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心理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力为,毛志雄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7449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49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体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运动心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3
第一章 运动心理学的简史与任务3
第一节 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历程4
一、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4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7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9
一、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9
专栏1-1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9
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11
三、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13
四、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项目特征14
第二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21
第二章 运动活动的动机21
第一节 动机概述21
一、动机的含义21
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22
三、驱力与诱因23
四、动机的种类23
专栏2-1什么决定着肥胖者的饥饿感:胃还是思维23
专栏2-2寻求刺激是人和动物共同的需要25
第二节 动机理论27
一、认知评价理论27
二、自我效能理论33
三、目标定向理论35
第三节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37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37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40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40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41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41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42
第三章 应激、唤醒及焦虑45
第一节 应激过程45
一、应激的概念45
二、应激的诱发原因46
三、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49
四、对应激刺激的生理性反应50
五、对应激刺激的心理性反应52
专栏3-1人到紧张的时候,只知道用力53
六、应对应激的方式53
专栏3-2再见,亲爱的观众55
第二节 竞赛焦虑55
一、唤醒与焦虑55
二、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56
三、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57
四、竞赛焦虑57
专栏3-3四举四落,一枪惊人58
第四章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61
第一节 动机水平与操作成绩61
一、倒U形假说61
二、内驱力理论62
第二节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63
一、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63
二、突变模型65
专栏4-1如何用简单但有效的实验方法检验复杂的理论模型66
三、多维焦虑理论67
四、焦虑方向理论68
专栏4-2哪个更重要:竞赛焦虑的强度还是竞赛焦虑的方向68
第五章 训练比赛的归因72
第一节 归因的4种理论72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73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73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74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75
五、归因偏差75
第二节 控制点77
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77
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77
第三节 归因的4个维度80
一、内外控80
二、可控性80
三、稳定性81
四、整体性81
第四节 习得性无助82
一、习得性无助的性质82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83
第五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84
一、进行积极的反馈84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85
专栏5-1年龄不同,归因大不一样85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85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86
五、设置合理目标87
六、强调个人努力87
七、谨慎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88
八、实事求是88
第三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特征93
第六章 运动员的智力特征93
第一节 智力与运动活动93
一、智力结构与运动活动93
专栏6-1常用的智力测验94
二、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95
三、空间能力的遗传影响96
第二节 运动员的智力96
一、运动员的智力研究96
专栏6-2 Q时代97
专栏6-3低IQ的专家会比高IQ的专家强吗100
二、运动员的智力总评100
第七章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103
第一节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意义104
一、人格特质及其测量104
二、运动员人格研究的争论106
三、运动员人格研究的作用107
第二节 运动员的人格特征108
一、运动员与一般人的人格差异109
专栏7-1运动员都是寻求刺激者吗110
二、不同运动项目与运动员人格112
三、不同场上位置与运动员人格114
四、不同运动水平与运动员人格114
第三节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动向115
一、重视纵向追踪研究116
二、采用交互作用观点117
三、优秀运动员的心理面貌118
