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下
  • 张学军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11471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569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872页
  • 主题词:皮肤病学-基本知识;性病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皮肤的发生(皮肤的胚胎学)&李春英 高天文1

第一节 表皮的发生1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发生2

二、黑素细胞的发生2

三、朗格汉斯细胞的发生4

四、梅克尔细胞的发生4

第二节 皮肤附属器的发生4

一、毛囊及毛发4

二、外泌汗腺5

三、顶泌汗腺6

四、皮脂腺6

五、指(趾)甲6

第三节 真皮的发生7

第四节 真-表皮交界的发生8

第五节 胚胎过程各阶段皮肤的特征8

一、胚胎的皮肤8

二、胚胎向胎儿皮肤的转变9

三、胎儿的皮肤9

四、胎儿活检和产前诊断10

第六节 人类皮肤胚胎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事件的时间段11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13

第一节 表皮15

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李承新 高天文15

二、黑素细胞&李春英 高天文21

三、朗格汉斯细胞24

四、梅克尔细胞26

第二节 真表皮连接&李承新 高天文27

第三节 真皮28

一、胶原纤维29

二、网状纤维30

三、弹力纤维31

四、基质31

五、真皮的细胞成分31

第四节 皮下组织34

第五节 皮肤附属器&廖文俊 高天文35

一、毛和毛发35

二、毛囊35

三、皮脂腺39

四、外泌汗腺39

五、顶泌汗腺40

六、甲41

第六节 皮肤的神经42

第七节 皮肤的血管44

第八节 皮肤的淋巴管45

第九节 皮肤的肌肉46

第十节 皮肤黏膜移行部位的组织学&马翠玲 高天文46

一、口唇46

二、口腔黏膜46

三、阴茎46

四、阴唇和阴蒂47

五、乳头和乳晕47

第三章 皮肤细胞生物学49

第一节 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张建中51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51

