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蔬菜作物卷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蔬菜作物卷 上
  • 朱德蔚,王德槟,李锡香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588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46页
  • 文件大小:254MB
  • 文件页数:831页
  • 主题词:作物-种质资源-简介-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简介-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 蔬菜作物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中国作物的多样性1

一、中国历代的作物1

二、中国当代作物的多样性2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与进化4

一、作物起源的几种学说4

二、几个重要的世界作物起源中心9

三、与作物进化相关的基本理论11

四、与作物进化有关的性状演化13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15

一、作物的植物学分类及学名15

二、作物的用途分类18

三、作物的生理学、生态学分类18

四、作物品种的分类19

第四节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20

一、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20

二、遗传多样性的度量22

三、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实际应用25

四、用野生近缘植物拓展作物的遗传多样性27

第一章 蔬菜作物概论31

第一节 蔬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1

一、蔬菜的定义31

二、蔬菜与人民生活和健康32

三、蔬菜与农业、园艺业33

四、蔬菜与食品加工33

五、蔬菜与对外贸易33

第二节 蔬菜生产概况34

一、世界蔬菜生产概况34

二、中国蔬菜的生产与供应36

第三节 蔬菜的起源、分类及中国蔬菜的传播38

一、蔬菜的起源及起源中心38

二、中国蔬菜的来源40

三、中国蔬菜的传播42

四、蔬菜的分类43

第四节 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特点及收集保存与更新46

一、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特点46

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47

三、蔬菜种质资源的更新53

第五节 蔬菜种质资源的研究、创新与利用54

一、蔬菜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54

二、国外蔬菜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57

三、蔬菜核心种质的研究57

四、蔬菜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59

五、生物技术与蔬菜种质资源的发展61

第六节 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对生产的贡献及展望62

一、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贡献62

二、对世界蔬菜产业发展的贡献63

三、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展望63

第二章 萝卜68

第一节 概述68

第二节 萝卜的起源与分布69

一、萝卜的起源69

二、萝卜的分布70

第三节 萝卜的分类70

一、植物学分类70

二、中国萝卜分类情况概述70

三、按栽培季节与园艺性状分类71

四、按春化阶段(或冬性强弱)分类75

第四节 萝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76

一、形态特征76

二、生长发育周期77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78

四、主要生理特性79

第五节 中国的萝卜种质资源80

一、概况80

二、抗病种质资源81

三、优质生食和优质加工用种质资源82

四、抗逆种质资源84

第六节 萝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86

一、萝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86

二、萝卜的细胞学研究89

三、萝卜的分子生物学研究90

四、萝卜种质资源的创新91

第三章 胡萝卜93

第一节 概述93

第二节 胡萝卜的起源、传播与分布94

一、胡萝卜的起源94

二、胡萝卜的传播95

三、胡萝卜的分布96

第三节 胡萝卜的分类97

一、植物学分类97

二、栽培学分类99

第四节 胡萝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01

一、形态特征101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03

第五节 中国的胡萝卜种质资源105

一、概况105

二、抗病虫害、抗逆种质资源106

三、优异种质资源107

四、野生胡萝卜种质资源110

第六节 胡萝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111

一、胡萝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的研究及利用111

二、胡萝卜种质资源创新114

第四章 大白菜120

第一节 概述120

第二节 大白菜的起源、传播与分布122

第三节 大白菜的分类124

一、植物学分类124

二、栽培学分类126

第四节 大白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32

一、形态特征132

二、生物学特性136

第五节 大白菜的种质资源138

一、概况138

二、抗病种质资源140

三、抗逆种质资源141

