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孔怀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4848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行政管理-政治制度-历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子史前时代1
一、群团和部落1
1.群团1
2.部落1
二、酋邦与原始民主制2
1.酋邦2
2.原始民主制3
3.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5
一、夏王管治下的邑土国家7
第一节 夏文化及其政权组织7
第一章 先秦时期政权组织与行政制度概述7
二、政权组织的出现8
第二节 商代的国家政权组织9
一、商王统治下的神权政治9
二、内服:中央行政事务机构11
三、外服:地方的管辖12
四、军事管理制度12
五、法律与监狱管理制度13
第三节 西周的国家政权组织13
一、宗法分封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13
2.宗法分封制14
1.“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4
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15
1.周天子15
2.两寮制16
三、地方的管辖17
四、军事管理制度18
五、法律与监狱管理制度18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行政制度19
一、政治与行政制度的变革19
1.社会变动和行政机构的变化19
2.郡县制的出现20
3.法律的公布21
4.从贵族世兵制到征兵制22
二、诸侯国的集权行政体制22
1.“士”的兴起和各国变法22
2.集权行政体制的确立22
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制度25
1.官吏选拔制度25
2.官吏管理制度26
俸禄制26
符玺制27
爵位等级制28
上计制28
致仕制29
四、郡县制的普遍推行29
第二章 皇帝制度32
第一节 皇帝专制制度的确立32
一、皇帝制度的建制32
二、皇帝制度的称号33
1.名号33
2.谥号、庙号、尊号、国号、年号34
一、都城及宫殿36
第二节 宫殿、宗庙和陵寝制度36
二、宗庙与祭祀38
三、陵寝制度39
第三节 皇权的强化与运行43
一、独断的皇权43
二、廷议制46
三、权力的平衡与制约47
第四节 皇位继承与皇族制度49
一、嫡长子继承制49
二、皇位继承中的争斗50
1.皇太子54
三、皇族制度54
2.宗室55
第五节 后宫制度58
一、后妃与外戚58
1.干预朝政,影响决策61
2.控制皇帝,临朝称制61
3.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称帝61
二、宦官62
第三章 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67
一、权力与机构68
第一节 秦汉的丞相68
1.参与政务决策,制定方针大略69
2.立法、司法权69
3.官吏的任用、封赏与考课70
4.行政实施权70
5.军权、财政权70
二、中朝官——中外朝制的建立71
1.东、西厂和内行厂 173
三、尚书与尚书台74
1.参与机密,出纳王命74
2.选任官吏,考课举荐74
3.弹劾百官,诛罚刑赏75
一、监察逐渐与行政分离 17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的尚书、中书和门下省76
二、中书省77
一、尚书省77
三、门下省78
第三节 隋唐的中枢政务机关79
一、三省分权制的确立79
二、政事堂与同平章事81
1.内相83
三、内相、使相与枢相83
2.使相84
3.枢相85
第四节 宋辽金元的宰相制度87
一、宋代的二府三司使87
1.二府88
二、辽代的北、南面官制91
2.三司使91
1.捺钵制91
2.北面官92
3.南面官93
3.尚书一省制94
2.全面采用宋制94
1.勃极烈制度94
三、金代的中央政府机构94
四、元代的中央中枢机构95
2.忽必烈后的一省制95
1.统一前的蒙古官制95
第五节 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97
一、明代的中枢机构97
1.两京双轨制97
2.三公三孤97
3.废中书,置内阁97
二、清代的中枢机构100
1.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三院101
2.内阁102
3.军机处103
一、近侍政治106
第六节 历代宰辅权力体制的特点106
二、制衡机制107
三、多元体制109
第四章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111
第一节 秦汉:三公九卿制111
一、三公111
二、诸卿112
第二节 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114
一、魏晋时的公、省、监、台、卿、卫114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115
1.尚书省及其机构116
2.九寺、五监、诸卫119
3.中书省与门下省123
第三节 宋元:差遣制124
一、宋代的诸使差遣负责制124
二、宋代的六部与寺监125
三、元代的六部、寺监与府院127
1.六部127
3.通政院128
2.宣政院128
4.翰林国史院129
5.大宗正府129
第四节 明清:以六部为主体130
一、明清的六部130
二、诸寺、监及其他机构134
3.通政使司136
1.翰林院和詹事府136
2.宗人府136
4.大理寺137
5.理藩院137
6.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137
7.二十四衙门与内务府138
第一节 秦汉的行政监察制度141
一、先秦的官吏监控141
第五章 行政监察制度141
1.御史大夫143
二、秦汉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143
2.御史中丞145
3.丞相司直147
三、监察御史、刺史、司隶校尉148
1.监察御史148
2.刺史148
3.司隶校尉150
2.刺史地位的变化151
四、东汉监察制度的变化151
1.监察制度的加强151
3.县、乡监察系统的完备15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监察制度152
一、中央监察153
二、地方监察154
第三节 隋唐的行政监察制度155
一、隋朝行政监察制度155
二、唐代的台院监察系统156
三、唐代的谏官系统159
一、宋代监察制度的复兴161
第四节 宋辽金元的行政监察制度161
二、辽、金监察制度163
三、元朝监察制度164
第五节 明清的行政监察制度165
一、都察院165
二、六科给事中169
三、按察使、巡抚和总督171
1.按察使171
2.总督与巡抚172
四、侦缉、刑狱的专门机构——厂卫173
2.锦衣卫175
第六节 历代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176
二、职权范围逐渐扩大177
三、行政、司法、监察的关系不断调整178
第六章 地方行政制度181
第一节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181
一、郡县制的确立181
二、汉初郡国并行的政体183
三、汉代地方行政机构与职能184
1.郡184
2.县、侯、道187
3.州190
4.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与管理19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196
