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微生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农业微生物学
  • 王贺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6570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微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业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微生物1

一、微生物的概念1

二、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2

第二节 微生物学3

一、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3

二、微生物学主要分支学科简介3

第三节 农业微生物学5

第四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5

一、微生物学的早期发展5

二、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7

三、分子遗传学的研究8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10

第一节 细菌11

一、细菌的菌体形态11

二、细菌的大小13

三、细菌细胞结构14

四、细菌的群体(菌落)形态31

五、细菌的繁殖32

第二节 放线菌33

一、放线菌的形态结构33

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35

三、放线菌的繁殖35

第三节 蓝细菌35

一、蓝细菌的形态36

二、蓝细菌的结构36

三、蓝细菌的繁殖37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37

一、立克次氏体37

二、支原体38

三、衣原体39

四、螺旋体41

五、粘细菌42

六、古菌42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44

第一节 真菌44

一、真菌的形态及细胞结构44

二、真菌的繁殖53

第二节 粘菌63

一、粘菌的形态63

二、粘菌的生活周期65

三、粘菌的培养67

第三节 原生动物和藻类67

一、原生动物67

二、藻类71

第四章 病毒75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76

一、病毒的形态76

二、病毒的结构77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83

第二节 噬菌体85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85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86

第三节 脊椎动物病毒93

一、脊椎动物病毒的形态结构94

二、脊椎动物病毒的复制周期94

第四节 植物病毒98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98

二、植物病毒的生活周期99

第五节 亚病毒侵染因子101

一、类病毒101

二、卫星因子101

三、朊病毒102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103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和营养要素103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03

二、微生物细胞中的化合物104

三、营养物质及其功能106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09

一、光能自养型微生物110

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111

三、光能异养型微生物111

四、化能异养型微生物111

第三节 培养基112

一、培养基的类型112

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116

第四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118

一、吸收营养的机制118

二、吸收营养的方式118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122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123

一、高能化合物123

二、微生物利用能源的机制125

三、能量的利用和贮存13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物质代谢——分解代谢132

一、己糖的分解132

二、丙酮酸代谢的多样性137

第三节 生物合成途径:合成代谢142

一、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卡尔文循环143

二、细胞结构大分子物质的合成144

三、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148

第七章 生长与环境条件151

第一节 生长的定义和测定方法151

一、细菌生长的定义和测定方法152

二、细菌的群体及生长曲线154

三、二次生长、同步生长和连续培养158

四、真菌的生长161

第二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63

一、温度(包括灭菌)163

二、水分和渗透压171

三、酸碱度174

四、氧和氧化还原电位174

五、辐射177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178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185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185

一、DNA的结构185

二、DNA的复制189

三、转录189

四、翻译192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193

一、转化作用193

二、转导197

三、接合作用200

四、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的转移204

第三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206

一、有性生殖206

二、准性生殖208

三、线粒体遗传209

第四节 重组DNA技术210

一、目的基因的克隆211

二、重组体的筛选213

三、DNA的人工合成和扩增214

四、基因的定位诱变215

第九章 微生物的突变与诱变育种218

第一节 微生物的突变218

一、基因突变218

二、突变机制220

三、突变率和回复突变223

第二节 诱变剂224

一、化学诱变剂225

二、物理诱变剂226

第三节 突变体的选择和检出227

一、基因的突变延迟227

二、突变菌落的筛选228

第四节 微生物诱变育种231

一、自发突变育种231

二、诱变育种233

第五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237

一、菌种退化的观察238

二、菌种的保藏238

第十章 微生物生态241

第一节 生态系统241

一、生物圈和生态系统241

二、生态系统的维持——物质流和能量流242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特点242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243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243

二、水圈中的微生物247

三、大气中的微生物249

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249

五、动物体中的微生物251

六、植物体中的微生物251

七、原位研究技术257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258

一、中立关系258

二、互生关系258

三、共生关系258

四、对抗关系259

第十一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60

第一节 碳素循环260

一、碳素循环的途径261

二、微生物在碳水化合物分解中的作用262

第二节 氮素循环263

一、氮素循环的途径263

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264

三、硝化作用265

四、反硝化作用266

五、生物固氮作用266

第三节 硫、磷等元素的循环269

一、硫素循环269

二、磷素循环270

三、其他元素的循环270

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成矿中的作用270

第十二章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272

第一节 微生物肥料272

一、促生细菌剂274

二、菌根菌剂275

三、固氮菌接种剂277

四、根瘤菌接种剂279

第二节 微生物农药280

一、微生物杀虫剂281

二、微生物杀菌剂284

三、微生物除草剂286

第三节 有机废物处理和土壤净化286

一、堆肥286

二、沼气发酵290

三、污水处理292

四、土壤净化297

第四节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301

一、在酿酒中的应用302

二、在醇类、溶剂制造类中的应用304

三、在有机酸生产中的应用304

四、在氨基酸生产中的应用305

五、在酶制剂生产中的应用306

六、在维生素生产中的应用306

七、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307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分类309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309

一、7级分类单元309

二、种的概念310

第二节 双命名法和命名原则311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312

一、传统分类法313

二、化学分类法313

三、数值分类法314

四、分子分类法316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系统321

第五节 常见细菌类群的代表323

第六节 真菌分类方法及常见真菌类群328

一、真菌分类方法328

二、常见真菌类群的代表331

附录341

附Ⅰ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指导341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的检测342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345

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347

实验四 细菌的运动观察及鞭毛染色348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方法350

实验六 细菌及放线菌培养特征观察353

实验七 丝状真菌形态及其菌落形态观察355

实验八 酵母菌形态观察及大小的测量357

实验九 营养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一)359

实验十 营养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二)362

实验十一 微生物细胞数量的平板培养计数法364

实验十二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366

实验十三 豆科植物的根瘤及根瘤菌367

附Ⅱ 教学常用菌种369

附Ⅲ 教学常用染色液及封片剂370

附Ⅳ 教学常用培养基374

参考文献3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