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宽带Internet网络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赵慧玲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5439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193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宽带Internet网络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Internet的发展趋势1
1.2 Internet中的交换技术概述3
1.2.1 重叠模型3
1.2.2 集成模型4
1.2.3 两种模型的比较5
1.3 重叠模型与集成模型的典型技术概述5
1.3.1 ATM上的传统IP(CIPOA)技术概述5
1.3.5 Toshiba公司的信元交换路由器(CSR)技术概述6
1.3.4 ATM上的多协议规范(MPOA)概述6
1.3.3 ATM局域网仿真(LANE)技术概述6
1.3.2 下一跳地址解析协议(NHRP)概述6
1.3.6 Ipsilon公司的IP交换技术概述7
1.3.7 Gisco公司的标签(Tag)交换技术7
1.3.8 IBM公司的基于路由的集成IP交换(ARIS)技术7
1.3.9 IETF正在制定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标准7
1.4 Internet中不同的交换技术对网络设计和业务的影响7
1.4.1 重叠模型技术对网络设计和业务的影响8
1.4.2 数据驱动的集成模型技术对网络设计和业务的影响9
1.4.3 控制驱动的集成模型技术对网络设计和业务的影响10
1.5 IP Over SDH技术概述及对网络的影响13
1.6 IP Over WDM技术概述及对网络的影响14
1.8 Internet服务质量(IP QoS)概述15
1.7 千兆比特高速路由器技术概述及对网络的影响15
第2章 重叠模型技术16
2.1 ATM上的传统IP16
2.1.1 IP数据包的封装17
2.1.2 地址解析协议18
2.1.3 CIPOA操作举例25
2.1.4 MRP服务器的冗余备份26
2.1.5 CIPOA中的MTU26
2.1.6 传统模型的优点和缺点27
2.2 下一跳地址解析协议(NHRP)28
2.2.1 简介28
2.2.2 NHRP服务器和客户机28
2.2.4 NHRP操作29
2.2.3 NHRP登记29
2.2.5 高速缓存区的要求30
2.2.6 高速缓存区清除30
2.2.7 NHRP的优点和缺点31
2.3 IP组播31
2.3.1 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33
2.3.2 MARS操作33
2.3.3 群成员登记34
2.3.4 MARS与组播服务器的接口34
2.3.5 组播服务器登记34
2.3.6 优点和缺点34
2.4 局域网仿真35
2.4.1 局域网仿真用户-网络接口(LUNI)36
2.4.2 局域网仿真网络-网络接口39
2.5 ATM上的多协议(MPOA)42
2.5.1 MPOA技术的组成42
2.5.2 MPOA成员的组成42
2.5.3 MPOA中的信息流44
2.5.4 MPOA的原理44
2.5.5 MPOA的运行机制44
2.5.6 MPOA的优点和缺点45
第3章 标记交换的基本原理47
3.1 什么是标记交换47
3.2 标记交换的特点47
3.3 标记交换中的几个基本概念48
3.4 标记交换的功能组件49
3.4.1 标记交换中的转发部件50
3.4.2 控制部件51
3.5 边缘设备57
3.6 标记交换与网络层寻址和路由的关系58
3.7 小结58
第4章 信元交换路由器59
4.1 ATM和IP基础59
4.1.1. 信元、ATM适配层和虚电路59
4.1.2 IP地址和子网61
4.1.3 ATM上的IP61
4.2 CSR概述62
4.3 FANP(流量属性通知协议)64
4.3.1 VCID65
4.3.2 FLOWID65
4.3.3 PROPOSE/PROPOSE ACK(提议/提议确认)消息66
4.3.4 OFFER/READY(提供/准备好)消息66
4.3.5 REMOVE/REMOVE ACE(清除/清除确认)消息67
4.3.6 ERROR(差错)消息67
第5章 IP交换68
5.1 IP交换概述68
5.2 Ipsilon流管理协议(IFMP)71
5.2.1 IFMP的邻接协议71
5.2.2 IFMP的改发协议72
5.2.3 改发流的封装73
5.2.4 IFMP和安全操作75
5.2.5 IFMP与TTL75
5.3 通用交换机管理协议(GSMP)77
5.3.1 GSMP邻接协议78
5.3.2 GSMP连接管理协议78
第6章 标签交换81
6.1 标签交换的基本概念81
6.1.1 标签交换的网络构成81
6.1.2 支持基于目的地的路由81
6.1.3 分层路由84
6.1.4 组播的支持86
6.1.6 显式路由88
6.1.5 标签交换中的QoS88
6.2 ATM环境下的标签交换89
6.2.1 ATM环境下如何传递标签信息89
6.2.2 VC-Merge90
6.3 转发过程中的错误处理91
6.4 网络拓扑变换时的处理91
6.5 标签发布协议(TDP)92
第7章 基于路由的集成IP交换(ARIS)技术94
7.1 ARIS中的几个基本概念94
7.2 ARIS实现的机制95
7.2.1 ARIS的工作原理95
7.2.2 ARIS的协议封装97
