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典籍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针灸典籍考
  • 黄龙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048997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32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758页
  • 主题词:针灸学-中医典籍-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灸典籍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论:针灸古籍研究的基本问题及解题思路1

一、基本问题与薄弱环节2

(一)考察源流3

(二)考察构成5

(三)考察体例7

二、古人失误——以宋代校正医书局为例8

(一)重新编次9

(二)删改原文11

(三)增补文字12

(四)误校误注13

三、今人失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古籍整理失误举例14

(一)书目编纂14

(二)医书影印15

(三)医书排印16

四、解题思路——以两部《针灸集成》为例19

案例一:《针灸集成》——走活一盘棋的一颗棋子20

案例二:《勉学堂针灸集成》——胜似悬疑大片的案例23

附: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28

(一)据序文误定刊刻年代例28

(二)据刻书牌记定刊刻年代的常见失误35

(三)重修本、递修本误作原刊本例40

(四)重刻本误作原刊本例42

(五)残本误作足本例42

(六)丛书零种因欠总序而误定版本例43

(七)坊刻本托名例44

(八)影印本鉴定46

第一篇 扁鹊医籍考48

一、扁鹊脉书48

(一)从扁鹊《脉法》到王叔和《脉经》49

(二)谢士泰《删繁方》53

(三)孙思邈《千金翼方》56

(四)《素问》《灵枢》59

(五)《难经》66

二、扁鹊针方明堂67

第二篇 出土简帛经脉文献考76

一、书名及年代76

二、传本源流78

(一)《足臂十一脉》与《阴阳十一脉》的关系78

(二)三种《阴阳十一脉》传本异文分析81

三、内容及构成84

四、经脉命名86

五、经脉循行88

六、经脉病候90

七、诊脉法95

八、马王堆帛书经脉文献对“脉”的认识98

九、脉与脏腑的关系99

第三篇 《黄帝明堂经》考101

一、书名及成书年代101

二、《黄帝明堂经》的原形102

三、《黄帝明堂经》传本104

(一)《针灸甲乙经》传本104

(二)杨上善注本《黄帝内经明堂》108

(三)敦煌本117

(四)甄权修订本121

(五)王冰引用《黄帝中诰孔穴图经》122

(六)其他传本124

四、不同传本《黄帝明堂经》异文举例124

五、《黄帝明堂经》采用文献特点131

(一)针灸方中的“经脉穴”多归入相应腧穴中131

(二)多个“经脉穴”针灸方,只改其中一穴132

(三)多穴针灸方主治的处理132

六、《黄帝明堂经》学术价值132

七、《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失误133

(一)多穴针灸方主治的处理失误133

(二)错会原文献之义133

(三)腧穴鉴别错误135

第四篇 《黄帝虾蟆经》考138

第五篇 《针灸甲乙经》考141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141

二、版本142

(一)北宋刊本143

(二)明万历吴勉学刊《医学六经》本143

(三)《医统正脉》本及其影印本145

(四)明蓝格抄本147

(五)所谓“嘉靖刊本”149

(六)所谓“抄正统本”150

三、基本构成154

(一)所谓大字注文及释文154

(二)林亿等注文157

(三)“一本作”等校语非尽引自别本《甲乙经》158

(四)“序例”及其他体例159

四、《针灸甲乙经》“三部”与《黄帝内经》及《黄帝明堂经》佚文的比较167

(一)见于《针灸甲乙经》而不见于《素问》《灵枢》例167

(二)条文次序不同例168

(三)与现存《黄帝明堂经》残卷及其佚文的差异168

五、引录《针灸甲乙经》诸书169

(一)《小品方》169

(二)《千金要方》170

(三)《外台秘要方》171

(四)《素问》注172

(五)《太平圣惠方》173

(六)《圣济总录》173

(七)《医学纲目》174

六、失误类析174

(一)皇甫谧编集失误例174

(二)林亿校注失误例176

第六篇 敦煌卷子《佚名灸方》考178

一、书名及成书年代178

二、敦煌本与《千金翼方》传本异同178

三、基本构成182

四、学术价值及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183

第七篇 敦煌卷子《新集备急灸经》考185

第八篇 《千金要方·针灸》考187

一、版本187

二、体例191

三、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193

