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IP的物联网架构、技术与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美)瓦舒尔,(瑞典)丹克尔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5409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应用;智能技术-应用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于IP的物联网架构、技术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部分架构1
第1章什么是智能物件1
1.1智能物件从何而来?2
1.1.1嵌入式系统3
1.1.2普适计算5
1.1.3移动通信6
1.1.4遥测技术及机器间通信7
1.1.5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泛在传感器网络8
1.1.6移动计算9
1.1.7计算机网络9
1.2对智能物件的挑战10
1.2.1节点级挑战10
1.2.2网络级挑战11
1.2.3标准化13
1.2.4互通性14
1.3小结14
第2章IP协议架构17
2.1引言17
2.2从NCP到TCP/IP17
2.3基本的TCP/IP架构设计原则18
2.4跨层优化的关键问题21
2.5IP分层对智能物件网络至关重要的原因22
2.6小结23
第3章智能物件为什么要采用IP协议25
3.1互通性26
3.2一个发展中的通用架构27
3.3架构的稳定性和普遍性28
3.4可扩展性29
3.5配置和管理29
3.6痕迹小30
3.7还有什么其他选择?31
3.8为什么网关不好?31
3.8.1固有的复杂性32
3.8.2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缺失32
3.9小结32
第4章用于智能物件网络和物联网的IPv6协议33
4.1引言33
4.2IPv4地址空间的耗尽35
4.3NATIPv4地址枯竭的一个(临时)解决方案39
4.4架构讨论39
4.5小结41
第5章路由43
5.1IP网络中的路由43
5.1.1IP路由和Qos43
5.1.2IP路由和网络可靠性44
5.2LLN中的路由特性46
5.3二层路由vs三层路由48
5.4小结51
第6章传输协议53
6.1UDP53
6.1.1尽力而为的数据报传送53
6.1.2UDP头54
6.2TCP54
6.2.1可靠的流传送55
6.2.2TCP头56
6.2.3TCP选项字段57
6.2.4往返时间估算58
6.2.5流量控制58
6.2.6拥塞控制58
6.2.7TCP状态59
6.3用于智能物件的UDP61
6.4用于智能物件的TCP61
6.5小结62
第7章服务发现63
7.1IP网络中的服务发现63
7.2服务发现协议64
7.2.1SLP64
7.2.2ZeroconfRendezvous和Bonjour65
7.2.3UPnP66
7.3小结67
第8章智能物件的安全性69
8.1安全的3个属性69
8.1.1保密性70
8.1.2完整性70
8.1.3可用性70
8.2通过隐匿实现安全71
8.3加密71
8.4智能物件的安全机制73
8.4.1智能物件的安全策略73
8.4.2链路层加密74
8.5IP体系架构上的安全机制74
8.5.1IPSec74
8.5.2TLS75
8.6小结75
第9章智能物件Web服务77
9.1Web服务基本概念78
9.1.1常见数据格式79
9.1.2表象化状态转变80
9.2智能物件Web服务的基本性能82
9.2.1实现的复杂度83
9.2.2性能84
9.3一个智能物件Web服务的例子——PACHUBE86
9.3.1交互模型88
9.3.2Pachube数据格式88
9.3.3HTTP请求89
9.3.4HTTP返回代码89
9.3.5验证和安全90
9.3.6触发器90
9.4小结91
第10章智能物件网络连接模型93
10.1引言93
10.2自治型智能物件网络模型93
10.3物联网94
10.4扩展Inteet94
10.5小结97
第2部分技术99
第11章智能物件的硬件和软件99
11.1硬件99
11.1.1通信设备100
11.1.2微控制器101
11.1.3传感器与制动器102
11.1.4电源103
11.1.5展望:片上系统、印制电路和电子黏土104
11.2智能物件软件部分105
11.2.1智能物件的操作系统106
11.2.2多线程编程与事件驱动编程的比较110
11.2.3内存管理112
11.2.4展望:宏编程、Java113
11.3能量管理114
11.3.1无线能量管理机制115
11.3.2异步负载循环116
11.3.3同步负载循环117
11.3.4无线开启时间示例118
11.4小结118
第12章智能物件的通信机制121
12.1智能物件的通信模式121
12.1.1一对一通信122
12.1.2一对多通信122
12.1.3多对一通信123
