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府新闻学 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政府新闻学 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
  • 叶皓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4502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府新闻学 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应对媒体1

第一节 新眼光:认识媒体2

一 社会转型更加凸显了媒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2

二 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媒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3

三 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闻执政的要求4

四 信息社会带来了媒体时代5

五 网络时代向传统的新闻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5

七 西方新闻观念对年轻的新闻从业者的影响不容忽视6

六 市场经济会带来媚俗、庸俗、低俗现象6

八 新闻媒体有自身的特殊规律7

第二节 新意识:重视媒体9

一 忧患意识:党管媒体,事关存亡9

二 管理意识:掌控媒体,天下同理10

三 责任意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11

第三节 新思维:借助媒体13

一 重在“策划”,借媒体之力做好正面宣传14

二 重在“督辅”,借媒体之力做好舆论监督16

第四节 新技巧:引导媒体17

一 新闻发布: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20

二 新闻预案: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22

三 突发事件:把通稿在第一时间分享给记者22

四 横向沟通:把换位思维传递给记者23

五 批评见面:把不同声音展示给记者24

第五节 新态度:善待媒体24

一 理解新闻24

二 尊重记者25

四 服务媒体26

三 宽容舆论26

第六节 新学科:研究媒体27

第二章 绪论:新学科的探索29

第一节 政府新闻学的定义29

第二节 政府新闻学的基本架构31

一 基础理论:重新认识媒体31

二 核心策略:“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32

三 操作方法:应对媒体的具体手段33

二 政治性34

一 针对性34

第三节 政府新闻学的特征34

三 实践性35

四 交叉性35

五 开放性35

第四节 政府新闻学的研究方法35

一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35

二 比较的方法36

三 借鉴的方法36

四 实证和实践的方法36

五 系统的方法37

六 制度的方法37

第三章 新闻学的基本理论38

第一节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38

一 新闻学的起源和发展38

二 新闻学的分类40

三 我国新闻学研究现状42

一 主要理论流派43

第二节 西方主要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43

二 重要的传播学概念4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54

一 马克思、列宁的新闻观55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闻思想59

第四章 认识媒体、记者和新闻69

第一节 媒体69

一 媒体的定义69

二 媒体的特点和功能71

三 媒体与舆论的关系76

四 媒体与政府的关系78

第二节 记者82

一 记者的界定82

二 记者的队伍结构82

三 记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85

四 记者与政府的关系86

第三节 新闻89

一 新闻的定义89

二 新闻的类型和特点91

三 新闻价值93

四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95

第五章 政府新闻议程99

第一节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99

一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99

二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101

第二节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意义103

一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106

二 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环境107

第三节 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原则109

三 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109

一 新闻性原则:围绕热点、引领关注110

二 目标性原则:主导舆论、凝聚人心113

三 工具性原则:政府主导、服务中心114

四 整体性原则:总体规划、具体策划117

五 示范性原则:形成范例、规范议程119

六 灵活性原则:信息把关、有增有减121

七 情感性原则:弘扬主流、以人为本123

第四节 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125

一 议程级别分类126

二 议程功能定位129

三 议程目标设定132

四 议程主导设置134

五 议程媒体选择136

六 议程角色安排138

七 议程互动设计140

九 议程总结回顾141

八 议程防范预设141

第六章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144

第一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内涵和意义144

一 争夺社会舆论主导权145

二 赢得新闻宣传工作主动权146

三 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影响力148

第二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149

一 宣传策划的价值取向149

二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基本原则152

第三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种类155

一 策划主体分类156

二 策划对象分类157

三 策划目的分类159

四 策划时机分类160

五 策划功能分类161

第四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62

一 策划目标162

二 策划准备166

三 策划方案168

四 策划实施170

五 策划评估171

第七章 政府新闻的发布174

第一节 新闻发布174

一 新闻发布的定义174

二 新闻发布的意义175

三 新闻发布的原则177

第二节 新闻发言人180

