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肿瘤学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曾益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5275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32页
- 文件大小:296MB
- 文件页数:754页
- 主题词:肿瘤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肿瘤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对肿瘤认识发展的历史1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1
二、西医对肿瘤的认识2
第二节 肿瘤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5
一、流行病学情况5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6
三、肿瘤的诊断与治疗7
四、我国的肿瘤研究8
第二章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肿瘤12
第一节 环境致癌因素12
一、化学因素12
二、生物因素20
三、物理因素26
第二节 遗传易感因素27
一、高度外显的种系突变与肿瘤易感性28
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肿瘤易感性31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7
第三章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41
第一节 癌基因研究的发展历史41
一、实验肿瘤学的诞生42
二、环境和遗传因素与细胞癌变关系的确立42
三、肿瘤基因学说的提出42
四、癌基因、抑癌基因理论的确立与细胞信号传导43
五、细胞癌变多阶段假说的分子模型45
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与癌变机制45
七、肿瘤多基因变异累积与人类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研究45
八、我国肿瘤相关基因与肿瘤生物研究的回顾46
第二节 RNA肿瘤病毒与病毒癌基因46
一、反转录病毒与细胞原癌基因活化47
二、癌基因的分类和功能48
三、肿瘤DNA介导细胞转化与癌基因的鉴定50
第三节 基因变异方式与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52
一、点突变与癌基因52
二、DNA扩增与癌基因53
三、染色体重排与癌基因53
四、癌基因甲基化改变54
五、基因过量表达与癌基因活化的关系55
六、基因缺失与抑癌基因的失活56
第四节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人类肿瘤58
一、蛋白质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肿瘤58
二、MicroRNA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人类肿瘤69
三、非编码RNA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肿瘤72
四、单倍体不足抑癌基因与肿瘤72
第五节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肿瘤的早期防治72
一、非可控性炎症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变异的累积72
二、细胞癌变的分子模型与肿瘤相关基因的鉴定74
三、致癌与抗癌因素调节的肿瘤相关基因的鉴定75
四、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实践与挑战75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75
第四章 肿瘤表观遗传学83
第一节 表观遗传学83
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及概念83
二、肿瘤表观遗传学与遗传学84
三、人类表观遗传组学计划85
第二节 DNA甲基化86
一、CpG岛86
二、DNA甲基化体系86
三、抑癌基因甲基化与肿瘤发生88
四、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所致肿瘤细胞信号传导紊乱91
第三节 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92
一、组蛋白乙酰化92
二、组蛋白甲基化93
三、PcG蛋白复合体94
四、染色质重塑95
第四节 表观遗传治疗法95
第五节 表观遗传分子标记物98
第六节 DNA甲基化检测技术99
一、重亚硫酸氢钠预处理法99
二、重亚硫酸盐-基因组测序法100
三、甲基化特异性PCR100
四、高通量的DNA甲基化分析方法101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02
第五章 MicroRNA和肿瘤108
第一节 MicroRNA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机制108
一、miRNA的生物合成108
二、miRNA的生物学机制110
第二节 MicroRNA对肿瘤细胞生物程序的调控110
一、调控细胞增殖的MicroRNA110
二、调控细胞凋亡的MicroRNA111
三、调控细胞黏附的MicroRNA111
四、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的MicroRNA112
第三节 MicroRNA在各种肿瘤中的研究现状112
一、MicorRNA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112
二、MicroRNA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112
三、MicroRNA在胸部肿瘤中的研究113
四、MicroRNA在腹部肿瘤中的研究114
五、MicroRNA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114
六、MicroRNA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研究115
第四节 MicroRNA与肿瘤诊断和治疗115
一、MicroRNA与肿瘤诊断115
二、MicroRNA与肿瘤预后116
三、MicroRNA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16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17
第六章 信号传导与肿瘤121
第一节 简要回顾121
第二节 基本组成122
一、细胞外因子122
二、受体123
三、连接蛋白125
四、G蛋白126
五、第二信使128
六、胞内激酶129
七、核受体130
第三节 主要传导通路130
一、分类130
二、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131
三、G蛋白连接受体通路132
四、TGF-β通路132
五、TNF通路132
六、Wnt通路133
七、Integrin传导通路134
八、Hedgehog传导通路134
九、NF-κB传导通路134
十、JAK/STATs传导通路134
十一、PI3K-AKT-mTOR传导通路134
十二、核EGFR传导通路134
第四节 表观遗传调控与信号传导136
一、信号传导与DNA甲基化136
二、信号传导与MicroRNA137
三、信号传导与组蛋白翻译后修饰140
四、泛素化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141
第五节 肿瘤临床中的信号传导144
一、信号传导异常与肿瘤发生144
二、肿瘤治疗145
第六节 细胞信号传导的主要研究方法147
一、信号传导通路中信号分子的表达与调控147
二、信号传导通路中信号分子的磷酸化147
三、信号传导通路中激酶活性的测定148
四、信号传导通路中信号分子的定位148
五、信号传导通路中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149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50