四、优异种质资源141

五、特殊种质资源145

第六节 大白菜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147

一、大白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147

二、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149

三、大白菜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150

四、大白菜种质资源创新153

第五章 普通白菜158

第一节 概述158

第二节 普通白菜的起源与分布159

第三节 普通白菜的分类160

一、普通白菜在植物学分类中的地位160

二、普通白菜的栽培学分类162

第四节 普通白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63

一、形态特征163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66

第五节 普通白菜的种质资源167

一、概况167

二、抗病种质资源168

三、抗逆种质资源168

四、优质种质资源169

五、特殊种质资源170

第六节 普通白菜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170

一、普通白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研究及其应用170

二、普通白菜自交不亲和种质资源研究及其应用171

三、普通白菜的细胞学、组织培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171

四、普通白菜种质资源创新175

第六章 乌塌菜177

第一节 概述177

第二节 乌塌菜的起源、分布与分类177

一、乌塌菜的起源与分布177

二、植物学分类178

三、栽培学分类178

第三节 乌塌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79

一、形态特征179

二、生物学特性179

第四节 乌塌菜的种质资源179

一、概况179

二、名优种质资源180

第七章 菜薹182

第一节 概述182

第二节 菜薹的起源与分布182

第三节 菜薹的分类183

一、植物学分类183

二、按熟性分类184

三、按食用器官分类185

四、紫菜薹按地方品种的原产地分类185

第四节 菜薹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86

一、形态特征186

二、生长发育周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87

第五节 菜薹的种质资源189

一、概况189

二、抗病种质资源189

三、优异种质资源190

第六节 菜薹种质资源的研究193

一、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193

二、菜薹细胞遗传学及其细胞工程研究194

三、分子标记在菜薹中的应用197

第七节 菜薹种质资源创新198

一、传统方法在菜薹种质创新中的应用198

二、远缘杂交在菜薹种质创新中的应用199

三、物理化学诱变在菜薹种质创新中的应用200

四、生物技术在菜薹种质创新中的应用200

第八章 芜菁206

第一节 概述206

第二节 芜菁的起源与分布207

第三节 芜菁的分类207

一、植物学分类207

二、栽培学分类208

第四节 芜菁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208

一、形态特征208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09

第五节 中国的芜菁种质资源210

一、抗病种质资源210

二、优质种质资源212

三、耐抽薹种质资源212

四、特殊种质资源213

第六节 芜菁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213

一、芜菁种质资源研究213

二、芜菁种质资源创新214

第九章 芥菜216

第一节 概述216

第二节 芥菜的起源、进化与分布217

一、芥菜的起源217

二、芥菜的进化221

三、芥菜的分布226

第三节 芥菜的分类228

一、植物学分类228

二、栽培学分类234

第四节 芥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235

一、形态特征235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36

第五节 中国的芥菜种质资源238

一、概况238

二、抗病种质资源238

三、抗逆种质资源239

四、优异种质资源239

第六节 芥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246

一、芥菜的细胞学研究246

二、芥菜的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研究247

三、芥菜种质资源创新248

第十章 结球甘蓝254

第一节 概述254

第二节 结球甘蓝的起源与分布255

一、结球甘蓝的起源255

二、结球甘蓝的分布255

第三节 结球甘蓝的分类256

一、植物学分类256

二、按叶球形状分类256

三、按栽培季节及熟性分类258

四、按植物学特征和熟性综合性状分类258

五、按幼苗春化型分类259

第四节 结球甘蓝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259

一、形态特征259

二、生物学特性264

第五节 结球甘蓝的种质资源265

一、概况265

二、抗病虫种质资源266

三、抗逆种质资源269

四、早熟优质种质资源275

五、优异种质资源276

六、特殊种质资源278

第六节 结球甘蓝自交不亲和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279

一、结球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制研究279

二、结球甘蓝自交不亲和性测定方法的研究279

三、结球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应用281

四、结球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繁育方法的研究283