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52

三、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其调节54

四、角质形成细胞的肿瘤转化55

五、角质形成细胞的自我保护56

六、角质形成细胞的信号传导56

七、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学功能57

八、角质形成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关系58

九、以角质形成细胞病变为主的皮肤病59

十、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方法60

第二节 黑素细胞生物学&项蕾红63

一、黑素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63

二、黑素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黑素生成的调节66

三、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的关系72

四、黑素细胞相关皮肤病74

五、黑素细胞基本研究方法78

第三节 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程浩81

一、朗格汉斯细胞的生物学特性81

二、朗格汉斯细胞与皮肤免疫功能90

三、朗格汉斯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91

四、皮肤病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改变93

五、朗格汉斯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96

第四节 Merkel细胞及未分类细胞生物学&项蕾红98

一、Merkel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99

二、Merkel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关系101

三、皮肤病中Merkel细胞的改变102

四、未定细胞104

第五节 真皮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何威104

一、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称谓或相关细胞104

二、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05

三、真皮成纤维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107

四、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基本功能108

五、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109

六、成纤维细胞相关皮肤病110

七、成纤维细胞基本研究方法114

第六节 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阎国富116

一、内皮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16

二、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发生及其调节117

三、内皮细胞与皮肤炎症和免疫119

四、血管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121

五、内皮细胞与皮肤病121

六、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125

第七节 皮肤肥大细胞生物学&程浩127

一、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27

二、皮肤肥大细胞与炎症介质133

三、肥大细胞的免疫功能135

四、与皮肤肥大细胞相关的皮肤病136

五、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139

第八节 皮肤神经细胞生物学&常建民141

一、皮肤神经细胞的构成及特征141

二、神经细胞与神经递质143

三、皮肤病中的神经细胞变化144

四、皮肤神经细胞基本研究方法145

第九节 皮肤脂肪细胞生物学&伍津津145

一、脂肪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46

二、脂肪源性干细胞148

三、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150

四、脂肪细胞与脂肪代谢154

五、皮肤病中脂肪细胞的变化156

六、脂肪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156

第十节 毛囊、皮脂腺生物学157

一、毛囊、皮脂腺细胞组成及其特性157

二、毛囊发育及毛发生长调节161

三、以毛囊、皮脂腺为主要病变的皮肤病167

四、毛囊、皮脂腺的基本研究方法167

第十一节 皮肤创伤修复的细胞生物学&何威176

一、皮肤组织的修复与再生176

二、皮肤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177

三、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179

四、皮肤创伤异常愈合184

五、胚胎皮肤创伤的无瘢痕修复186

六、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意义及启示188

第四章 皮肤生理学&刘彦群 魏志平199

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200

一、屏障的解剖学基础200

二、屏障的生理学基础201

三、皮肤的屏障作用202

四、皮肤的吸收作用204

五、影响皮肤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的因素205

第二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207

一、汗腺207

二、皮脂腺210

第三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212

一、体温212

二、体热平衡213

三、体温调节215

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217

一、皮肤感觉分类217

二、皮肤感觉的电生理学217

三、皮肤感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217

四、皮肤感觉阈值217

五、皮肤感觉定位218

六、皮肤后感觉218

七、几种常见的皮肤感觉218

第五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223

一、皮肤对免疫学发展的作用224

二、皮肤免疫系统224

三、皮肤的免疫监视功能228

第六节 皮肤的呼吸功能228

一、二氧化碳228

二、透皮氧分压229

第七节 皮肤的内分泌功能229

一、类固醇229

二、蛋白质和多肽231

三、甲状腺激素233

四、维生素D激素233

第八节 皮肤的社交功能234

一、视觉交流234

二、气味交流235

第九节 皮肤附属器生理学235

