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金昌历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共金昌市委党史研究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750981954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金昌历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6年11月-1949年9月)3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永昌的活动3
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永昌3
一、自然灾害和兵祸匪患迭生4
二、经济文化状况6
第二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鏖战永昌8
一、西路军的组成及其任务8
二、西路军在永昌的主要战斗11
三、策应西安事变的解决13
第三节 河西第一个县级红色革命政权的建立17
一、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18
二、全方位支援红军21
三、苏维埃政权遭敌破坏和山永县委的建立24
第四节 永昌人民营救红西路军将士和留落失散人员25
一、救助红西路军留落伤病员26
二、资助东返失散红军27
第五节 永昌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29
第六节 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永昌的活动和永昌解放32
第二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9月-1978年12月)37
第二章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7
第一节 建立新政权和组织各界人民建设新永昌37
一、县委、县政府的成立和接管旧政权37
二、摧毁保甲制和区(乡)人民政权的建立38
三、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40
四、农会的建立和清债减租反霸斗争41
五、青年团、妇联和民兵组织的建立43
六、永昌解放初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45
执政初期党组织的状况和党的建设45
整风整党运动46
第二节 巩固人民政权和抗美援朝运动47
一、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而斗争47
剿匪和肃特47
镇压反革命运动50
取缔一贯道和“圣母军”52
军民团结巩固新生人民政权53
二、抗美援朝运动55
第三节 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57
一、土地改革运动57
土改初期的斗争57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58
二、解放初期永昌的民主改革61
禁止赌博、禁绝毒品和破除封建迷信61
《婚姻法》的宣传贯彻和婚姻制度改革62
第四节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及社会事业63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贯彻63
公私兼顾调整工商业63
活跃市场扩大城乡交流64
二、没收官僚资本和统一地方财政65
没收官僚资本65
统一地方财政66
三、农业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67
土地改革后农村面临的问题67
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67
农村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70
农村供销合作社和信用社的建立70
四、开展“三反”和“五反”运动72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建设75
六、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77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初步增长77
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78
第五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79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贯彻79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80
三、中共永昌县第一次代表大会81
第六节 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82
一、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82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82
普遍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83
二、推进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6
三、中共永昌县第二次代表大会87
第七节 过渡时期党的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88
一、加强党的团结教育及肃反运动88
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89
三、统一战线和知识分子工作91
四、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92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93
第八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永昌建立94
一、整社工作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94
二、公私合营政策调整、手工业整顿和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基本确立95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96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遗留问题9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曲折发展99
第一节 贯彻八大精神实行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99
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99
二、制定“二五”计划和《十年远景规划》102
第二节 整风与反右派斗争104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105
二、围绕粮食问题的农村两条道路大辩论和查产斗争106
三、从整风运动向反右派斗争转变108
四、反浪费、反保守运动109
五、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教训1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贯彻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11
一、“大跃进”运动111
二届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和“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111
贯彻总路线,掀起农业生产“大跃进”113
全民大炼钢铁,掀起工业“大跃进”118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122
三、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125
四、从“反右倾”到极“左”128
五、“大跃进”的持续和终止131
直峡山水利工程131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召开的下洼子万人大会133
六、中共永昌县第三次党代会的召开135
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教训136
第四节 纠正“左”倾错误 战胜经济困难137
一、贯彻中央十二条和中央检查团来永昌检查137
二、贯彻西北局兰州会议精神139
三、开展整风整社运动扫除“五风”143
第五节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146
一、贯彻“八字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146
调整社队规模,退赔平调物资146
划拨自留地、放宽小自由148
解散食堂,牲畜实行分散喂养148
精减机构,压缩城镇人口149
二、案件复查与甄别150
第六节 永昌镍矿勘探与开发建设152
一、镍矿的发现与金川公司一期工程152
二、邓小平视察金川154
第七节 “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155
一、厂矿企业建设155
二、社会事业发展156
第八节 社会主义教育和“四清”运动157
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57
二、城市“五反”运动161
三、中共永昌县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社队体制调整162
四、“四清”运动164
五、“四清”运动的历史教训170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173
第一节 “文革”初期的内乱和县委稳定局势的努力173
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始173
二、红卫兵造反和动乱的形成175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和大串连175
对“走资派”的批判和斗争175
思想文化领域的过火批判176
三、县委稳定局势的努力177
第二节 全面夺权和革命委员会成立178
一、全面夺权和动乱的加剧178
二、武斗事件和“三支两军”179
三、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成立180
四、省革委会解决永昌问题181
第三节 战备高潮和“斗、批、改”运动182
一、大规模的战备高潮182
二、“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开展183
“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183
整党建党185
“教育革命”186
医疗卫生革命188
城镇居民到农村落户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0
干部下放劳动191
第四节 批林整风和落实党的政策192
一、中共永昌县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基层党组织的恢复192
二、“批林整风”运动193
三、调整和落实党的政策194
加快干部人事政策落实194
农村政策的调整和农田基本建设高潮194
四、批判极左思潮的中断196
“批林批孔”运动196
“评法批儒”197
学习小靳庄198
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运动199
一、大寨经验的学习和召开誓师动员大会199
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建成大寨县200
三、大庆精神的学习和创办大庆式企业202
第六节 全面整顿和极左思潮的再度膨胀204
一、全面整顿方针的贯彻204
二、评《水浒》205
三、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206
第七节 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208
一、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208
二、“文化大革命”内乱的严重危害209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210
第八节 在徘徊中前进211
一、“左”的指导方针的延续211
二、拨乱反正的局部进展213
工农业生产及其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213
教育事业的整顿和恢复高考214
第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15
全县科学大会召开216
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16
第三编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2011年12月)221
第五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21
第一节 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221
一、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221
二、中共永昌县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222
第二节 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223
一、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223
二、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224
平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225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225
为“右派”和“地富分子”摘帽227
落实宗教和其他各项政策228
三、揭查“两个估计”的危害,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228
四、整顿治安,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29
第三节 机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调查231
一、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机构调整231
九届一次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恢复县政府231
建立完善司法机关及政府工作部门232
二、经济社会普查233
地名普查233
农业区划233
教育普查234
三、第三次人口普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加强235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237
一、工业经济的调整237
推行经济责任制237
企业整顿238
扶持工业交通企业和电力的发展239
二、农业经济调整240
三、压缩基建规模和社会集团购买力242
四、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繁荣集市贸易243
第五节 农村改革的起步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245
一、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245
二、整顿社队财务250
三、扩大企业自主权252
第六节 金昌市的成立254
一、金昌市的筹建254
二、金武交接和工作的逐步理顺256
三、市直机关工作部门的逐步建立257
四、金昌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58
五、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四化”建设259
六、开展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260
第六章 开创金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62
第一节 学习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62
一、中共十二大精神的学习贯彻262
二、中共金昌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263
三、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全面整党和清理“三种人”265
四、《1985-2000年金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纲要》的制定267
五、“七五”计划的制定269
第二节 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新体制的建立270
一、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70
二、双层经营体制的初步建立272
三、农村配套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73
四、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立275
五、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76
六、农村重点项目建设的新成就277
皇城水库建设277
“两西”和商品粮基地建设278
“三北”防护林建设280
第三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金川公司一期扩建工程281
一、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改革281
二、金川公司一期扩建工程285
三、商业流通企业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287
第四节 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配套改革289
一、完善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289
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291
三、适应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292
第五节 “严打”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93
