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 1986-2005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 1986-2005
  • 万建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3848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42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763页
  • 主题词:水稻-遗传育种-中国-1986~2005;水稻-品种-中国-1986~2005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 1986-200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1

第一章 水稻育种回顾与展望1

第一节 水稻生产概况1

一、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1

二、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1

三、我国水稻在世界水稻生产中的地位3

第二节 种植区划和品种类型4

一、稻区区域结构4

二、稻区季节结构7

三、品质结构9

第三节 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9

一、育种目标的演变9

二、主要育种方法12

第四节 水稻育种成就14

一、超级稻选育与示范推广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14

二、优质稻选育与推广为高效农业做贡献17

三、抗性水稻育种取得经济和环境保护双重效益19

第五节 水稻育种面临的挑战与展望21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 水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一节 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保存现状24

一、水稻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25

二、水稻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25

三、水稻种质资源的整理与编目27

四、水稻种质资源的繁种保存29

五、水稻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30

六、水稻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与提供利用30

第二节 栽培稻基因的发掘与利用31

一、控制粒型及粒重基因31

二、控制粒数的基因32

三、调控抽穗期的基因33

四、株高基因34

五、叶片形态基因36

六、株型基因38

七、籽粒颜色基因39

八、茎秆强度基因40

九、抗旱相关性状基因40

十、耐盐和耐冷基因45

十一、抗病基因47

第三节 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基因发掘与创新利用51

一、野生稻种质资源概况52

二、野生稻的优异特性52

三、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54

四、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定位与克隆57

五、野生稻基因发掘与利用展望59

第四节 中国水稻核心种质研究60

一、核心种质的理论研究60

二、核心种质的管理与应用67

参考文献69

第三章 水稻超高产育种80

第一节 水稻产量潜力80

一、水稻产量潜力的理论估算80

二、中国水稻产量提高的历程82

三、世界各国水稻现实生产力84

四、水稻小面积的最高产量及产量差距84

第二节 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85

一、国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概况86

二、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88

第三节 超级稻育种实践92

一、超级稻育种目标92

二、超级稻研究任务93

三、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93

四、超级稻理想株型设计94

五、超级稻育种策略95

六、我国超级稻育种进展97

第四节 展望101

参考文献101

第四章 品质育种105

第一节 我国水稻品质育种历史与主要成就105

一、优质稻米起步阶段(1985—1990年)105

二、优质稻米全面提升阶段(1991—2002年)106

三、优质稻米协调发展阶段(2002年后)110

第二节 主要品质性状及遗传115

一、稻米品质评价116

二、品质主要性状经典遗传118

第三节 品质育种方法和技术126

一、主要品质性状快速简便、高效实用的鉴别体系127

二、水稻主要品质性状QTL/基因定位与分子育种129

第四节 稻米品质研究热点和展望134

一、功能食品兴起与功能性稻米研究134

二、稻米抗性淀粉研究137

三、品质育种展望138

参考文献139

第五章 抗性育种146

第一节 水稻抗病育种146

一、抗病育种概述146

二、水稻三大病害抗病育种基础理论研究146

三、水稻抗病育种实践150

第二节 水稻抗虫育种153

一、水稻抗虫性153

二、水稻抗虫性的遗传156

三、抗虫资源及其鉴定160

四、水稻抗虫育种162

第三节 水稻耐冷和耐热性的遗传和育种165

一、水稻耐冷性的遗传和育种166

二、水稻耐热性的遗传和育种171

第四节 水稻耐盐碱育种173

一、水稻耐盐碱种质的鉴定174

二、水稻耐盐性的遗传分析176

三、水稻耐盐品种的选育178

第五节 展望179

参考文献180

第六章 水稻遗传育种新技术187

第一节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87

一、水稻分子标记的发展187

二、质量性状回交转育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188

三、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189

四、目的基因聚合的分子标记选择190

五、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问题及展望191

第二节 水稻航天育种191

一、空间环境对作物种子的生物效应192

二、空间诱变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192

三、空间诱变育种研究问题和展望193

第三节 水稻细胞工程育种193

一、单倍体育种(花培育种)194

二、其他细胞工程手段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195

第四节 水稻转基因育种195

一、品质196

二、抗虫196

三、抗病196

四、抗非生物逆境197

五、转基因技术的问题及展望197

第五节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198

一、分子设计育种体系的特点199

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200