一、毛发生理235

二、指(趾)甲生理237

三、汗腺生理238

四、皮脂腺生理240

第十节 皮肤的老化242

一、皮肤老化的形态学改变243

二、皮肤老化对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244

三、皮肤老化对创伤愈合的影响246

第十一节 皮肤的营养生理247

一、热能247

二、蛋白质248

三、脂类248

四、糖类249

五、水和电解质250

六、微量元素251

七、维生素252

第五章 皮肤生物化学259

第一节 皮肤的新陈代谢&周建光 郑敏261

一、能量代谢261

二、糖代谢261

三、脂类代谢262

四、蛋白质代谢264

五、水和电解质代谢265

第二节 角蛋白与其他表皮蛋白、表皮角化过程及其调节&于建斌265

一、角蛋白的分类与表达266

二、角蛋白多肽结构267

三、角蛋白中间丝的形成267

四、参与细胞套膜形成及角化过程的其他蛋白268

五、细胞套膜的形成以及软角化270

六、硬角化272

七、角蛋白与其他表皮蛋白表达的调节272

八、药物对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影响274

第三节 真皮蛋白和蛋白降解酶&张宪旗 郑敏275

一、胶原蛋白275

二、弹性蛋白278

三、基质降解酶280

四、真皮蛋白质代谢与皮肤病284

第四节 皮肤脂质代谢&严建良 郑敏285

一、皮肤的脂质含量285

二、表皮脂质和皮脂脂质的成分285

三、皮肤脂质的代谢286

四、皮肤脂质的异常287

第五节 皮肤结缔组织代谢&张建中287

一、参与皮肤结缔组织代谢的主要细胞287

二、胶原288

三、弹性蛋白289

四、基质290

五、结缔组织成分的分解290

六、结缔组织成分合成和分解的调节291

七、各种结缔组织疾病中的代谢变化292

八、影响结缔组织成分代谢的药物293

第六节 皮肤色素沉着与调节&周平294

一、皮肤的颜色294

二、黑素沉着的调节295

第七节 皮肤内的有关介质&满孝勇 郑敏298

一、血管活性物质298

二、皮肤中的化学趋化介质301

三、皮肤中的神经介质303

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306

第八节 皮肤内的有关受体307

一、糖皮质激素受体308

二、性激素受体309

三、维A酸受体310

四、组胺受体313

五、其他313

第九节 基底膜分子&于建斌318

一、皮肤基底膜带结构318

二、皮肤基底膜带分子组成318

三、皮肤基底膜带功能324

四、皮肤基底膜带与遗传性大疱性皮肤病325

五、皮肤基底膜带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326

第十节 皮肤的细胞外基质&张宪旗 郑敏327

一、胶原327

二、弹性纤维327

三、纤维粘连蛋白328

四、层粘连蛋白329

五、纤蛋白329

六、蛋白多糖与氨基聚糖330

七、表皮基底膜333

八、细胞外基质受体335

九、基质降解酶335

第十一节 皮肤内的自由基&周平336

一、自由基的概念336

二、自由基的来源336

三、自由基的生物学作用339

四、机体对自由基损伤的防御340

五、自由基与皮肤病342

六、抗氧化疗法344

第六章 皮肤分子生物学349

第一节 概述&小朱红 陆洪光 何春涤349

一、皮肤分子生物学的历史349

二、皮肤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350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350

一、DNA分离与纯化技术及其在皮肤病中的应用&齐瑞群 高兴华350

二、核酸杂交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洪玉晓 高兴华353

三、基因克隆与表达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范星 张胜权 张学军355

四、基因文库技术在皮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徐生新 张学军361

五、DNA序列的测定、化学合成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徐宏慧 李远宏365

六、PCR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368

七、基因工程抗体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张驰 张学军374

八、转基因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郑松 高兴华378

九、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皮肤病&王凯波 肖尚喜 张学军380

十、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及其在皮肤研究中的应用&大朱红 周海涛 何春涤385

第三节 皮肤病与分子生物学389

一、病毒性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张士发389

二、大疱性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徐媛媛 曹双林 耿龙397

三、皮肤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陈江 何春涤399

四、炎症性皮肤病和银屑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宋丽新 张士发424

五、结缔组织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29

第七章 皮肤免疫学441

第一节 概述&陆前进 李亚萍442

一、皮肤在免疫学发展中的作用442

二、皮肤免疫的基本概念443

三、皮肤免疫学研究现状445

第二节 皮肤免疫系统&陆前进 邱湘宁446

一、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446

二、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446

三、皮肤免疫系统的免疫球蛋白与补体456

四、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458

第三节 皮肤抗原&严开林461

一、抗原的基本概念461

二、表皮抗原461

三、基底膜抗原465

四、朗格汉斯细胞抗原468

五、核抗原470

第四节 皮肤内的黏附分子&梁云生 罗勇奇471

一、细胞黏附分子的分类、结构和功能471

二、细胞黏附分子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分布和作用475

三、黏附分子在表皮发生中的作用477

四、黏附分子与皮肤病478

第五节 抗体与皮肤病&张桂英 杨盛波481

一、与SLE有关的自身抗体482

二、与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有关的自身抗体486

三、与硬皮病有关的自身抗体486

四、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关的自身抗体488

五、与大疱性皮肤病有关的自身抗体488

六、与其他皮肤病有关的自身抗体489

第六节 细胞因子与皮肤病&张桂英 胡南489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基本特点489

