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
  • 任毅,刘明时,田联会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4665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陕西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自然环境2

第1章 地质地貌2

1 地质构造背景2

1.1 岩层类型及其特征2

1.2 地质构造5

1.3 地质构造发展简史8

2 地貌特征10

2.1 地形大势10

2.2 地貌分区与主要特征10

2.3 太白山第四纪冰川研究问题13

2.4 地貌演化简史14

第2章 太白山南北坡气温的垂直梯度特征17

1 气象数据的获取17

2 结果与讨论18

2.1 平均气温18

2.2 极端温度19

2.3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21

2.4 温暖指数22

2.5 活动积温22

第3章 环境背景值23

1 土壤化学元素背景值23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分析23

1.2 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4

1.3 土壤中化学元素背景值范围的确定26

2 植物化学元素背景值27

2.1 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分析27

2.2 植物化学元素的含量28

2.3 影响植物叶片化学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29

3 天然水体化学元素背景值30

4 结论31

第4章 自然环境质量评价34

1 自然环境整体质量34

1.1 环境背景值几乎全在正常范围内34

1.2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34

1.3 森林覆盖率高,生态功能显著34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34

2.1 主要地质灾害34

2.2 人类活动的影响35

第2篇 社会经济状况第1章 社会经济现状38

1 保护区所处区域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39

1.1 区域人口状况39

1.2 区域资源状况42

1.3 区域经济状况45

1.4 基础设施状况49

1.5 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概况54

2 社会经济现状成因及其问题分析60

2.1 人口现状分析61

2.2 资源利用现状分析62

2.3 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64

2.4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分析65

3 小结66

第2章 旅游资源69

1 自然景观69

1.1 生态环境69

1.2 生物景观72

1.3 冰川地貌74

1.4 山岳峡谷75

1.5 水文景观76

1.6 天象景观77

1.7 自然物产78

2 人文旅游资源78

2.1 古文化遗产79

2.2 宗教文化87

2.3 古文化的典故传说89

2.4 地域风情94

3 主要景点(景观)特征95

3.1 拔仙绝顶95

3.2 千年冰洞95

3.3 天池明珠95

3.4 太白积雪95

3.5 冰川奇石95

3.6 林带奇观95

3.7 平安云海95

3.8 斗母奇峰96

3.9 古枫幽静96

3.10 铁甲古树96

3.11 跑马风云96

3.12 太白宝光96

3.13 仙海晚照96

3.14 桃川曲流96

3.15 三清倒影97

3.16 龙门剑峰97

3.17 明星双狮97

3.18 六台峦峰97

3.19 太白华岳97

3.20 梯崖剑瀑97

3.21 古龙瀑布97

3.22 刘秀点兵场97

3.23 三合宫瀑布群97

3.24 悬冰川迷宫98

3.25 太白红杉林海98

3.26 文公望月98

3.27 天门雄姿98

3.28 三霄五阵98

3.29 石河石海98

3.30 驼朝佛山98

3.31 放马场98

3.32 竹林寻宝98

3.33 万花坡98

3.34 羚牛台99

3.35 老君仙掌99

3.36 原林幽深99

3.37 怡心坪99

3.38 锐齿栎林带景观99

4 旅游资源类型及各景区景观保护级别划分100

4.1 旅游资源类型100

4.2 各景区、景观保护级别划分101

5 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条件、限制因素分析103

5.1 旅游资源评价103

5.2 开发条件及限制因素分析106

第3章 宗教与文化遗产109

1 太白山宗教文化的历史起源及现状109

2 太白山的传说故事110

3 描写太白山的诗词111

4 文物与古迹112

5 重要历史文献113

6 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13

第3篇 植物资源与植被第1章 食用和药用真菌116

1 银耳科 Tremellaceae116

2 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116

3 珊瑚菌科 Clavariaceae116

4 杯瑚菌科 Clavicoronaceae116

5 韧革菌科 Stereaceae116

6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116

7 灵芝科 Ganodermataceae117

8 刺革菌科 Hymenochaetaceae118

9 白蘑科 Tricholomataceae118

10 球盖菇科 Strophariaceae118

11 丝膜菌科 Cortinariaceae118

12 粪锈伞科 Bolbitiaceae118

13 毒伞科 Amanitaceae118

14 牛肝菌科 Boletaceae118

15 松塔牛肝菌科 Strobilomycotaceae119

16 侧耳科 Pleurotaceae119

17 红菇科 Russulaceaee119

18 网褶菌科 Paxillaceae119

19 蜡伞科 Hygrophoraceae119

20 裂褶菌科 Schizophyllaceae119

