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02307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07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1
引言1
第一节 先秦时代宇宙生成论2
一、史伯的“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2
二、老子的“道”生天地万物说5
三、《管子·心术》等篇的“精气”化生万物的思想8
四、《周易大传》的“太极”化生论和图式论9
五、惠施的“小一”观念12
六、《吕氏春秋》的“太一”说13
第二节 两汉三国时代宇宙生成论15
一、《淮南子》的“虚廓生宇宙”说15
二、董仲舒的天神主宰和阴阳五行运转的宇宙模式17
三、《易纬·乾凿度》的天地起源四阶段说21
四、王充的天地合气生物说22
五、《太平经》的“元气”与“三统共生”说25
六、杨泉的“成天地者,气也”的命题28
第三节 隋——清时代宇宙生成论29
一、吉藏的“八不缘起”说29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自然论32
三、道教的“混元”说34
四、邵雍的象数化宇宙模式36
五、周敦颐的“太极图说”39
六、王安石的“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41
七、吕坤的气形论43
八、戴震的气化流行说45
结语47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本体论53
引言53
第一节 先秦时代本体论54
一、老子的“道”为“天地根”说54
二、《管子·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56
三、《周易大传》的道器论辩正57
四、《庄子》的“本根”论58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本体论60
一、《淮南子》的“道”是“虚无”说60
二、王弼的“贵无”论62
三、裴頠的“崇有”论65
四、郭象的“独化”论66
五、葛洪的“畅玄”说68
六、僧肇的“不真空论”70
第三节 隋唐时代本体论73
一、智〓的“一念三千”说73
二、玄奘、窥基的“唯识”论75
三、法藏的理事说77
四、慧能的“自心显万法”的思想79
五、宗密对儒、道、佛三家本体论的总评判81
六、良价、本寂的“曹洞五位”说84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代本体论86
一、张载的“太虚即气”论86
二、二程的“天理”观88
三、朱熹的“理为气本”说92
四、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命题97
五、王守仁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100
六、王廷相的“气者造化之实体”和“气为理本”说103
七、黄宗羲的“心即气”说107
八、方以智由“气论”向“心论”的转变109
九、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学说111
结语116
第三章 中国古代时空观121
引言121
第一节 先秦时代时空观122
一、《尸子》的“宇”“宙”界说122
二、《庄子》的“宇宙”观念122
三、《墨经》的“宇徙久”的命题123
第二节 汉——唐时代时空观126
一、扬雄的“阖天”“辟宇”观念126
二、张衡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命题126
三、《列子·汤问篇》的时空“有极”、“无极”思想127
四、僧肇的时间“不真”、“不迁”说129
五、法藏的时空“圆融”说131
六、柳宗元的天“无中无旁”的命题133
七、刘禹锡的“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的命题134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时空观135
一、邵雍的天地有生灭,宇宙无始终的思想135
二、邓牧的天地之外复有天地的思想136
三、王廷相的空间“有穷”“无穷”矛盾说137
四、方以智的“宙轮于宇”的论点138
五、王夫之的“宇宙者,积而成久大者也”的命题139
结语141
第四章 中国古代常变观143
引言143
第一节 先秦时代常变观144
一、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思想144
二、《周易大传》的变化日新的思想146
三、战国后期辩者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等命题149
四、《庄子》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观点151
五、荀子的“天行有常”和“积微者著”的思想152
六、韩非的“常”“变”标准观和“质”“量”统一观154
七、《吕氏春秋》的“圜道”观156
第二节 汉——唐时代常变观157
一、董仲舒“应天之变”和“变不易实”的思想157
二、扬雄的变化九段说160
三、王弼的静本动末的思想160
四、僧肇的“物不迁论”162
五、范缜的“欻”变与“渐”变的观念166
六、刘禹锡的“数”和“势”的观念166
七、《道教义枢》的“动寂义”167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常变观170
一、周敦颐的“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两类动静说170
二、张载的“化”和“变”两种形式说171
三、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命题173
四、程颐的“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的命题174
五、朱熹的理主动静和“渐化”、“顿变”的思想175
六、王廷相的“道有变化”和“不可骤变”说178
七、王夫之的“动静互涵”和“参变知常”的学说180
结语185
第五章 中国古代矛盾观191
引言191
第一节 先秦时代矛盾观192
一、伯阳父的阴阳对立观念192
二、史伯的“和”、“同”思想194
三、史墨的“各有妃(配)耦”的论点195
四、老子的正反互转的学说196
五、孔子的“中庸”观念199
六、《管子》的“至则反,盛则衰”的观点201
七、孙武的“知彼知己”和“奇正相生”的思想203
八、《周易大传》的阴阳刚柔说205
九、《中庸》的“时中”、“用中”观念208