二、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490

三、表皮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494

四、细胞因子与皮肤病497

五、重组细胞因子及其抗体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501

第七节 趋化因子与皮肤病&苏玉文 张静 曾丽503

一、趋化因子的概念503

二、趋化因子受体504

三、趋化因子的作用505

四、在免疫性/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506

五、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作用507

六、在肿瘤性皮肤病中的作用507

第八节 补体与皮肤病&苏玉文 张静 陈磊平508

一、补体的生物学特点508

二、与补体有关的皮肤病509

第九节 细胞介导免疫与皮肤病&李亚萍 邱湘宁510

一、嗜酸性粒细胞511

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513

三、T淋巴细胞515

第十节 HLA与皮肤病&周英 肖嵘 汪峰517

一、HLA基本概念517

二、HLA与皮肤病524

第十一节 皮肤病的免疫学紊乱及发病机制&李干群 梁云生529

一、结缔组织病529

二、大疱性皮肤病537

三、免疫缺陷性皮肤病542

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546

五、感染及传染性皮肤病552

六、皮肤恶性肿瘤562

七、其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565

第十二节 流式细胞技术原理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张广森 龚凡杰576

一、流式细胞技术发展简史576

二、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及应用特点577

三、流式细胞仪在皮肤科领域中的应用578

第八章 皮肤光生物学584

第一节 概述&毕志刚585

第二节 电磁波辐射585

一、电磁波的物理性质585

二、光源586

三、光的生物学效应586

第三节 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影响587

一、紫外线辐射对正常皮肤的作用587

二、皮肤对光的防御作用588

三、皮肤对光的异常反应589

第四节 紫外线辐射与细胞信号传导&李圆圆 阎春林590

一、紫外线致DNA损伤及修复与细胞信号转导590

二、紫外线作用于细胞膜成分与细胞信号转导590

三、紫外线作用于细胞质非核成分及细胞信号转导591

四、紫外线与基质金属蛋白酶591

五、结语592

第五节 皮肤光敏反应&阎春林592

一、光敏反应、光毒反应、光变态反应592

二、光敏反应的分子机制592

三、光毒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593

四、光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593

五、光敏物质594

六、光敏物质的检测方法595

第六节 紫外线与皮肤免疫&毕志刚596

一、紫外线对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596

二、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596

三、紫外线对淋巴细胞的影响597

四、紫外线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597

五、紫外线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597

六、紫外线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可能机制598

第七节 皮肤光老化&阎春林600

一、临床特点601

二、组织学及生物化学改变601

三、作用光谱601

四、皮肤老化与光老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602

五、光老化的预防与治疗602

第八节 光致癌603

一、简介603

二、光致癌过程的三项物理参数:波长、剂量、时间603

三、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604

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605

五、光致癌过程中紫外线的免疫抑制作用605

六、活性氧和自由基607

七、光致癌的预防607

第九节 光敏性皮肤病608

一、外源性光敏性皮炎608

二、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609

三、皮肤卟啉病610

四、DNA修复缺陷性疾病611

五、紫外线照射诱发或加重的皮肤病614

第九章 皮肤病原生物学617

第一节 皮肤微生态学基础&李珊山 郝飞619

一、皮肤表面的地形学619

二、皮肤表面的气候619

三、皮肤的结构620

四、皮肤表面的化学成分622

五、皮肤的腺体623

六、皮肤表面的扩展定义624

七、皮肤表面寄居物的部位624

八、皮肤表皮防御系统的破坏和修复机制625

第二节 皮肤寄居微生物的营养学&刘原君 刘全忠625

一、胞外酶类627

二、无机离子628

三、氧628

四、碳/能源629

五、氮源630

六、维生素631

七、脂类631

第三节 影响皮肤菌群的有关因素&李燕 刘全忠632

一、皮肤结构633

二、pH634

三、温度635

四、水合作用636

五、氧和二氧化碳636

六、光637

七、黏附因素638

第四节 皮肤寄居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翟志芳 郝飞638

一、皮肤寄居菌群间拮抗作用639

二、皮肤寄居菌群间及其与人和动物间的相互促进作用641

三、皮肤寄居菌群间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641

第五节 皮肤微生物的黏附和皮肤菌群的发展变化&李珊山 郝飞643

一、皮肤微生物的黏附643

二、出生后皮肤菌群的发展变化647

第六节 细菌与皮肤病&翟志芳 郝飞648

一、概论648

二、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649

三、A群链球菌感染性皮肤病652

四、皮肤结核病654

第七节 病毒与皮肤疾病656

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656

二、病毒的检测方法656

三、病毒的分类657

四、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658

五、病毒引起的皮肤病658