第七节 结球甘蓝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84

一、结球甘蓝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的类型284

二、结球甘蓝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287

第八节 结球甘蓝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289

一、结球甘蓝细胞学研究289

二、结球甘蓝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96

第九节 结球甘蓝种质资源创新305

一、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创新甘蓝种质资源305

二、应用生物技术创新甘蓝种质资源306

第十一章 花椰菜315

第一节 概述315

第二节 花椰菜的起源、传播与分布316

一、花椰菜的起源与传播316

二、花椰菜的分布317

第三节 花椰菜的分类317

一、植物学分类317

二、栽培学分类318

第四节 花椰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321

一、形态特征321

二、生物学特性323

第五节 花椰菜的种质资源325

一、概况325

二、抗病、抗逆种质资源326

三、优异种质资源326

四、特殊种质资源326

第六节 花椰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327

一、花椰菜自交不亲和种质资源研究327

二、花椰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328

三、花椰菜细胞学研究330

四、花椰菜种质资源的创新331

第十二章 青花菜340

第一节 概述340

第二节 青花菜的起源与分布341

一、青花菜的起源341

二、青花菜的分布341

第三节 青花菜的分类342

一、植物学分类342

二、栽培学分类342

第四节 青花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344

一、形态特征344

二、生物学特性350

第五节 青花菜的种质资源352

一、概况352

二、抗病种质资源352

三、抗逆种质资源353

四、优异种质资源354

五、特殊种质资源355

第六节 青花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356

一、青花菜雄性不育源的类型356

二、青花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357

第七节 青花菜自交不亲和系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358

一、青花菜自交不亲和遗传机制的研究359

二、青花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利用359

第八节 青花菜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360

一、青花菜细胞学研究360

二、青花菜分子生物学研究364

第九节 青花菜种质资源创新368

一、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创新青花菜种质资源368

二、利用细胞工程创新青花菜种质资源369

三、利用基因工程创新青花菜种质资源370

四、利用诱变技术创新青花菜种质资源371

第十三章 球茎甘蓝378

第一节 概述378

第二节 球茎甘蓝的起源与分布379

一、球茎甘蓝的起源379

二、球茎甘蓝的分布379

第三节 球茎甘蓝的分类379

一、植物学分类379

二、栽培学分类379

第四节 球茎甘蓝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征380

一、形态特征380

二、生物学特性381

第五节 球茎甘蓝的种质资源383

一、概况383

二、优异种质资源383

第六节 球茎甘蓝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385

一、球茎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利用385

二、优异基因源的深入挖掘与远缘杂交386

第十四章 芥蓝388

第一节 概述388

第二节 芥蓝的起源与分布388

第三节 芥蓝的分类389

一、植物学分类389

二、栽培学分类390

第四节 芥蓝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391

一、形态特征391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92

第五节 芥蓝的种质资源393

一、概况393

二、抗病种质资源394

三、抗逆种质资源394

四、优异种质资源394

五、特殊种质资源395

第六节 芥蓝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395

一、芥蓝细胞学研究395

二、芥蓝种质资源创新397

第十五章 黄瓜399

第一节 概述399

第二节 黄瓜的起源、传播、演化与分布400

第三节 黄瓜的分类404

一、黄瓜属和黄瓜的分类404

二、黄瓜品种的分类405

第四节 黄瓜的近缘种408

第五节 黄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410

一、形态特征410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415

三、黄瓜的品质特征419

第六节 中国的黄瓜种质资源421

一、中国黄瓜种质资源的来源421

二、黄瓜种质的抗病性鉴定与抗病种质的筛选421

三、黄瓜优异和特异种质资源423

四、黄瓜特殊种质资源424

第七节 黄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创新利用427

一、黄瓜主要性状遗传基础的研究427

二、黄瓜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430

三、黄瓜种质资源创新436

第十六章 冬瓜448

第一节 概述448

第二节 冬瓜的起源与分布449

一、冬瓜的起源449

二、冬瓜的分布449

第三节 冬瓜的分类450

一、植物学分类450

二、栽培学分类450