第九篇 《千金翼方·针灸》考195

一、版本195

二、基本内容与构成195

三、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197

第十篇 《外台秘要方·明堂》考198

一、版本198

二、基本构成201

三、基本内容202

四、采用文献及引文方式204

(一)《针灸甲乙经》204

(二)其他传本《明堂经》207

(三)甄权针书211

(四)《千金要方》212

(五)杨玄操针灸书212

五、体例213

六、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214

(一)以经统穴214

(二)不录刺法215

(三)增补别穴215

七、失误类析218

(一)误录《千金要方》之文218

(二)误录《内经》之文219

(三)同名穴辨别失误例220

(四)脱文220

(五)重复221

第十一篇 《医心方》针灸卷考222

一、版本222

二、构成224

三、基本内容225

四、学术价值225

第十二篇 《太平圣惠方》针灸卷考227

一、成书年代与编者228

二、书名与题解232

三、版本233

(一)一卷本《黄帝明堂灸经》234

(二)三卷本《新刊黄帝明堂灸经》234

(三)七卷本《铜人针灸经》236

四、基本内容238

五、体例239

(一)《太平圣惠方·针经》卷九十九体例239

(二)《太平圣惠方·明堂》卷一百体例240

六、引用文献240

(一)卷九十九《针经》部分241

(二)卷一百《明堂》部分249

七、《太平圣惠方》若干腧穴的考辨253

(一)“清冷渊”与“青灵”253

(二)胸部“巨骨”与肩部“巨骨”254

(三)“上昆仑”“下昆仑”“内昆仑”“外昆仑”与“昆仑”255

(四)“明堂”与“上星”256

(五)“接脊”“脊中”与“悬枢”256

(六)“前关”“太阳”与“瞳子髎”257

(七)“阳跷”与“阴跷”258

(八)腹部肾经穴横寸258

八、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259

九、失误类析260

(一)腧穴内容相混260

(二)腧穴重出262

第十三篇 《素问亡篇·刺法论》考264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264

二、版本264

三、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267

(一)针法补泻兼取《灵枢》《素问》之法267

(二)补泻注重配穴268

(三)补泻不同用针各异270

(四)倡用温针、弹针法270

(五)强调针刺时机,注重针后调摄270

第十四篇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272

一、作者与书名273

二、卷数及版本276

(一)原刊三卷本276

(二)宋天圣石刻277

(三)明代石刻及刊本277

(四)金大定五卷补注本285

(五)清宣统影元刻本286

三、基本内容288

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前后差异289

(一)腧穴排列顺序不一例290

(二)经脉顺序不同例290

(三)腧穴归经及脉气所发不同例291

(四)经脉名不一例291

(五)穴名不一例292

(六)腧穴部位不同例294

五、基本构成296

(一)正文296

(二)注文296

(三)附文298

(四)附图299

六、体例302

七、引用文献304

(一)《外台秘要方》304

(二)《太平圣惠方·针经》305

(三)《灵枢经》305

(四)《甲乙经》306

(五)《素问》及王冰注文306

(六)《千金要方》307

(七)《太平圣惠方·明堂》307

(八)甄权《针经钞》307

八、采用文献的特点308

(一)直录308

(二)翻译309

(三)综合诸家,择善而从310

(四)改编311

九、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312

(一)腧穴归经312

(二)经脉图314

(三)统一取穴法,修订骨度法314

(四)统一字词315

(五)增补新穴、增加腧穴主治症316

(六)对前代文献的修改316

(七)传统“明堂图”的重大发展——创建针灸铜人318

十、失误类析319

(一)沿袭前人之误319

(二)王惟一编辑失误例322

十一、“天圣铜人”考326

(一)“正统铜人”的流传326

(二)“正统铜人”的鉴定328

(三)新的难题与突破333

第十五篇 《存真环中图》考334

一、作者与书名334

二、成书与刊刻年代334

三、引用文献337

四、学术特点与学术价值338

第十六篇 《圣济总录·针灸门》考340

一、成书年代340

二、版本340

(一)金刊本340

(二)元大德重印本341

(三)清刊本342

(四)日本文化十三年木活字本342

三、内容与体例344

(一)腧穴部分344

(二)针灸方346

(三)禁忌与救针法346

四、引用文献347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47

(二)《千金要方》347

(三)《素问》347

(四)《针灸甲乙经》348