第八节 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宋志强667

一、概述667

二、昆虫纲668

三、蛛形纲679

四、其他节肢动物性皮肤病686

第九节 麻风&王群 郝飞687

一、麻风杆菌的生物学性状687

二、流行病学687

三、发病机制688

四、临床特征692

五、诊断696

六、治疗696

七、预防699

第十节 其他微生物所致的皮肤感染&高琴 刘全忠699

一、衣原体所致的皮肤病699

二、立克次体所致的皮肤病702

三、螺旋体引起的皮肤病706

第十一节 Reiter综合征&罗娜 郝飞710

一、历史及流行病学710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711

三、临床表现713

四、实验室检查714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714

六、治疗714

第十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张建中715

一、流行病学715

二、临床NTM感染类型716

三、NTM感染的实验室检查718

四、诊断720

五、治疗721

六、预防722

下册725

第十章 医学真菌学725

第一节 总论&刘维达 吕雪莲 李筱芳727

一、真菌分类727

二、真菌的形态728

三、真菌的构造730

四、真菌的生长与生殖732

五、真菌免疫736

六、真菌分子生物学741

七、医学真菌基因组学745

八、皮肤真菌组织病理学747

九、真菌病动物模型749

十、医学真菌学研究展望750

第二节 皮肤癣菌属&冉玉平752

一、分类752

二、形态学756

三、生理与生化757

四、主要皮肤癣菌简介758

第三节 念珠菌属&刘维达763

一、分类763

二、形态学763

三、生理生化763

四、毒力因子763

五、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765

六、主要念珠菌简介768

七、念珠菌病770

第四节 马拉色菌属&冉玉平 张浩773

一、分类773

二、形态学773

三、生理生化774

四、体表生态学776

五、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776

六、主要马拉色菌简介777

七、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779

第五节 隐球菌属及其他酵母样真菌&温海779

一、分类779

二、形态学780

三、生理生化780

四、毒力因子781

五、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781

六、其他酵母样真菌782

第六节 真菌&张宏 姜红浩 何罕燕783

一、曲霉属783

二、青霉属785

三、毛霉属、根霉属和犁头霉属787

四、球孢子菌属788

五、副球孢子菌属789

六、鼻孢子菌属789

七、蛙粪霉属790

八、地霉属791

九、拟青霉属791

十、帚霉属792

十一、链格孢霉属792

十二、镰孢霉属792

第七节 双相真菌&李春阳793

一、申克孢子丝菌793

二、荚膜组织胞浆菌795

三、粗球孢子菌798

四、皮炎芽生菌800

五、副球孢子菌801

六、马尔尼菲青霉菌803

第八节 暗色孢科真菌&李若瑜 李东明804

一、概论804

二、各论805

第九节 放线菌和奴卡菌&席丽艳811

一、概论811

二、各论812

三、放线菌属所致的疾病814

第十节 抗真菌药物&刘维达 李岷 吕雪莲818

一、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818

二、常用的抗真菌药物820

三、抗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些新进展824

四、病原真菌耐药机制832

第十一节 医学真菌实验室技术简介&吕桂霞 刘维达 李若瑜835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835

二、检验方法835

三、真菌的培养检查836

四、真菌病病理检查法839

五、动物接种840

六、真菌的免疫学检测842

七、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843

八、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843

第十一章 皮肤病理学845

第一节 皮肤组织病理的基本变化&肖毅846

一、表皮的变化846

二、真皮的变化850

三、皮下组织的变化854

第二节 真皮浸润细胞的形态&尤德渊854

一、粒细胞类854

二、淋巴细胞类855

三、浆细胞856

四、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类857

第三节 皮肤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技术&倪晓857

一、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技术858

二、制片技术859

三、偏振光镜检查862

四、组织化学863

五、电子显微镜技术874

六、形态定量学877

第四节 免疫组织病理检查&陈明华879

一、上皮组织标记物879

二、黑素细胞标记物880

三、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标记物880

四、间叶组织标记物880

五、淋巴造血组织标记物880

第五节 各论882

一、感染性皮肤病&张美华882

二、非感染性皮肤病892

三、物理性皮肤病895

四、大疱性皮肤病896

五、结缔组织病&姜萍897

六、肉芽肿性皮肤病899

七、血管炎901

八、脂膜炎和脂膜病902

九、营养与代谢性皮肤病903

十、弹性纤维性疾病906

十一、角化异常性皮肤病&陈明华907

十二、萎缩性皮肤病908

十三、先天性和遗传性皮肤病908

十四、色素性皮肤病909

十五、皮肤附属器疾病909

十六、皮肤肿瘤910

十七、黑素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917

十八、表皮良性黑素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917

十九、真皮良性黑素细胞肿瘤918

二十、恶性黑素瘤的前驱病变918

二十一、周围神经组织肿瘤919

二十二、皮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920

第十二章 皮肤遗传学&孙良丹 张学军922

第一节 遗传学原理923

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923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926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929