第四节 冬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451

一、形态特征451

二、生物学特性454

第五节 中国的冬瓜种质资源455

一、概况455

二、抗病种质资源456

三、抗逆种质资源456

四、优异种质资源457

五、特殊种质资源458

第六节 冬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创新459

一、细胞学研究459

二、同功酶研究459

三、组织培养研究459

四、分子生物学研究460

五、种质资源创新460

第十七章 南瓜463

第一节 概述463

第二节 南瓜的起源与分布465

第三节 南瓜的分类466

一、植物学分类466

二、栽培学分类469

第四节 南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470

一、形态特征470

二、生物学特性472

第五节 南瓜的种质资源474

一、概况474

二、中国南瓜优异种质资源475

三、印度南瓜(笋瓜)优异种质资源478

四、嫁接用南瓜优异种质资源482

第六节 南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483

一、南瓜远缘杂交研究483

二、南瓜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485

三、南瓜种质资源创新487

第十八章 西葫芦493

第一节 概述493

第二节 西葫芦的起源与分布494

第三节 西葫芦的分类494

一、植物学分类494

二、栽培学分类495

第四节 西葫芦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496

一、形态特征496

二、生育周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497

第五节 西葫芦的种质资源500

一、概况500

二、抗病种质资源及其研究500

三、优异种质资源501

四、特殊种质资源503

第六节 西葫芦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503

一、花药或大孢子培养503

二、胚胎拯救504

三、分子标记505

四、遗传转化505

五、西葫芦种质资源创新505

第十九章 丝瓜511

第一节 概述511

第二节 丝瓜的起源与分布512

第三节 丝瓜的分类512

一、植物学分类512

二、栽培学分类513

第四节 丝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514

一、形态特征514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515

第五节 丝瓜的种质资源516

一、概况516

二、优异种质资源517

第六节 丝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519

一、细胞学研究519

二、分子生物学研究521

三、丝瓜种质资源创新521

第二十章 瓠瓜523

第一节 概述523

第二节 瓠瓜的起源与分布524

第三节 瓠瓜的分类525

一、植物学分类525

二、栽培学分类525

第四节 瓠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527

一、形态特征527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528

第五节 瓠瓜的种质资源529

一、概况529

二、优异种质资源529

第六节 瓠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534

一、瓠瓜种质资源研究534

二、瓠瓜种质资源创新535

第二十一章 苦瓜537

第一节 概述537

第二节 苦瓜的起源与分布538

第三节 苦瓜的分类538

一、植物学分类538

二、栽培学分类539

第四节 苦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540

一、形态特征540

二、生物学特性541

第五节 中国的苦瓜种质资源542

一、概况542

二、抗病种质资源543

三、抗逆种质资源544

四、优异种质资源544

五、特殊种质资源545

第六节 苦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546

一、苦瓜分子生物学研究546

二、苦瓜多种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547

三、苦瓜种质资源创新548

第二十二章 西瓜551

第一节 概述551

第二节 西瓜的起源与分布552

一、西瓜的起源552

二、西瓜的传播与演化553

三、西瓜的栽培分布554

第三节 西瓜的分类557

一、历史的回顾557

二、西瓜属内种的检索表559

三、西瓜属、种和亚种、变种的描述及分布559

四、栽培西瓜的生态型562

五、西瓜品种的栽培学分类565

六、中国西瓜栽培品种的演变过程565

第四节 西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566

一、形态特征566

二、生物学特性571

第五节 西瓜的种质资源573

一、西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状况573

二、抗病种质资源574

三、抗逆种质资源575

四、特异种质资源576

第六节 西瓜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578

一、雄性不育种质资源及其研究与利用578

二、染色体核型分析580

三、同工酶技术581

四、分子标记技术583

五、西瓜种质资源创新586

第二十三章 甜瓜594

第一节 概述594

第二节 甜瓜的起源与分布595

一、甜瓜的起源及栽培历史595

二、甜瓜的分布596

第三节 甜瓜的分类597

一、甜瓜的分类地位及其近缘植物597

二、甜瓜分类的历史回顾599

三、中国甜瓜的分类及亚种检索表601

四、甜瓜亚种及变种的主要特征特性602

第四节 甜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604

一、形态特征604

二、生长发育周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606

第五节 中国的甜瓜种质资源607

一、概况607

二、抗病虫种质资源608

三、早熟种质资源609