十、惠施的同异思想209
十一、庄子的“道通为一”说210
十二、公孙龙的“二无一”的命题211
十三、荀子的“分”、“合”、“和”的观念212
十四、韩非的矛和盾不可两立的思想214
第二节 汉——唐时代矛盾观216
一、《黄帝内经》的辩证整体观216
二、董仲舒“说凡物必有合”和“阴者阳之合”的思想217
三、扬雄的不极不反,极则必反的思想219
四、郭象的差异观念220
五、法藏的“事事无碍”说222
六、柳宗元的阴阳“自斗”说223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矛盾观224
一、邵雍的“一分为二”法224
二、张载“两一”学说225
三、王安石的“耦之中又有耦”的思想228
四、二程的“无独必有对”和“物极必反”的观点230
五、朱熹的“一个包两个”的思想232
六、方以智的“二而一,一而二”。“分合,合分”的学说235
七、王夫之的“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学说239
结语247
第六章 中国古代形神观255
引言255
第一节 先秦时代形神观256
一、孔子的怀疑鬼神的思想256
二、《管子·内业》等篇的“思”“知”起源于“精气”说258
三、墨子的“明鬼”论260
四、《庄子》内篇的形变而神不死说262
五、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的命题263
第二节 两汉时代形神观265
一、《黄帝内经》的五脏藏精神说265
二、《淮南子》的“神主形从”说267
三、司马迁父子的“神本”论269
四、桓谭的“人死如烛灭”的学说270
五、王充的“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274
六、《太平经》的“形神常合”和“守气”“守神”说280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形神观282
一、杨泉的“人死无遗魂”的观点282
二、葛洪的形神俱不灭的思想282
三、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284
四、梁武帝萧衍的“神明”观念288
五、范缜的“神灭论”292
第四节 隋——清时代形神观301
一、隋——清时代形神观在相对沉寂中缓慢发展301
二、张载的神鬼观念301
三、程朱的鬼神说304
四、熊伯龙的无鬼论306
五、方以智的“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的命题308
六、王夫之的“形、神、物三相遇而发知觉”说和“鬼神在我”说309
七、王清任的“脑髓”说310
结语312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人性论317
引言317
第一节 先秦时代人性论318
一、孔子的“性相近”的观点318
二、告子的“性无善恶”论319
三、孟子的“性善”论321
四、《庄子》的人性自然论327
五、荀子的“性恶”论331
第二节 两汉时代人性论337
一、董仲舒的“性有贪仁”和“性分三品”说337
二、扬雄的“性善恶混”的命题340
三、王充的气决定性和善恶“在于教”的思想342
四、荀悦的“形神为性”和“情不独恶”的观点34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性论346
一、诸葛亮的“知人性”说346
二、刘卲的“禀阴阳以立性”的思想347
三、王弼的“性其情”说350
四、钟会关于“才性四本”的总结352
五、郭象的“安其天性”和“仁义是性”的观点354
六、竺道生的“佛性”说355
第四节 隋唐时代人性论357
一、慧能的“净性自悟”说357
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360
三、李翱的“复性”说361
四、宗密的“本觉真心”说363
第五节 两宋时代人性论365
一、邵雍的“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的观点365
二、周敦颐的“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的命题366
三、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367
四、王安石的“性本情用”和“性无善恶”的思想371
五、二程的“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的观点375
六、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377
七、陆九渊的“本心无有不善”的命题383
第六节 明清时代人性论384
一、罗钦顺的“性必有欲”的思想384
二、王守仁的“无性气之分”和“性无善无恶”说386
三、王廷相的“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的命题387
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389
五、颜元的“非气质无以为性”的命题393
六、戴震的“欲、情、知”说395
结语398
热门推荐
- 3076435.html
- 718695.html
- 2571618.html
- 1614521.html
- 1243144.html
- 3775371.html
- 3464015.html
- 1515696.html
- 3176792.html
- 20640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1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1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1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9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24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1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2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16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01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