21 灰包科 Lycoperdaceae120

22 地星科 Geastraceae120

第2章 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区系121

1 地衣植物门121

1.1 子囊地衣(Ascolichenes)121

1.1.1 瓶口衣科 Verrucariaceae121

1.1.2 瘤盘衣科 Thelotremataceae121

1.1.3 凹盘衣科 Gyalectaceae121

1.1.4 地卷科 Peltigeraceae121

1.1.5 肾盘衣科 Nephromiaceae122

1.1.6 肺衣科 Lobariaceae122

1.1.7 胶衣科 Collemataceae123

1.1.8 瓦衣科 Coccocarpiaceae124

1.1.9 鳞叶衣科 Pannariaceae124

1.1.10 网衣科 Lecideaceae124

1.1.11 茶渍科 Lecanoraceae124

1.1.12 袋衣科 Hypogymniaceae124

1.1.13 梅衣科 Parmeliaceae125

1.1.14 树发科 Alectoriaceae126

1.1.15 松萝科 Usneaceae126

1.1.16 树花科 Ramalinaceae126

1.1.17 珊瑚枝科 Stereocaulaceae126

1.1.18 石蕊科 Cladoniaceae127

1.1.19 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128

1.1.20 鸡皮衣科 Pertusariaceae128

1.1.21 黄枝衣科 Teloschistes129

1.1.22 蜈蚣衣科 Physiciaceae129

1.2 不完全地衣(Lichenes Imperfecti)131

2 苔藓植物门131

2.1 苔纲 Hepaticae131

2.1.1 剪叶苔科 Herbertaceae131

2.1.2 毛叶苔科 Ptilidiaceae131

2.1.3 睫毛苔科 Blepharostomaceae131

2.1.4 绒苔科 Trichocoleaceae131

2.1.5 指叶苔科 Lepidoziaceae132

2.1.6 护蒴苔科 Calypogeiaceae132

2.1.7 裂叶苔科 Lophoziaceae132

2.1.8 叶苔科 Jungermanniaceae132

2.1.9 合叶苔科 Scapaniaceae132

2.1.10 齿萼苔科 Lophocoleaceae132

2.1.11 羽苔科 Plagiochilaceae132

2.1.12 扁萼苔科 Radulaceae133

2.1.13 光萼苔科 Porellaceae133

2.1.14 耳叶苔科 Frullaniaceae133

2.1.15 细鳞苔科 Lejeuneaceae133

2.1.16 壶苞苔科 Blasiaceae133

2.1.17 绿片苔科 Aneuraceae133

2.1.18 叉苔科 Metzgeriaceae134

2.1.19 溪苔科 Pelliaceae134

2.1.20 瘤冠苔科 Grimaldiaceae134

2.1.21 蛇苔科 Conocephalaceae134

2.1.22 地钱科 Marchantiaceae134

2.2 藓纲 Musci134

2.2.1 泥炭藓科 Sphagnaceae134

2.2.2 黑藓科 Andreaeaceae134

2.2.3 牛毛藓科 Ditrichaceae134

2.2.4 曲尾藓科 Dicranaceae135

2.2.5 凤尾藓科 Fissidentaceae135

2.2.6 大帽藓科 Encalyptaceae136

2.2.7 丛藓科 Pottiaceae136

2.2.8 缩叶藓科 Ptychomitriaceae137

2.2.9 紫萼藓科 Grimmiaceae137

2.2.10 葫芦藓科 Funariaceae138

2.2.11 壶藓科 Splachnaceae138

2.2.12 四齿藓科 Tetraphidaceae138

2.2.13 真藓科 Bryaceae138

2.2.14 提灯藓科 Mniaceae139

2.2.15 皱蒴藓科 Aulacomniaceae139

2.2.16 寒藓科 Meessiaceae140

2.2.17 珠藓科 Bartramiaceae140

2.2.18 美姿藓科 Timmiaceae140

2.2.19 木灵藓科 Orthotrichaceae140

2.2.20 虎尾藓科 Hedwigiaceae140

2.2.21 白齿藓科 Leucodontaceae140

2.2.22 扭叶藓科 Trachypodaceae140

2.2.23 蔓藓科 Meteoriaceae140

2.2.24 平藓科 Neckeraceae141

2.2.25 万年藓科 Climaciaceae141

2.2.26 孔雀藓科 Hypoterygiaceae141

2.2.27 鳞藓科 Theliaceae141

2.2.28 碎米藓科 Fabroniaceae141

2.2.29 薄罗藓科 Leskeaceae141

2.2.30 羽藓科 Thuidiaceae142

2.2.31 柳叶藓科 Amblystegiaceae142

2.2.32 青藓科 Brachytheciaceae143

2.2.33 绢藓科 Entodontaceae144

2.2.34 棉藓科 Plagiotheciaceae145

2.2.35 锦藓科 Sematophyllaceae145

2.2.36 灰藓科 Hypnaceae145

2.2.37 垂枝藓科 Rhytidiaceae145

2.2.38 塔藓科 Hylocomiaceae146

2.2.39 烟杆藓科 Buxbaumiaceae146

2.2.40 金发藓科 Polytrichaceae146

2.3 苔藓植物区系分析146

3 蕨类植物门148

3.1 太白山蕨类植物种类与分布148

3.1.1 石杉科 Huperziaceae148

3.1.2 石松科 Lycopodiaceae148

3.1.3 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148

3.1.4 木贼科 Equisetaceae149

3.1.5 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149

3.1.6 阴地蕨科 Botrychiaceae149

3.1.7 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149

3.1.8 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149