四、优质种质资源611

五、特殊种质资源612

第六节 甜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612

一、甜瓜细胞学研究612

二、甜瓜组织培养研究614

三、甜瓜的基因染色体定位616

四、分子标记技术在甜瓜上的应用617

五、转基因技术在甜瓜上的应用620

六、甜瓜种质资源创新622

第二十四章 番茄624

第一节 概述624

第二节 番茄的起源与分布625

第三节 番茄的分类626

一、植物学分类626

二、番茄及其近缘种检索表627

三、栽培番茄与其近缘种的杂交关系628

四、栽培学分类628

第四节 番茄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630

一、形态特征630

二、生物学特性633

第五节 番茄的种质资源637

一、概况637

二、抗病种质资源638

三、抗逆种质资源644

四、优异、特殊种质资源646

第六节 番茄雄性不育利用、细胞学研究与种质创新649

一、番茄杂交一代与雄性不育利用649

二、番茄细胞学研究650

第七节 番茄分子生物学研究与种质创新653

一、番茄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654

二、功能基因组研究658

第八节 番茄种质资源创新658

一、常规育种与多种新技术相结合创新番茄种质658

二、基因工程663

三、诱变育种673

第二十五章 茄子680

第一节 概述680

第二节 茄子的起源与分布681

第三节 茄子的分类683

一、植物学分类683

二、栽培学分类684

第四节 茄子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684

一、形态特征684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687

第五节 茄子的种质资源688

一、抗病、抗虫种质资源688

二、抗逆种质资源693

三、特殊种质资源695

第六节 茄子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696

一、组织培养研究696

二、细胞培养及体细胞融合698

三、外源基因导入699

四、茄子种质资源创新700

第二十六章 辣椒704

第一节 概述704

第二节 辣椒的起源、进化、传播与分布705

一、辣椒的起源与进化705

二、辣椒的传播与分布706

第三节 辣椒的分类706

一、植物学分类706

二、栽培学分类713

第四节 辣椒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714

一、形态特征714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717

第五节 辣椒的种质资源719

一、概况719

二、抗(耐)病种质资源719

三、抗逆种质资源725

四、优异种质资源728

五、特殊种质资源731

第六节 分子标记在辣椒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737

一、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737

二、辣椒分子标记遗传图谱738

三、种质资源改良和创新中的分子辅助筛选740

第七节 辣椒种质资源创新742

一、通过杂交选育创新种质743

二、通过单倍体培养创新种质744

三、导入外源抗病基因创新种质744

四、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创新种质744

第二十七章 菜豆747

第一节 概述747

第二节 菜豆的起源、传播与分布748

一、菜豆的起源748

二、菜豆的传播与分布750

第三节 菜豆属的分类751

一、植物学分类751

二、栽培学分类753

第四节 菜豆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757

一、形态特征757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760

第五节 菜豆的种质资源762

一、概况762

二、抗病种质资源763

三、抗虫种质资源765

四、抗逆种质资源765

五、优异种质资源765

六、特殊种质资源768

第六节 菜豆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769

一、分子标记与遗传连锁图谱769

二、转基因研究771

三、功能基因组研究772

四、菜豆种质资源创新773

第二十八章 长豇豆775

第一节 概述775

第二节 长豇豆的起源与分布776

第三节 长豇豆的分类777

一、植物学分类777

二、栽培学分类779

第四节 长豇豆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780

一、形态特征780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782

第五节 长豇豆的种质资源783

一、概况783

二、抗病种质资源784

三、抗虫种质资源785

四、抗逆种质资源786

五、优异种质资源786

第六节 长豇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787

一、豇豆的染色体及其核型研究787

二、同工酶技术在豇豆生长发育研究、种质亲缘关系分析和抗性鉴定中的应用788

三、分子标记技术在豇豆种质亲缘关系分析、连锁图谱构建和性状分子标记中的应用789

四、豇豆的原生质体培养与遗传转化研究790

五、豇豆种质资源创新790

第二十九章 姜793

第一节 概述793

第二节 姜的起源、传播与分布794

一、姜的起源794

二、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795

三、姜的传播与分布795

第三节 姜的分类795

一、植物学分类795

二、栽培学分类796

第四节 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797

一、形态特征797

二、生物学特性799

第五节 姜的种质资源800

一、优异种质资源801

二、姜的近缘植物804

第六节 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805

一、脱毒培养和离体快繁805

二、氧化酶(VDE)的分子克隆807

三、姜的种质资源创新808

第三十章 芋811

第一节 概述811