四、遗传性疾病发生基础930

五、遗传性皮肤病的类型933

第二节 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934

一、概论934

二、遗传方式934

三、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研究策略937

四、目前已定位或确定致病基因的单基因遗传皮肤病941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945

一、概论945

二、多基因遗传的特点945

三、多基因遗传病研究策略951

四、目前几种主要多基因皮肤病研究现状955

五、多基因遗传病研究展望958

第四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诊断959

一、病史、症状和体征959

二、系谱分析959

三、细胞遗传学检查959

四、生化检查960

第五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诊断概论960

一、基因诊断概述960

二、基因诊断的技术、方法及应用960

第六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962

一、基因治疗概述962

二、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964

三、几种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968

第十三章 皮肤病诊断学971

第一节 皮肤病的症状与体征&顾军972

一、主观症状972

二、客观体征972

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顾军973

一、接诊974

二、病史974

三、临床检查974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杨文林 张堂德977

一、血液检查977

二、微生物及寄生虫检查981

三、细胞学诊断992

四、活体组织检查995

五、生化检查996

六、特殊血清免疫学检查1002

第四节 皮肤试验&席丽艳1010

一、斑贴试验1010

二、划痕试验1012

三、皮内试验1013

四、光生物学试验1013

五、其他皮肤试验1014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曹双林1015

一、皮肤病诊断中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1015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在皮肤科的应用1018

第六节 特殊检查&张堂德1038

一、毛细血管镜检查1038

二、皮肤镜检查1039

三、滤过紫外线灯检查1039

四、肌电图1040

五、超声检查1041

六、激光多普勒流速仪1042

七、影像技术检查1042

八、生物共振技术1043

第七节 治疗试验和追踪观察&丁街生 张堂德1044

一、治疗试验1044

二、追踪观察1049

第十四章 性传播疾病基础1051

第一节 梅毒&连石1053

一、梅毒的微生物学基础1053

二、梅毒的致病基础1053

三、早期梅毒自愈的机制1054

四、螺旋体免疫逃逸的机制1055

五、机体的免疫学反应1055

第二节 淋病1056

一、淋病的发病机制1056

二、淋病的实验室诊断1062

第三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侯淑萍 刘全忠1067

一、病因学1068

二、发病机制1069

三、流行病学1073

四、临床表现1073

五、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1075

六、治疗1075

第四节 软下疳&尹跃平 刘全忠1077

一、概述1077

二、病原学1078

三、发病机制1079

四、组织病理1080

五、临床与治疗1080

第五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侯淑萍 刘全忠108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082

