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
  • 陈国达等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524559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编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综述3

第1章 导论3

1.1前人研究小史3

1.2本项研究的指导思想5

1.3本项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壳体大地构造理论6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8

第2章 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简介10

2.1壳体构造概念的涵义10

2.1.1壳体的定义及垂向界限10

2.1.2建立壳体大地构造单元的学术意义和作用11

2.2壳体构造概念与别种构造单元概念的关系和区别11

2.2.1壳体与板块的区别11

2.3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的内容要点13

2.3.1壳体的一般特征13

2.3.2壳体的演化-运动与成长18

2.3.3壳体的演化和运动的起因及力源机制27

2.3.4壳体演化运动与造山作用32

第3章 从壳体理论分析亚洲陆海地壳的构造特点38

3.1亚洲陆海地区地壳构造特点概述38

3.1.1研究区的地理地质概况38

3.1.2研究区壳体构造总观39

3.2亚洲陆海地区的地球物理特征45

3.2.1引言45

3.2.2主要壳体的地球物理特征48

3.2.3主要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58

3.2.4亚洲地区地球动力学特征62

3.2.5简要结论65

第4章 亚洲陆海地区壳体构造区分述67

4.1大陆壳型壳体67

4.1.1中亚壳体概述67

4.1.2北亚壳体概述68

4.1.3东亚壳体概述69

4.1.4西亚壳体概述71

4.1.5南亚壳体概述72

4.2陆缘区壳体73

4.2.1北亚陆缘壳体概述73

4.2.2东北亚陆缘壳体概述74

4.2.3东亚陆缘壳体概述75

4.2.4东南亚陆缘壳体概述75

4.2.5西亚陆缘壳体概述76

4.3雏陆壳型壳体77

4.3.1菲律宾海壳体概述77

4.4大洋壳型壳体78

4.4.1北冰洋壳体概述78

4.4.2西太平洋壳体概述79

4.4.3北印度洋壳体概述80

第5章 亚洲陆海壳体演化-运动及亚洲大陆成长增生历程综述81

5.1亚洲陆海壳体演化-运动概观81

5.2亚洲陆海壳体演化-运动历程综述83

5.2.1陆核萌发成长并向南作半环状增生扩大(Ar-Pt2)83

5.2.2槽台体制相继出现;陆壳向南、东南及西南作半环状增生扩大;分裂与接合交织,复式壳体基本部分形成(Pt1-Cz)86

5.2.3接纳外来壳体与地洼体制相继出现(P1-C2)87

5.2.4大陆内部挤压与陆缘扩张相继;高原隆升,岛弧海沟出现(Cz)88

5.2.5现阶段岩石圈演化-运动特征的深部表现89

第6章 本区壳体演化-运动历程中几个重大事件的历史-动力综合分析91

6.1陆内造山带的出现及克拉通的活化问题91

6.1.1地洼造山带在亚洲大陆和边缘的发育特点和意义91

6.1.2亚洲大陆地洼区的成矿特点及其经济意义94

6.2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背景和机因问题101

6.2.1概况101

6.2.2隆升原因的综合分析109

6.3东亚陆缘扩张带形成机理及其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东亚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115