3.1.9 凤尾蕨科 Pteridiaceae149

3.1.10 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149

3.1.11 铁线蕨科 Adiantaceae150

3.1.12 睫毛蕨科 Pleurosoriopsidaceae150

3.1.13 裸子蕨科 Gymnogrammaceae150

3.1.14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150

3.1.15 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151

3.1.16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151

3.1.17 球子蕨科 Onocleaceae151

3.1.18 岩蕨科 Woodsiaceae152

3.1.19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152

3.1.20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152

3.1.21 剑蕨科 Loxogrammaceae153

3.2 太白山蕨类植物区系分析153

3.3 太白山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155

3.4 太白山蕨类植物区系的特征156

第3章 种子植物区系157

1 种子植物名录157

1.1 裸子植物亚门 Gymnospermae157

1.1.1 松科 Pinaceae157

1.1.2 柏科 Cupressaceae158

1.1.3 三尖杉科 Cephalotaxaceae158

1.1.4 红豆杉科 Taxaceae158

1.2 被子植物亚门 Angiospermae158

1.2.1 香蒲科 Typhaceae158

1.2.2 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158

1.2.3 泽泻科 Alismaceae158

1.2.4 禾本科 Gramineae158

1.2.5 莎草科 Cyperaceae162

1.2.6 天南星科 Araceae164

1.2.7 浮萍科 Lemnaceae164

1.2.8 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164

1.2.9 灯心草科 Juncaceae164

1.2.10 百合科 Liliaceae165

1.2.11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168

1.2.12 薯蓣科 Dioscoreaceae168

1.2.13 鸢尾科 Iridaceae168

1.2.14 兰科 Orchidaceae168

1.2.15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170

1.2.16 金粟兰科 Chloranthaceae170

1.2.17 杨柳科 Salicaceae170

1.2.18 胡桃科 Juglandaceae171

1.2.19 桦木科 Betulaceae171

1.2.20 壳斗科 Fagaceae172

1.2.21 榆科 Ulmaceae172

1.2.22 桑科 Moraceae173

1.2.23 荨麻科 Urticaceae173

1.2.24 檀香科 Santalaceae173

1.2.25 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174

1.2.26 蓼科 Polygonaceae174

1.2.27 藜科 Chenopodiaceae175

1.2.28 苋科 Amaranthaceae175

1.2.29 商陆科 Phytolaccaceae175

1.2.30 马齿苋科 Portulacaceae176

1.2.31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176

1.2.32 领春木科 Eupteleaceae177

1.2.33 水青树科 Tetracentraceae177

1.2.34 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e177

1.2.35 芍药科 Paeoniaceae177

1.2.36 毛茛科 Ranunculaceae177

1.2.37 星叶草科 Circaeasteraceae181

1.2.38 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181

1.2.39 小檗科 Berberidaceae181

1.2.40 防己科 Menispermaceae182

1.2.41 木兰科 Magnoliaceae182

1.2.42 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182

1.2.43 樟科 Lauraceae182

1.2.44 罂粟科 Papaveraceae183

1.2.45 十字花科 Cruciferae183

1.2.46 景天科 Crassulaceae185

1.2.47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185

1.2.48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187

1.2.49 杜仲科 Eucommiaceae188

1.2.50 蔷薇科 Rosaceae188

1.2.51 豆科 Leguminosae(Fabaceae)192

1.2.52 酢浆草科 Oxalidaceae194

1.2.53 牻牛儿苗科 Geraniaceae195

1.2.54 亚麻科 Linaceae195

1.2.55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195

1.2.56 芸香科 Rutaceae195

1.2.57 苦木科 Simaroubaceae195

1.2.58 楝科 Meliaceae195

1.2.59 远志科 Polygalaceae195

1.2.60 大戟科 Euphorbiaceae196

1.2.61 黄杨科 Buxaceae196

1.2.62 马桑科 Coriariaceae196

1.2.63 漆树科 Anacardiaceae196

1.2.64 冬青科 Aquifoliaceae196