二、流行病学1082

三、临床表现1083

四、诊断与治疗1084

第六节 细菌性阴道病1085

一、细菌性阴道病的命名1085

二、细菌性阴道病的流行病学1085

三、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1086

四、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1086

五、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1087

六、细菌性阴道病相关并发症1088

七、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1089

八、细菌性阴道病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090

第七节 尖锐湿疣1090

一、微生物学基础1090

二、流行病学基础1091

三、尖锐湿疣病毒受体1091

四、生理温度下HPV病毒与受体的结合过程1091

五、受体后的生物学效应1091

第八节 生殖器疱疹1095

一、病原学1095

二、病毒的免疫学1097

三、生殖器疱疹实验诊断1101

第九节 艾滋病1103

一、历史与起源1103

二、流行病学1105

三、病原学1106

四、发病机制1108

五、HIV感染与临床1109

六、实验室检测与诊断1112

七、预防与治疗1114

第十五章 皮肤病治疗学1122

第一节 皮肤病的预防&杨森 张安平1124

一、大力宣传和普及皮肤病的预防知识1124

二、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与健康1124

三、注意皮肤病与精神因素、食物及工作环境的关系1125

四、对感染性皮肤病的预防1125

五、对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1125

六、加强对遗传性皮肤病的预防1125

第二节 内用药物疗法1125

一、抗组胺类药物1125

二、脱敏疗法1129

三、维生素类药物1130

四、甾体激素1133

五、抗生素1139

六、抗真菌药物1144

七、抗麻风药物1147

八、抗病毒药物1148

九、抗肿瘤药物1149

十、免疫调节药物及其疗法1153

十一、碘化钾1157

十二、维A酸1157

十三、封闭疗法1158

第三节 皮肤病外用药物治疗&刘晓明 高明阳 宋智琦1159

一、外(局部)用药物基质的基本成分1159

二、外用药物的分类及剂型1163

三、外用药物治疗原则1166

四、非皮质类固醇类外用药物1167

五、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1173

第四节 光化学疗法&骆丹1182

一、光感药物及光源1183

二、光化学疗法的作用机制1184

三、光化学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1184

四、副作用及其处理1188

五、PUVA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1189

第五节 光动力疗法1190

一、概述1190

二、介导药物及光源1190

三、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1192

四、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1192

五、副作用及其处理1195

第六节 物理疗法&顾恒1195

一、激光1195

二、冷冻1195

三、放射治疗1198

四、电疗1202

第七节 激光治疗&刘盛秀 杨森1205

一、激光发射原理1205

二、激光产生的条件和过程1206

三、激光类型1206

四、激光的特性1207

五、激光美容发展史1208

六、激光美容治疗的原理1210

七、激光治疗时参数的选择影响因素1210

八、皮肤科常用的激光1211

九、激光的安全防护1221

十、激光美容的注意事项1222

十一、激光治疗的禁忌证1222

第八节 外科疗法&杨海平 王玲1222

一、化学外科1223

二、注射外科1224

三、封包疗法1224

四、皮肤磨削术1225

五、刮除术1225

六、切割术1226

七、修治术1226

八、脂肪抽吸术1226

九、皮肤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1227

十、自体皮肤移植术1227

十一、皮肤扩张术和皮肤伸展术1229

十二、毛发外科1230

十三、甲外科1231

十四、文饰与化妆术1231

十五、皮肤活组织标本的外科采取1231

第十六章 皮肤药理学1233

第一节 总论&林麟1234

一、皮肤结构、超微结构、功能与药理学的关系1235

二、经皮吸收1236

三、药物在皮肤中的分布与代谢1240

四、经皮吸收的临床应用意义1241

五、合理用药1242

第二节 抗组胺药&张安平1242

一、组胺与组胺受体1243

二、组胺受体信号转导机制1243

三、组胺在过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1244

四、抗组胺药物的种类1245

五、抗组胺药物的合理使用1257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1257

一、来源、分泌及其调节1257

二、基本化学结构与构效关系特点1258

三、生理药理作用及其作用原理1258

四、药动学1261

五、临床用途1263

六、不良反应与禁忌证1263

七、药物相互作用1264

八、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1265

九、用药方法与疗程1266

十、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1268

第四节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1269

一、免疫抑制剂概述1269

二、免疫增强剂1275

第五节 皮肤科常用抗菌药物&杨雁1280

一、青霉素类1280

二、头孢菌素类1281

三、碳青霉烯类1283

四、大环内酯类1283

五、林可霉素类1284

六、氨基糖苷类1285

七、四环素类1285

八、氯霉素类1286

九、喹诺酮类1287

十、磺胺类1288

十一、抗病毒药1289

十二、抗真菌药1290

十三、抗麻风药1291

十四、抗结核病药1292

十五、硝基咪唑类1292

第六节 维生素A酸类&崔勇1293

一、概述1293

二、维A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1293

三、维A酸类药物的生物学效应1294

四、维A酸类药物的分类1294

五、维A酸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1295

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296

第七节 维生素D3类及其类似物&林麟1297

一、概述1297

二、骨化三醇1297

三、他卡西醇1299

