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作物品质育种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农作物品质育种
  • 刘后利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22396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0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作物品质育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品质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刘后利 1

第一节 品质育种的概念1

第二节 农作物品质性状的种类和项目鉴定标准3

第三节 国内外农作物品质育种研究工作的成就概述6

第四节 品质育种对分析工作的要求 10

第五节 品质育种的育种途径和育种方法 14

第六节 品质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主要参考文献 20

第二章 水稻品质育种&张端品 谢岳峰 22

第一节 糙米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23

一、糙米的形态构造 23

二、稻米的化学组成 25

第二节 水稻的品质性状与分级 29

一、碾米品质 30

二、外观品质 31

三、蒸煮和食味品质 33

四、营养品质 37

第三节 中国水稻品种的品质现状和改良目标 37

一、中国水稻品种的品质现状 37

二、水稻品种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44

三、优质稻种资源 45

第四节 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 50

一、外观品质的遗传 50

二、蒸煮和食味品质的遗传 53

三、蛋白质含量的遗传 58

四、紫米、黑糯米等的色素遗传 60

第五节 水稻品质育种方法 60

一、杂交育种 60

二、系统选育 65

三、诱变育种 68

四、其他方法 69

五、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改良 70

六、特质米品种的改良 75

第六节 分子生物技术与水稻品种改良进展 77

一、水稻基因组研究 77

二、基因定位和分子辅助选择 81

三、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91

主要参考文献 92

第三章 小麦品质育种&吴兆苏 张绪波 100

第一节 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和动向101

一、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 101

二、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的策略问题 103

第二节 小麦的品质性状及其鉴定方法 105

一、籽粒形态解剖性状与磨粉品质 105

二、面粉的食品加工品质 107

三、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 110

第三节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 111

一、小麦籽粒性状与磨粉品质性状 111

二、面筋与食品加工品质性状 113

三、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 115

第四节 小麦品质育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18

一、品种间杂交 119

二、远缘杂交 125

三、诱发变异 126

第五节 小麦品质育种的动向和展望 128

主要参考文献 129

第四章 大麦品质育种&许昌惠 余先英134

第一节 大麦品质育种的概况和目标 135

第二节 大麦的种质资源 140

一、大麦的分类概述 140

二、大麦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141

第三节 大麦品质性状的遗传 147

一、蛋白质的含量及其遗传 147

二、千粒重与品质的关系及其遗传 151

三、其他有关性状 152

第四节 大麦品质育种的途径与方法 154

一、引种 155

二、系统育种 156

三、品种间杂交育种 156

四、诱变育种 160

五、花培育种 162

六、体细胞突变育种 164

七、转基因育种 167

主要参考文献 168

第五章 玉米品质育种&李建生 徐尚忠171

第一节 玉米品质育种的种类和意义171

一、玉米籽粒结构和营养成分 172

二、玉米品质育种的种类 172

三、玉米品质育种的经济意义 173

第二节 玉米品质育种的任务和研究概况 174

一、玉米蛋白质育种的任务和概况 177

二、玉米碳水化合物育种的任务和概况 177

三、玉米油分品质育种的任务和概况 178

第三节 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 180

一、高赖氨酸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生化效应180

二、碳水化合物基因的遗传行为和方式 180

三、籽粒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行为和方式 185

第四节 高赖氨酸玉米育种原理和方法 190

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91

二、高赖氨酸育种的种质资源和育种目标 191

三、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的方法 193

四、高赖氨酸品质育种应注意的问题 194

第五节 甜玉米的育种原理和方法 199

一、甜玉米的育种目标和种质资源 199

二、甜玉米的遗传分类 199

三、甜玉米育种方法 200

四、生产上已应用的甜玉米类型 202

第六节 高油玉米的育种方法 206

主要参考文献 208

第六章 高粱品质育种&张文毅211

第一节 高粱生产发展趋向和品质育种目标 215

一、高粱生产发展趋向及其对品质的要求 215

二、中国高粱品质育种的历史概述 215

三、高粱品质育种的主要目标 217

第二节 高粱植物学性状和生化特点 218

一、高粱植株性状与生化特点 219

二、高粱子实性状与生化特点 219

三、高粱品质性状概念及其发展 221

第三节 高粱种质资源和品质性状的遗传 226

一、高粱的种质资源 227

二、高粱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227

三、品质性状的遗传 233

第四节 高粱优质育种技术要点 239

一、高粱优质育种目标 248

二、优质材料的选择和创造 248

三、优质育种程序 251

四、高粱品质育种前瞻 261

主要参考文献 262

第七章 大豆品质育种&盖钧镒264

第一节 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向 269

一、大豆的生产情况 269

二、大豆生态区域和育种的主要方向 269

三、大豆种子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 271

四、大豆的利用和品质改良的主要方向 273

第二节 大豆的分类和种质资源 280

一、大豆的分类 284

二、大豆的种质资源 284

第三节 大豆品质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287

一、蛋白质含量与油脂含量的遗传与选育 292

二、油脂中亚麻酸含量的遗传与选育 292

三、蛋白质中甲硫氨酸含量的遗传与选育 305

四、大豆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遗传及其育种控制 309

五、豆乳和豆腐产量的遗传和选育 311

六、大豆种子外观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314

第四节 大豆品质育种策略和方法的讨论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18

第八章 甘薯品质育种&陆漱韵324

