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7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明编 著
- 出版社: 中华文化基金会
- ISBN: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1036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10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7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活1
第一节 饮食1
壹、饮食之演进1
一、原始之饮食1
二、殷周社会与饮食2
三、汉之饮食3
四、魏晋之饮食4
五、南北朝以后之饮食4
贰、食用植物5
一、谷类5
二、豆类6
三、根菜类6
四、茎菜、叶菜、果菜等类7
五、果实类7
叁、食用动物8
一、禽兽肉类8
二、鱼类11
三、贝类12
四、乳类13
五、卵类13
肆、食物与营养14
一、蛋白质14
二、醣15
三、脂肪16
四、无机盐17
五、维生素17
伍、食物栽培与储藏18
一、整地18
二、种子蕃殖法19
三、除草、中耕及培土26
四、食物之贮藏27
陆、烹调艺术31
一、炒32
二、煎32
三、炸33
四、烹33
五、煮34
六、滚34
七、蒸34
八、炖35
九、熬35
一〇、煨35
一一、焖36
一二、烧36
一三、烤36
一四、爆37
一五、涮37
一六、川37
一七、烫38
一八、烩38
一九、羹38
二〇、溜38
二一、拌39
二二、冻39
二三、醉39
二四、酱39
二五、卤40
二六、糟40
二七、腌40
二八、泡40
二九、甜41
三〇、风41
三一、扣41
三二、拼42
三三、熏42
三四、焗42
三五、扒43
三六、炝43
三七、煲43
三八、?43
三九、烘44
四〇、酥44
柒、烟茶酒与人生44
一、烟44
二、茶46
三、酒49
捌、今日国民饮食之守则53
一、进食53
二、宴会54
第二节 衣著56
壹、中国服饰之源流56
一、史前时代58
二、周62
三、秦63
四、汉64
五、魏晋南北朝65
六、隋66
七、唐71
八、宋76
九、明79
一〇、清81
一一、民国83
(附历代服饰图样)83
贰、穿衣之艺术与服饰85
一、穿衣与体型85
二、服饰87
三、衣服之保管89
叁、衣服之制作92
一、工具92
二、买布须知93
三、制图上之符号与原型各部分之名称95
四、量身97
五、修正111
肆、国父实业计划衣之工业126
一、蚕丝工业126
二、麻工厂126
三、棉工厂127
四、毛工业127
五、皮工业127
六、制衣机器工业128
伍、今日国民衣著之守则128
第三节 居住129
壹、住屋之演进与建造129
一、远古时代129
二、黄帝时代132
三、唐尧时代133
四、虞舜时代134
五、夏代136
六、商代137
七、西周137
八、春秋战国140
九、汉代144
一〇、魏晋南北朝152
一一、隋唐155
一二、五代宋辽金元156
贰、国父实业计划之居室工业157
一、建筑材料之生产及运输158
二、居室之建筑159
三、家具之制造159
四、家用物之供给160
叁、今日国民居住之守则160
一、卫生安全160
二、日常生活161
三、邻居、同住及公共生活161
四、家庭162
第四节 交通162
壹、行之演进163
一、陆上交通163
二、水上交通164
三、航空交通164
贰、陆路165
一、公路165
二、铁路173
叁、水路175
一、历代海上经营与航海事业175
二、近代航业史之演进179
三、吾国航业之新气象180
肆、航空182
伍、电信邮政185
一、电信185
二、邮政187
陆、交通工具192
一、黄帝时期192
二、唐虞时期192
三、夏后氏时期192
四、殷商时期193
五、春秋战国时期193
六、秦代193
七、汉代194
八、魏晋南北朝194
九、隋唐时代195
一〇、宋代195
一一、元明时代195
一二、清代196
一三、现代196
柒、车船建造199
一、汽车199
二、机车201
三、船舶201
捌、交通建设204
一、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建设204