6.3.1引言115

6.3.2概述116

6.3.3演化过程、运动特征及地壳性质120

6.3.4壳体构成及其增生扩展过程122

6.3.5陆缘扩张离散与壳体演化-运动关系123

6.3.6陆缘扩张离散机因的探讨123

6.3.7研究东亚陆缘扩张带形成机理的经济意义127

结语129

下编 亚洲陆海壳体构造区综合大地构造单元各论133

第7章 中亚壳体构造区133

7.1地台区133

7.1.1乌拉尔地台区(Ⅰ1)133

7.1.2土兰地台区(Ⅰ3)135

7.2地洼区137

7.2.1厄尔布尔地洼区(Ⅰ2)137

7.2.2哈萨克地洼区(Ⅰ4)138

7.2.3斋桑地洼区(Ⅰ5)140

7.2.4阿尔泰地洼区(Ⅰ6)141

7.2.5西萨彦岭地洼区(Ⅰ7)143

7.2.6杭爱地洼区(Ⅰ8)144

7.2.7准噶尔地洼区(Ⅰ9)145

7.2.8天山地洼区(Ⅰ10)147

7.2.9西南蒙古地洼区(Ⅰ11)149

7.2.10塔里木地洼区(Ⅰ12)150

7.2.11巴丹吉林地洼区(Ⅰ13)153

7.2.12中蒙南北地洼区(Ⅰ14)154

7.2.13青甘地洼区(Ⅰ15)159

7.2.14昆仑地洼区(Ⅰ16)160

7.2.15藏北地洼区(Ⅰ17)162

7.2.16巴颜喀拉地洼区(Ⅰ18)165

7.2.17安纳托利亚地洼区(Ⅰ19)166

第8章 北亚壳体构造区168

8.1地台区168

8.1.1西伯利亚地台区(Ⅱ6)168

8.1.2西西伯利亚地台区(Ⅱ4)171

8.2地洼区173

8.2.1太梅尔地洼区(Ⅱ1)173

8.2.2楚柯奇地洼区(Ⅱ2)174

8.2.3奥莫隆地洼区(Ⅱ3)175

8.2.4叶尼塞地洼区(Ⅱ5)177

8.2.5维尔霍扬地洼区(Ⅱ7)178

8.2.6贝加尔地洼区(Ⅱ8)180

8.2.7阿尔丹地洼区(Ⅱ9)182

第9章 东亚壳体构造区185

9.1地台区185

9.1.1松辽地台区(Ⅲ7)185

9.1.2伊陕地台区(Ⅲ8)187

9.1.3四川地台区(Ⅲ12)189

9.1.4呵叻地台区(Ⅲ18)190

9.2地洼区191

9.2.1肯特地洼区(Ⅲ1)191

9.2.2克鲁伦地洼区(Ⅲ2)192

9.2.3布列亚地洼区(Ⅲ3)193

9.2.4兴凯地洼区(Ⅲ4)195

9.2.5锡霍特地洼区(Ⅲ5)196

9.2.6兴安内蒙地洼区(Ⅲ6)198

9.2.7华北地洼区(Ⅲ9)199

9.2.8北朝辽鲁地洼区(Ⅲ10)201

9.2.9南朝华中地洼区(Ⅲ11)203

9.2.10云贵地洼区(Ⅲ13)205

9.2.11江南地洼区(Ⅲ14)207

9.2.12东南地洼区(Ⅲ15)208

9.2.13掸邦地洼区(Ⅲ16)210

9.2.14印支地洼区(Ⅲ17)212

9.2.15昆嵩地洼区(Ⅲ19)214

第10章 西亚壳体构造区216

10.1地槽区216

10.1.1塞浦路斯地槽区(Ⅳ1)216

10.2地台区217

10.2.1阿拉伯地台区(Ⅳ3)217

10.3地洼区219

10.3.1西奈地洼区(Ⅳ2)219

10.3.2扎格罗斯地洼区(Ⅳ4)220

10.3.3库赫鲁德地洼区(Ⅳ5)221

10.3.4托罗斯地洼区(Ⅳ6)222

第11章 南亚壳体构造区224

11.1地槽区224

11.1.1雅江地槽区(Ⅴ4)224

11.1.2孟加拉湾地槽(Ⅴ8)225

11.1.3印缅地槽区(Ⅴ9)226

11.2地台区227

11.2.1印度地台区(Ⅴ7)227

11.3地洼区229

11.3.1巴基斯坦地洼区(Ⅴ1)229

11.3.2帕米尔地洼区(Ⅴ2)230

11.3.3冈底斯地洼区(Ⅴ3)231

11.3.4南喜马拉雅地洼区(Ⅴ5)232

11.3.5恒河地洼区(Ⅴ6)233

第12章 北冰洋壳体区235