1.2.65 卫矛科 Celastraceae196

1.2.66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197

1.2.67 槭树科 Aceraceae197

1.2.68 七叶树科 Hoppocastanaceae198

1.2.69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198

1.2.70 清风藤科 Sabiaceae199

1.2.71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199

1.2.72 鼠李科 Rhamnaceae199

1.2.73 葡萄科 Vitaceae199

1.2.74 椴树科 Tiliaceae200

1.2.75 锦葵科 Malvaceae200

1.2.76 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200

1.2.77 藤黄科 Guttiferae(Clusiaceae)201

1.2.78 柽柳科 Tamaricaceae201

1.2.79 堇菜科 Violaceae201

1.2.80 旌节花科 Stachyuraceae202

1.2.81 秋海棠科 Begoniaceae202

1.2.82 瑞香科 Thymelaeaceae202

1.2.83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202

1.2.84 千屈菜科 Lythraceae202

1.2.85 八角枫科 Alangiaceae203

1.2.86 柳叶菜科 Onagraceae203

1.2.87 五加科 Araliaceae203

1.2.88 伞形科 Umbelliferae(Apiaceae)204

1.2.89 山茱萸科 Cornaceae206

1.2.90 鹿蹄草科 Pyrolaceae206

1.2.91 杜鹃花科 Ericaceae206

1.2.92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207

1.2.93 柿树科 Ebenaceae208

1.2.94 山矾科 Symplocaceae208

1.2.95 野茉莉科 Styracaceae208

1.2.96 木犀科 Oleaceae208

1.2.97 马钱科 Loganiaceae209

1.2.98 龙胆科 Gentianaceae209

1.2.99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210

1.2.100 萝藦科 Asclepiadaceae210

1.2.101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210

1.2.102 花葱科 Polemoniaceae210

1.2.103 菟丝子科 Cuscutaceae211

1.2.104 紫草科 Boraginaceae211

1.2.105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211

1.2.106 唇形科 Labiatea(Lamiaceae)212

1.2.107 茄科 Solanaceae213

1.2.108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214

1.2.109 紫葳科 Bignoniaceae215

1.2.110 列当科 Orobanchaceae215

1.2.111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216

1.2.112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216

1.2.113 透骨草科 Phrymataceae216

1.2.114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216

1.2.115 茜草科 Rubiaceae216

1.2.116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217

1.2.117 五福花科 Adoxaceae218

1.2.118 败酱科 Valerianaceae218

1.2.119 川续断科 Dipsacaceae219

1.2.120 葫芦科 Cucurbitaceae219

1.2.121 桔梗科 Campanulaceae219

1.2.122 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220

2 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及基本特征226

2.1 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226

2.2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数量统计227

2.3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229

2.4 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点232

3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3

4 太白山特有种子植物235

第4章 种子植物物种的垂直分布格局236

1 调查和分析方法236

1.1 野外调查方法236

1.2 室内分析方法236

2 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237

2.1 太白山北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237

2.2 太白山南坡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244

3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249

3.1 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249

3.2 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250

4 几个代表性科在太白山南北坡的分布比较250

4.1 菊科251

4.2 蔷薇科251

4.3 百合科252

4.4 禾本科252

4.5 毛茛科253