第二节 芋的起源与分布812

一、芋的起源812

二、芋的分布812

第三节 芋的分类813

一、植物学分类813

二、栽培学分类814

三、野生近缘种816

第四节 芋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817

一、形态特征817

二、生育周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819

第五节 芋的种质资源819

一、概况819

二、抗病种质资源820

三、抗逆种质资源820

四、优异种质资源821

第六节 芋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824

一、细胞学研究824

二、分子生物学研究825

三、芋种质资源创新826

第三十一章 魔芋829

第一节 概述829

一、魔芋的用途829

二、魔芋的世界分布和产业现状830

第二节 魔芋属植物的起源进化与传播832

一、魔芋属植物的原始类型及其进化途径832

二、魔芋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及起源时期834

三、魔芋属植物的传播及分化中心836

第三节 中国魔芋植物的分类837

一、中国魔芋属新增加的种837

二、中国魔芋学名的订正838

三、中国魔芋属植物检索表838

第四节 魔芋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840

一、形态特征840

二、生长发育周期844

三、魔芋属植物形态及生长习性的多样性846

四、开花受粉特性和调控849

第五节 中国的魔芋种质资源853

一、中国魔芋种质资源的分布853

二、可食用种及中国重要的魔芋种854

三、魔芋的繁殖方法及种质资源的保存856

第六节 魔芋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859

一、魔芋的细胞学研究859

二、魔芋的孢粉学研究860

三、中国部分魔芋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861

四、魔芋种质资源的创新863

第三十二章 山药868

第一节 概述868

第二节 山药的起源与分布869

第三节 山药的分类869

一、植物学分类869

二、栽培学分类870

第四节 山药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870

一、形态特征870

二、生育周期871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872

第五节 中国的山药种质资源872

一、普通山药873

二、田薯874

第六节 山药种质资源研究875

一、山药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875

二、山药的分子标记研究876

第三十三章 大蒜878

第一节 概述878

第二节 大蒜的起源、传播与分布879

一、大蒜的起源879

二、大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与传播、分布880

第三节 大蒜的分类881

一、根据特征特性分类881

二、根据栽培特点分类883

三、根据产品用途分类884

第四节 大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884

一、形态特征884

二、生物学特性885

第五节 中国的大蒜种质资源888

一、概况888

二、优异种质资源889

三、抗逆和抗病、耐病种质资源894

四、野生近缘种质资源895

第六节 大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896

一、特性鉴定896

二、细胞学研究897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898

四、种质资源创新900

第三十四章 大葱906

第一节 概述906

第二节 大葱的起源与分布906

第三节 大葱的分类907

一、植物学分类907

二、栽培学分类908

第四节 大葱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909

一、形态特征909

二、生物学特性912

第五节 中国的大葱种质资源915

一、概况915

二、抗病种质资源915

三、抗逆种质资源916

四、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葱种质资源916

第六节 大葱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917

一、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917

二、大葱生物技术研究920

第七节 大葱的近缘作物和种质资源创新921

一、大葱的近缘作物921

二、利用远缘杂交创新大葱种质922

三、利用单倍体培养创新大葱种质922

第三十五章 韭菜924

第一节 概述924

第二节 韭菜的起源与分布925

一、韭菜的起源925

二、韭菜的分布926

第三节 韭菜的分类926

一、植物学分类926

二、栽培学分类928

第四节 韭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930

一、形态特征930

二、生物学特性932

第五节 中国的韭菜种质资源934

一、概况934

二、优异种质资源934

三、抗逆种质资源939

四、韭菜野生近缘种941

第六节 韭菜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与创新943

一、细胞核型的研究943

二、组织培养的研究943

三、基因导入的研究944

四、雄性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944

第三十六章 洋葱947

第一节 概述947

第二节 洋葱的起源、传播与分布948

第三节 洋葱的分类949

一、植物学分类949

二、栽培学分类949

第四节 洋葱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950

一、形态特征950

二、生物学特性951

第五节 洋葱的种质资源953

一、概况953

二、优异种质资源954

三、抗病、抗虫种质资源956

四、特异种质资源957

第六节 洋葱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957