一 新闻发言人的定义180

二 新闻发言人的形象182

三 新闻发言人的职责184

第三节 新闻发布会185

一 新闻发布会形式186

二 新闻发布会的全程设计190

三 提高新闻发布会的质量197

第八章 危机新闻处置207

第一节 危机的处置207

一 危机的定义207

二 危机的特征209

三 危机处置的基本原则212

四 危机处置中的政府责任214

五 危机处置的步骤和措施215

第二节 危机新闻处置的原则217

一 时间原则217

二 导向原则218

三 层次原则221

四 先例原则223

五 统一原则226

一 现场控制228

第三节 危机新闻处置的程序228

二 初步表态229

三 组织通稿230

四 沟通媒体233

五 滚动发布235

六 防患未然236

第四节 危机新闻处置中需把握的几个问题238

一 认真制订新闻预案238

二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239

三 牢牢掌握报道主动240

四 有礼有节对待记者241

五 冷静处理媒体炒作242

六 高度重视网络影响244

第九章 政府形象的媒体塑造246

第一节 政府形象的界定246

一 什么是政府形象246

二 政府形象的要素构成246

三 政府形象的特点248

四 政府形象的现实意义250

第二节 政府形象设计252

一 政府形象设计的立足点252

二 政府形象设计的原则253

三 政府形象设计的目标254

四 政府形象策划要略256

第三节 政府形象的媒体塑造260

一 政府形象传播260

二 塑型传播与矫型传播265

三 政府形象管理268

第四节 政府官员形象的媒体塑造272

一 政府形象与政府官员形象272

二 政府官员形象的影响因素273

三 政府官员与公众的良性互动275

第十章 政府工作的新闻监督278

第一节 新闻监督的含义和特征278

一 新闻监督的含义278

二 新闻监督的特征281

第二节 新闻监督的意义284

一 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286

二 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87

三 具有调节社会的功能288

四 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290

第三节 接受新闻监督的原则和方法294

一 闻过则喜,过而能改294

二 不纠缠细节,以免弄巧成拙297

三 自曝自身不足,赢得工作主动300

四 及时公开真相,切忌粉饰过失302

五 不说“无可奉告”,主动配合支持305

六 抵制不良行为,依法维护权益307

第四节 新闻监督的策划和运用311

一 建立机制312

二 选准主题314

三 把握力度316

四 措施跟进318

第一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界定和意义321

一 政府媒体调查的五要素321

第十一章 政府工作的媒体调查321

二 政府媒体调查的类别和作用324

第二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特点和原则331

一 政府媒体调查的特点332

二 政府媒体调查的原则336

第三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具体方法与步骤339

一 调查策划339

二 调查实施343

一 得到增强的官方调查统计机构344

第四节 政府媒体调查现状和展望344

三 调查总结344

二 迅速成长的民间统计机构345

三 越来越融入政府议程的综合社会调查347

四 走向未来的中国政府媒体调查347

第十二章 政府的新闻管理350

第一节 新闻管理的意义351

一 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351

二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352

三 引导媒体健康发展的需要353

四 满足公众媒体需求的需要354

一 社会各层次信息来源356

第二节 新闻管理的对象356

二 媒体与新闻从业人员357

三 新闻产品与社会效果359

第三节 新闻管理的原则361

一 党委政府主导原则361

二 依法管理原则363

三 和谐发展原则364

四 服务公众原则365

一 坚持党管媒体和分类管理367

第四节 新闻管理的方法367

二 强化市场竞争和行政监管370

三 完善自律和他律机制373

第十三章 网络媒体的运用与管理377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起源与内涵377

一 互联网的产生377

二 网络媒体的定义378

三 网络媒体的特征380

一 传播功能383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功能与局限性383

二 监督功能385

三 网络媒体的局限性388

第三节 网络媒体的运用391

一 实施政府上网工程391

二 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392

三 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395

第四节 挑战与对策397

一 网络媒体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397

二 依法管理,从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399

三 加强网络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400

四 建立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401

第十四章 政府与媒体的协调405

第一节 协调媒体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作用405

一 现行管理体制的补充405

二 政府行政的政治需要407

三 沟通民意的社会需要409

四 有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411

一 服务原则413

第二节 政府与媒体协调的基本原则413

二 平衡原则415

三 合作原则417

四 多赢原则419

第三节 协调媒体的组织形式420

一 新闻媒体联席会421

二 新闻宣传例会423

三 新闻报道策划会425

四 新闻作品评审会427

第四节 协调媒体的工作内容428

一 信息沟通428

二 思维沟通429

三 情感沟通434

四 服务沟通434

第十五章 政府官员的新闻素养438

第一节 政府官员的受众特点438

一 角色特殊性438

三 个体差异性439

二 天然关联性439

四 鲜明职务性440

第二节 新闻素养的内涵及意义440

一 新闻素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441

二 新闻素养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443

三 新闻素养是优化政府形象的必备条件444

四 新闻素养是适应传媒发展的必然选择445

第三节 新闻素养的构成要素446

一 知识要素447

二 态度要素451

三 形象要素454

四 技巧要素458

第四节 新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463

一 增强意识:让新闻融入工作463

二 主动锻炼:抓住每一个机会464

三 学习借鉴:吸取成功的经验465

四 加强培训:让干部充满活力465

五 激励引导:让提高成为自觉466

后记4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