第5章 植被254

1 调查研究方法254

2 植被分类254

2.1 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依据254

2.2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类系统255

3 主要植物群落的生态外貌特点256

3.1 针叶林256

3.2 阔叶林257

3.3 灌丛260

3.4 草甸261

4 植被的分布262

5 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植被制图263

5.1 卫片的选择263

5.2 分类前的准备工作263

5.3 分类方法264

5.4 分类结果265

第4篇 动物资源268

第1章 昆虫区系268

1 太白山昆虫纲(Insecta)名录269

1.1 蜻蜓目 Odonata269

1.1.1 蜓科 Aeschnidae269

1.1.2 箭蜓科 Gomphidae269

1.1.3 蜻科 Libellulidae269

1.2 蜉蝣目 Ephemerida269

1.2.1 蜉蝣科 Ephemeridae269

1.3 蜚蠊目 Blattaria269

1.3.1 弯翅蠊科 Panesthiidae269

1.3.2 蜚蠊科 Blattidae269

1.4 螳螂目 Mantodea269

1.4.1 螳螂科 Mantidae269

1.4.2 弓腿螳科 Vatidae269

1.4.3 花螳科 Hymenopodidae269

1.5 等翅目 Isoptera269

1.5.1 木白蚁科 Kalotermitidae269

1.5.2 鼻白蚁科 Rhinotermitidae270

1.6 襀翅目 Plecoptera270

1.6.1 襀科 Perlidae270

1.7 竹节虫目 Phasmida270

1.7.1 棒螩科 Bacunculidae270

1.8 直翅目 Orthoptera270

1.8.1 螽蟖科 Tettigoniidae270

1.8.2 蟋蟀科 Gryllidae270

1.8.3 蟋螽科 Gryllaeridae270

1.8.4 蝼蛄科 Gryllotalpidae270

1.8.5 沙螽科 Stenopelmatidae270

1.8.6 蝗科 Acridiidae270

1.9 革翅目 Dermaptera271

1.9.1 隐翅虫科 Staphylinidae271

1.9.2 蠼螋科 Labiduridae271

1.10 同翅目 Homoptera271

1.10.1 蝉科 Cicadidae271

1.10.2 角蝉科 Membracidae271

1.10.3 尖胸沫蝉科 Aphrophoridae272

1.10.4 颖蜡蝉科 Achilidae272

1.10.5 广蜡蝉科 Ricaniidae272

1.10.6 蛾蜡蝉科 Flatidae272

1.10.7 颜蜡蝉科 Eurybrachidae272

1.10.8 沫蝉科 Cercopidae272

1.10.9 叶蝉科 Cicadellidae272

1.10.10 樗鸡科 Fulgoridae272

1.10.11 倍蚜科 Erisomatidae272

1.10.12 球蚜科 Adelgidae272

1.10.13 蚜科 Aphididae273

1.10.14 木虱科 Psyllidae273

1.10.15 粉虱科 Aleyrodidae273

1.10.16 盾蚧科 Diaspididae273

1.11 半翅目 Hemiptera273

1.11.1 龟蝽科 Plataspidae273

1.11.2 蝽科 Pentatomidae273

1.11.3 同蝽科 Acanthosomatidae274

1.11.4 异蝽科 Urostylidae274

1.11.5 缘蝽科 Coreidae275

1.11.6 长蝽科 Lygaeidae275

1.11.7 盲蝽科 Miridae275

1.11.8 网蝽科 Tingidae275

1.11.9 瘤蝽科 Phymatidae275

1.11.10 猎蝽科 Reduviidae275

1.11.11 扁蝽科 Aradidae275

1.11.12 盾蝽科 Scutelleridae275

1.12 食毛目 Mallophaga276

1.12.1 长角鸟虱科 Philopteridae276

1.13 缨翅目 Thysanoptera276

1.13.1 纹蓟马科 Aeolothripidae276

1.13.2 蓟马科 Thripidae276

1.14 鞘翅目 Coleoptera276

1.14.1 虎甲科 Cicindelidae276

1.14.2 步甲科 Carabidae276

1.14.3 龙虱科 Dytiscidae277

1.14.4 水龟虫科 Hydrophilidae277

1.14.5 葬甲科 Silphidae277

1.14.6 红萤科 Lycidae277

1.14.7 花萤科 Cantharidae277

1.14.8 郭公虫科 Cleridae277

1.14.9 叩甲科 Elateridae277

1.14.10 吉丁科 Buprestidae277

1.14.11 瓢虫科 Coccinellidae278

1.14.12 芫菁科 Meloidae278

1.14.13 长朽木甲科 Serropalpidae279

1.14.14 朽木甲科 Alleculidae279

1.14.15 伪叶甲科 Lagriidae279

1.14.16 金龟子科 Scarabaeidae279

1.14.17 蜉金龟科 Aphodiidae279

1.14.18 鳃金龟科 Melolonthidae279

1.14.19 丽金龟科 Rutelidae279

1.14.20 独角仙科 Dynastidae279

1.14.21 花金龟科 Cetoniidae279

1.14.22 斑金龟科 Trichiidae280

1.14.23 锹甲科 Lucanidae280

1.14.24 天牛科 Cerambycidae280

1.14.25 叶甲科 Chrysomelidae282

1.14.26 肖叶甲科 Eumolpidae282

1.14.27 铁甲科 Hispidae283

1.14.28 龟甲科 Cassididae283

1.14.29 卷叶象科 Attelabidae283

1.14.30 象虫科 Curculionidae283

1.14.31 小蠹科 Scolytidae284

1.15 广翅目 Megaloptera284

1.15.1 齿蛉科 Corydalidae284

1.16 脉翅目 Nevroptera285

1.16.1 粉蛉科 Coniopterygidae285

1.16.2 翼蛉科(溪蛉科) Osmylidae285

