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空间发展的拓扑分析 以苏州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城市空间发展的拓扑分析 以苏州为例
  • 朱东风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10612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城市规划-空间规划-研究-苏州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空间发展的拓扑分析 以苏州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国内外城市空间研究回顾1

1.1.1 运用主体认知方法的空间客体性研究2

1.1.2 运用客体认知方法的空间客体性研究4

1.1.3 运用客体认知方法的空间主体性研究7

1.2 当前城市空间研究的不足8

1.2.1 本体空间主体性的缺失8

1.2.2 空间认知过程中主客体认识论的分离9

1.2.3 对象模糊与研究平台的局限性10

1.2.4 方法手段的技术限制11

1.3 城市空间研究展望11

1.3.1 树立城市空间的发展观11

1.3.2 关注城市本体空间的主体性12

1.3.3 主体性与客体性认识论走向融合12

1.3.4 空间自组织研究得到加强13

1.3.5 突出技术方法创新13

1.4.1 研究思路14

1.4 本书的研究思路、框架与创新14

1.4.2 研究框架16

1.4.3 本书的创新性18

本章参考文献18

2 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架构23

2.1 城市拓扑结构分析的系统原理与技术支撑23

2.1.1 城市空间分析的系统原理23

2.1.2 拓扑分析技术24

2.2.1 拓扑分析理论发展25

2.2 城市拓扑结构变化的特征25

2.2.2 拓扑分析参数与模型27

2.2.3 拓扑结构变化特征分析体系29

2.3 城市拓扑结构变化的空间内涵30

2.3.1 拓扑结构变化的空间内涵分析原理30

2.3.2 拓扑结构变化的内涵分析体系32

2.4 城市空间系统的组织要素与机制33

2.4.1 城市空间发展的组织结构33

2.4.2 自组织要素、机制与作用33

2.4.3 他组织要素、机制与作用41

2.4.4 城市空间发展的双重组织机制49

2.5 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51

2.6 小结53

本章参考文献54

3 苏州城市拓扑结构的变化特征57

3.1 苏州城市发展与空间演变57

3.1.1 苏州概况57

3.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58

3.1.3 城市空间演化58

3.2 城市拓扑空间整体特征61

3.2.1 层级特征63

3.2.2 拓扑核特征63

3.2.3 全局空间集成核特征64

3.2.4 城市全局集成度特征70

3.2.5 城市局部集成度特征71

3.2.6 城市整体智能度特征72

3.3 城市拓扑空间分区变化特征73

3.3.1 主城区74

3.3.2 新区82

3.3.3 吴中区88

3.3.4 工业园区94

3.3.5 相城区98

3.4 小结104

本章参考文献105

4 苏州城市拓扑结构变化的内涵107

4.1 城市整体结构变化内涵107

4.1.1 城市空间复杂性增强,拓扑中心裂变,多中心结构显现107

4.1.2 全局集成核变化不大,集成核街道中心功能变化明显107

4.2.1 全局拓扑空间变化内涵114

4.2 城市全局与分区结构关系变化的内涵114

4.2.2 主城区拓扑空间变化内涵115

4.2.3 吴中区拓扑空间变化内涵117

4.2.4 苏州新区拓扑空间变化内涵119

4.2.5 工业园区拓扑空间变化内涵120

4.2.6 相城区拓扑空间变化内涵122

4.3 城市分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123

4.3.1 主城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123

4.3.2 苏州新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125

4.3.3 吴中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127

4.3.4 工业园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128

4.3.5 相城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129

4.4 小结130

本章参考文献132

5 苏州城市功能结构与拓扑结构的相关作用133

5.1 城市功能用地结构变化133

5.1.1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数据分析133

5.1.2 全市功能用地变化135

5.1.3 分区功能用地变化142

5.1.4 五个分区用地变化比较148

5.2 城市用地功能结构与拓扑结构的相关性151

5.2.1 基于全市用地功能结构与拓扑结构的互动分析151

5.2.2 基于分区用地功能结构与拓扑结构的相关分析152

5.3 城市全局集成核与中心功能吸引子分布的相关性157

5.3.1 全局中心功能吸引子分布与全局集成核空间区位基本吻合157

5.3.2 全局中心功能沿主要连接线由主中心向外围分区扩散160

5.3.3 全局集成核增长中心成为具有开发潜力的中心功能区161

5.4.1 局部集成核与分区中心功能吸引子分布相关性特征162

5.4 城市局部集成核与分区中心功能吸引子分布的相关性162

5.4.2 局部集成核与功能吸引子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165

5.5 小结167

6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的组织机制169

6.1 城市空间发展的双重组织机制169

6.2 城市空间系统内在的自组织作用169

6.2.1 空间系统的运动经济机制作用170

6.2.2 空间系统的结构关系机制作用175

6.2.3 空间系统的形态演进机制作用177

6.3 以城市规划为核心的他组织作用179

6.3.1 空间发展中的规划调控机制作用179

6.3.2 投资与产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机制作用186

6.3.3 社会价值目标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机制作用192

6.4 他组织机制对城市自组织演变的影响194

6.4.1 影响空间句法水平与运动经济194

6.4.2 影响集成核形态演进与中心性发展195

6.5 空间双重组织机制与深层结构机制的理论比较196

6.5.1 对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比较196

6.4.3 影响局部与全局结构关系196

6.5.2 双重组织机制理论的科学性199

6.6 城市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200

6.6.1 “十”字发展空间战略缺乏主导方向,导致均衡建设与空间资源袭夺200

6.6.2 城市中心发展存在“单核极化”现象,新中心建设难以定位201

6.6.3 新区空间集成水平与智能水平下降,导致开发难度加大202

6.6.4 中心干道和环路设计不能满足集成核相关功能需要203

6.6.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运行效率之间的矛盾依然明显204

6.7 小结205

本章参考文献206

7 苏州城市功能整合与空间发展规划208

7.1 拓扑分析在城市空间功能整合中的应用210

7.1.1 调整功能用地布局结构210

7.1.2 整合全局空间吸引子布局215

7.1.3 调整局部空间吸引子布局219

7.2 拓扑分析在构建理想城市空间模式中的应用223

7.2.1 空间拓扑系统的最优化224

7.2.2 价值理性的最大化232

7.2.3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234

7.3 拓扑分析在规划方案优选中的应用235

7.3.1 全局集成核与中心体系分析比较237

7.3.2 空间句法发展水平分析比较242

7.3.3 局部-全局结构关系分析比较246

7.3.4 城市与区域空间系统耦合度比较250

7.3.5 两个规划方案的比较分析251

7.4 小结253

本章参考文献253

8.1.1 初步构建了拓扑空间分析的理论框架255

8.1.2 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份拓扑空间的变化特征255

8.1 主要研究结论255

8 结论与展望255

8.1.3 评析了城市拓扑结构变化的空间内涵256

8.1.4 总结了城市拓扑结构与功能结构的相关作用特征257

8.1.5 分析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问题258

8.1.6 初步建立了拓扑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平台259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260

附件 苏州城市全局集成核集成地位变化分析262

后记2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