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想的转型 理学发生过程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洪兴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4037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思想的转型 理学发生过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潘富恩1
前言1
引论1
第一节 关于“理学”概念的说明4
一、关于“理学”之名4
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的关系5
三、关于“早期”的限定9
第二节 作为时代思潮的观点:早期理学再认识9
一、传统理学发生史观之局限9
二、对时代思潮的认识11
三、早期理学再认识14
上篇 总论23
第一章 儒学更新的必然性及其途径25
第一节 儒学的命运26
一、历史的选择与危机的到来26
二、子学的复苏与玄学思潮的冲击28
三、佛道二教的挑战30
四、唐代的“三教并尊”与科举的冲击35
五、儒学作为统治学说的必然性38
第二节 佛道之学40
一、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41
二、中国佛教的心性论42
三、道家与道教47
四、道家的“道”论48
第三节 思想整合53
一、关于“阳儒阴释”和“三教合流”等命题的检讨53
二、“整合”概念的借用56
三、儒佛道思想涵化的历史考察57
第二章 儒学更新引出的文化变动66
第一节 儒家原典研究的新取向67
一、关于早期理学阶段所注重的儒家经典67
二、唐初经学统一的正负效应69
三、唐宋之际儒者的反省及其结论72
四、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历程75
第二节 孟子升格运动(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87
一、“孟子升格运动”过程考论88
(一)“孟子升格运动”的滥觞90
(二)“孟子升格运动”的初兴94
(三)“孟子升格运动”的勃兴98
(四)“孟子升格运动”的完成104
二、“孟子升格运动”原因探析105
(一)时儒的看法106
(二)“道统”论109
(三)辟“异端”112
(四)谈心性113
(五)辨王霸115
三、附论:唐宋间的“非孟”思潮117
(一)关于唐宋间的“非孟”的资料117
(二)庆历之际之“非孟”120
(三)熙丰阶段之“非孟”120
(四)南宋阶段之“非孟”125
第三节 排斥佛道与古文运动132
一、中唐以后之排佛道133
二、庆历之际之排佛道136
三、熙丰之际之排佛道142
四、关于唐宋之际不排佛道的儒者及儒化的佛教徒问题149
五、古文运动157
(一)儒学与文学158
(二)“文”“道”关系的演变160
第三章 论北宋理学思潮170
第一节 “庆历新政”与北宋理学思潮崛起171
一、宋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171
二、“庆历新政”与士林风气的转变177
第二节 北宋理学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183
一、庆历:北宋理学思潮之初兴183
(一)教化与师道185
(二)思想学术的新取向189
(三)庆历思潮的开创之功及不足之处193
二、熙丰:北宋理学思潮之高涨196
(一)理学家与政治改革196
(二)北宋理学思潮高涨时期诸学派198
(三)熙丰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各学派以后的走向215
第三节 北宋理学思潮的基本特征217
一、思想解放218
二、创新开拓220
三、“内圣”与“外王”并重225
下篇 分论233
第一章 范仲淹论235
第一节 范仲淹对儒学的积极提倡236
第二节 范仲淹的学术思想管窥241
一、范仲淹的《春秋》学242
二、范仲淹的《易》学243
第三节 范仲淹对宋代理学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246
一、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46
二、范仲淹对理想人格追求之时代影响249
第四节 范仲淹对北宋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252
一、范仲淹与北宋的“兴学”254
二、范仲淹对当时学者的奖掖255
第二章 欧阳修论259
第一节 “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261
一、欧阳修的天人观262
二、欧阳修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267
第二节 “去取在勇断”272
一、欧阳修对汉唐注疏的怀疑和否定274
二、欧阳修对儒经本身的怀疑和批评280
第三节 “莫若修其本以胜之”285
一、欧阳修对佛、道二教的批判286
二、欧阳修对心性之学的看法290
第三章 胡瑗论294
第一节 胡瑗新传295
第二节 胡瑗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298
一、胡瑗的教育实践及其教学方法299
二、胡瑗的教育宗旨及其成功的原因301
第三节 胡瑗的学术思想304
一、胡瑗的《易》学304
二、胡瑗的《洪范》学和人性论308
第四节 胡瑗的治学风格和时代影响311
一、胡瑗的治学风格311
二、胡瑗思想的时代影响313
附:胡瑗著作考318
第四章 孙复论323
第一节 孙复新传323
第二节 孙复的学术思想327
一、孙复的《春秋》学328
二、孙复的“道统”论、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35
第三节 孙复的学风和影响337
一、孙复的学风338
二、孙复思想的时代及历史影响339
附:孙复著作考344
第五章 石介论346
第一节 石介新传346
第二节 石介的经学、史学略述351
一、石介的经学研究351
二、石介的史学研究353
第三节 石介的“道统”“文统”和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5
一、石介的“道统”论和“文统”论355
二、石介的排佛道、斥时文思想359
第四节 石介思想的来源和影响365
一、石介思想的来源365
二、石介思想的影响370
附:石介著作考371
基本文献及主要参考书目373
重版后记380
热门推荐
- 522517.html
- 1928158.html
- 2090220.html
- 2238535.html
- 444076.html
- 1368905.html
- 2019956.html
- 2930619.html
- 2766107.html
- 2438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95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4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11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12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63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15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30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71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4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