一、传导通路的特异性150
二、信号传导和癌基因151
三、信号传导和蛋白相互作用151
四、信号传导和转录因子152
五、结语152
第七章 细胞周期与肿瘤发生、发展157
第一节 历史回顾157
一、生命复制之谜的层层揭开157
二、肿瘤发生、发展研究与生命复制研究的会合159
三、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细胞克隆进化的过程160
四、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疾病160
第二节 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61
一、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61
二、细胞周期素是调控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的主要成分162
三、Thr 160/161磷酸化165
四、Thr 14/Tyr 15磷酸化和去磷酸化166
五、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物167
第三节 细胞周期机制的两大功能167
一、细胞周期的启动机制167
二、细胞周期的运行机制169
第四节 肿瘤的细胞周期机制破坏171
一、细胞周期监控机制破坏171
二、细胞周期驱动机制破坏172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74
第八章 细胞分化、凋亡与肿瘤178
第一节 细胞分化和肿瘤178
一、细胞分化异常与肿瘤发病学179
二、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183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基本特点187
第三节 Caspase及其抑制蛋白189
一、Caspase的结构和活性特点189
二、Caspase的作用底物190
三、Caspase抑制蛋白191
第四节 细胞凋亡发生途径和调节机制192
一、死亡受体和细胞凋亡192
二、线粒体和细胞凋亡193
三、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195
四、Bcl-2家族与细胞凋亡198
第五节 细胞凋亡和恶性肿瘤200
一、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恶性肿瘤200
二、凋亡活化基因p53和恶性肿瘤201
三、其他凋亡相关蛋白和恶性肿瘤202
第六节 细胞凋亡干预和肿瘤的治疗203
一、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目标的基因治疗策略204
二、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目标的非基因治疗205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05
一、细胞凋亡的异质性206
二、细胞死亡形式的多样性206
三、自噬与自噬性细胞死亡207
四、分化治疗和实体瘤208
第九章 肿瘤干细胞214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214
第二节 肿瘤异质性:肿瘤干细胞学说还是克隆进化学说215
第三节 肿瘤干细胞定义216
第四节 如何鉴定和分离肿瘤干细胞217
一、分子标记217
二、边缘群218
三、细胞球体形成实验218
四、克隆培养218
五、标记滞留细胞219
第五节 肿瘤干细胞的起源219
第六节 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220
第七节 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221
第八节 逆转肿瘤干细胞的耐药以及对放射性治疗的不敏感223
第九节 诱导分化治疗或刺激静止的肿瘤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223
第十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24
一、动物模型的问题224
二、肿瘤干细胞是静止的还是增殖的?225
三、肿瘤干细胞与转移226
四、未来的方向226
第十章 肿瘤转移232
第一节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233
一、肿瘤多步骤转移机制233
二、肿瘤侵袭——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234
三、肿瘤转移——肿瘤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继发器官236
四、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238
五、研究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240
第二节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41
一、基因调控下的肿瘤转移241
二、黏附因子与肿瘤转移243
三、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245
四、纤溶酶及其调节因子246
五、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剂247
六、机体免疫状态与肿瘤转移249
七、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转移250
八、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251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52
一、肿瘤转移的基因治疗252
二、血管形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253
三、细胞黏附因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254
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255
五、肿瘤的靶向治疗与肿瘤转移255
第十一章 肿瘤免疫260
第一节 肿瘤抗原加工、递呈与识别260
一、肿瘤抗原261
二、抗原递呈细胞264
三、抗原的处理及递呈265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268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269
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272
三、细胞因子的抗肿瘤免疫效应275
第三节 肿瘤免疫逃逸276
一、肿瘤细胞直接逃逸免疫监控276
二、肿瘤相关免疫抑制分子278
三、肿瘤相关免疫抑制性细胞281
四、肿瘤免疫逃逸策略283
第四节 肿瘤免疫编辑研究新进展285
一、肿瘤免疫编辑概念的提出285
二、肿瘤免疫编辑的研究进展286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89
第十二章 肿瘤的细胞与分子诊断295
第一节 细胞与分子诊断在肿瘤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295
一、肿瘤易感基因的检测296
二、肿瘤的分子分类与分期297
三、肿瘤的早期诊断298
四、肿瘤的预后评估和转移风险预测299
五、肿瘤的个体化和预见性治疗299
第二节 肿瘤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301
一、癌基因及临床病理学意义301
二、抑癌基因及临床病理学意义303
三、基因异常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303
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扩增及其检测306
一、基因突变的形式306
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309
三、基因扩增的检测方法314
第四节 肿瘤基因甲基化及其检测318