一、魏、西晋地方行政制度196
1.州、郡、县三级地方体制的建立196
2.京师与地方基层组织198
二、东晋、南朝地方行政制度198
1.疆域与政区198
2.侨州郡县200
三、十六国和北朝地方行政制度201
1.十六国和北朝行政区划的特点201
3.京师与地方基层组织201
2.军事组织对地方行政的渗透203
3.京师及乡里基层组织203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与管理204
1.三国时期的民族治边机构204
2.晋朝的民族治边机构206
3.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民族治边机构207
4.南朝时期的治边机构207
第三节 隋唐地方行政制度208
一、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208
1.州(郡)、县二级制208
1.州209
2.京师及基层组织209
二、唐代地方行政制度209
2.府:京都府和都督府210
3.县及基层组织211
三、唐代地方监司——道和节度使212
1.道212
2.节度使213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与管理214
1.羁縻府州及其政策214
2.羁縻都护府215
一、宋代地方行政制度218
1.知州、差遣和通判218
第四节 宋辽金地方行政制度218
2.路、州、府、军、监219
3.县及基层保甲制度221
二、辽代地方行政制度221
1.部族制221
2.道、州、头(投)下军州和县221
三、金代地方行政制度222
1.路、府222
第五节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223
一、元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223
3.猛安谋克223
2.州、县223
二、行省制的特点225
三、路、府、州及县227
四、西藏、新疆、台湾的行政管辖229
1.西藏地区的管辖229
2.新疆地区的管辖230
3.澎湖巡检司的设立231
五、县及基层里社组织231
第六节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232
一、省制的重新配置232
二、总督与巡抚233
三、道、府、厅、州、县234
四、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与管理235
1.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236
2.都司与卫所制236
3.盟旗制237
4.伊犁将军府:新疆的治理238
5.驻藏大臣:西藏的治理238
6.台湾的收复与建省240
第七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运行243
一、地方与中央的权力配置243
二、军事组织的转化与渗透244
3.政权与族权的结合245
2.独立的行政系统245
1.基层组织的严密性和封闭性245
三、县和基层组织245
四、治边机构的设置246
第七章 官吏选拔制度248
第一节 秦汉的选官制度248
一、察举制249
1.贤良方正(文学)249
2.孝廉250
3.特科特举250
4.太学博士弟子251
1.任子252
三、任子、纳赀及其他252
2.辟除252
1.征召252
二、征辟制252
2.纳赀253
3.其他25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255
一、察举制的败坏255
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256
三、九品中正制的利弊257
第三节 隋唐的科举制258
一、隋朝创建科举制258
1.科目及考生来源260
二、唐朝科举制的兴盛260
2.考试内容与方法261
3.考试程序与规则262
4.录取与任用262
5.武举263
第四节 宋元科举制的发展263
一、宋代科举制的特点263
1.科目及增设殿试264
2.考试内容和录取名额264
3.考试规章日趋严密265
二、元代的科举与选官制度266
一、学校储才,以待科举268
第五节 明清科举制的强化268
二、立制周密,级次增加269
1.童试269
2.乡试270
3.会式270
4.殿式270
三、八股取士,窒息人才271
第八章 官吏管理制度274
第一节 官吏任用原则、程序与方式274
一、任用原则274
1.年龄条件274
2.财产、职业、身份条件275
3.回避制度276
二、任用程序与方式278
1.任用程序278
2.任用方式280
第二节 品秩、俸禄和服色282
一、品秩282
1.九品等级制的形成283
2.职品与散阶288
3.勋官与封爵290
1.以采邑田赋为主的俸禄制293
2.以实物为主的俸禄制293
二、俸禄293
3.实物、货币、土地并行的俸禄制295
4.以货币为主的俸禄制297
三、服色、花纹与印绶303
1.秦汉之制304
2.魏晋之制305
3.隋唐之制306
4.宋明之制307
5.清代之制309
二、战国至秦汉的上计、考课310
1.战国至秦汉的上计制310
一、西周的述职与巡狩310
第三节 行政考绩与奖惩310
2.两汉的课计311
三、唐宋的考绩制313
1.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313
2.宋代的两院三级考课制315
四、明清的考课制316
1.明代的考满与考察316
2.清代的京察与大计316
五、考绩制度的利弊317
2.事假病假319
1.定期的例假319
一、休假制度319
第四节 休假、退休制度319
3.丧假320
4.探亲假及其他假期320
二、退休制度321
1.退休年龄321
2.退休待遇322
第九章 清末政体演变325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代政体的变化325
一、社会的急剧转变325
2.同文馆326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326
二、增设“洋务”机构326
3.总税务司327
4.南北洋通商大臣327
第二节 维新派的改制倡议327
第三节 清末的政制改革328
一、“预备立宪”329
二、“民意机构”329
三、“责任内阁”330
四、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调整330
五、科举制的废止331
参考书目334
后记336
热门推荐
- 1830464.html
- 2991233.html
- 2318208.html
- 996243.html
- 1975801.html
- 3305721.html
- 3099392.html
- 745724.html
- 3098649.html
- 24059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11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5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94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7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2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98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77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41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