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9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2009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
  • 李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978750375762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监测-研究报告-中国-200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09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综合第一章 各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分析第一节 全国经济运行状况分析3

第二节 各地区产出运行状况分析5

第三节 各地区消费变动状况分析6

第四节 各地区投资变动状况分析8

第五节 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变动状况分析9

第六节 各地区价格运行状况分析10

第七节 各地区外经运行状况分析10

第八节 各地区财政运行状况分析12

第二章 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运行状况比较13

第二节 东部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分析15

第三节 中部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分析17

第四节 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分析18

第五节 东北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分析19

第三章 地区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分析第一节 地区经济格局的测度方法21

第二节 地区经济格局变动情况23

第三节 地区经济格局变动的原因分析29

第四章 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比较第一节 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2

第二节 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比较36

第三节 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41

第五章 省际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研究第一节 能源效率的测度指标及其差异45

第二节 DEA测算结果与分析47

第三节 结论、建议与扩展方向50

附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简介50

第六章 区域能源消费状况分析第一节 全国单位GDP能耗变化情况54

第二节 各地区单位GDP能耗变化情况55

第三节 各地区单位GDP能耗聚类分析57

第四节 能耗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58

第七章 地区信息化程度比较分析第一节 全国信息化发展态势59

第二节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程度比较60

第三节 城镇和农村之间的信息化程度比较62

第四节 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程度比较63

附录 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66

第二篇 地区第八章 四个直辖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北京市69

第二节 上海市73

第三节 天津市76

第四节 重庆市80

第九章 东部七省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河北省85

第二节 江苏省88

第三节 浙江省91

第四节 福建省95

第五节 山东省97

第六节 广东省101

第七节 海南省104

第十章 中部六省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山西省106

第二节 安徽省109

第三节 江西省114

第四节 河南省116

第五节 湖北省117

第六节 湖南省121

第十一章 西部六省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四川省125

第二节 贵州省128

第三节 云南省131

第四节 陕西省135

第五节 甘肃省139

第六节 青海省142

第十二章 五个自治区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146

第二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150

第三节 西藏自治区153

第四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155

第五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9

第十三章 东北三省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辽宁省164

第二节 吉林省167

第三节 黑龙江省170

第三篇 重点城市第十四章 东部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石家庄178

第二节 南京180

第三节 杭州182

第四节 宁波184

第五节 福州186

第六节 厦门188

第七节 济南191

第八节 青岛193

第九节 广州196

第十节 深圳197

第十一节 海口200

第十五章 中部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合肥203

第二节 南昌204

第三节 郑州206

第四节 长沙208

第五节 武汉210

第十六章 西部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呼和浩特214

第二节 南宁216

第三节 成都219

第四节 贵阳220

第五节 昆明222

第六节 西安224

第七节 兰州226

第八节 西宁228

第九节 银川230

第十节 乌鲁木齐232

第十七章 东北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第一节 沈阳236

第二节 大连237

第三节 长春240

第四节 哈尔滨243

第四篇 专题报告第十八章 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研究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城市工业化进程判断及产业演进趋势249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城市工业化推进的典型模式分析251

第三节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255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256

第十九章 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第一节 上海经济运行状况分析258

第二节 上海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证分析260

第三节 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262

第二十章 江苏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第一节 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265

第二节 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因素266

第三节 台湾地区和韩国的经验与启迪269

第四节 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战略270

第二十一章 对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思考第一节 承接产业转移 安徽得天独厚272

第二节 准确定位功能 建设五大基地273

第三节 产业、区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275

第四节 参与分工合作 掣肘不容忽视277

第五节 互动互惠互利 广泛合作共赢278

第二十二章 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第一节 金融危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279

第二节 河南对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分析280

第三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竞争281

第四节 承接产业转移要有选择282

第二十三章 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第一节 湖北增长模式分析284

第二节 现有模式下湖北经济增长困局285

第三节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286

第四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287

第二十四章 西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研究第一节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290

第二节 西北地区建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必要性290

第三节 西北地区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条件291

第四节 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293

第五节 西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294

第二十五章 对新疆与中亚经济“热”关系的“冷”思考第一节 现实背景296

第二节 优势互补的经贸关系297

第三节 “热”背后的“冷”思考301

第四节 加快推进开放进程303

第二十六章 推动陕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第一节 近几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306