12.2物理通信标准124
12.3IEEE802154标准125
12.3.1 802154地址126
12.3.2 802154物理层127
12.3.3媒体访问控制(MAC)层128
12.3.4 802154的帧格式129
12.3.5功耗129
12.4IEEE80211和WiFi130
12.4.1网络拓扑和结构131
12.4.2物理层131
12.4.3媒体访问控制(MAC)层132
12.4.4低功耗WiFi133
12.5电力线通信PLC)134
12.5.1物理层135
12.5.2MAC层135
12.5.3功耗135
12.6小结136
第13章UIP——轻量的IP协议栈137
13.1运行原则138
13.1.1输入处理139
13.1.2输出处理142
13.1.3定期处理143
13.1.4数据分组转发143
13.2uIP内存缓冲器管理143
13.3uIP应用程序接口144
13.4uIP协议实现146
13.4.1IP分段重组147
13.4.2TCP147
13.4.3校验和计算148
13.5内存占用空间148
13.6小结149
第14章标准化151
14.1引言151
14.2IETF151
14.2.1IETF的目标152
14.2.2IETF组织结构153
14.2.3IETF标准化过程153
14.2.4IETF标准化过程155
14.2.5IAB156
14.3和智能物件IP有关的工作组157
14.3.1基于低功耗无线个域网的IPv6工作组158
14.3.2ROLL工作组160
14.4小结163
第15章智能物件网络中使用lpv6——技术复习165
15.1智能物件网络中使用IPv6?165
15.2Iv6包的头166
15.2.1IPv6固定的头166
15.2.2扩展头167
15.2.3逐跳选项头168
15.2.4路由头168
15.2.5分片头169
15.2.6目的地选项头170
15.2.7无下一个头171
15.3IPv6寻址架构171
15.3.1单播、任播和多播的概念171
15.3.2IPv6地址的表示171
15.3.3单播地址172
15.3.4任播地址174
15.3.5多播地址174
15.4IPv6中的ICMP协议176
15.4.1ICMPv6错误消息176
15.4.2ICMP信息消息177
15.5邻居发现协议177
15.5.1邻居请求消息178
15.5.2邻居通告消息179
15.5.3路由器通告消息179
15.5.4路由器请求消息182
15.5.5重定向消息182
15.5.6邻居不可到达检测(NUD)182
15.6负载平衡183
15.7IPv6自动配置183
15.7.1创建链路本地地址183
15.7.2无状态自动配置过程184
15.7.3IPv6中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隐私扩展186
15.8DHCPv6187
15.8.1有状态自动配置187
15.8.2无状态DHCP187
15.9IPv6服务质量188
15.9.1Diffserv模型188
15.9.2IntServ模型189
15.10IPv4骨干网络上的IPv6189
15.11IPv6多播191
15.12小结192
第16章6LoWPAN适配层193
16.1术语193
16.2 6LoWPAN适配层194
16.2.1网状寻址头195
16.2.2分片197
16.2.3 6LoWPAN头压缩198
16.2.4无状态配置207
16.3小结208
第17章智能物件网络中的RPL路由209
17.1简介209
17.2什么是低功耗有损网络?209
17.3路由需求210
17.4智能物件网络中的路由度量212
17.4.1聚集路由度量与记录路由度量213
17.4.2本地度量与全局度量213
17.4.3路由度量/限制通用头213
17.4.4节点状态和属性目标213
17.4.5节点能源目标214
17.4.6跳数目标214
17.4.7吞吐量目标214
17.4.8延迟目标214
17.4.9链路可靠性目标214
17.4.10链路颜色属性215
17.5目标功能215
17.6RPL:为智能物件网络设计的新的路由协议217
17.6.1协议综述217
17.6.2多个DODAG的使用和RPL实例的概念219
17.6.3RPL消息221
17.6.4RPLDODAG创建过程223
17.6.5DODAG内部以及DODAG间的节点的移动225
17.6.6使用DAO消息沿着DODAG填充路由表226
17.6.7RPL中的回路避免和回路检测机制229
17.6.8全局和本地修复231
17.6.9RPL路由邻接性234
17.6.10RPL定时器管理235
17.6.11模拟结果236
17.7小结241
第18章IP智能物件联盟243
18.1IPSO联盟的任务和目标243
18.2IPSO联盟244
18.3IPSO联盟的关键活动之一:互通性测试245
18.4小结247
第19章非IP智能物件技术249
19.1ZigBee249
19.1.1ZigBee设备类型250
19.1.2ZigBee协议栈的分层250
19.1.3物理层和MAC层251
19.1.4网络层251
19.1.5应用支撑子层252
