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 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 中
  • 汪敬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207735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183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53页
  • 主题词:经济史-中国-1895~1927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1

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环境2

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28

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实质的全面评估54

上册87

第一篇 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对中国经济领域的渗透87

第一章 外国对华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87

第一节 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87

一、世界经济基本形势的变化87

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89

三、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98

四、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控制109

第二节 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111

一、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及中国外贸国别比重的变化111

二、中外贸易的增长120

三、中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129

四、贸易比价的变化145

五、洋货与旧中国工业品市场147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问题152

一、关于进出口贸易值与贸易收支平衡问题152

二、各个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发展概况160

三、巨额逆差的弥补问题165

四、国际收支与近代化中的资金供给问题166

第二章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187

第一节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发展过程187

一、日、俄、美银行的进入187

二、英、法、德银行的充实更新207

第二节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特点241

一、本国政府支持的强化241

二、中外合办形式的突出247

三、金融活动领域的变动257

四、多国银行团的兴起269

第三章 列强强权政治挟制下的中国外债291

第一节 清末的财政借款291

一、围绕甲午战争的借款291

二、庚子赔款的债务化302

三、地方借款的开始盛行312

第二节 辛亥鼎革之际的财政借款318

一、南北两方的困窘财政319

二、列强的贷款策略320

三、南北两方的借款323

四、借款透析330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333

一、国际银团与善后借款333

二、日本侵华战略中的贷款活动349

三、欧美列强的贷款活动363

第四节 实业借款367

一、实业借款的开始和结局367

二、铁路、电信、航业借款369

三、工矿企业借款377

第四章 外国在华工矿交通业投资385

第一节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整体实力和四大支柱工业的发展形势386

一、工业投资的整体实力386

二、四大支柱工业的发展形势395

第二节 英、德、日三国对中国煤、铁矿的攫夺424

一、日本资本对抚顺、烟台煤矿的掠夺425

二、英国势力对开平、滦州煤矿的兼并435

三、德、日资本先后对淄川煤矿的侵夺450

四、英资福公司对焦作煤矿的侵夺457

五、日资借“中日合办”形式对辽宁鞍山铁矿的垄断464

第三节 外国在华铁路权益的扩张472

一、帝国主义列强对建筑中国铁路权益的争夺472

二、帝国主义列强在华铁路的铺设和营运485

第四节 外国在华航运势力的消长501

一、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航运势力的蜂拥而入501

二、日本航运势力的迅速崛起508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列强在华航运业528

中册543

第二篇 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543

上部 农业中封建经济的基本维持和部分变化543

第五章 地权分配和租佃关系543

第一节 地权形态和地权分配544

一、官田旗地的民地化544

二、军阀地主的兴起与地权兼并550

三、地权分配的分散与集中557

第二节 租佃制度与地租剥削586

一、租佃制度及其演变586

二、主佃关系与地租剥削601

第六章 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633

第一节 经济作物的推广和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633

一、口岸、铁路及新式工业对农产品商品化的刺激633

二、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推广636

三、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656

第二节 农产品商品量、商品率的提高与流通范围的扩大666

一、商业性农业区的形成和农产品商品量、商品率的提高666

二、农产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变化679

第三节 农产品商品化的性质687

第七章 雇佣劳动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699

第一节 换工劳动及其向雇佣劳动的演变699

一、直接换工劳动的广泛存在700

二、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的演变703

第二节 资本主义性质农业雇佣劳动的发展706

一、雇佣劳动者人身自由度的提高707

二、雇工形式、雇佣期限和工资结构的变化709