一、DNA甲基化与肿瘤319
二、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319
第五节 生物芯片技术320
一、DNA芯片320
二、蛋白质芯片321
三、组织和细胞芯片323
四、miRNA芯片324
第六节 基因多态性及其检测325
一、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325
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326
三、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327
第七节 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及检测329
一、端粒酶与肿瘤329
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330
第八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31
第十三章 肿瘤影像诊断新技术与微创介入治疗334
第一节 CT的临床应用334
一、CT发展的历史和回顾334
二、螺旋CT的临床应用335
三、CT对比剂对比增强340
四、CT在肿瘤分期中的应用342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343
第二节 磁共振影像诊断和波谱分析346
一、历史与回顾346
二、磁共振对比剂346
三、磁共振血管造影349
四、磁共振快速成像法351
五、磁共振波谱分析355
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57
第三节 肿瘤的核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358
一、概述358
二、肿瘤的核医学影像诊断359
三、肿瘤核素靶向治疗362
四、肿瘤核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未来发展方向或趋势364
第四节 肿瘤超声诊断与超声介入诊治新技术365
一、超声基本知识365
二、二维灰阶声像图366
三、彩色多普勒血流图366
四、腔内超声诊断366
五、介入性超声367
六、超声造影367
第五节 肿瘤的现代微创介入治疗371
一、概述371
二、现代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与多学科的联合应用377
三、肿瘤微创淋巴结清除379
四、根治性肿瘤微创介入治疗381
五、M多层次分期与肿瘤的微创介入个体化治疗381
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81
第十四章 抗癌药物发展策略385
第一节 抗癌药物研究的发展385
一、肿瘤化学预防药物的研究386
二、肿瘤分化诱导剂的研究390
三、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物的研究391
四、克服肿瘤耐药的药物研究395
第二节 抗癌药物发展策略与方向401
一、抗癌药物的发展策略401
二、抗癌药物发展的新方向406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16
第十五章 肿瘤的内科治疗423
第一节 肿瘤化疗的历史及发展概况423
第二节 癌症化疗的药理学基础425
一、常用抗癌药物及作用机制概要425
二、细胞周期动力学与抗癌药物431
三、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432
四、多药抗药性433
第三节 抗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化学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434
一、化学治疗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434
二、剂量强度435
三、联合化疗436
四、确定治疗的目的437
第四节 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438
一、近期毒性438
二、远期毒性440
第五节 局部化疗441
一、腔内化疗441
二、鞘内化疗442
三、动脉内化疗442
第六节 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细胞因子支持下的高剂量强度化疗443
一、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单独支持高剂量强度化疗443
二、自体造血干细胞(AHSCT)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的临床应用444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45
第七节 肿瘤生物治疗446
一、非特异性免疫治疗446
二、特异性免疫治疗448
第八节 靶向药物治疗448
一、抗体449
二、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451
三、血管生成抑制剂452
四、细胞分化诱导剂454
五、其他的靶治疗药物455
第九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56
一、开发针对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457
二、寻找高效低毒的药物载体458
三、肿瘤多药抗药性的逆转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458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提高化疗剂量强度458
五、抗癌药物的敏感试验和化疗药物个体化459
六、改进给药途径及肿瘤时辰调节疗法459
七、肿瘤的个体化治疗459
第十六章 肿瘤的外科治疗467
第一节 肿瘤外科的发展467
一、历史回顾和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467
二、肿瘤外科的生物学概念468
第二节 肿瘤外科的作用469
一、预防作用469
二、诊断作用470
三、治疗作用470
四、重建与康复470
第三节 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471
一、良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471
二、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471
第四节 肿瘤手术的应用473
一、诊断性手术473
二、探查性手术474
三、治愈性手术474
四、姑息性手术474
五、辅助性手术475
六、重建与康复手术475
七、预防性手术475
八、远处转移癌和复发性癌瘤切除术475
第五节 肿瘤手术注意事项476
一、术前注意事项476
二、手术中防止癌瘤扩散476
三、术后处理476
四、术后密切随访和疗效评价476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76
一、肿瘤外科治疗向细胞分子水平迈进477
二、肿瘤外科治疗兼顾根治与功能,注重提高生活质量478
三、更强调综合治疗478
四、肿瘤微创外科479
第十七章 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及其展望482
第一节 放射物理学和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483
一、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483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83
三、调强放射治疗486
四、粒子射线放射治疗491
第二节 放射生物学的发展和在临床放射治疗中的应用494
一、放射治疗中的放射生物学基础494
二、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499
三、放射化学修饰剂503
四、放射和化疗联合应用505
五、放射和加热治疗511
六、分子靶向治疗和放疗512
第十八章 肿瘤的生物治疗519
第一节 肿瘤疫苗520
一、肿瘤疫苗的基本策略521
二、细胞疫苗523
三、病毒疫苗526
四、蛋白/多肽疫苗527
五、核酸疫苗528
六、抗独特型疫苗528