一、洋葱雄性不育的研究957

二、洋葱的细胞学研究959

三、洋葱抗病性的遗传研究959

四、洋葱的生化标记研究960

五、洋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961

六、洋葱种质资源创新962

第三十七章 菠菜967

第一节 概述967

第二节 菠菜的起源与分布967

第三节 菠菜的分类969

一、植物学分类969

二、栽培学分类969

第四节 菠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970

一、形态特征970

二、生长发育周期973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973

第五节 菠菜的种质资源974

一、概况974

二、优异种质资源976

第六节 菠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978

一、菠菜细胞学研究978

二、菠菜分子生物学研究978

三、菠菜种质资源创新981

第三十八章 莴苣984

第一节 概述984

第二节 莴苣的起源与分布985

第三节 莴苣的分类985

一、植物学分类985

二、按产品器官分类986

三、其他分类988

第四节 莴苣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989

一、形态特征989

二、生物学特性991

第五节 莴苣的种质资源994

一、概况994

二、莴苣的种质资源995

第六节 莴苣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1005

一、细胞学研究1005

二、组织培养研究1007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1008

四、莴苣种质资源创新1011

第三十九章 芹菜1016

第一节 概述1016

第二节 芹菜的起源与分布1017

第三节 芹菜的分类1017

一、植物学分类1017

二、栽培学分类1018

第四节 芹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020

一、形态特征1020

二、叶用芹菜形态特征的多样性1021

三、生物学特性1025

第五节 芹菜的种质资源1026

一、概况1026

二、优异种质资源1027

三、抗逆种质资源1029

第六节 芹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1030

一、染色体及DNA多态性1030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1030

三、生化和分子标记1031

四、细胞培养、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1032

五、芹菜种质资源创新1032

第四十章 蕹菜1035

第一节 概述1035

第二节 蕹菜的起源、传播与分布1036

一、蕹菜的起源1036

二、蕹菜的传播与分布1036

第三节 蕹菜的分类1037

一、植物学分类1037

二、栽培学分类1037

第四节 蕹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039

一、形态特征1039

二、生物学特性1041

第五节 蕹菜的种质资源1043

一、概况1043

二、中国具代表性的蕹菜种质资源1044

第六节 蕹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1045

一、核型分析1045

二、分子生物学研究1046

三、蕹菜种质资源创新1046

第四十一章 苋菜1049

第一节 概述1049

第二节 苋菜的起源与分布1049

第三节 苋菜的分类1050

一、植物学分类1050

二、栽培学分类1050

第四节 苋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051

一、形态特征1051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051

第五节 苋菜的种质资源1052

一、概况1052

二、抗病种质资源1052

三、抗逆种质资源1053

四、优异种质资源1054

五、特殊种质资源1055

第六节 苋菜种质资源研究1056

第四十二章 茼蒿1058

第一节 概述1058

第二节 茼蒿的起源与分布1059

一、茼蒿的起源1059

二、茼蒿的分布1059

第三节 茼蒿的分类1059

一、植物学分类1059

二、栽培学分类1059

第四节 茼蒿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060

一、形态特征1060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060

第五节 茼蒿的种质资源1061

一、概况1061

二、抗病种质资源1061

三、抗逆种质资源1062

四、优异种质资源1063

五、特殊种质资源1064

第六节 茼蒿种质资源利用研究1064

第四十三章 莲1066

第一节 概述1066

第二节 莲的起源与分布1066

第三节 莲的分类1068

一、植物学分类1068

二、栽培学分类1069

第四节 莲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073

一、形态特征1073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076

第五节 莲的种质资源1077

一、概况1077

二、优异种质资源1080

三、特殊种质资源1081

第六节 莲种质资源研究1081

第四十四章 茭白1084

第一节 概述1084

第二节 茭白的起源与分布1085

第三节 茭白的分类1086

一、植物学分类1086

二、栽培学分类1086

第四节 茭白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089

一、形态特征1089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090

第五节 茭白的种质资源1092

一、概况1092

二、优异种质资源1094

三、特殊种质资源1095

第四十五章 慈姑1097

第一节 概述1097

第二节 慈姑的起源与分布1097

一、慈姑的起源1097

二、慈姑的分布1098

第三节 慈姑的分类1098

一、植物学分类1098

二、栽培学分类1099