(五)《崔丞相灸劳法》348

(六)佚名《灸经》348

五、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350

第十七篇 《伤寒百问经络图》考351

一、作者351

二、版本与传本353

三、经络图的演变356

第十八篇 《针灸资生经》考361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361

二、版本363

(一)初刊本363

(二)宋嘉定徐氏刻本363

(三)宋绍定赵氏刻本364

(四)元大德国氏刻本364

(五)元天历广勤书堂印本364

(六)明正统广勤书堂新刊本366

(七)日本宽文九年(1669)刊本366

(八)四库全书本367

三、基本内容369

四、基本构成370

(一)正文370

(二)原注370

(三)补注370

(四)目录372

五、体例374

六、引用文献375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75

(二)《太平圣惠方》376

(三)《素问》377

(四)《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78

(五)《全生指迷方》《苏沈良方》《集效方》378

七、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379

(一)腧穴主治编辑方式的变革379

(二)腧穴定位379

(三)对于人神禁忌及禁穴的态度380

(四)取穴注重“压痛点”380

八、失误类析381

(一)引文出处失误例381

(二)小字注参见篇名与实际不符例382

(三)妄改原文例383

(四)体例383

(五)穴名错误386

第十九篇 《西方子明堂灸经》考387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387

二、版本388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390

四、体例391

(一)穴名391

(二)腧穴部位392

(三)主治病症392

(四)灸疗壮数及灸疗法393

(五)禁灸穴的处理393

(六)引用文献393

五、引用文献及引录方式394

(一)《千金要方》394

(二)《太平圣惠方》396

(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96

(四)《素问》及王冰注文396

六、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398

七、失误类析398

(一)由穴名混淆导致的错误399

(二)灸法项的错误400

(三)不明《千金要方》体例造成的失误401

第二十篇 《备急灸法》考405

一、《备急灸法》405

二、《骑竹马灸法》406

三、《竹阁经验备急药方》409

第二十一篇 《灸膏肓腧穴法》考410

第二十二篇 《子午流注针经》考412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412

二、书名与版本412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413

四、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414

第二十三篇 《针经指南》考416

一、作者416

二、版本417

(一)元刊本417

(二)天一阁藏本417

(三)明宣德七年广勤书堂新刊本417

(四)明成化八年本420

(五)明成化九年本420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421

四、不同传本窦氏针书的异同423

第二十四篇 《洁古云岐针法》《窦太师针法》考425

一、成书年代与编者425

二、书名425

三、版本426

四、内容427

(一)论经络迎随补泻法428

(二)经络取原法428

(三)接经法429

(四)伤寒热病刺灸法429

第二十五篇 《针经摘英集》考432

(一)九针式432

(二)折量取腧穴法432

(三)补泻法432

(四)用针呼吸法432

(五)治病直刺诀433

第二十六篇 《针灸玉龙经》考438

一、编者与版本438

二、基本内容与构成439

三、“玉龙歌”的学术渊源440

第二十七篇 《盘石金直刺秘传》考443

一、书名、作者与年代443

二、版本、传本与构成445

(一)版本445

(二)传本445

三、内容与价值447

第二十八篇 《窦太师针经》考448

一、书名、作者与年代448

二、版本、传本与构成463

(一)版本463

(二)传本466

(三)基本构成468

三、内容与价值470

第二十九篇 《针灸集成》考471

一、书名、作者与年代471

二、版本、传本与构成473

(一)版本473

(二)传本474

(三)基本构成478

三、内容与价值479

第三十篇 《十四经发挥》考481

一、作者481

二、成书年代与刊刻年代482

三、版本482

四、基本内容与构成486

(一)正文486

(二)十四经穴歌487

(三)注文487

(四)骨度图488

五、体例488

六、引用文献489

