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体与性体 第1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牟宗三著 著
- 出版社: 正中书局
- ISBN:957090547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57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6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体与性体 第1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综论1
第一章 宋明儒学之课题1
第一节 正名:宋明儒学之定位1
第二节 所谓“新儒学”:新之所以为新之意义11
第三节 宋明儒之课题19
第四节 宋明儒之分系42
第二章 别异与简滥61
第一节 横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61
第二节 明道之自体上判儒佛以及其言天理实体与伊川朱子之不同75
第三节 存在之理与形构之理之区别87
第四节 存在之理与归纳普遍化之理之区别100
第三章 自律道德与道德的形上学115
第一节 论道德理性三义115
第二节 康德所以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之故138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172
第四章 道之本统与孔子对于本统之再建191
引言197
第一节 孔子前性字之流行及生性二字之互用与不互用197
第二节 孔子后言超越意义之性之传统背景:诗书中所表现之道德总规与政规207
第三节 孔子所以不常言“性与天道”以及子贡所以言“不可得而闻”之故217
第五章 对于叶水心“总述讲学大旨”之衡定225
引言226
第一节 尧与舜:以器知天与人心道心226
第二节 禹与皋陶:皋陶谟之天叙、天秩、天命、天讨、天聪明、天明畏231
第三节 汤与伊尹:汤诰“降衷、恒性”与中庸“天命之谓性”233
第四节 文王与“无声无臭”237
第五节 周公与原始的综和构造243
第六节 孔子与仁教245
第七节 曾子与“孔子之传统”兼论忠恕一贯257
第八节 孟子之开德与言治278
第九节 易传与周张二程297
第二部 分论一:濂溪与横渠321
第一章 周濂溪对于道体之体悟321
引言323
第一节 濂溪通书选章疏解323
第一段 以诚体合释乾道323
第二段 诚体与寂感眞几330
第三段 圣道、师道(变化气质)、与圣功334
第四段 诚体之神与太极之理344
第五段 结语:濂溪之造诣与不足356
第二节 关于“太极图说”357
第一段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解357
第二段 “太极动而生阳”之确义364
第三段 朱子理会“太极之理”之偏差368
第四段 对于评斥朱子理气为二者之衡定389
第五段 象山疑“太极图说”之非是404
第二章 张横渠对于“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展示417
引言437
第一节 正蒙“太和篇第一”疏解:道体义疏解437
第一段 “太和所谓道”:气与神437
第二段 太虚与气443
第三段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并论“兼体无累”义446
第四段 “太虚即气”:体用不二之圆融论并辨佛老之体用义458
第五段 体用不二下之“无非教也”465
第六段 离明得施不得施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467
第七段 “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与清气之质性之分别469
第八段 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之不同477
第二节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性体义疏解487
第一段 言虚言道皆结穴于性487
第二段 性之名之所以立489
第三段 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具体内容492
第四段 由“兼体”与“合两”以明性体寂感之神494
第五段 性善命正:“义命合一存乎理”502
第六段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506
第七段 化气继善以成性511
第八段 “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522
第三节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心体义疏解529
第一段 心之名之所以立529
第二段 “心能尽性”之总纲532
第三段 仁心体物而不遗:天无外、性无外、心亦无外533
第四段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543
第五段 虚明纯一之心与“存象之心”546
第六段 “合内外于耳目之外”548
第七段 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及耳目不为累而为心知之发窍549
第八段 “以性成身”与“因身发智”554
第九段 辨佛556
第四节 综论心性合一之模型557
附录:佛家体用义之衡定571
一、佛家言“空”之意义:空与缘生非体用义572
二、“起信论”之大义580
三、体用义之检查599
四、圆教下究竟体用义之确定617
五、道德意识之豁醒,内在道德性之性理、实理、天理之挺立647
热门推荐
- 2627773.html
- 2193052.html
- 2298414.html
- 66795.html
- 3553354.html
- 2952760.html
- 2811260.html
- 386567.html
- 1112744.html
- 7106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41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5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7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15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8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3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89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1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