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组分聚合物 原理、结构与性能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多组分聚合物 原理、结构与性能
  • 王国建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85231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多组分-聚合物-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多组分聚合物 原理、结构与性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概述1

1.2 基本概念2

1.3 多组分聚合物的主要类型和表示方法3

1.3.1 多组分聚合物的主要类型3

1.3.2 多组分聚合物的表示方法5

1.4 多组分聚合物的制备方法6

1.4.1 物理共混法6

1.4.2 共聚-共混法6

1.4.3 互穿网络聚合物7

1.4.4 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8

1.5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发展概况8

第2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物理化学原理10

2.1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能概念10

2.2 聚合物/聚合物互溶性的热力学分析11

2.3 相分离的临界条件12

2.4 聚合物/聚合物的互溶性和二元共混体系相图14

2.5 相分离机理15

2.6 溶度参数理论在共混体系中的运用17

2.7 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的研究方法20

2.7.1 玻璃化转变温度法20

2.7.2 其他方法22

2.8 改善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23

2.8.1 改善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意义23

2.8.2 相容聚合物的结构特征23

2.8.3 增容作用及增容方法24

2.8.4 通过改变链结构改善相容性25

2.8.5 增容剂的应用27

第3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相态结构31

3.1 概述31

3.2 聚合物共混物相态结构的基本类型32

3.2.1 非结晶型聚合物共混物的相态结构32

3.2.2 含结晶聚合物的共混物的形态特征37

3.3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相态结构的因素39

3.3.1 影响相连续性的因素39

3.3.2 影响微区形态和尺寸的因素41

3.3.3 含有结晶聚合物共混体系相态结构的影响因素43

3.4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44

3.4.1 界面层的概念44

3.4.2 界面层的形成45

3.4.3 界面层的厚度45

3.4.4 界面层的性质46

3.4.5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界面层结构的因素47

第4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增韧机理49

4.1 概述49

4.2 弹性体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50

4.2.1 早期的增韧理论50

4.2.2 银纹-剪切带理论52

4.2.3 Wu氏逾渗理论56

4.2.4 影响弹性体增韧塑料抗冲强度的因素60

4.3 非弹性体增韧塑料的机理62

4.3.1 刚性有机粒子增韧62

4.3.2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66

第5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67

5.1 概述67

5.2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67

5.2.1 双组分聚合物性能的“混合法则”67

5.2.2 均相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67

5.2.3 单相连续结构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68

5.2.4 两相连续结构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组分性能间的关系69

5.3 多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70

5.3.1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70

5.3.2 影响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的因素70

5.3.3 多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73

5.4 高分子合金的弹性模量76

5.4.1 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76

5.4.2 高分子合金弹性模量的估计77

5.4.3 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模型77

5.5 高分子合金的应力松弛80

5.5.1 共混物的应力松弛特性80

5.5.2 接枝与嵌段共聚物的应力松弛特性82

5.6 高分子合金的形变83

5.6.1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强度和大形变83

5.6.2 高分子合金的大形变85

第6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流变特性92

6.1 高分子熔体的黏性流动92

6.1.1 高分子熔体剪切流动的特点92

6.1.2 聚合物熔体的表观黏度93

6.1.3 影响聚合物熔体表观黏度的因素93

6.2 多组分聚合物的黏性流动96

6.2.1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分散状态96

6.2.2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黏度97

6.3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103

6.3.1 表征聚合物熔体弹性的参数103

6.3.2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与组成的关系103

6.3.3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与剪切的关系104

6.3.4 弹性体增韧塑料熔体的弹性104

6.3.5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效应对成型加工的影响105

第7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其他特性107

7.1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过性107

7.1.1 概述107

7.1.2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气性107