二、台湾区之交通建设209
玖、交通安全215
一、驾驶人216
二、行人217
三、今日国民行路之守则218
第五节 保育220
壹、生育220
一、中国人口之量220
二、中国人口之质226
三、中国历代人口计划230
贰、养育242
一、先秦养育政策244
二、西汉养育政策245
三、东汉养育政策247
四、三国至两宋养育政策249
五、明代养育政策250
六、清代养育政策251
七、民国以来养育政策252
第六节 娱乐263
壹、娱乐之意义263
一、身心之平衡263
二、情感与理智之和谐263
三、城市与健康264
四、闲暇与娱乐265
贰、儒道禅之悦乐精神266
一、儒家之悦乐266
二、道家之悦乐267
三、禅家之悦乐269
叁、康乐环境271
一、城市乡村建设之原则271
二、山林川原之设计271
三、心理之康乐274
四、身体之康乐288
肆、今日国民育乐之守则294
第七节 今日国民生活须知295
壹、新生活运动295
一、新生活运动之主旨295
二、新生活运动之认识295
三、新生活运动之目的298
四、新生活运动之内容299
五、新生活运动之方法303
六、结论305
(附新生活须知)305
贰、国民生活一般守则310
一、普通礼节310
二、说话311
三、开会312
叁、改善民间婚丧喜庆习俗要点312
第二章 农牧315
第一节 绪论315
壹、农牧之涵义与范围315
一、农业之范围315
二、林业之范围316
三、渔业之范围316
四、牧业之范围317
贰、农牧之起源317
叁、农牧之重要319
一、农牧与社会之关系320
二、农牧与经济之关系320
三、农牧与政治之关系321
四、农牧与文化之关系321
肆、农牧之特质322
一、农牧之生物特质322
一、农牧之自然特质323
三、农牧之经济特质323
四、农牧之社会特质324
第二节 农业325
壹、历代农政325
一、先秦农政325
二、两汉农政326
三、三国农政341
四、晋代农政343
五、北魏农政346
六、唐代农政347
七、宋代农政348
八、元代农政355
九、明代农政356
一〇、清代农政363
一一、民国农政369
贰、农业区域384
一、华南两季稻甘蔗区385
二、华中水稻茶区386
三、云贵高原水稻区387
四、四川盆地混作区388
五、华北冬麦棉花区388
六、漠南春麦小米区389
七、东北大豆高梁区390
八、蒙新高原畜牧区391
九、青康藏高原畜牧区391
一〇、河西南疆沃野区392
一一、台湾岛屿区393
叁、农业教育398
一、高级农业教育399
二、农业职业教育405
三、乡村农业通俗教育406
肆、原有农具408
一、耒耜门408
二、?门425
三、钱镈门436
四、铚艾门443
五、杷扒门453
六、蓑笠门464
七、蓧蒉门471
八、杵臼门489
九、仓廪门502
伍、水利简史510
一、三代以前时期510
二、春秋战国时期514
三、秦汉至五代时期515
四、宋元时期517
五、明清时期519
六、中华民国时期524
陆、水利灌溉526
一、黄河流域526
二、淮河流域535
三、长江流域538
四、华北水利事业区544
五、辽河流域546
六、松花江及东北其他各河流域546
七、西北内陆各河流域547
八、东南沿海各河流域550
九、珠江流域552
一〇、台湾地区553
柒、水利教育559
一、大学教育560
二、专科教育562
三、职业教育563
四、训练教育565
五、基层教育566
第三节 林业567
壹、森林之功用567
一、森林之直接功能567
二、森林之间接功能568
贰、森林之种类570
一、以权属之不同而分类者570
二、以经营目的不同而分类者571
三、以组成树种不同而分类者571
四、以成林之原动力不同而分类者571
五、以树种不同而分类者572
六、以经营方式不同而分类者572
七、以交通情形不同而分类者572
八、以树龄不同而分类者573
叁、森林之分布573
一、森林之水平分布,依所处纬度之高低而区分者573
二、森林之垂直分布574
肆、林政简史575
一、利用森林时期576
二、破坏森林时期576
三、封禁森林时期577
四、弛禁森林时期577
五、奖励林业时期578
六、经营森林时期579
伍、林业区域580
一、东北林区580
二、西北林区582
三、北部林区585
四、东部林区586
五、中南林区590
六、西南林区593