1.16.3 栉角蛉科 Dilaridae285

1.16.4 褐蛉科 Hemerobiidae285

1.16.5 蝶角蛉科 Ascalaphidae285

1.16.6 蚁蛉科 Myrmeleontidae285

1.16.7 草蛉科 Chrysopidae285

1.17 蛇蛉目 Raphidiodea285

1.17.1 蛇蛉科 Raphididae285

1.18 长翅目 Mecoptera285

1.18.1 褐蛉科 Panorpidae285

1.19 毛翅目 Trichoptera286

1.19.1 角石蛾科 Stenopsychidae286

1.19.2 纹石蛾科 Hydropsychidae286

1.19.3 石蛾科 Phryganeidae286

1.20 鳞翅目 Lepidoptera286

1.20.1 长角蛾科 Adelidae286

1.20.2 透翅蛾科 Aegeriidae286

1.20.3 尖翅蛾科 Cosmopterygidae286

1.20.4 木蠹蛾科 Cossidae286

1.20.5 豹蠹蛾科 Zeuzerridae286

1.20.6 举翅蛾科 Heliodinidae286

1.20.7 刺蛾科 Limacodidae286

1.20.8 凤蛾科 Epicopeidae287

1.20.9 斑蛾科 Zygaenidae287

1.20.10 猫纹蛾科 Callidulidae287

1.20.11 细卷蛾科 Phaloniidae(Conchylidae)287

1.20.12 卷蛾科 Tortricidae287

1.20.13 小卷蛾科 Olethreutidae287

1.20.14 网蛾科 Thyrididae287

1.20.15 螟蛾科 Pyralidae287

1.20.16 羽蛾科 Pterophoridae288

1.20.17 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289

1.20.18 大蚕蛾科 Attacidae289

1.20.19 箩纹蛾科 Brahmaeidae290

1.20.20 蚕蛾科 Bombycidae290

1.20.21 钩蛾科 Drepanidae290

1.20.22 尺蛾科 Geometridae291

1.20.23 燕蛾科 Uraniidae296

1.20.24 蜘蛾科 Epiplemidae296

1.20.25 天蛾科 Sphingidae296

1.20.26 波纹蛾科 Cymatophoridae297

1.20.27 舟蛾科 Notodontidae298

1.20.28 鹿蛾科 Amatidae299

1.20.29 灯蛾科 Arctiidae299

1.20.30 苔蛾科 Lithosiidae300

1.20.31 虎蛾科 Agaristidae300

1.20.32 夜蛾科 Noctuidae301

1.20.33 毒蛾科 Lymantriidae307

1.20.34 带蛾科 Eupterotidae308

1.20.35 弄蝶科 Hesperiidae309

1.20.36 蛱蝶科 Nymphalidae309

1.20.37 蚬蝶科 Riodinidae310

1.20.38 灰蝶科 Lycaenidae310

1.20.39 粉蝶科 Pieridae311

1.20.40 凤蝶科 Papilionidae311

1.20.41 绢蝶科 Parnssiidae312

1.20.42 眼蝶科 Satyridae312

1.20.43 喙蝶科 Libytheidae312

1.21 双翅目 Diptera312

1.21.1 毛蚊科 Bibionidae312

1.21.2 瘿蚊科 Cecidomyiidae313

1.21.3 鹬虻科 Rhagionidae313

1.21.4 虻科 Tabanidae313

1.21.5 食虫虻科 Asilidae313

1.21.6 食蚜蝇科 Syrphidae313

1.21.7 花蝇科 Anthomyiidae313

1.21.8 蝇科 Muscidae313

1.21.9 寄蝇科 Tachinidae314

1.22 膜翅目 Hymenoptera314

1.22.1 扁叶蜂科 Pamphiliidae314

1.22.2 锤角叶蜂科 Cimbicidae314

1.22.3 叶蜂科 Tenthredinidae314

1.22.4 长颈树蜂科 Xiphydriidae314

1.22.5 马蜂科 Polistidae314

1.22.6 长腹胡蜂科 Zethidae314

1.22.7 树蜂科 Siricidae314

1.22.8 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314

1.22.9 姬蜂科 Ichneumonidae314

1.22.10 茧蜂科 Braconidae315

1.22.11 广肩小蜂科 Eurytomidae315

1.22.12 姬小蜂科 Eulophidae315

1.22.13 蚁科 Formicidae315

2 昆虫区系316

2.1 昆虫区系的组成316

2.2 昆虫区系的成分316

2.3 昆虫区系的演化317

2.4 昆虫区系的特点318

3 昆虫的垂直分布318

3.1 栎林带319

3.2 桦木林带319

3.3 针叶林带319

3.4 落叶松林带319

3.5 亚高山灌丛带319

4 两点建议319

第2章 鱼类区系321

1 河流概况321

2 鱼类资源322

2.1 鱼类区系种类组成322

2.2 鱼类区系组成的特点323

2.3 秦岭南北两大水系鱼类组成的比较323

2.4 保护区内南北水系渔获物及种群结构323

3 鱼类区划324

4 鱼类资源评价及保护324

4.1 国家重点保护鱼类325

4.2 资源保护325

4.3 开发利用325

4.4 几点建议325

第3章 两栖类与爬行类区系327

1 种类与分布327

2 区系分析329

2.1 两栖动物329

2.2 爬行动物330

3 垂直分布330

4 评价331

第4章 土壤动物332

1 土壤动物名录333

1.1 扁形动物门 Plathelminthes333

1.1.1 三肠目 Tricladida333

1.2 线虫动物门 Nemata333

1.3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333

1.3.1 颤蚓目 Enchytraeidae333

1.3.2 正蚓目 Lumbricida333

1.4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334

1.4.1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334