四、卡泊三醇1300

第八节 抗疟药&崔勇1301

一、概述1301

二、抗疟药的作用机制1301

三、抗疟药的生物学效应1302

四、抗疟药的分类1302

五、抗疟药的临床适应证1303

六、抗疟药的不良反应1303

第九节 外用药剂&林麟1304

一、概述1304

二、外用药物的类别1304

三、外用药物的剂型1320

四、外用药物载体1323

第十七章 皮肤毒理学&朱启星1326

第一节 概述1327

第二节 外来物经皮渗透与吸收1327

一、化学物经皮渗透的毒理学意义1328

二、化学物经皮渗透的基本法则1328

三、化学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1329

第三节 外来物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1331

一、皮肤屏障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1331

二、外来物对皮肤屏障的破坏及其修复过程1331

第四节 皮肤毒作用类型和机制1333

一、接触性皮炎1333

二、光毒性作用1335

三、痤疮和氯痤疮1336

四、色素异常1338

五、肉芽肿疾病1338

六、荨麻疹1338

七、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1341

八、皮肤肿瘤1341

第五节 外源化学物对皮肤细胞的毒作用1343

一、外源化学物在皮肤细胞中的代谢1344

二、外源化学物对皮肤细胞的损伤1345

第六节 理化因素对毛发的损伤1349

一、头发的物理性损伤1350

二、头发的化学损伤1352

第七节 皮肤毒理学研究方法和评价1354

一、皮肤吸收试验1354

二、皮肤屏障功能评价方法1357

三、一般皮肤毒性试验1359

四、皮肤原发刺激性/腐蚀性试验1363

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1368

六、皮肤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试验1376

七、皮肤细胞毒理学研究方法1378

八、发质评价指标和头发损伤检测1379

第十八章 皮肤病心理学1382

第一节 绪论&杨雪琴1383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1383

二、健康的概念1384

三、皮肤病学科的发展1385

第二节 心身疾病概述&汤占利 彭永年1386

一、心身医学1386

二、心身疾病1388

三、身心失调——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1389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1389

五、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390

第三节 心身性皮肤性病&彭永年 汤占利1391

一、心身性皮肤性病概述1391

二、皮肤瘙痒的心理学特征1392

三、搔抓的行为特征1392

四、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的皮肤病1393

五、典型心身性皮肤病1394

六、皮肤病及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1399

第四节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杨雪琴1400

一、心理因素致病机制概述1400

二、情绪与神经系统的关系1400

三、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1401

四、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共同作用机制1401

五、心身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1402

第五节 皮肤病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杨雪琴 张力军1403

一、人格和行为评定1403

二、情绪和情感评定量表1404

三、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测定1407

四、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1408

五、睡眠质量检测1413

第六节 皮肤病的心理治疗及护理1415

一、皮肤病心理治疗概述&杨雪琴1415

二、心理疏导疗法&彭永年1417

三、生物反馈治疗&杨雪琴1418

四、腹式呼吸训练疗法&张力军 杨雪琴1421

五、皮肤病的心理护理&杨雪琴1423

第十九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叶冬青1427

第一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概述1428

第二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的疾病定义1430

一、疾病定义的基本内涵1430

二、确定疾病定义的方法1430

三、判断疾病定义优劣的标准1432

四、确定疾病定义时常遇到的一些问题1432

第三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434

一、疾病频率和危险度测量1434

二、描述性流行病学1436

三、病例对照研究1440

四、队列研究1444

五、试验性研究1447

六、遗传流行病学1449

七、分子流行病学1450

第四节 皮肤病的预防和监测1455

一、皮肤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1455

二、皮肤病监测1459

第五节 循证医学在皮肤病学中的应用1461

一、定义1461

二、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461

三、应注意的问题1463

第六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464

一、感染性皮肤病1464

二、炎症性皮肤病1468

三、结缔组织病1470

四、自身免疫性大疱病1473

五、重症药疹1474

六、遗传性皮肤病1475

七、皮肤肿瘤1476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1478

一、流行概况1479

二、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486

第八节 我国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前景1486

一、研究前景1486

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487

英中文对照1488

索引15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