一、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293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295
第六节 经受“87”洪灾的考验296
第七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继续解放思想298
一、中共金昌市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298
二、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和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299
第八节 治理整顿的开展和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的制定301
一、治理整顿的开展301
二、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303
第九节 逐步扩大对外开放305
一、经济技术合作的逐步开展305
二、金川公司科技攻关和“金川模式”的形成306
三、金昌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308
四、招商引资的逐步深入310
第十节 社会事业的初步改革311
一、科技体制的改革311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313
三、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314
四、计划生育管理工作315
第十一节 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316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316
二、人大、政协工作的全面开展318
人大工作318
政协工作320
三、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321
第十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关系322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322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322
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324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325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327
四、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328
贯彻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328
加强统一战线工作329
大力支持群团组织开展工作330
第十三节 党的十二大以来金昌改革开放的基本总结332
第七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337
第一节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337
一、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337
二、中共金昌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339
三、“九五”计划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341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与实践343
一、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343
加大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力度344
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344
深化财税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345
推进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346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尝试347
三、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350
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350
农村初级小康建设352
“渠道年”、“畜牧年”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354
第三节 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金昌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制定355
一、学习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355
二、“再造金昌”战略的实施356
三、中共金昌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357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358
五、“十五”计划的制定360
第四节 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及其成效362
一、全面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强力推进362
二、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365
三、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力度的加大366
第五节 金川公司二期工程和“引硫济金”水利工程的建设367
一、金川公司二期工程建设367
二、“引硫济金”水利工程的建设369
第六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372
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372
“工业强市”战略的提出和实施372
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37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376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377
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379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379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380
二轮土地承包的完成381
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382
小城镇综合改革和农村城镇化的起步383
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384
生态环境治理和林业的发展385
三、实施市场导向战略和大力完善市场体系387
第七节 社会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88
一、科学技术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88
二、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389
三、开创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391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392
五、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393
第八节 “双拥模范城”的创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395
一、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395
二、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96
第九节 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399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99
二、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401
三、依法治市工作的全面推进402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403
第十节 努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05
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405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405
深入开展“三讲”教育406
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08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409
三、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411
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413
五、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和加强统战、群团工作415
“连心富民行动”和作风建设415
加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416
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418
第十一节 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十年的基本总结419
第八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423
第一节 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423
一、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423
二、中共金昌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425
三、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426
四、“十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一五”规划的制定427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29
一、工业强市战略的推进429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431
三、深化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434
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434
农业“一特两化”战略的实施434
“10万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计划”的实施43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436
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438
五、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439
六、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441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42
一、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精神442
二、中共金昌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443
三、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445
四、推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447
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449
六、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450
七、地企合作的新篇章451
第四节 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和应对金融危机453
一、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453
二、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454
第五节 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昌模式”的形成457
一、开发区晋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57
二、循环经济“金昌模式”的形成460
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的起步465
四、重点企业的快速发展466
金川集团公司迅速崛起466
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的新发展468
第六节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构架立体交通体系471
一、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471
二、构架立体交通运输体系476
第七节 “五城联创”和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工业城市479
一、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479
城市规划479
城市建设480
城市管理481
二、全国文明城市的持续创建482
三、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创建485
四、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创建488
五、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490
六、甘肃省园林城市的创建491
第八节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493
一、努力促进教育公平493
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495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497
四、积极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499
五、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加强501
第九节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加强503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503
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的充分发挥504
三、统一战线工作的深入开展505
四、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的有效发挥507
五、基层民主建设的进一步加强508
六、积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509
第十节 加强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511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511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513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516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520
第十一节 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523
一、“十一五”规划的完成523
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524
三、中共金昌市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525
四、十六大以来金昌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总结527
附录:中共金昌市委机构沿革和历届书记(组长)、副书记、常委(委员)名录534
后记539
热门推荐
- 1875143.html
- 2029954.html
- 3828993.html
- 3110015.html
- 3681491.html
- 291337.html
- 2305236.html
- 3175395.html
- 1233069.html
- 2657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60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46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73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5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3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95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8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