1.4.2 基眼目 Basommatophora334

1.4.3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334

1.5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336

1.5.1 蜘蛛目 Araneae337

2 太白山南北坡土壤动物比较及区系分析340

3 讨论340

第5章 鸟类区系342

1 鸟类名录342

1.1 鹳形目 Ciconiidormes342

1.2 鹤形目 Gruiformes342

1.3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343

1.4 隼形目 Falconiformes343

1.5 鸡形目 Galliformes343

1.6 鸽形目 Columbiformes344

1.7 鹃形目 Cuculiformes344

1.8 鸮形目 Strigiformes344

1.9 夜鹰目 Caprimulgiformes345

1.10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345

1.11 戴胜目 Upupiformes345

1.12 形目 Piciformes345

1.13 雨燕目 Apodiformes346

1.14 雀形目 Passeriformes346

2 区系组成一般特征352

3 鸟类的垂直分布353

4 近20年来鸟类区系组成的变化353

第6章 兽类区系355

1 兽类名录355

1.1 食虫目 Insectivora355

1.1.1 蝟科 Erinaceidae355

1.1.2 鼹科 Talpidae355

1.1.3 鼩鼱科 Soricidae355

1.2 翼手目 Chiroptera355

1.2.1 菊头蝠科 Rhinolophidae355

1.2.2 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356

1.3 啮齿目 Rodentia356

1.3.1 松鼠科 Sciuridae356

1.3.2 鼯鼠科 Petauristidae356

1.3.3 仓鼠科 Cricetidae356

1.3.4 竹鼠科 Rhizomyidae356

1.3.5 刺山鼠科 Platacanthomyidae356

1.3.6 鼠科 Muridae357

1.3.7 林跳鼠科 Zapodidae357

1.3.8 豪猪科 Hystricidae357

1.4 兔形目 Lagomorpha357

1.4.1 鼠兔科 Ochotonidae357

1.4.2 兔科 Leporidae357

1.5 食肉目 Carnivora358

1.5.1 犬科 Canidae358

1.5.2 熊科 Ursidae358

1.5.3 鼬科 Mustelidae358

1.5.4 灵猫科 Viverridae358

1.5.5 大熊猫科 Ailuropodidae358

1.5.6 猫科 Felidae358

1.6 偶蹄目 Artiodactyla358

1.6.1 猪科 Suidae358

1.6.2 鹿科 Cervidae358

1.6.3 牛科 Bovidae358

1.7 灵长目 Primate358

1.7.1 猴科 Cercopithecidae358

2 区系组成一般特征359

3 兽类的垂直分布359

第7章 珍稀濒危保护动物361

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61

1.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类361

1.2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现状362

1.3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分布概况363

1.4 部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生态学364

2 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6

3 保护措施与建议367

第5篇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和主食竹第1章 大熊猫种群与分布370

1 研究方法371

1.1 大熊猫种群结构371

1.1.1 间接推估法371

1.1.2 直接统计法371

1.1.3 野生大熊猫种群结构的确定371

1.2 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软件371

1.3 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背景372

2 调查结果373

2.1 20世纪90年代调查结果373

2.2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374

2.3 本次调查结果374

3 太白山大熊猫的季节性迁移380

第2章 大熊猫栖息地与生境的选择382

1 调查范围与研究方法382

1.1 调查范围382

1.2 主要调查研究方法383

2 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384

3 大熊猫栖息地的结构384

3.1 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数值型因子的描述性分析结果384

3.2 大熊猫生境选择分析385

4 大熊猫采食生态学387

4.1 竹杆年龄和其利用率的确定387

4.2 粪样的采集和食谱确定387

4.3 等级性生态因子最适尺度的确定387

4.4 化学成分分析387

5 大熊猫的最优觅食生境388

5.1 大熊猫对地理性生态因子的选择388

5.2 影响大熊猫觅食生境的主要生态因子388

5.3 六类复合因子及其组成因子的最适尺度390

5.4 大熊猫的最适觅食生境模型393

6 保护区大熊猫采食生态学393

6.1 采食场的特征393

6.2 大熊猫对竹子个体的选择性觅食394

6.3 保护区秦岭箭竹的营养物质状况397

7 讨论399

7.1 太白山大熊猫的生境结构与选择399

7.2 太白山大熊猫觅食生境的选择401

7.3 大熊猫对竹子的选择与竹子营养的相关性分析403

7.4 太白山大熊猫采食行为与季节性迁移403

第3章 大熊猫主食竹406

1 调查方法406

2 大熊猫主食竹的种类406

2.1 箭竹属 Fargesia Franch407