陆、林业教育597
一、大学之林业教育597
二、专科之林业教育599
第四节 渔业600
壹、渔业之意义与类别600
一、渔业之意义600
二、渔业之类别601
贰、渔政简史605
一、清以前之渔政605
二、民国之渔政611
叁、渔业环境与渔场分布617
一、渔业环境617
二、渔场分布619
肆、渔业教育632
伍、重要渔具634
第五节 牧业647
壹、家畜之定义与种类647
一、马647
二、牛648
三、羊649
四、猪650
贰、家畜之饲养655
一、马之饲养655
二、牛之饲养656
三、羊之饲养657
四、猪之饲养657
叁、畜牧教育658
肆、蚕业简史660
一、沿革660
二、传播663
伍、蚕业区域665
一、中部地区666
二、南部地区667
三、北部地区667
陆、养蚕法668
一、高温育668
二、天然育668
三、折衷育669
四、全叶育669
五、全芽育669
六、条桑育670
七、判桑育670
八、锉芽育671
九、函饲育671
一〇、橹饲育671
一一、湿布育672
一二、气温育672
一三、石灰育673
一四、经济育673
柒、重要蚕具674
一、给桑用具674
二、调温用具676
三、采桑用具676
四、调桑用具677
五、其他蚕具678
捌、蚕业教育679
第六节 重要书目681
壹、农业681
贰、林业687
叁、渔业688
肆、牧业689
第三章 工技693
第一节 工技概述693
壹、工技研究之对象693
贰、工技研究之价值696
叁、工技活动之肇始700
肆、工技教育之概况703
第二节 工技演进708
壹、上古时代之工技708
一、上古时代之社会708
二、信史时代之器用710
三、上古时代之工技712
贰、秦汉时代之工技716
一、秦汉时代之社会716
二、演进中之工技活动717
三、创新之工技活动730
叁、魏晋六朝之工技739
一、魏晋六朝之社会739
二、宗教与工技740
三、基础科学与精密技艺746
肆、隋唐五代之工技755
一、隋唐五代之社会755
二、工技活动之进退758
三、雕版印刷之创始768
伍、两宋时代之工技770
一、两宋之社会770
二、瓷器771
三、漆器774
四、缂丝与刺绣776
五、文具之美化780
六、雕刻工艺785
七、印刷工艺786
八、火药之发明及影响789
陆、元代之工技792
一、元代创获之工技793
二、元代因袭之工技797
柒、明代之工技805
一、景德镇与果园厂806
二、竹刻工技811
三、铸铜刺绣与诗笺画本813
捌、清代之工技818
一、清中叶以前之工技818
二、中国手工艺之式微837
三、振兴手工艺之道841
玖、民国以来之工技844
一、现代工技之特色844
二、现代工技之概况847
第三节 工技内容858
壹、工业类858
一、度量衡858
二、造纸878
三、木工881
四、金工890
五、石工893
六、陶工898
七、漆工907
贰、建筑类915
一、中国建筑之特性915
二、中国建筑之沿革930
叁、器具类951
一、车舆951
二、舟楫953
三、尊彝955
四、梳妆956
第四节、工技名家957
壹、周代工技名家957
一、鲁班957
二、墨子958
三、女余959
四、李冰960
贰、汉代工技名家961
一、赵过962
二、泛胜之963
三、杜诗964
四、蔡伦964
五、张衡966
六、毕岚966
叁、三国工技名家967
一、诸葛亮967
二、薛灵芸968
肆、晋代工技名家969
一、马钧969
二、戴逵969
伍、南北朝工技名家970
一、戴颙970
二、祖冲之972
三、晁崇972
四、蒋少游973
五、王遇974
六、王思政974
七、信都芳976
八、高隆之977
九、綦母怀文977
一〇、耿询978
陆、隋代工技名家979
一、阎毗979
二、宇文恺979
三、何稠980
柒、唐代工技名家981
一、阎让981
二、李淳风982
三、马待封982
四、韩志和983
捌、宋代工技名家984
一、沈括984
二、毕升985
三、曾民聸985
四、僧怀丙986
玖、元代工技名家986
一、孙威986
二、孙拱987
三、亦思马因987
四、阿老瓦丁988
五、阿尼哥988
六、郭守敬989
七、黄道婆991
八、刘元991
拾、明代工技名家992
一、朱鹤992
二、潘季驯993
壹壹、清代工技名家994
一、喻昌994
二、黄履庄995
三、梁九995
四、张涟996
五、谭学元996
六、濮仲谦997
