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政史鉴 修订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罗宏曾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563312X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879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9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政史鉴 修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题词…………………………………………………………李瑞环序……………………………………………………………李瑞环目录写在前面1
一、从政之道篇3
第一章清正廉明3
《六韬》、《三略》中的治世警言3
《五经》中的“从政”名句5
《诗经》中的廉耻观7
“仓廪实则知礼节”8
《管子》、《老子》、《庄子》、《墨子》名言集锦9
子罕却玉与弦章辞鱼11
刘向论为政之道13
从“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说起16
“刺奸将军”祭遵18
杨震却金说“四知”19
“臣心如水”的郑崇21
卢毓为官“不忝厥职”22
胡质父子皆清廉25
山涛、王戎受贿风波27
从鲁褒《钱神论》说起28
“贪泉”、“浊泉”、“盗泉”与“廉泉”30
李光颜却美色32
包拯“笑比黄河清”33
司马光教子生活要简朴34
明成祖“行法必先于贵近”36
海瑞《求万世治安疏》38
况钟三任苏州知府39
田六善论奖劝清官廉吏41
顾炎武说廉耻43
顾炎武论惩治贪赃45
张伯行自檄止馈赠47
于成龙“清廉第一”49
汤斌清廉有“三汤”之誉51
“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的朱珪52
朱为弼不受供张54
阮元父耻苟得以维其子清名55
汤鹏与《训廉》篇57
曾国藩的寒素家风58
胡林翼不庇族戚60
彭玉麟崇俭自守61
沈葆桢不私同乡挚友62
游百川的《请惩治贪残吏胥折》64
北直廉吏“铜锤李”66
容闳“傲骨殊棱棱”67
翁同龢清廉自持69
林开謩为官“直道而行”70
孙中山不私亲属71
伍廷芳痛恶民蠹72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74
鲍叔牙让相76
第二章国事为重76
祁黄羊、腹?公而忘私77
蔺相如“完璧归赵”78
屈原悲吟忧国伤80
唐睢不辱使命83
尉缭论治国大要85
张骞两次通西域87
班超投笔从戎88
赵苞舍亲破强虏90
陆凯抗谏末帝孙皓92
张普惠“有王臣之风”94
姚崇上疏言“十事”96
杨业殉国陈家谷98
王禹称引古论今100
吕蒙正为相102
忠贞直言的寇准103
“先天下之忧而忧”105
苏东坡穷且益坚107
立志为“治天下匠”的耶律楚材109
解缙上封事万言书110
郑和七次下西洋112
张居正严教明神宗114
顾宪成书写对联116
王夫之论为君之道118
康熙帝论治政九要120
任弘嘉“上十渐疏”123
龚自珍说“官场”125
“蒙之在督抚者,其害重”127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128
李宗羲“官箴四则”130
容闳为太平天国献计131
“尽用泰西之长”133
宋伯鲁上疏陈时弊134
易顺鼎慷慨赴台136
“冲决君主之网罗”137
“朋友,朋友,说真的吧”139
功成不居,顾全大局的黄兴140
“为宪法而流血的第一人”141
“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143
二、从政原则篇149
第三章民为邦本149
周公的治国三要149
晏子论治国“三殃”151
孟子答邹穆公问152
汉高祖“与民休息”153
晁错论贵粟重民155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157
“张君为政,乐不可支”159
宇文邕“修富民之政”160
“有脚阳春”宋璟162
陆贽的民本思想164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166
董煟《救荒活民书》167
从“得民之劳者昌”谈起169
苏天爵《治世龟鉴》要言171
“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173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177
黄宗羲论为臣之道178
皇太极富民有方180
唐甄论善政十八条181
立国之道在于富民183
康熙帝论安民恤民184
纪盷《拟请重亲民之官疏》186
下恤民生以上筹国计188
魏源抗灾救稻189
江忠源敛捐赈饥191
陈景华的爱民政绩192
第四章尊贤重才195
《尚书》中的重贤思想195
周公“一饭三吐哺”197
