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治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理治论
  • 张振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4222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228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政治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理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哲学发展的启示1

1.1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1

1.2古希腊的哲学思想4

1.3近代哲学的革命6

1.4西方现代哲学的五彩纷呈9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2

1.6哲学发展的启示14

2理的哲学定位17

2.1理是哲学的基本元素17

2.2回答“是什么”的概念之理19

2.3回答“为什么”的逻辑之理22

2.4回答“善恶、利害、是非、优劣”的价值之理24

2.5自然科学之理26

2.6社会科学之理27

3理的规范、正义和检验29

3.1理的两大规范原则29

3.2理的两大正义原则31

3.3理的三重检验机制35

4理源于真40

4.1“真”是可感知世界的客观实在40

4.2“真”是本真的人在自主状态下的自我感知42

4.3“真”是逻辑的贯通性43

4.4“真”是主客体的一致性46

4.5理源于真,非真无理48

5求真机制51

5.1求真是人的天性51

5.2科学的求真53

5.3历史的求真56

5.4文化的求真60

5.5求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61

6治乱必先治假63

6.1乱真之假是万恶之源63

6.2政治中的假65

6.3经济中的假67

6.4文化中的假68

6.5破除迷信中的假70

6.6破除强权下的假71

6.7破除阴暗下的假73

6.8破除损人利己的假74

7理成于同76

7.1同是事物的同体性和关联性76

7.2同是事物的类属性78

7.3同是逻辑的指向80

7.4同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走向82

7.5理成于同,不同则乱84

8同化机制89

8.1基于同源性和同向性的同化机制89

8.2求同机制91

8.3认同机制93

8.4社会认同95

8.5融合机制99

9存异求真和化异趋同102

9.1相同和相异102

9.2存异求真106

9.3求同存异108

9.4化异趋同110

10理立于优114

10.1优是事物进化的指向114

10.2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117

10.3优是同类事物发展的领先者119

10.4优是合理区间内的最佳选择122

10.5理立于优,不优则废124

11优化机制127

11.1竞争机制127

11.2选择机制130

11.3创新机制134

11.4发展机制137

12优化与中庸141

12.1社会发展系统的优化141

12.2优化意识和优化行为144

12.3中庸思想和中庸行为146

12.4优化和中庸的结合148

12.5优化和中庸在发展、改革、稳定中的结合151

13理的三维属性154

13.1真是理的实体和本质154

13.2同是理的体系和结构156

13.3优是理的机制和性能158

13.4理性思维161

13.5理性实践163

14儒家思想的社会理性167

14.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67

14.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169

14.3儒家推崇的君子人格172

14.4儒家的政治观174

14.5儒家思想的是与非177

14.6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79

15道家思想的自然理性181

15.1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81

15.2道家的自然观183

15.3道家的政治观185

15.4道家的人生观188

15.5道家思想的是与非190

15.6道家思想的影响193

16法家思想的政治理性195

16.1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5

16.2法家的政治观197

16.3法家的权术、权势观200

16.4法家思想的是与非202

16.5法家与儒家、道家的比较205

17宋明理学208

17.1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08

17.2宋明理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10

17.3朱熹的“格物致知”213

17.4王阳明的“知行合一”216

17.5宋明理学的理性辨析217

18西方的理性主义221

18.1理性和理性主义221

18.2笛卡尔的唯理主义223

18.3理性与信仰225

18.4理性与知识227

18.5理性与道德228

18.6理性与制度229

18.7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231

19西方的文明进程和文明思想234

19.1西方的文明进程234

19.2西方的人性论和人权观236

19.3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238

19.4西方的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241

19.5东西方文明的比较243

20马克思主义246

20.1马克思主义体现的理性246

20.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理性248

20.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性250

20.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51

20.5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253

20.6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56

21中国社会主义259

21.1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259

21.2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262

21.3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64

21.4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色和特色266

21.5东西方文明融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269

22人类文明的走向272

22.1在自明、自为和自律中实现自由272

22.2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民主275

22.3在坚持理性原则和理想意识中实现发展277

22.4在人性进化和制度优化中实现和谐280

22.5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中实现和平282

23人的自由、充分和全面发展285

23.1人的自由发展285

23.2人的充分发展289

23.3人的全面发展292

24政治的本质是公共治理297

24.1人类从自然社会形态到政治社会形态的演变297

24.2公共治理是政治的本质302

24.3政治公共性的变异307

24.4当代中国政治向公共性本质的回归309

25公共意志314

25.1公共意志的有机构成314

25.2公共意志的形成机制318

25.3公共意志的合理性与正当性322

26公共权力326

26.1公共权力的本质326

26.2公共权力的使用329

26.3公共权力的合理性和正当性333

26.4公共权力的变异336

27公共资源339

27.1公共资源的属性和所有制339

27.2不同社会制度下公共资源的配置、管理和使用343

27.3公共资源占用制度的合理性与正当性347

28公共秩序352

28.1公共秩序的形成机制352

28.2自治秩序355

28.3法治秩序359

28.4统治秩序361

28.5公共秩序的优化机制363

29公共利益366

29.1公共利益的有机构成366

29.2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370

29.3利益格局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实现条件374

30中国民主政治的路径381

30.1社会制度的演变381

30.2现代民主制度面临的困境385

30.3中国民主政治的路径选择389

31理性民主393

31.1理性民主的三维规定393

31.2自然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395

31.3民主与自由的统一399

31.4民主与平等的统一401

31.5多数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404

32国民理性与制度理性406

32.1国民素质决定国家命运406

32.2现代国民应有的理性元素409

32.3国民理性与制度理性的相互促进415

3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419

33.1中国政治制度的主体结构419

33.2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422

33.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426

33.4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路径与方法428

34国家政治与居民政治的分层治理432

34.1中国政治的两个不同层面432

34.2国家政治体制的构建435

34.3居民政治体制的构建438

34.4分层治理的制度意义442

35双层三级四元政治体制447

35.1国家政治与居民政治的双层共治447

35.2三级政府的联动机制450

35.3四元政治主体与人民的一致性453

35.4四元一体的运作机制457

后记4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