7.1.3 多组分聚合物的可渗性109

7.2 多组分聚合物的阻隔性109

7.2.1 聚合物的阻隔性109

7.2.2 共混聚合物的阻隔性110

7.2.3 共混聚合物阻隔性的影响因素111

7.3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光性113

7.3.1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透光性113

7.3.2 橡胶增韧塑料共混体系的透光性114

7.3.3 共聚物的折光率和透光性116

7.4 多组分聚合物的介电性能117

7.4.1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组成的关系117

7.4.2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增容剂的关系120

7.4.3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加工条件的关系121

第8章 接枝共聚物123

8.1 接枝共聚物的基本概念123

8.1.1 接枝共聚物定义及其发展简史123

8.1.2 接枝共聚物的表示方法123

8.2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方法124

8.2.1 制备接枝共聚物的基本方法124

8.2.2 链转移法125

8.2.3 活性基团法126

8.2.4 辐射法127

8.2.5 加成聚合法和开环聚合法127

8.2.6 离子型聚合反应法128

8.2.7 大分子单体法129

8.3 接枝共聚物的性能132

8.3.1 接枝共聚物的化学性能132

8.3.2 接枝共聚物的溶液性能132

8.3.3 接枝共聚物的力学性能133

8.3.4 接枝共聚物的透气性137

8.3.5 接枝共聚物的液体渗透性141

8.3.6 接枝共聚物的黏弹性142

8.3.7 接枝共聚物的熔融与结晶144

8.4 接枝共聚物的应用144

8.5 聚苯乙烯类塑料的接枝改性146

8.5.1 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146

8.5.2 ABS树脂及其改性149

8.6 聚氯乙烯类塑料的接枝改性154

8.6.1 概述154

8.6.2 氯乙烯在软性聚合物骨架上的接枝共聚物154

8.6.3 以氯乙烯为骨架的接枝共聚物159

8.7 无机材料的接枝共聚物164

8.7.1 概述164

8.7.2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制备164

8.7.3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结构167

8.7.4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性能与应用168

8.8 碳纳米材料的接枝共聚物169

8.8.1 碳纳米材料的类型、结构与特点169

8.8.2 碳纳米管的接枝改性170

8.8.3 聚合物接枝碳纳米管的应用173

第9章 嵌段共聚物177

9.1 嵌段共聚物的基本概念177

9.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178

9.2.1 通过活性阴离子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178

9.2.2 通过活性阴离子聚合制备星形嵌段共聚物182

9.2.3 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183

9.3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186

9.3.1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的形态结构186

9.3.2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形成相畴的条件188

9.3.3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的性能188

9.3.4 其他类型的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192

9.4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192

9.4.1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形态结构192

9.4.2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性能195

9.4.3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与其他聚合物的共混性198

第10章 互穿聚合物网络200

10.1 概述200

10.2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历史200

10.3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类型和表示方法203

10.3.1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类型203

10.3.2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表示方法204

10.4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206

10.4.1 分步聚合物网络的制备206

10.4.2 同步聚合物网络的制备208

10.4.3 胶乳聚合物网络的制备209

10.4.4 热塑性聚合物网络的制备210

10.5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性能211

10.5.1 增强性能211

10.5.2 增韧性能211

10.5.3 阻尼性能212

10.5.4 黏合性能212

10.5.5 加工性能213

10.6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214

10.6.1 弹性体补强214

10.6.2 塑料增韧215

10.6.3 热塑性IPN215

10.6.4 动态硫化热塑性IPN216

10.6.5 复合材料218

10.6.6 功能材料218

10.6.7 胶黏剂和涂料220

第11章 多组分聚合物各论222

11.1 通用塑料类多组分聚合物222

11.1.1 聚烯烃的共混改性222

11.1.2 聚氯乙烯的共混改性234

11.2 工程塑料类多组分聚合物243

11.2.1 概述243

11.2.2 工程塑料多组分聚合物的类型243

11.2.3 结晶型工程塑料多组分聚合物243

11.2.4 非结晶型工程塑料多组分聚合物254

11.3 热固性多组分聚合物259

11.3.1 环氧树脂的多组分聚合物259

11.3.2 不饱和聚酯的多组分聚合物267

11.3.3 酚醛树脂的多组分聚合物269

11.4 热塑性弹性体270

11.4.1 概述270

11.4.2 共聚型热塑性弹性体272

11.4.3 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275

11.5 超支化聚合物287

11.5.1 概述287

11.5.2 超支化聚合物对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288

11.5.3 超支化聚合物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292

主要参考文献2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