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热血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热血原理
  • 刘晓华,谢晓云,张涛,江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19093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热血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对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思考1

1.2 对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基本认识5

1.3 本书主要内容与框架11

第2章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目标与特点13

2.1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任务13

2.2 被动式围护结构15

2.2.1 热量与水分传递驱动力全年变化16

2.2.2 围护结构的可调节性18

2.2.3 关于“零能耗”建筑的讨论22

2.3 主动式供暖空调系统25

2.3.1 排热过程分析(利用自然冷源)25

2.3.2 排热过程分析(利用机械冷源)27

2.3.3 供暖过程分析34

2.3.4 主动式供暖空调系统的特点38

2.4 热源与热汇的特征41

2.4.1 典型的热源与热汇42

2.4.2 高温供冷与低温供热对热源/热汇性能的影响45

2.5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构建原则50

2.5.1 扩大被动式围护结构的可调节范围51

2.5.2 减少主动式系统各环节的消耗温差51

第3章 热学参数55

3.1 采用热学参数分析的原因55

3.2 熵与?分析59

3.2.1 物理概念与定义62

3.2.2 在建筑环境领域的应用分析67

3.2.3 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72

3.3 ?分析76

3.3.1 物理概念与定义76

3.3.2 基本传热过程分析80

3.3.3 从室内热源-传输-冷源全过程分析84

3.4 ?与?参数的联系与区别86

3.4.1 热量与品位的综合考虑86

3.4.2 ?参数和?参数的区别89

3.5 热学分析在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中的应用93

3.5.1 减少损失与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性能的关系93

3.5.2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遵循的基本热学原则96

第4章 室内空间的热湿采集过程101

4.1 室内产热源、产湿源的特点101

4.1.1 热源的分类与温度水平102

4.1.2 湿源的特点104

4.2 室内热湿采集过程的目标与特点105

4.2.1 热湿采集过程的目标105

4.2.2 热湿采集过程掺混损失带来的影响108

4.3 室内采集过程损失的量化描述112

4.3.1 典型过程的?耗散112

4.3.2 整个采集过程的?耗散118

4.4 室内非均匀热环境与热量采集过程分析119

4.4.1 室内非均匀热环境的热量采集120

4.4.2 高大空间中围护结构热量的排除122

4.5 典型热湿采集过程(空调方式)特性125

4.5.1 全空气空调方式125

4.5.2 风机盘管加新风方式127

4.5.3 温湿度独立控制方式129

4.6 从室内热湿采集过程出发的系统构建原则131

第5章 稳态传热过程:换热器与换热网络135

5.1 供暖空调系统中的热量传递网络136

5.2 单个换热器传热特性分析141

5.2.1 换热过程的?耗散与热阻141

5.2.2 换热过程性能影响因素与不匹配热阻144

5.3 热量传递网络的热阻特性150

5.3.1 存在多个换热环节时的热阻分析150

5.3.2 利用热阻分析对热量传递网络的优化152

5.3.3 分级方式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155

5.4 典型换热过程的特性分析157

5.4.1 冷水机组蒸发器换热过程157

5.4.2 提高供水还是回水温度(送风还是回风温度)159

5.4.3 分离式热管换热装置162

5.4.4 大温差水系统的冷机串联方式167

5.4.5 冰蓄冷与水蓄冷方式的特性170

第6章 动态传热过程:围护结构与蓄能175

6.1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分析175

6.1.1 围护结构基本性能175

6.1.2 典型类型建筑的需冷/热量分析182

6.1.3 围护结构的可调性187

6.2 周期性蓄热过程分析191

6.2.1 蓄热式换热器191

6.2.2 中间媒介蓄放热过程的热阻分析194

6.2.3 整个蓄热式换热过程的热阻分析204

6.2.4 典型案例分析208

第7章 湿空气热湿处理过程的特性分析221

7.1 空气-水热湿处理过程的物理模型221

7.2 空气-水热湿交换过程的?分析225

7.2.1 热湿交换过程的?分析225

7.2.2 典型热湿交换过程的分析232

7.3 热湿交换过程的匹配特性239

7.3.1 逆流的热湿交换过程241

7.3.2 顺流的热湿交换过程254

7.4 热湿处理过程的案例分析259

7.4.1 空气加湿器259

7.4.2 冷却塔262

第8章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热学分析原则265

8.1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整体性能分析265

8.1.1 增大被动式围护结构的可调节范围266

8.1.2 减小主动式空调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损失267

8.2 减少系统各环节损失的分析原则269

8.2.1 原则1:减少冷热抵消(干湿抵消)270

8.2.2 原则2:减少传递环节274

8.2.3 原则3:减少掺混损失276

8.2.4 原则4:改善匹配特性279

8.3 综合分析案例283

8.3.1 案例Ⅰ:数据机房的室内环境营造283

8.3.2 案例Ⅱ:航站楼等高大空间建筑的室内环境营造298

8.4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历史变化与思考308

8.4.1 “冷热量”与“品位”308

8.4.2 “冷”与“热”311

8.4.3 “分散”与“集中”314

8.4.4 “材料初投资”与“运行能耗”316

8.4.5 “冷热源能耗”与“输配能耗”319

附录A 湿空气的?分析323

A.1 热量?与湿度?的统一表达式323

A.2 湿空气?参考点的选取325

附录B 表冷器冷凝除湿过程331

B.1 物理模型331

B.2 湿工况区热湿传递过程与匹配特性分析332

B.3 冷凝除湿过程性能分析334

参考文献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