七、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489

八、失误类析491

第三十一篇 《痈疽神秘灸经》考492

一、作者、注者及成书年代492

二、版本源流493

三、学术特点495

第三十二篇 《医经小学·针灸卷》考497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497

二、版本497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498

四、引用文献499

(一)《针经》499

(二)《医学发明》499

五、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500

第三十三篇 《重编医经小学》考501

一、版本源流501

二、年代与作者503

三、引用文献与学术影响505

四、反思505

第三十四篇 《普济方·针灸门》考507

一、作者507

二、版本与卷数508

(一)明永乐刊本508

(二)明抄本508

(三)《四库全书》抄本510

(四)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510

三、基本内容511

(一)针灸理论511

(二)腧穴512

(三)针灸治疗512

四、体例512

五、引用文献512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针灸经》513

(二)《明堂经》513

(三)《针灸四书》513

(四)《针经节要》《针经摘英集》《洁古云岐针法》513

(五)《外台秘要方·明堂》514

(六)其他医书针灸篇514

六、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514

七、失误类析515

(一)篇名与内容不合例515

(二)图、文不符例515

(三)编排失当例515

(四)引用书名不当例516

第三十五篇 《神应经》考517

一、版本517

二、基本构成518

三、学术价值524

第三十六篇 《琼瑶神书》考526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526

二、版本527

三、基本构成528

第三十七篇 《琼瑶发明神书》考531

第三十八篇 《奇效良方·针灸门》考533

一、版本533

二、基本内容与学术价值535

第三十九篇 《针灸大全》考536

一、书名与卷数536

二、成书年代537

三、版本538

四、基本内容541

第四十篇 《针灸捷径》考543

一、版本543

二、基本内容与引用文献544

三、成书年代与编者545

四、体例545

五、失误类析546

六、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547

【补记】548

第四十一篇 《针灸集书》考552

一、书名与成书年代552

二、版本552

(一)明刊本552

(二)日本抄本553

三、基本内容554

四、引用文献555

(一)《针灸资生经》555

(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555

(三)《素问要旨论》《圣济总录》《内外二景图》556

(四)《小易赋》556

第四十二篇 《针灸问对》考557

一、作者557

二、书名与卷数558

三、版本与成书年代558

四、基本内容及体例560

五、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561

六、失误类析562

第四十三篇 《针灸节要聚英》考564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564

二、卷数与版本565

(一)明嘉靖丁酉陶师文刻本565

(二)正德本566

(三)日本刻本566

(四)排印本567

三、基本内容568

四、基本构成569

(一)注文569

(二)附图569

五、引用文献考570

(一)《十四经发挥》570

(二)《针灸资生经》571

(三)《针经节要》《针经摘英集》《洁古云岐针法》571

(四)《脾胃论》571

(五)《伤寒治例》《杂病治例》《玉机微义》572

(六)《神应经》572

六、引用文献的特点573

七、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576

八、失误类析578

(一)同名穴辨析失误578

(二)穴名识别错误579

(三)脱文580

(四)误解原文之义580

(五)断句错误580

(六)引文失误580

第四十四篇 《医学入门》考582

一、版本582

二、引用文献584

三、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585

第四十五篇 《徐氏针灸全书》《铜人针灸全书》考586

一、书名586

二、著者与编者587

三、版本与年代588

四、内容589

五、学术价值590

第四十六篇 《杨敬斋针灸全书》考591

一、内容与引用文献591

二、版本与年代591

三、编者592

四、学术价值592

第四十七篇 《针灸大成》考593

