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药化学
  • 李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833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中药化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中药化学的目的1

一、控制中药的质量1

二、改进中药剂型,提高临床疗效2

三、扩大药源,促进新药开发2

四、为中药炮制提供科学依据3

五、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3

第二节 中药化学发展概况4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6

第一节 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简介6

一、糖类6

二、苷类10

三、氨基酸、蛋白质和酶10

四、鞣质10

五、有机酸11

六、树脂11

七、挥发油12

八、油脂和蜡12

九、植物色素13

十、生物碱13

十一、无机成分及微量元素13

第二节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14

一、溶剂提取法15

二、水蒸气蒸馏法18

三、升华法18

第三节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19

一、两相溶剂萃取法19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21

三、沉淀法22

四、结晶法23

五、透析法24

六、分馏法25

七、色谱法25

第四节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简介36

一、鉴定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步骤37

二、结构测定中的常用波谱简介38

第三章 苷类化合物46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46

一、结构46

二、分类46

第二节 理化性质49

一、一般性状49

二、旋光性49

三、溶解性49

第三节 苷键的裂解49

一、酸催化水解法49

二、碱催化水解法50

三、酶催化水解法51

四、氧化开裂法51

第四节 糖的检识方法52

一、显色反应52

二、色谱检识52

第五节 提取与分离方法53

第六节 实例—氰苷54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57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57

一、苯醌类57

二、萘醌类58

三、菲醌类59

四、蒽醌类59

第二节 理化性质62

一、性状62

二、升华性62

三、溶解性62

四、酸碱性62

第三节 检识方法63

一、显色反应63

二、色谱检识65

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方法66

一、提取方法66

二、分离方法67

第五节 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69

一、紫外光谱69

二、红外光谱70

三、氢核磁共振谱71

四、质谱71

五、结构鉴定实例72

第六节 实例73

一、大黄73

二、丹参74

第七节 含有蒽醌化合物的常用中药76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78

第一节 香豆素78

一、结构与分类78

二、理化性质80

三、检识方法80

四、提取与分离方法82

五、结构测定83

六、实例—秦皮85

七、含有香豆素的常用中药86

第二节 木脂素87

一、结构与分类87

二、理化性质88

三、检识方法89

四、提取与分离方法89

五、实例—五味子89

六、含有木脂素的常用中药91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92

第一节 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92

一、黄酮苷元的结构及分类92

二、黄酮中常见糖的结构分类97

三、生源途径及生物活性98

第二节 理化性质99

一、性状99

二、溶解性100

三、酸碱性100

第三节 检识方法101

一、显色反应101

二、色谱检识103

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方法105

一、提取方法105

二、分离方法106

第五节 结构测定108

一、紫外光谱108

二、氢核磁共振谱113

三、质谱115

第六节 实例117

一、槐花117

二、银杏119

三、黄芩120

四、葛根122

第七节 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122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125

第一节 萜类概述125

一、分类及生物活性125

二、生源途径126

第二节 萜的各类化合物127

一、单萜类化合物127

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32

三、倍半萜类化合物137

四、二萜和二倍半萜类化合物140

五、三萜类化合物144

六、四萜和多萜类化合物145

第三节 挥发油146

一、分布及生物活性146

二、挥发油的组成147

三、理化性质148

四、检识方法149

五、提取与分离方法152

六、实例156

七、含有挥发油的常用中药159

第八章 皂苷163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163

一、甾体皂苷163

二、三萜皂苷164

第二节 理化性质166

一、性状166

二、溶解性166

三、发泡性167

四、溶血性167

五、皂苷的水解167

第三节 检识方法168

一、显色反应168

二、色谱检识168

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方法169

一、提取方法169

二、分离方法169

第五节 结构测定170

一、紫外光谱170

二、红外光谱171

第六节 实例172

一、穿山龙172

二、人参173

三、甘草176

四、柴胡178

第七节 含有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180

第九章 强心苷183

第一节 结构分类及构效关系183

一、结构与分类183

二、构效关系186

第二节 理化性质187

一、性状187

二、溶解性187

三、水解性187

第三节 检识方法189

一、显色反应189

二、色谱检识191

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方法192

一、提取方法192

二、分离方法193

第五节 实例一毛花洋地黄193

一、去乙酰毛花洋地黄苷丙的制取194

二、地高辛的制取195

第六节 含有强心苷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196

第十章 生物碱198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198

一、有机胺类生物碱198

二、氮杂环类生物碱199

第二节 理化性质202

一、性状202

二、酸碱性203

三、溶解性205

第三节 检识方法206

一、沉淀反应206

二、显色反应207

三、色谱检识207

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方法208

一、提取方法208

二、分离方法210

第五节 结构测定212

一、霍夫曼降解反应212

二、埃姆特降解反应212

第六节 实例213

一、麻黄213

二、黄连216

三、防己219

四、苦参221

五、川乌223

六、莨菪生物碱类225

第七节 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229

第十一章 其他成分232

第一节 有机酸232

一、结构与分类232

二、理化性质233

三、提取与分离方法233

四、检识方法234

五、实例—金银花234

六、含有机酸类成分的常用中药235

第二节 鞣质236

一、结构与分类236

二、理化性质239

三、提取与分离方法239

四、检识方法239

五、中药注射剂中鞣质的除去方法239

六、实例—仙鹤草240

七、含有较多鞣质类成分的常用中药241

第三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243

一、氨基酸243

二、蛋白质244

第四节 多糖246

一、常见药用多糖246

二、提取与分离方法247

三、实例—黄芪247

第五节 甾醇类化合物247

一、植物甾醇247

二、蜕皮激素248

第六节 动物药和矿物药249

一、动物药249

二、矿物药255

第十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258

第一节 研究过程258

第二节 研究方法259

一、调查研究259

二、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260

三、活性成分筛选264

四、活性成分鉴定的一般步骤266

附录一 《中药化学》实验268

实验一 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69

实验二 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71

实验三 陈皮中橙皮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74

实验四 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及槲皮素的制备与检识276

实验五 穿心莲内酯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79

实验六 八角茴香油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82

实验七 丁香中挥发油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85

实验八 甾体皂苷元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86

实验九 防己中粉防己碱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88

实验十 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与检识291

实验十一 应用薄层色谱法检识中药制剂293

实验十二 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295

附录二 中药化学成分英汉索引314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321

附录四 教学大纲(试行)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