7.3 ARIS的应用环境98
7.2.3 ARIS的控制消息98
7.4 ARIS的扩展性102
7.5 ARIS的循环控制102
7.6 网络拓扑变化时的处理103
7.7 ATM环境下的ARIS104
第8章 几种标记交换技术的比较106
8.1 分类比较106
8.2 数据驱动还是控制驱动107
8.2.1 性能分析107
8.2.2 可扩展性109
8.2.3 健壮性111
8.2.4 软状态与硬状态111
8.3 数据驱动技术112
8.2.5 主机支持112
8.4.1 环回防止与环回减轻113
8.4.2 有序捆绑还是独立捆绑114
8.4.3 标记发布协议(LDP)中的问题115
8.4.4 分层支持117
8.4.5 封装技术118
8.5 使用标记交换还是传统交换技术119
8.5.1 增强的功能120
8.5.2 可扩展性120
8.5.3 IP/ATM结合性能120
8.5.4 演进性120
8.6 使用标记交换还是MPOA120
第9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标准123
9.1 MPLS的网络构成124
9.2 MPLS的基本概念124
9.2.1 标记的含义124
9.2.2 MPLS的封装125
9.3 MPLS的层次化结构125
9.4 交换路径的建立126
9.4.1 交换路径的类型126
9.4.2 标记分配127
9.4.3 标记发布127
9.5 循环控制130
9.6.1 组播数据发布的路径——组播发布树131
9.6 组播131
9.6.2 建立组播发布树的驱动力132
9.7 MPLS的协议介绍133
9.7.1 MPLS的框架协议133
9.7.2 MPLS的结构协议134
9.7.3 MPLS的标记发布协议134
第10章IP Over SDH与千兆比特高速路由器技术136
10.1 IP Over SDH的定义136
10.2 IP Over SDH的技术要求137
10.2.1 PPP协议簇137
10.2.2 对SDH设备的要求145
10.2.3 简化的数据链路协议(SDL)145
10.3 IP Over SDH的传输效率分析比较147
10.4 IP Over SONET/SDH产品举例150
10.5 IP Over SDH在网络中的应用举例152
10.6 IP Over SDH的网络设计考虑156
10.7 千兆比特高速路由器技术及其对Internet网络发展的影响156
10.7.1 千兆比特高速路由器的主要技术和特点157
10.7.2 千兆比特高速路由器在Internet中的应用160
10.7.3 千兆比特高速路由器的使用对未来网络发展影响162
第11章 IP Over WDM(光互联网络)164
11.1 光波分复用(WDM)技术概述164
11.1.1 光WDM的基本原理164
11.1.2 光WDM的技术特点165
11.2 光互联网络(Optical internetworking)出现的背景167
11.3 光互联网络的概念168
11.4 光互联网络的参考模型169
11.5 光互联网络的研究课题170
11.5.1 光互联网络的参考模型、体系结构170
11.5.2 数据网络层与光网络层的适配170
11.5.3 物理接口172
11.5.4 层间管理173
11.6 各种网络技术的协调发展175
12.2 IP网上不同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178
12.2.1 QoS的定义178
12.1 Internet网络服务质量问题的提出178
第12章Internet网络的服务质量(IP QoS)178
12.2.2 IP网络业务分类179
12.3 解决IP网络服务质量问题的方法180
12.3.1 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180
12.3.2 分类业务模型(Diff-Serv)182
12.4 资源预留协议(RSVP)185
12.4.1 基本概念185
12.4.2 RSVP的基本设计思想186
12.4.3 RSVP的工作方式188
12.4.4 RSVP的策略控制190
12.4.5 RSVP存在的问题190
参考文献191
热门推荐
- 1422389.html
- 899166.html
- 1125550.html
- 557031.html
- 1587001.html
- 725344.html
- 388764.html
- 3789267.html
- 3486021.html
- 406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0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4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86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97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06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85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26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67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51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