第四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125
第八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125
第一节 运动活动与感觉系统125
一、动觉125
二、视觉126
三、听觉126
四、触压觉126
五、平衡觉127
第二节 运动活动与知觉系统127
一、空间知觉127
专栏8-1方向知觉与人格特征129
二、时间知觉130
三、运动知觉131
四、专门化知觉134
专栏8-2范·巴斯滕是怎么用脚接到那个球的134
五、运动活动与知觉基本规律136
第九章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141
第一节 短时运动记忆141
一、短时运动记忆的遗忘曲线141
二、前摄干扰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142
三、运动记忆的位置线索和距离线索142
四、预先选择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143
五、热身损耗144
第二节 长时运动记忆145
一、连续技能的长时记忆145
二、分立技能的长时记忆146
三、运动记忆的遗忘147
四、不同技能长时记忆的比较148
第三节 运动表象148
一、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149
二、内部表象与外部表象149
专栏9-1哪种表象更好:内部表象还是外部表象150
第四节 运动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特点150
一、认知心理学的经典研究150
二、认知运动心理学的研究151
第十章 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154
第一节 运动员的操作思维154
一、操作思维的概念与测量154
二、不同运动水平与操作思维成绩155
三、不同运动项目与操作思维成绩156
第二节 运动员的问题解决157
一、运动情境的挑战158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159
第三节 运动活动与创造思维163
一、竞技运动创造活动的领域163
专栏10-1谁站在霍金的肩上163
二、竞技运动创造活动的特点165
三、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的关系165
专栏10-2创造思维:中国乒乓球队常胜不衰50年的利器166
第十一章 运动活动的注意状态169
第一节 注意方式理论169
一、注意方式169
二、注意特征173
第二节 运动员的注意分配特征174
一、注意分配的可能174
专栏11-1运动员真的需要自始至终都盯着球吗175
二、注意分配的测量175
三、注意分配的改进176
第三节 警觉、警戒和反应延迟177
一、警觉、警戒177
二、反应延迟177
第四节 比赛中的注意指向179
一、比赛心理定向179
二、赛前注意转移179
三、赛中注意集中180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183
第一节 运动技能概述184
一、技能的概念184
二、运动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185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186
四、熟练与习惯187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187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187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188
三、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189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191
一、练习与练习曲线191
二、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191
三、高效率学习运动技能的条件196
专栏12-1对着镜子写字时,你会发现什么197
第四节 运动技能的相互作用200
一、迁移问题的起源200
二、迁移的理论202
三、迁移的测量205
四、肢体对侧迁移206
五、语词——运动迁移208
六、任务间的迁移209
七、部分与整体迁移209
八、刺激与反应的相似性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10
九、先学习的技能的练习量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10
十、时间间隔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11
十一、疲劳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11
十二、集中练习与技能迁移的关系211
十三、迁移的原则211
第五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217
第十三章 心理技能训练217
第一节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217
第二节 目标设置训练218
一、目标设置中的4对重要关系218
专栏13-1射击运动员的苛求心理219
二、目标设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21
第三节 放松训练222
一、放松训练概述222
二、自生放松训练程序223
三、渐进放松训练程序224
四、使用放松技术的时机226
第四节 表象训练226
一、表象训练概述226
专栏13-2“想”得多,赢得多226
二、表象训练程序228
三、表象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230
第五节 注意训练231
一、一般性的注意集中练习231
二、结合体育教学过程的专门练习233
第六节 暗示训练234
一、暗示训练概述234
二、暗示训练的依据234
三、暗示训练的程序235
第七节 模拟训练236
一、模拟训练概述236
二、模拟训练方法236
第十四章 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240
第一节 比赛的心理定向241
一、比赛的角色定位241
二、比赛方案的制定243
三、心理定向的原则245
第二节 比赛的情绪调节246
一、情绪的生理调节246
二、情绪的认知调节247
专栏14-1大赛之前逛公园249
专栏14-2用“激将法”进行赛前动员250
三、情绪的环境调节251
专栏14-3颜色调节与训练比赛253
第六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健康259
第十五章 运动损伤与过度训练259
第一节 运动损伤与伤后康复259
一、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259
专栏15-1运动损伤与人格有关吗261
专栏15-2伤痛与训练中的不适感263
二、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264
专栏15-3一切都完了265
三、运动心理学对康复过程的积极作用267
第二节 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270
一、训练应激、过度训练、疲惫和心理耗竭270
二、心理耗竭的理论模型272
三、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的识别、干预与预防276
第十六章 兴奋剂使用的心理分析282
第一节 兴奋剂的种类及作用282
一、兴奋剂和使用兴奋剂282
二、兴奋剂的主要类别282