第二节 推动科学发展的途径308

第二十七章 黑龙江与辽、吉、蒙经济发展比较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311

第二节 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分析313

第三节 实现经济跨越的对策与建议314

第二十八章 河北省产业协同支撑力问题研究第一节 河北存在的“双滞后”与“剪刀差”现象315

第二节 产业协同制约因素分析317

第三节 路径选择与协同“支撑力”320

第二十九章 工业结构调整对北京市节能降耗的影响第一节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效率的变化322

第二节 工业能耗降低的因素分析324

第三十章 山东省富民强省监测指标体系第一节 富民监测指标分析327

第二节 强省监测指标分析328

第三节 富民与强省的关系330

第四节 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举措331

第三十一章 广东外来务工人员消费状况分析第一节 外来务工人员的的基本特点334

第二节 外来务工人员的消费水平336

第三节 外来务工人员消费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342

第四节 政策建议343

第三十二章 贵州省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第一节 近年来贵州省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情况346

第二节 贵州省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49

第三节 政策建议350

第五篇 分地区统计资料一、人口和经济核算表1 年末总人口355

表2 地区生产总值356

表3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357

表4 第一产业增加值358

表5 第二产业增加值359

表6 全部工业增加值360

表7 建筑业增加值361

表8 第三产业增加值362

表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63

表10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64

表11 人均生产总值365

表12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366

表13 收入法地区生产总值367

二、能源表14 能源消费总量368

表15 电力消费量369

三、就业和报酬表16 就业人员370

表17 2008年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71

表18 2008年各地区职工人数372

表19 2008年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374

表20 2008年各地区职工工资总额375

表21 2008年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376

表22 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77

表23 2008年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78

表24 城镇登记失业率380

四、财政、金融、保险表25 各地区财政收入381

表26 2008年各地区财政分项收入382

表27 各地区财政支出386

表28 2008年各地区财政分项支出387

表29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90

表30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1

表31 2008年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392

五、投资表3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3

表3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394

表34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395

表35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96

表36 2008年各地区城镇投资构成情况397

表37 2008年分地区城镇投资项目情况398

表38 在建净规模399

表39 在建总规模400

表40 建设总规模401

六、价格表4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02

表42 2008年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403

表43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407

表44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408

表45 2008年各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年末涨幅409

表46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410

表47 2008年各地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末涨幅411

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412

表49 2008年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413

表50 2008年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分类价格变动情况414

七、人民生活表5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7

表52 2008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418

表53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419

表54 2008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支出420

表55 2008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现金支出421

表56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3

表57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24

表5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425

表59 2008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426

表60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8

表61 2008年末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429

八、农业表6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1

表63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速度432

表64 粮食产量433

表65 奶类产量434

表66 肉类产量435

表67 水产品产量436

九、工业表6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7

表6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438

表7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9

表71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40

表72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441

表7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42

表74 规模以上工业负债年末总额443

表75 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年末总额444

表76 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445

表77 2008年1~11月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446

表78 发电量448

表79 水泥产量449

表80 钢材产量450

表81 汽车产量451

表82 2008年各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452

十、房地产、建筑业表83 房地产投资总额454

表84 2008年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455

表85 2008年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456

表86 房屋施工面积457

表87 房屋竣工面积458

表88 2008年各地区房屋开发规模459

表89 商品房销售面积463

表90 2008年各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64

表91 商品房销售额468

表92 2008年各地区商品房销售额469

表93 建筑业总产值473

表94 2008年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构成情况474

表95 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5

表96 2008年各地区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6

表97 建筑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77

表98 建筑业竣工产值478

表99 建筑企业房屋建筑竣工价值479

表100 2008年各地区建筑企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0

表101 2008年各地区建筑企业房屋建筑竣工价值482

表102 建筑业年末从业人员484

表103 2008年各地区建筑业主要效益指标485

十一、运输、邮电业表104 旅客周转量486

表105 旅客运输量487

表106 货物周转量488

表107 货物运输量489

表108 邮电业务总量490

十二、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表109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1

表110 2008年按行业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

表111 2008年销售单位所在地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

表112 海关出口总额494

表113 按货源地分的货物出口总额495

表114 海关进口总额496

表115 按境内目的地分的货物进口总额4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