三、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软件平台203

四、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技术路线和研究重点205

五、分子设计育种实例205

参考文献212

下篇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217

第七章 常规早籼稻品种及其系谱217

第一节 概述217

一、早籼稻种植沿革217

二、早籼稻种植区划217

三、1986—2005年全国早籼稻生产情况218

第二节 品种演变220

一、品种演变220

二、育种方法221

三、育种目标221

第三节 主要品种系谱221

一、湘早籼3号衍生品种224

二、特青、桂朝2号衍生品种231

三、嘉育293衍生品种233

四、浙辐802衍生品种、湘矮早9号和浙733衍生品种238

五、广陆矮4号衍生品种243

六、红410衍生品种245

七、78130衍生品种249

八、其他品种系谱250

参考文献256

第八章 常规中籼稻品种及其系谱258

第一节 概述258

一、华中中籼稻作区259

二、西南高原中籼区260

第二节 品种演变261

第三节 主要品种系谱263

一、以特青为基础的衍生品种263

二、以桂朝2号为基础的衍生品种267

三、以IR8为基础的衍生品种270

四、以BG90-2为基础的衍生品种273

五、以其他亲源为基础的衍生品种276

六、中籼糯稻品种278

参考文献283

第九章 常规晚籼稻品种及其系谱284

第一节 概述284

一、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作区285

二、华南双季稻作区286

第二节 品种演变287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其系谱289

一、以红410为基础的主要衍生品种291

二、以桂朝2号为基础的主要衍生品种292

三、以IR841为基础的主要衍生品种294

四、以80-66为基础的主要衍生品种295

五、湘、赣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296

六、粳籼89及其系列衍生品种298

七、以特青为基础的主要衍生品种300

八、三二矮及其主要衍生品种303

九、其他华南晚籼主要品种304

参考文献307

第十章 常规早粳稻品种及其系谱308

第一节 概述308

一、华北半湿润单季粳稻区309

二、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粳稻区309

三、西北干燥单季早粳稻区310

第二节 品种演变310

一、高产品种为主体时代311

二、高产向优质、高产转变时代313

第三节 主要品种系谱314

一、合江20的衍生品种315

二、合江22的衍生品种321

三、越光的衍生品种325

四、吉粳53的衍生品种329

五、松前的衍生品种333

六、笹锦的衍生品种338

七、辽粳5号的衍生品种347

八、红旗12的衍生品种353

九、科青3号的衍生品种358

十、喜峰的衍生品种360

十一、虾夷的衍生品种361

十二、砦2号的衍生品种364

十三、其他品种亲源为基础的衍生品种364

参考文献369

第十一章 常规中粳稻品种及其系谱第一节 概述371

一、江淮和黄河平原中粳稻区373

二、云贵高原中粳稻区374

第二节 品种演变374

第三节 主要品种系谱376

一、轰早生及其衍生品种377

二、武育粳3号及其衍生品种382

三、南粳11及其衍生品种386

四、滇榆1号及其衍生品种388

五、云粳135及其衍生品种391

六、紫金糯及其衍生品种391

七、日本晴及其衍生品种393

八、苏协粳及其衍生品种394

九、冀粳14号及其衍生品种395

十、中花8号及其衍生品种397

十一、由Modan衍生的抗条纹叶枯病品种399

十二、红旗21及其衍生品种401

十三、农垦46及其衍生品种402

参考文献404

第十二章 常规晚粳稻品种及其系谱第一节 概述408

第二节 品种演变409

一、形态类型412

二、产量413

三、生育期414

四、抗性415

五、品质415

第三节 主要品种系谱416

一、秀水02、嘉48、秀水63及其衍生品种416

二、双丰1号、宝农14、宝农34及其衍生品种424

三、农垦58和测21及其衍生品种425

四、秀水11和越光及其衍生品种427

五、秀水04、武运粳和武育粳系列衍生品种429

参考文献437

第十三章 旱稻品种及其系谱438

第一节 概述438

一、西南山地旱稻区440

二、南方丘陵旱稻区441

三、华北平原旱稻区441

四、三北寒地旱稻区442

第二节 品种演变443

一、西南山区旱稻品种的演变443

二、南方丘陵区旱稻品种的演变446

三、华北平原旱稻品种的演变447

四、三北寒地旱稻品种的演变450

第三节 主要品种系谱451

一、杂交育成品种451

二、人工诱变品种466

三、系统选育品种467

四、国外引进品种470

参考文献472

第十四章 三系杂交籼稻品种及其亲本系谱第一节 概述473

一、华南双季杂交籼稻区474

二、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475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478

第二节 品种演变479

一、主栽品种实现品种单一向良种集团当家的转变479

二、野败胞质不育型为主向多胞质广泛利用的转变481

三、以品种资源筛选为主向创新培育为主的转变482

第三节 三系杂交籼稻保持系及不育系系谱485

一、野败型保持系及不育系485

二、矮败型保持系及不育系491

三、冈型保持系及不育系491

四、D型保持系及不育系492

五、K型保持系及不育系492

六、印水型保持系及不育系494

七、红莲型保持系及不育系494

八、其他细胞质保持系及不育系495

第四节 三系杂交籼稻恢复系系谱498

一、野败型恢复系系谱498

二、红莲型恢复系系谱513

第五节 三系杂交籼稻品种系谱513

一、野败型杂交籼稻品种513

二、矮败型杂交籼稻品种529

三、冈型杂交籼稻品种531

四、D型杂交籼稻品种533

五、K型杂交籼稻品种536

六、印水型杂交籼稻品种537

七、红莲型杂交籼稻品种542

八、其他胞质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籼稻品种543

参考文献545

第十五章 杂交粳稻品种及其亲本系谱第一节 概述548

一、杂交粳稻发展历史及现状548

二、杂交粳稻种植区划及种植制度549

三、发展杂交粳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552

四、杂交粳稻发展前景553

第二节 品种演变554

一、高产为主要育种目标阶段(1965—1987)554

二、高产和抗性兼顾育种阶段(1988—1999)555

三、兼顾高产和抗性基础上加强品质育种阶段(2000—2005)555

第三节 杂交粳稻主要品种系谱556

一、主要不育系556

二、主要恢复系570

三、主要杂交粳稻品种576

参考文献602

第十六章 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系谱第一节 概述605

一、两系杂交稻发展简史605

二、两系杂交稻种植区划609

第二节 品种演变611

一、试验、示范阶段611

二、中试开发、推广阶段612

三、多熟期、多类型稳定发展阶段612

第三节 两系杂交稻主要品种系谱615

一、两系杂交稻不育系615

二、两系杂交稻恢复系622

三、两系杂交稻品种628

参考文献637

附表 中国现代育成品种(1986—2005)的系谱及主要特性和种植面积6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