七、糖类疫苗529
八、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30
第二节 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过继治疗531
一、细胞因子531
二、免疫细胞过继治疗536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42
第三节 肿瘤的基因治疗543
一、基因治疗的历史与回顾543
二、基因治疗的策略545
三、肿瘤定向基因治疗与旁观者效应557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60
第四节 抗血管生成的生物治疗562
一、肿瘤的血管形成及特点562
二、肿瘤血管的生成调节563
三、抗血管生成的肿瘤治疗策略570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74
第十九章 肿瘤的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583
第一节 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583
第二节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历史演变584
一、不同医学模式下恶性肿瘤治疗理念的历史变革584
二、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的演变587
三、恶性肿瘤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与不足592
第三节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原则595
一、局部与全身并重的原则595
二、分期治疗的原则596
三、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的原则596
四、遵照循证医学理论获得最佳诊疗证据支持的原则597
五、个体化治疗的原则597
六、适度治疗的原则597
七、遵循费效比最优的原则598
八、中西医结合的原则598
第四节 肿瘤综合治疗的生物学基础598
一、常用肿瘤标记物599
二、癌基因和抑癌基因601
三、分子分期602
第五节 肿瘤综合治疗团队的组成603
一、肿瘤综合治疗的人员构成603
二、肿瘤综合治疗组成员的专业素质要求603
三、肿瘤综合治疗的组织形式604
第六节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模式604
一、辅助放化疗606
二、术前放化疗(新辅助治疗)607
三、术中化放疗608
四、化疗与放疗的联合608
五、手术、放疗、化疗三者联合609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609
一、存在的问题609
二、改进肿瘤综合治疗的建议610
三、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612
第八节 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612
一、个体化治疗概念的由来及发展612
二、个体化治疗的定义615
三、个体化治疗的生物学基础616
四、个体化治疗的原则617
五、个体化治疗的应用及发展618
六、个体化治疗面临的挑战619
第九节 常见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简介622
一、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简介622
二、食管癌综合治疗简介624
三、胃癌综合治疗简介626
四、乳腺癌综合治疗简介628
五、肝癌综合治疗简介630
六、宫颈癌综合治疗简介631
七、卵巢癌综合治疗简介633
八、骨肉瘤综合治疗简介635
第二十章 癌症预防638
第一节 预防是人类控制癌症的重要策略638
一、癌症的流行趋势638
二、癌症预防的有效性638
三、癌症预防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639
第二节 癌症预防的定义和范畴640
一、癌症预防的定义和范畴641
二、癌症预防的特点641
三、癌症的三级预防641
第三节 生物学因素与癌症预防643
一、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及HPV疫苗的开发和应用644
二、HBV/HCV感染与肝癌及HBV疫苗的开发和应用645
三、Hp感染与胃癌及人类大规模根除Hp的预防研究647
第四节 控烟、生活因素与癌症预防649
一、控烟与癌症预防649
二、营养、饮食与癌症预防651
三、肥胖、体育锻炼与癌症预防653
第五节 癌症的二级预防653
一、子宫颈癌的人群筛查研究进展654
二、乳腺癌人群早诊筛查的研究进展655
三、食管癌、胃癌人群早诊筛查的研究进展656
四、肝癌、鼻咽癌人群早诊筛查的研究进展658
五、癌症二级预防的卫生经济学评价660
第六节 癌症的化学干预661
一、人类癌症化学干预的概念、策略和应用范围661
二、肿瘤化学干预药物的种类和特点662
三、可能用于化学预防的药物和评价662
第七节 如何开展癌症预防的研究667
一、开展癌症预防研究的条件和方法667
二、癌症预防研究的试验设计668
三、预防效果的评价672
第八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673
第二十一章 肿瘤研究方法学677
第一节 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与评价677
一、临床试验677
二、临床研究设计680
三、筛查与诊断试验684
四、临床试验规范以及医学伦理学688
五、多中心性临床试验研究689
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690
第二节 肿瘤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690
一、肿瘤基因组研究690
二、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695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701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701
一、基于高通量数据的肿瘤基因组学数据分析701
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710
三、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信号传导途径交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712
四、相关肿瘤研究平台、数据库介绍及应用715
五、展望——系统生物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716
中英文索引720
热门推荐
- 1142214.html
- 3348686.html
- 654489.html
- 417172.html
- 2415846.html
- 1343513.html
- 2343023.html
- 3873938.html
- 2856893.html
- 1142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75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21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80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5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9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82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24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53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80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