墨子论尚贤198
子思推荐苟变200
九方皋相马201
燕昭王求贤报国仇202
“吾有三杰”204
汉武帝求贤任能205
陈蕃“悬榻”待徐稚209
曹操三下《求贤令》210
刘实论让贤211
《刘子》中的人才管理学213
白居易论求贤用贤214
《管仲论》中有新意216
王安石论兴贤育贤217
荐贤满天下的胡林翼219
肃顺延揽人才221
刘铭传的人才观222
张之洞力保冯子材224
三、从政方略篇229
第五章审势利导229
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229
管仲稳操外贸胜券231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232
春申君“当断不断”234
张仪破纵说连横23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237
“守株待兔”与“刻舟求剑”239
汉高祖“和亲”240
贾谊《陈政事疏》242
《隆中对》的战略价值244
诸葛亮以法治蜀246
刘禹锡《鉴药》247
器弩悉弄智灭钦陵249
宋太祖分割相权251
“三苏”论审时话变252
辛弃疾《审势》忠论254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56
范文程佐建清廷257
康熙帝削平“三藩”259
慧眼独具、见微知著的龚自珍261
勇于探索的孙中山262
姜子牙治国四原则265
第六章权谋妙计265
晋文公“退避三舍”268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69
“齿亡舌存”和“唇亡齿寒”271
子产论宽猛相济272
宓子贱“鸣琴而治”274
触龙婉言劝赵太后276
孙膑减灶与虞诩添灶277
郑国修渠疲秦之计279
秦始皇的两支令箭281
韩非论法、术、势282
刘秀以屈求伸、以智取胜285
郭嘉定计胜袁绍288
周瑜谈笑退曹兵290
曹操飞函破孙权292
谢安奕棋败前秦293
“玄武门之变”的成功295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296
海瑞巧戏贪官297
县令“张一包”办案秘诀299
康熙一举除鳌拜301
周振业论《驭吏策》302
华亭令戏惩武秀才303
蔡锷巧计离虎口305
第七章察举选用307
姜子牙的“六守”、“八证”307
齐桓公拜仇人为相一匡天下308
老子的“道”与成才方法论310
庄子以“九征”诠选人才312
王符主张以明选考功澄清官风313
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315
我国最早的人才学著作——刘劭《人物志》317
拓跋宏治吏有方319
苏绰卓越的人才观321
唐太宗秉公用人323
张九龄论治国必辨忠奸324
韩愈关于人才的名言326
宋太祖行殿试、保任制的成功经验328
苏洵系统的人才思想329
叶适人才管理的独到见解332
许衡论用人之道333
朱元璋难得的人才观335
张居正“考成法”见奇效336
“唯用贤为国之大事”338
林则徐的选才用才340
林则徐考察官吏的措施341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343
张兆栋公正用人344
光绪罢斥玉铭346
第八章广开言路34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348
子产不毁乡校349
邹忌讽齐王纳谏351
“逐客”风波35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354
魏征十思谏太宗356
萧韩家奴言治国方略358
金世宗纳谏正己360
王鏊《亲政论》361
君主自抑尊威363
魏源论庶人议政365
第九章除旧布新367
齐桓公为“五霸”之首367
我国第一次改革——李悝变法368
富、强、治三部曲370
“世人未可非商鞅”372
“千古一帝”秦始皇374
光武帝改革行政体制377
难能可贵的“太和改制”379
隋文帝改革官制38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82
松赞干布走必由之路384
武则天开“汲引之门”386
王安石功过凭谁说388
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391
明太祖改革行政管理机构393
明太祖严整吏治396
清太宗的建国方略398
柯耸《请厘吏治三事疏》401
至理良言:“治民必先治官”402
龚自珍的“更法”、“改制”404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406
太平天国的廉政思想407
首倡效法西方政治制度的洪仁玕409
朱潮、周恒祺论整饬吏治411
“变而后能胜”414
发聋振聩的《校邠庐抗议》415
冯桂芬的《厚养廉议》417
丁日昌《条陈力戒因循疏》摘抄418
“弱则思变,变则能强”420
“行法必先自上始”422
郑观应“振痴聋而启惛聩”423