三、兴奋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285
四、兴奋剂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285
专栏15-1使用兴奋剂的代价286
第二节 使用运动兴奋剂的原因287
一、社会环境原因288
二、身体的需要289
三、心理的需要289
专栏15-2使用兴奋剂的心路历程291
第三节 使用娱乐性药物的原因292
一、社会原因293
二、生理心理原因293
三、情绪原因294
第四节 反兴奋剂的策略295
一、信息的把握295
二、反兴奋剂教育的策略298
第十七章 锻炼动机和锻炼方式302
第一节 影响参加身体锻炼的因素302
一、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302
二、参加身体锻炼的动机303
专栏17-1谢切诺夫现象与积极休息304
三、不参加身体锻炼的理由305
四、退出锻炼的原因305
五、促进坚持锻炼的指导原则306
第二节 锻炼行为的理论308
一、健康信念模型308
二、计划行为理论309
三、转换理论模型309
四、社会认知理论310
第三节 获得较大心理效益的锻炼方式310
一、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310
二、有氧练习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活动311
三、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312
四、自控性的身体活动312
五、负荷强度:中等最佳吗312
六、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至少20—30分钟312
七、长期坚持,养成习惯313
第十八章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315
第一节 与身体活动有关的心理健康效益315
一、心理健康及其标准315
二、身体活动与情绪改善316
专栏18-1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能维持多久318
专栏18-2 20世纪90年代的三大元分析研究320
专栏18-3身体活动中的尖峰时刻可以测量吗324
专栏 18-4跑步高潮者自述324
三、身体锻炼与认知衰老325
四、锻炼的其他心理效益327
第二节 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心理效益的原因328
一、认知行为假说328
二、社会交往假说328
三、转移注意力假说329
四、心血管健康假说329
五、胺假说329
六、内啡肽假说329
第三节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副作用329
一、心理耗竭330
二、锻炼迷瘾330
第七编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社会互动337
第十九章 运动团体的凝聚力337
第一节 团体凝聚力的性质338
一、团体凝聚力的概念338
二、任务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338
三、团体凝聚力的测量339
第二节 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339
一、领导方式339
二、目标整合339
三、志趣一致340
四、心理相容340
专栏19-1你一个人扣球,我们两个人使劲341
五、成员互补341
六、外界压力341
七、内部竞争342
八、团体规模342
九、团体稳定性343
第三节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343
一、支持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趋势的研究343
二、质疑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趋势的研究344
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344
四、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双向影响345
第二十章 教练员的领导与管理348
第一节 领导方式与领导功能348
一、领导概述348
二、领导方式349
专栏20-1教练风格有好坏之分吗351
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352
第二节 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因素354
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354
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355
三、情境的特点356
四、运动员的特点357
第三节 教练员的权威体系357
一、教练员的影响力357
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358
三、教练员影响力的心理效果358
四、教练员影响力及权威体系359
第二十一章 观众效应与主场效应362
第一节 观众效应362
一、社会促进效应362
专栏21-1最早的运动心理学实验363
专栏21-2观众的欢呼令失利者心碎365
二、社会促进效应的影响因素366
第二节 主场效应367
一、主场优势现象367
二、主场优势的原因369
专栏21-3比赛失常原因何在372
第二十二章 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376
第一节 攻击的基本含义376
一、攻击行为的判别标准376
专栏22-1你能判别哪些是攻击行为吗377
专栏22-2攻击的典型案例378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379
三、攻击行为的危害379
专栏22-3拳击比赛与暴力380
第二节 攻击行为的原因381
一、本能理论381
二、社会学习理论381
专栏22-4坏孩子比利383
三、道德分析理论383
四、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383
第三节 运动活动与攻击行为385
一、观众的攻击行为385
二、攻击行为与运动表现386
三、与攻击行为有关的赛场环境因素386
四、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388
名词解释391
参考文献409
主题索引440
热门推荐
- 3444324.html
- 2643997.html
- 3462870.html
- 1507846.html
- 3625770.html
- 1073619.html
- 3840789.html
- 3156290.html
- 1151775.html
- 1342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8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2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92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7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0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93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2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2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