第一节 甘薯品质育种概况、发展趋势和主要成就 332

一、中国 335

二、日本 335

三、美国 338

四、其他 339

第二节 甘薯种质资源及其利用中的障碍 340

一、甘薯的种质资源 341

二、甘薯种质资源利用的障碍——交配不亲和性 341

第三节 选育工业原料用品种 350

一、高淀粉品种在工业中的应用价值 359

二、工业原料用品种的育种目标 359

三、淀粉含量遗传及其与其他性状的相关 360

四、淀粉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 360

第四节 选育饲料用品种 364

一、高蛋白品种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价值 367

二、饲料用品种的育种目标 367

三、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370

四、饲用品质性状鉴定的主要方法 370

第五节 选育食用和食品加工用品种 372

一、含多种维生素的甘薯 373

二、选育食用和食品加工用品种的育种目标 373

三、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374

四、食用和食品加工用品种品质性状鉴定的主要方法 375

第六节 甘薯品质育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概述 379

一、品种间杂交育种 382

二、种间杂交育种 383

三、辐射诱变育种 383

四、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395

主要参考文献 396

第九章 马铃薯品质育种&晏儒来 谢从华397

第一节 马铃薯的生产和品质育种概况 398

一、世界各国马铃薯的生产概况 403

二、马铃薯品质育种目标和概况 403

第二节 高淀粉含量马铃薯的育种 403

一、高淀粉含量育种的进展及问题 405

二、淀粉含量的遗传 407

三、主要种质资源 407

四、淀粉含量和其他性状的关系 409

五、育种方法 410

第三节 低还原糖马铃薯的育种 411

一、低还原糖育种的进展及问题 413

二、低还原糖含量的种质资源 415

三、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415

四、低还原糖含量的育种方法 417

第四节 高蛋白质含量及其他食用马铃薯的品质育种 419

一、高蛋白质含量育种 420

二、提高维生素含量的育种 421

三、其他食用品质育种 421

第五节 马铃薯杂交育种方法 424

一、常规育种 426

二、种间杂交育种 428

附:马铃薯品质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428

一、块茎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的分析方法 430

二、块茎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纳氏比色法) 435

三、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分析方法(钼酸比色法) 437

四、块茎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440

主要参考文献 441

第十章 棉花品质育种&刘金兰 孙济中 443

第一节 中国棉花生产的概况及育种目标 445

一、我国棉花生产的概况 445

二、优质棉花新品种的育种目标 445

第二节 棉花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447

一、棉花的纤维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449

二、棉花的种子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449

三、品质性状间及其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454

第三节 棉花的种质资源 457

一、种质资源在棉花育种工作中的意义 460

二、棉属的种 460

三、野生种和陆地棉野生族系在育种工作中的利用 461

四、可供陆地棉优质育种利用的材料 464

第四节 优质、丰产陆地棉新品种的选育 466

一、系统育种法 468

二、杂交育种系谱法 468

三、杂种品系间互交育种法 468

四、杂交优势的利用 469

第五节 棉花良种繁育 472

一、棉花品种的退化现象及其原因 473

二、棉花良种繁育体制与繁育技术 473

附:棉纤维品质测试仪器及使用方法简介 474

一、纤维长度测定 477

二、纤维强力测定 478

三、纤维成熟度的测定 479

四、纤维细度的测定 480

五、大容量纤维测定系统 482

主要参考文献 483

第十一章 油菜品质育种&傅廷栋 吴江生 483

第一节 油菜产品的品质和品质育种 486

一、菜籽油和饼粕品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486

二、选育优质油菜品种的意义 486

三、世界各国油菜品质育种的历史和现状 490

第二节 油菜的品质育种目标和优质资源 492

一、油菜品质改良的育种目标 495

二、油菜的优质资源 495

第三节 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和相关 498

一、含油量的遗传和相关 503

二、种皮色泽的遗传和相关 503

三、脂肪酸的遗传和相关 506

四、硫苷的遗传和相关 509

第四节 油菜品质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516

一、高含油量的育种途径和方法 522

二、降低或提高芥酸含量的育种途径和方法 522

三、提高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含量和降低亚麻酸含量的育种途径和方法 526

四、双低(低芥酸和低硫苷含量)的育种途径和方法 531

五、黄籽油菜高含油量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535

第五节 优质油菜的良种繁育 537

一、优质油菜的良种繁育特点 540

二、繁殖优质油菜品种应注意的问题 540

三、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541

主要参考文献 543

第十二章 植物物质常用分析方法&吴谋成544

第一节 蛋白质的测定 549

一、凯氏法 549

二、Folin-Phenol法 550

三、双缩脲法 553

四、紫外吸收法 554

五、蛋白质组分的测定 555

第二节 氨基酸的测定 556

一、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556

二、个别氨基酸的测定 557

第三节 糖类的测定 563

一、蒽酮比色法 565

二、铁氰化物比色法 566

三、气相色谱法测定糖的分量 567

第四节 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测定 569

一、酸性氯化钙法 570

二、盐酸水解法 571

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测定 572

第五节 纤维素的测定 573

第六节 灰分的测定 574

第七节 维生素的测定 575

一、维生素B1(硫胺素)的荧光测定 576

二、维生素B2(核黄素)的荧光测定 577

三、维生素C的测定 579

四、维生素C的HPLC测定 580

第八节 叶绿素的测定 582

一、叶绿素(a+b)总量的测定 582

二、叶绿素a+b和a、b的测定 584

第九节 脂肪的测定 584

一、油重法 585

二、残渣法 586

第十节 脂肪酸的测定 586

一、填充柱气相色谱法 587

二、油菜籽中的填充柱气相色谱快速测定法 587

三、油菜籽中芥酸快速检定 588

四、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 589

五、纸层析法快速测定油菜籽中脂肪酸 590

第十一节 硫代葡萄糖苷的测定 591

一、氯化钯法 593

二、重量法 594

三、反相液相色谱法 595

四、反相离子对液相色谱法 597

五、气相色谱法 601

主要参考文献 603

后记&刘后利 6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