展现状和特征245

一、发展现状245

二、发展特征246

第三节 发展趋势与展望249

一、发展趋势249

二、未来展望252

第十二章 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历程255

第一节 中部地区的发展基础与战略地位255

一、中国经济区划演变中的“中部地区”255

二、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57

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25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的发展历程263

一、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中的中部地区缓慢发展(1978~1999年)264

二、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中部地区滞后发展(1999~2003年)266

三、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的加速发展(2004年至今)267

第三节 崛起战略下中部地区的发展趋势270

一、以城市群成长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270

二、县域经济与城市群对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274

三、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未来格局276

第十三章 中国特殊经济区的发展280

第一节 特殊经济区的含义与类型280

第二节 特殊经济区在中国的发展281

一、经济特区281

二、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283

第三节 特殊经济区与改革开放284

一、特殊经济区发展中的历时性特征285

二、特殊经济区发展中的共时性特征286

三、特殊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中的制度创新过程287

第四节 特殊经济区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进288

一、以深圳为核心的特殊经济区发展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288

二、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特殊经济区发展带动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289

三、特殊经济区引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289

四、特殊经济区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91

第五节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载着中国特殊经济区的未来293

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是“新特区”294

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新的改革和发展模式294

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影响区域经济发展295

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布局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