19.1.6应用框架层252
19.1.7网络设置253
19.1.8ZigBee正在向IP迁移253
19.2ZWave254
19.3小结254
第3部分应用255
第20章智能电网255
20.1简介255
20.2术语259
20.3核心网格监视和控制259
20.3.1应用案例1:二次变电站的监控259
20.3.2应用案例2:变电站状态检修261
20.3.3应用案例3:线路动态评分262
20.3.4技术特点与挑战262
20.4智能计量(NAN)265
20.4.1应用和案例265
20.4.2网络特征和技术挑战266
20.5HAN267
20.5.1应用和案例267
20.5.2网络特征和技术挑战270
20.5.3技术挑战的总结271
20.6小结272
第21章工业自动化273
21.1机遇273
21.2挑战275
21.3使用案例276
21.3.1状态监测277
21.3.2无线控制278
21.3.3移动办公279
21.4小结280
第22章智能城市与城市网络281
22.1介绍281
22.2城市环境监测282
22.2.1城市生态环境监测282
22.2.2自然灾害检测和预报284
22.2.3技术特点和挑战285
22.3社会性网络286
22.3.1基于Web的社会化网络服务的扩展287
22.3.2监测老人和孩子288
22.3.3技术特点和挑战289
22.4智能交通系统290
22.4.1交通监测和控制291
22.4.2自动收费/罚款系统293
22.4.3技术特点和挑战294
22.5小结294
第23章家庭自动化297
23.1简介297
23.2主要应用及案例298
23.2.1照明控制298
23.2.2安全性和保密性298
23.2.3舒适性和便捷性299
23.2.4能源管理299
23.2.5远程家庭管理300
23.2.6老年人生活自理与辅助300
23.3技术挑战和网络特征300
23.3.1拓扑类型和流量矩阵301
23.3.2设备数量301
23.3.3移动程度301
23.3.4健壮性和可靠性301
23.3.5服务质量的要求302
23.3.6电池操控302
23.3.7运行环境302
23.3.8安全性302
23.3.9安装和设置的简便性303
23.4小结303
第24章楼宇自动化305
24.1BAS参考模型305
24.2新兴楼宇自动化应用306
24.2.1入驻和撤离307
24.2.2能源管理307
24.2.3需求响应307
24.2.4防火防烟307
24.2.5疏散308
24.3现有楼宇自动化系统308
24.4楼宇自动化中传感器和制动器的特性310
24.4.1区域控制311
24.4.2片区控制312
24.4.3楼宇控制312
24.5新兴的基于智能物件的BAS313
24.5.1新兴的传感器、制动器和协议313
24.5.2基于IP的企业层协议314
24.6小结314
第25章建筑物健康监测315
25.1简介315
25.2主要应用和案例317
25.3技术挑战318
25.3.1自动配置318
25.3.2多播支持318
25.3.3路由319
25.3.4网络拓扑319
25.3.5网络可扩展性319
25.3.6移动性319
25.3.7链路和设备特性319
25.3.8流量特征320
25.3.9服务质量320
25.3.10安全320
25.3.11部署环境320
25.4数据采集与分析320
25.5未来的应用与展望321
25.6小结321
第2章集装箱跟踪323
26.1GECommerceGuard323
26.2IBMSecureTradeLane325
26.3小结326
参考文献327
热门推荐
- 3803593.html
- 79084.html
- 3170348.html
- 2045377.html
- 1379242.html
- 955403.html
- 2367771.html
- 775293.html
- 3777634.html
- 28378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1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3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4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3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6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0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12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03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4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