“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425
“变法成天下之治”426
变法则存不变则亡428
黄体芳的《请分别裁定陋规以肃吏治疏》429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431
孙中山整饬官厅433
近代教育改革的先声434
第十章理财求富436
管仲的富民、安民之策436
陶朱公理财438
子贡经商“抗礼”诸侯440
白圭经商“乐观时变”441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443
略说“开皇之治”444
刘晏出色的理财方法446
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448
赛典赤瞻思丁开发云南450
张居正行“一条鞭”法452
黄宗羲谈经济管理454
颜元“以七字富天下”455
康熙帝发展经济的六项措施457
自立图强的四项主张460
李金镛办漠河金矿461
刘铭传大力发展台湾经济462
张謇发展实业的道路464
第十一章崇俭尚实466
大禹“过家门不敢入”466
周公的《金縢》之书468
季孙行父、赵鞅论居官俭朴469
“名闻天下”的西门豹471
李冰修建都江堰473
王符论浮侈之害474
王朗、卫觊、和洽奏呈节俭疏476
何县令拉纤478
赵抃救灾480
真德秀自述为政须知482
方克勤知济宁府484
周忱巡抚江南486
奉公理财的梁材487
以俭、勤、忍自律的徐九思489
张居正颁行《给驿条例》492
汪应蛟移镇天津494
“令行则治”和“以实则治”496
王鼎务实行俭497
曹怀朴与“曹公圳”499
陶澍整顿盐政、漕政与河工500
“躬自徼察”的林则徐502
无日不在劳身焦思之中503
李鸿章与天津机器局505
“心雄万夫”三把火506
张鸣岐施“新政”508
第十二章学问躬行513
孔子治学513
四、从政修养篇513
子产论学而后入政515
荀子劝学516
苏秦刺股相六国518
“凿壁偷光”的匡衡520
学以成名的张衡522
“悬梁”、“囊萤”、“流麦”及其他524
“非复吴下阿蒙”526
五十学《易》不晚528
张载谈学以致远530
苏轼《日喻》告吴君531
朱熹谈读书533
虞集论学须立志534
宋濂求学536
康熙帝好学537
魏源的好学与“实学”538
戎马倥偬、砥砺学问539
张曜于夫人前执弟子礼540
“读书则生,不则入棺”542
第十三章壮志豪情544
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544
叔孙豹论“三不朽”545
“鱼,我所欲也”547
勾践“卧薪尝胆”548
项羽“破釜沉舟”550
“匈奴未灭,毋以家为”551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553
“马革裹尸”的马援555
陈蕃志在“扫除天下”557
范滂欲“澄清天下”558
祖逖“中流击楫”560
“以匡正为己任”的卞壶562
殷浩淡泊名利564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565
松赞干布迁都逻些566
王禹称上疏言五事568
“寸心至死如丹”的陆游570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572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574
向天一吼,唤醒睡狮576
第十四章民族大义578
申包胥借兵复国578
苏武持节北海牧羊579
宗泽三呼“过河”582
岳飞“精忠报国”583
抗金名将韩世忠585
“留取丹心照汗青”587
谢枋得《却聘书》589
“只留清白在人间”590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592
“不死将军”史可法594
夏完淳十七岁为国捐躯596
瞿式耜正襟坐堂598
郑成功收复台湾600
“死不作雁奴”的张煌言602
康熙帝与《尼布楚条约》604
“报国丹心指天誓”606
守疆殉职的裕谦608
“为国而死,死又何妨”610
石赞清大义凛然611
暮年萌志,伸我国威613
抗法保台的刘铭传615
“捍蔽边疆”不畏强寇616
“有公足壮海军威”618
舰亡亦亡,生死以守620
李景祥赏罚分明不辱国体622
“不敢稍存瞻顾”的聂士成623
勇于虎口夺食的爱国外交家624
“高唱叫醒中国魂”626
第十五章刚直却邪628
詹伯舍身以赎国628
何谓“大丈夫”629
董安于必罚明威631
义不帝秦的鲁仲连633
李膺办案“死不旋踵”634
朱云愿得尚方宝剑636
王充罢职著《论衡》638
“强项令”董宣639
“台阁生风”的傅玄641
范缜不以“卖论取官”643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644
狄仁杰极言谏武后646
柳宗元《三戒》647
吕端“大事不糊涂”649
欧阳修痛骂谏官651
“三不足”的王安石653
杨万里拒写《南园记》655
耶律楚材直言不讳656
王著锤击阿合马658
大义灭亲的脱脱660
刘基论相662
王翱铨官“不私其亲”664
杨继盛临刑赋诗665