一、作者593

二、版本594

(一)明万历赵文炳刻本594

(二)明万历刻清顺治李月桂重修本594

(三)明万历刻清顺治、康熙递修本595

(四)清康熙李月桂重刻本597

(五)清乾隆章廷珪刻本598

(六)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598

(七)岳麓书社影印本600

三、基本内容600

四、基本构成601

五、体例602

六、引用文献考603

(一)《玄机秘要》603

(二)《针灸节要聚英》604

(三)《神应经》605

(四)《古今医统》605

(五)《难经》605

(六)《医经小学》606

(七)《小儿按摩经》606

(八)《乾坤生意》606

(九)《针灸集成》606

(十)《奇效良方》607

七、采用文献的特点608

(一)大量采用间接文献608

(二)引文多有改编608

八、失误类析611

(一)腧穴错误例611

(二)编排、分类失误例612

九、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612

附:《铜人明堂图》考613

第四十八篇 《奇经八脉考》考618

一、版本618

二、引用文献及引文方式619

三、考穴依据621

四、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622

第四十九篇 《三才图会·身体图会》考623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623

二、版本624

三、基本内容及学术特点625

第五十篇 《东医宝鉴·针灸篇》考626

一、版本626

二、引用文献627

三、基本内容与学术特点628

第五十一篇 《针方六集》考630

一、作者630

二、版本630

三、基本内容632

四、引用文献634

(一)《针灸甲乙经》634

(二)窦氏针灸书635

第五十二篇 《类经图翼·针灸卷》考636

一、版本636

二、基本内容637

三、引用文献638

(一)《神农经》638

(二)《捷径》640

(三)《乾坤生意》640

(四)《捷法》641

四、引文方式641

(一)合编例641

(二)改编例642

五、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643

(一)开创整理腧穴文献的新模式643

(二)同身寸辨643

(三)补缺拾遗644

六、失误类析645

(一)书名相混例645

(二)错会原文而误改例645

第五十三篇 《针灸经验方》考647

一、版本647

二、基本内容与学术特点647

第五十四篇 《勉学堂针灸集成》考652

一、书名与版本652

二、内容与刊刻体例659

三、编者660

四、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669

【附记】670

第五十五篇 《循经考穴编》考672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672

二、版本673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674

四、引用文献675

(一)凌氏针书675

(二)窦氏针书676

五、学术价值677

第五十六篇 《太乙神针》考678

一、版本678

二、学术源流679

三、基本内容与学术特点680

第五十七篇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考682

一、作者与书名682

二、版本及基本内容683

三、引用文献及引文方式684

四、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684

第五十八篇 《针灸易学》考687

一、版本687

二、基本内容及学术特点688

第五十九篇 《针灸逢源》考691

一、作者691

二、版本692

三、基本内容696

四、引用文献及引录方式697

五、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698

第六十篇 《传悟灵济录》考699

一、书名与编者699

二、版本699

三、内容与学术价值699

第六十一篇 《考正周身穴法歌》考702

一、版本702

二、基本内容及学术特点704

第六十二篇 《针灸穴法》考706

一、版本706

二、基本内容与学术特点706

三、学术价值710

第六十三篇 《刺疔捷法》考711

一、作者711

二、版本711

三、基本内容与学术特点713

第六十四篇 《灸法秘传》考715

一、版本715

二、基本内容与学术特点715

第六十五篇 《经脉分图》考717

一、作者717

二、版本718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718

四、采用文献方式719

五、学术特点720

第六十六篇 《六译馆丛书》针灸篇考722

一、版本及刊刻体例722

二、基本内容及学术特点724

三、学术价值725

参考文献726

后记729

后记补记7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