第四节 慈姑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100

一、形态特征1100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01

第五节 慈姑的种质资源1102

一、概况1102

二、抗病种质资源1103

三、优异种质资源1103

四、特殊种质资源1104

第六节 慈姑种质资源研究1105

第四十六章 菱1107

第一节 概述1107

第二节 菱的起源与分布1107

第三节 菱的分类1108

一、植物学分类1108

二、栽培学分类1111

第四节 菱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112

一、形态特征1112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14

第五节 菱的种质资源1114

一、概况1114

二、优异种质资源1116

三、特殊种质资源1118

第六节 菱种质资源研究1118

第四十七章 黄花菜1121

第一节 概述1121

第二节 黄花菜的起源与分布1122

第三节 黄花菜的分类1122

一、植物学分类1122

二、栽培学分类1123

第四节 黄花菜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123

一、形态特征1123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25

第五节 黄花菜的种质资源1125

第六节 黄花菜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1128

一、细胞生物学研究1128

二、组织培养与种质资源创新1129

第四十八章 百合1131

第一节 概述1131

第二节 百合的起源与分布1132

一、百合的起源1132

二、百合野生近缘植物的主要种类及分布1132

三、食用栽培百合的主要种类与分布1133

第三节 食用百合的分类1134

一、食用百合分类系统1134

二、分种检索表1135

第四节 百合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137

一、形态特征1137

二、生物学特性1139

第五节 百合的种质资源1141

一、概况1141

二、抗病种质资源1142

三、抗寒种质资源1142

四、耐热种质资源1143

五、耐碱种质资源1144

六、耐旱种质资源1144

七、特异种质资源1145

第六节 百合种质资源研究1145

一、组织培养研究1145

二、细胞学研究1146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1147

第四十九章 枸杞1151

第一节 概述1151

第二节 枸杞的起源与分布1152

一、枸杞的起源1152

二、枸杞的分布1152

第三节 枸杞的分类1152

一、植物学分类1152

二、栽培学分类1153

第四节 枸杞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153

一、形态特征1153

二、生物学特性1155

第五节 枸杞的种质资源1157

一、概况1157

二、优异种质资源1158

三、特殊种质资源1159

第六节 枸杞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1159

一、枸杞的细胞学研究1159

二、枸杞的组织培养研究1160

三、枸杞的细胞工程研究及体细胞突变体筛选1161

四、基因工程1162

第五十章 笋用竹1164

第一节 概述1164

第二节 竹子的起源与分布1165

一、中国竹子的分区1165

二、中国笋用竹的分布1166

第三节 笋用竹和竹笋的分类1167

一、主要笋用竹种分属(以营养体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检索表1168

二、竹笋的分类1169

第四节 竹子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1169

一、形态特征1169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72

第五节 笋用竹的种质资源1173

第六节 竹子种质资源研究1174

第五十一章 食用蕈菌1177

第一节 概述1177

第二节 食用蕈菌的起源与分布1178

一、人类对食用蕈菌的认识1178

二、食用蕈菌的栽培起源1178

三、食用蕈菌的发展与分布1179

四、中国栽培食用蕈菌的分布1180

第三节 食用蕈菌的分类1180

一、分类地位1180

二、主要类群1182

第四节 食用蕈菌的形态特征1183

一、菌丝体1183

二、菌核与菌索1183

三、子实体1184

第五节 食用蕈菌的生物学特性1184

一、生态与营养类型1184

二、营养来源1185

三、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86

四、生长与繁殖1187

第六节 食用蕈菌遗传学及生物技术研究1188

一、生活史及其有性繁殖特征1188

二、担子菌的性与遗传1189

三、无性繁殖与准性生殖1189

四、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背景的相似性1190

五、基因工程研究1190

六、同工酶分析技术1190

七、DNA指纹技术的应用1190

第七节 人工栽培的食用蕈菌1191

一、糙皮侧耳及其近缘种1191

二、香菇1194

三、黑木耳1196

四、双孢蘑菇及其近缘种1198

五、金针菇1201

六、草菇及其近缘种1203

七、银耳1204

八、滑菇1205

九、猴头及其近缘种1206

十、鸡腿菇1207

十一、茶薪菇1208

十二、杏鲍菇1209

十三、白灵菇1210

十四、竹荪1211

十五、灰树花1213

十六、真姬菇1213

十七、鲍鱼菇1215

十八、金耳及其近缘种1216

十九、榆黄蘑1217

二十、元蘑1218

二十一、牛舌菌1218

二十二、榆耳1219

二十三、大球盖菇1220

二十四、人工栽培医用蕈菌资源1221

第八节 中国野生食用蕈菌资源1222

一、主要种类和分布1222

二、正在驯化的主要种类和分布1222

三、野生蕈菌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1223

附表1各种蔬菜每100g食用部分所含营养成分表1226

附表2中国常用蔬菜的名称及学名12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