三、局部性流动短工的增加和短工市场网的形成721

第三节 封建性雇佣劳动不同程度的残留731

一、奴隶性、封建性、强制性劳动的残存731

二、人身依附关系的残余与部分家庭仆役性劳动736

三、落后的工资形式和束缚于土地的人身739

第四节 农业雇佣劳动的数量估计745

一、雇工农户和农户的雇工数量745

二、雇农数量及其在农户中的比重750

三、雇佣劳动在农业劳动中的比重755

第八章 资本主义性的农业经营759

第一节 地主雇工经营和经营地主759

一、地主雇工经营的滋长759

二、经营地主的发展和分布状况762

三、经营地主的经营状况与性质778

第二节 富农经济的发展802

一、富农经济的滋长和发展概况802

二、富农经营的规模和性质813

三、富农经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821

第三节 农牧垦殖公司和资本主义中小农场829

一、农牧垦殖公司的兴起829

二、中小型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842

三、垦牧公司的土地经营与社会性质849

第九章 农业生产、农业改革和农业的兴衰格局859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859

一、狭小的经营规模859

二、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864

三、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877

四、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883

第二节 转折时期的农业改革与振兴896

一、发展近代农业的各种主张896

二、土地开发的鼓励908

三、农业技术的推广919

第三节 农业的兴衰格局928

一、东北、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928

二、内地农业的局部发展与整体停滞938

下部 国家传统经济政策的承袭和更张951

第十章 财政税收与内国公债951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的清代财政951

一、财政体制与财务管理951

二、财政收入955

三、经费支出960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的晚清财政966

一、财政主权的旁落967

二、财政危机和捐税苛征978

三、清末的财政改革997

第三节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1007

一、北洋政府时期财政的一般情况1008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税收1030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1043

第四节 晚清和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内国公债1049

一、晚清的内债1049

二、北洋时期的内债1051

第十一章 经济政策和措施1071

第一节 清末经济政策和措施1071

一、清政府转换经济政策的背景1071

二、甲午战后经济政策的变化(1895~1900年)1081

三、新政时期经济制度的兴革和经济政策的摇摆(1901~1911年)1098

第二节 民初经济政策和措施1126

一、民初经济政策的特征与导向1126

二、民初经济政策的动机与利益目的1156

三、民初经济政策的总评析1175

下册1187

第三篇 中国资本主义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发展状况1187

第十二章 工矿企业1187

第一节 近代民族工矿业初步发展的历史背景1187

一、清政府对工矿企业体制的改弦更张1187

二、民族工商业组织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1189

三、抵制外资、收回利权对民族工矿企业的促进1192

第二节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195

一、棉纺织工业1195

二、缫丝工业1215

三、面粉工业1231

四、其他民族工业1244

第三节 民族资本近代煤、铁矿冶业的开发和发展1258

一、近代煤矿业发展过程概述1258

二、近代铁矿业产生述要1264

三、直隶滦州煤矿1265

四、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271

第十三章 手工业1305

第一节 总体评析1305

一、甲午战争前手工业的变化1305

二、甲午战争后手工业的危机1324

三、中国手工业的不同命运1333

四、手工业行会的演变1348

五、中国工业多元结构和手工业功能分析1368

第二节 行业示例1403

一、棉纺业1403

二、棉织业1407

三、缫丝业1415

四、丝织业1423

五、榨油业1429

六、磨粉业1434

七、井盐业1441

八、陶瓷业1446

九、针织业1450

十、草辫业1455

第十四章 交通运输业1461

第一节 铁路1461

一、国有铁路建设的两重性1461

二、国有铁路的营运管理1473

三、民间铁路的艰难创业1480

四、线路配置、资金投入和营运效应1501

第二节 航运1510

一、清政府对华商行驶轮船禁令的被迫解除和民族资本小轮业的兴起1510

二、轮船招商局的挣扎和停滞1518

三、有所发展而又难于发展的民族资本航运业1547

第十五章 商业1567

第一节 国内市场商品流通的规模1567

一、国内市场商品流通总量的估计1567

二、从交通运输业看商品流通量的增长1569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商品流通量的分析1574

第二节 市场结构、商业机构和行业组织1578

一、商业市场的三重结构1578

二、商业机构和行业组织1599

第三节 商业发展的局限1611

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1611

二、苛捐杂税对市场的损害1613

三、战争对商业的破坏1616

四、商业发展的不平衡1618

五、商业管理经营的滞后1620

第十六章 金融业1625

第一节 金融业的发展和变化1625

一、清末钱庄的发展和票号的停滞1625

二、清末华资银行的兴起1631

三、北洋政府时期银钱业的继续发展和票号的没落1639

四、地方银行的周期性盛衰1658

五、几家最主要的华资银行简介1670

第二节 华资银行的内外关系1681

一、华资银行同政府的关系1681

二、华资银行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关系1697

三、华资银行同洋行与买办的关系1710

四、华资银行同在华外国银行和钱庄的关系1715

五、华资银行业的内部关系1725

主要征引文献目录1737

附录一、鉴定结论1757

二、鉴定结论17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