12.1大洋壳活动区235

12.1.1罗蒙诺索夫海岭活动区(Ⅵ1)235

12.2大洋壳稳定区236

12.2.1马卡洛夫海盆稳定区(Ⅵ2)236

第13章北亚陆缘壳体区238

13.1地洼区238

13.1.1喀拉海地洼区(Ⅶ1)238

13.1.2拉普帖夫海地洼区(Ⅶ2)239

13.1.3东西伯利亚海地洼区(Ⅶ3)240

第14章 东北亚陆缘壳体区242

14.1地槽区242

14.1.1南白令海地槽区(Ⅷ2)242

14.1.2阿留申地槽区(Ⅷ3)243

14.1.3东堪察加地槽区(Ⅷ5)244

14.1.4千岛地槽区(Ⅷ7)245

14.1.5东库页岛地槽区(Ⅷ8)246

14.2地洼区247

14.2.1北白令海地洼区(Ⅷ1)247

14.2.2西堪察加地洼区(Ⅷ4)248

14.2.3鄂霍次克海地洼区(Ⅷ6)249

第15章 东亚陆缘壳体区252

15.1地槽区252

15.1.1日本海盆地槽区(Ⅸ1)252

15.1.2日本海沟地槽区(Ⅸ5)254

15.1.3四万十一琉球地槽区(Ⅸ7)255

15.1.4南海海盆地槽区(Ⅸ11)256

15.1.5台东一菲律宾地槽区(Ⅸ12)258

15.1.6西北加里曼丹地槽区(Ⅸ13)260

15.1.7苏禄海地槽区(Ⅸ14)260

15.2地洼区262

15.2.1日本海地洼区(Ⅸ2)262

15.2.2西库页岛地洼区(Ⅸ3)263

15.2.3西日本地洼区(Ⅸ4)264

15.2.4东海地洼区(Ⅸ6)265

15.2.5台西地洼区(Ⅸ8)267

15.2.6雷琼地洼区(Ⅸ9)269

15.2.7南海地洼区(Ⅸ10)270

第16章 西太平洋壳体区274

16.1大洋壳活动区274

16.1.1皇帝海岭活动区(Ⅹ2)274

16.1.2威克海岭活动区(Ⅹ4)275

16.1.3加罗林海岭活动区(Ⅹ6)277

16.2大洋壳稳定区277

16.2.1东北太平洋海盆稳定区(Ⅹ1)277

16.2.2西北太平洋海盆稳定区(Ⅹ3)278

16.2.3马里亚纳海盆稳定区(Ⅹ5)279

16.2.4加罗林海盆稳定区(Ⅹ7)281

第17章 菲律宾海壳体构造区282

17.1地槽区282

17.1.1西菲律宾海地槽区(Ⅺ1)282

17.1.2东菲律宾海地槽区(Ⅺ2)284

17.1.3马里亚纳地槽区(Ⅺ3)286

第18章 东南亚陆缘壳体区288

18.1地槽区288

18.1.1爪哇地槽区(Ⅻ1)288

18.1.2安达曼海地槽区(Ⅻ2)291

18.1.3苏拉威西海地槽区(Ⅻ6)292

18.1.4班达海地槽区(Ⅻ7)293

18.1.5北伊利安地槽区(Ⅻ8)295

18.2地洼区296

18.2.1苏门答腊地洼区(Ⅻ3)296

18.2.2新马地洼区(Ⅻ4)298

18.2.3南加里曼丹地洼区(Ⅻ5)299

第19章 北印度洋壳体区301

19.1大洋壳活动区301

19.1.1马尔代夫海岭活动区(ⅩⅢ3)301

19.1.2 90°海岭活动区(ⅩⅢ5)302

19.2大洋壳稳定区303

19.2.1索马里海盆稳定区(ⅩⅢ1)303

19.2.2阿拉伯海盆稳定区(ⅩⅢ2)304

19.2.3中印度洋海盆稳定区(ⅩⅢ4)305

19.2.4西澳大利亚海盆稳定区(ⅩⅢ6)306

第20章 西亚陆缘壳体区308

20.1地槽区308

20.1.1亚丁湾地槽区(ⅩⅣ2)308

20.1.2西北阿拉伯海地槽区(ⅩⅣ3)309

20.1.3阿曼湾地槽区(ⅩⅣ4)309

20.2地洼区310

20.2.1红海地洼区(ⅩⅣ1)310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312

后记3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