七、戴梓997
八、刘源998
九、唐英999
一〇、丁守存999
一一、徐寿1000
一二、冯桂芬1001
一三、朱鹤年1002
一四、萧开泰1003
一五、詹天佑1003
一六、谭衡1005
一七、罗毓珉1005
一八、沈燕1006
一九、高洪鸳1006
第五节 工技著作1007
壹、周代工技著作1007
考工记一卷1007
贰、汉代工技著作1007
参同契1008
叁、魏晋工技著作1008
一、齐民要术十卷1008
二、洛阳伽蓝记五卷1009
三、抱朴子内外篇1009
肆、南北朝工技著作1010
古今刀剑录一卷1010
伍、唐代工技著作1010
一、耒耜经一卷1010
二、茶经三卷1010
三、三辅黄图六卷1011
陆、宋代工技著作1011
一、糖霜谱一卷1011
二、砚笺四卷1011
三、墨谱三卷1011
四、文房四谱五卷1011
五、歙州砚谱一卷1013
六、砚史一卷1013
七、砚谱一卷1014
八、歙砚说一卷辨歙砚说一卷1014
九、端溪砚谱一卷1014
一〇、武经总要四十卷1014
一一、营造法式三十四卷1015
一二、茶录二卷1015
一三、云林石谱三卷1016
一四、考古图十卷、续考古图五卷、释文一卷1016
一五、宣和博古图三十卷1016
柒、元代工技著作1017
一、农桑辑要七卷1017
二、农桑衣食撮要二卷1017
三、农书二十二卷1018
四、墨史二卷1018
捌、明代工技著作1019
一、墨法集要一卷1019
二、物理小识十二卷1019
三、农政全书六十卷1019
四、泰西水法六卷1020
五、武备新书十四卷1021
六、奇器图说三卷 诸器图说一卷1021
七、天工开物1021
八、宣德鼎彝谱八卷1022
九、髹漆录1022
一〇、造砖图说一卷1023
一一、香乘二十八卷1023
一二、格古要论三卷1024
一三、长物志十二卷1024
玖、清代工技著作1024
一、两河清汇八卷1024
二、钦定西清砚谱二十五卷1025
三、续茶经三卷附录一卷1025
四、钦定西清古鉴四十卷1026
五、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卷1026
六、艺林汇考二十四卷1027
七、河工器具图说四卷1027
八、工部则例一百十六卷1028
九、第一期新疆水利报告书五卷附成绩表一卷1029
一〇、权度量衡实验录1029
一一、各国铁路考四卷1030
一二、工部续增则例一百三十六卷1031
一三、河防辑要四卷1032
一四、农具记一卷1032
一五、西艺知新十卷续编十二卷1033
一六、考工记要十七卷1033
拾、民国工技著作1034
一、中华民间工艺图说1034
二、中国漆工艺的技术研究1034
三、人间巧艺1035
四、中国漆工艺研究论集1035
五、现代工艺概论1036
六、藤竹工1036
热门推荐
- 106810.html
- 2558224.html
- 1975914.html
- 1094091.html
- 1006886.html
- 3449733.html
- 1966740.html
- 3145165.html
- 1664598.html
- 1510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82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26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8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5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7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4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33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4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4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