2.2 巴山木竹属 Bashania Keng f.et Yi407

2.3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407

3 大熊猫主食竹的分布407

3.1 水平和垂直分布407

3.2 样方内秦岭箭竹的分布格局408

3.3 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竹林面积409

4 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409

第6篇 保护区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第1章 保护管理现状与评价412

1 保护管理现状412

1.1 功能区划与管理分区412

1.2 组织机构412

1.3 设施设备与投资渠道413

1.4 保护管理414

2 保护管理评价415

2.1 主要成绩415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415

2.3 保护管理战略及对策416

第2章 生态旅游发展规划418

1 生态旅游现状418

1.1 创始阶段418

1.2 基本概况418

1.3 保护区对开展旅游的认识419

1.4 已形成的主导思想和原则419

2 发展规划的定位和原则419

2.1 规划区性质419

2.2 规划区范围419

2.3 定位419

2.4 规划依据419

2.5 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420

2.6 发展规划的原则420

2.7 发展规划目标421

3 客源市场分析421

3.1 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421

3.2 客源市场影响因素分析422

3.3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及市场结构423

4 环境容量测算425

4.1 测算方法425

4.2 日环境容量测算426

4.3 年环境总容量计算426

5 景区划分与旅游线路的编排、规划427

5.1 旅游小区规划427

5.2 景区划分428

5.3 旅游线路规划430

6 旅游活动项目规划432

6.1 自然风光游览项目规划432

6.2 生态旅游项目规划432

6.3 科普教育项目规划433

6.4 人文旅游项目规划433

7 景区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33

7.1 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434

7.2 旅游资源的保护分级434

7.3 地质景观资源保护规划434

7.4 环境质量保护规划435

7.5 森林资源保护规划436

7.6 文化遗产保护437

8 管理、宣教、服务设施规划437

8.1 管理设施规划437

8.2 宣教设施规划437

8.3 旅游服务、娱乐设施规划437

8.4 观景、休息亭(台)规划438

9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439

9.1 道路、交通规划439

9.2 水、电、通讯工程规划440

9.3 能源规划441

9.4 邮政、电视、购物规划441

9.5 标示牌规划442

10 安全保障规划442

10.1 安全设施规划442

10.2 安全保障体系442

10.3 紧急事故防范处理规划443

11 旅游市场开发规划444

11.1 旅游市场调查444

11.2 收费体系444

11.3 客源市场促销规划444

11.4 旅游纪念品开发446

12 生态旅游社区共建发展规划446

12.1 社区共建的基本原则447

12.2 社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447

12.3 社区参与规划448

13 旅游管理及人才资源规划449

13.1 生态旅游管理规划449

13.2 人才资源规划453

14 旅游活动监测453

14.1 监测目的453

14.2 监测内容453

14.3 监测方法454

14.4 监测项目与指标454

14.5 监测频度456

14.6 预期成果456

15 生态旅游效益456

15.1 经济效益456

15.2 生态效益457

15.3 社会效益458

第3章 宗教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459

1 确立太白山宗教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统一认识459

2 拟订太白山宗教文化遗产保护规划460

3 构建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保护体系460

4 建立多途径的保护资金投入机制461

5 推动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双赢格局的形成462

第4章 社区共管464

1 “大共管”理念的提出464

2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共管体系”的构建465

2.1 构建多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大共管体系”465

2.2 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对应机制467

3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共管体系”的组成470

第5章 保护区管理和可持续发展472

1 从国家层面,推动法律及制度保障的形成472

2 从地方政府层面,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473

2.1 将保护区发展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473

2.2 积极推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474

2.3 从保护区层面,致力于推动“保护与发展”和谐共存476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基本图479

参考文献480

各章节编写人员名单4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