沈鍊上疏斥严嵩十恶667
王鼎痛斥穆彰阿669
阎敬铭重杖武弁670
彭玉麟杀李鸿章侄672
清末“虎吏”徐次舟673
“迁就定谳”则“负疚益深”675
陈宝琛义谏两太后676
“不做官,不要钱,多做事”的周震鳞678
伍廷芳不副署解散国会令679
第十六章克己省身681
孔子说“仁”681
曾子修身683
廉颇负荆请罪684
汉武帝《轮台罪己诏》686
“大树将军”冯异687
王霸“疾风知劲草”689
曹操的两篇告令690
“止谤莫如自修”693
诸葛亮自贬三级694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696
周处除三害698
陶侃日运百砖699
苏绰论治心身和尽地利701
娄公荐贤703
韩愈《原毁》704
曹彬有功不矜伐705
林逋谈责己修身707
传子一颗爱国心的戚景通708
孙嘉淦居官“八约”710
郑板桥之政绩712
陈确说“私”714
唐甄论为政“六善”716
戴震论去私解蔽718
“奇男子”鲁亮侪720
曾国藩推崇“三习一弊”疏721
孙中山儆戒党员不可存心做官723
五、妇女问政篇727
唐甄驳“女子皆祸水”说727
姜后与樊姬728
钟离春与刘娥729
赵威后问政731
昭君出塞732
汉和熹邓后734
李衡妻习氏735
朱序母与拓跋澄母736
越族杰出的女领袖洗夫人737
唐长孙皇后739
元世祖正后察必741
明马皇后742
“忠顺夫人”三娘子744
母教有方子忠良746
“拚将头颅血,力挽乾坤回”的秋瑾748
从诰命夫人到社会活动家750
六、从政禁戒篇755
第十七章酒色财气755
商纣王以酒丧邦755
周幽王以色亡国757
李斯贪恋富贵的结局758
石显无赖魂归故里760
梁冀家财三十万万762
刘伶、阮咸以酒乱俗765
何曾父子“日食万钱”767
石崇斗富768
“八达”放达,“何必乃尔”770
元琛贪财富过石崇772
“饿虎将军”与“饥鹰侍中”774
“隔江犹唱后庭花”776
“以泪洗面”的李后主778
朱勔以“花石纲”发家782
王黼暴尸辅固村784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786
寄生特权与八旗子弟788
晚清时报业和言官的网利之术789
第十八章昏愎谗佞791
夏桀王自比太阳791
“多行不义必自毙”792
息侯犯“五不韪”794
屠岸贾与“赵氏孤儿”795
夫差无颜见伍子胥797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799
庄子笔下的曹商802
“千人所指”的董贤803
朱浮去信斥彭宠805
晋武帝与“八王之乱”806
王衍后悔自保谈玄808
莫要“自坏长城”811
和士开媚主求荣813
李林甫“口蜜腹剑”815
安禄山献媚取宠818
“长乐老”冯道821
黄潜善贪权害政823
秦桧卖国害忠良825
刚愎孤行身败名裂的完颜亮827
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829
“不战不和不守”的叶名琛831
曾国藩受欺于老讼师833
“此位让与尔何如”——同治拒谏835
端方实非端方之人836
阴险狡诈的荣禄838
钻营有术的袁世凯840
第十九章结党乱国843
竖刁、易牙结党乱国843
赵高“指鹿为马”845
乱世奸雄董卓847
贾南风流恶难尽850
胡太后淫乱误国852
杨广上台的前前后后855
“六贼”之首蔡京857
贾似道死有余辜860
哈麻助纣为虐的下场862
刘瑾、焦芳沆瀣一气865
严嵩父子皆奸臣869
专权的女人——慈禧872
丧权辱国的“外交家”874
崇厚签约卖国875
辫帅张勋与短命复辟877
热门推荐
- 484462.html
- 3393133.html
- 3754287.html
- 3817733.html
- 1383613.html
- 1692839.html
- 3488486.html
- 2579309.html
- 1548083.html
- 26817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61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1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5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6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2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09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41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0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8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