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管理与创新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管理与创新研究
  • 郑建辉,王雄伟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10298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8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194页
  • 主题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研究-甘肃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管理与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理论基础2

(一)经济人——社会人2

(二)理性选择理论3

二、概念之争:富余劳动力与农民工5

(一)富余劳动力5

(二)农民工8

三、研究方法10

(一)研究方法10

(二)实地调查11

(三)研究框架12

四、甘肃省概况14

第一章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管理14

一、我国劳动力转移现状14

(一)农民工人数14

(二)农民工转移特征15

(三)农民工社会学基本特征16

(四)农民工收入情况17

(五)农民工居住条件17

(六)农民工权益保障18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贡献18

(一)廉价劳动力造就了中国制造20

(二)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的城市化21

(三)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中西部、城乡融合的可能22

(四)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3

(五)劳动力转移重塑了农民的精神、理念、思想和职业素养24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24

(一)从盲目转移到定向转移25

(二)生存转移转到发展转移26

(三)不完全转移到完全转移28

四、富余劳动力管理28

(一)劳动力转移初级阶段的政策管理(1978—1991)30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阶段的政策管理(1992—2001)33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入推进(2002—2011)36

第二章 劳动力转移方式36

一、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意愿39

二、劳动力转移方式——工作地点分类的视角39

(一)劳动力本地转移49

(二)外地劳动力转移50

三、劳动力转移方式——离开农业生产方式的视角50

(一)首次劳动力转移53

(二)最近一次劳动力转移55

(三)最认可的劳动力转移方式57

(四)最有利的劳动力转移方式59

第三章 转移劳动力权益保护60

一、权益保护状况61

(一)劳动就业状况62

(二)社会保险状况64

(三)政治权利和自由65

二、转移劳动力权益受损的原因66

(一)企业:规避法律责任67

(二)政府:选择性执行68

(三)农民工:拿什么维权69

三、维护转移劳动力权益的途径71

(一)城乡统筹发展71

(二)社会各方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责任73

(三)加强农民工正面宣传,促进社会融合73

(四)提高转移劳动力组织程度74

第四章 转移劳动力教育74

一、转移劳动力教育问题74

(一)调查现状75

(二)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76

(三)农民工培训的供给主体77

(四)存在的问题78

(五)转移劳动力教育途径80

二、转移富余劳动力子女教育81

(一)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83

(二)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的对策86

第五章 转移劳动力婚姻家庭86

一、择偶87

(一)择偶标准89

(二)择偶方式90

(三)婚姻圈92

(四)婚姻资本93

二、转移劳动力家庭93

(一)转移劳动力家庭分类95

(二)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98

三、转移劳动力家庭消费99

(一)转移劳动力消费现状101

(二)消费现状成因探讨104

第六章 转移劳动力生命质量105

一、农民工的生存质量状况与分析105

(一)结果分析108

(二)对策建议108

二、女性农民工的生存质量状况与分析109

(一)调查结果111

(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113

(三)对策建议115

第七章 转移劳动力社会融合与社会交往115

一、转移劳动力身份认同115

(一)客观身份认同116

(二)主观身份认同117

二、社会交往117

(一)社会交往表面化118

(二)社会交往片面化118

(三)社会交往影响因素120

第八章 劳动力转移后的农村、农业120

一、劳动力转移后的农业121

(一)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24

(二)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机遇125

二、劳动力转移后的农村125

(一)传统乡土文化126

(二)村庄社会关系——以农村建房互助为例132

第九章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132

一、制度制约:城乡二元分割132

(一)户籍制度135

(二)城乡社会认同136

(三)社会保障体系137

二、市场门槛:劳动力市场不完善137

(一)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139

(二)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滞后140

(三)劳动力市场用工行为不规范141

三、自身条件:观念偏差和劳动技能不足141

(一)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状况143

(二)劳动力素质对城镇化转移的影响144

四、资源分配:土地流转受限144

(一)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145

(二)土地流转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147

第十章 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147

一、观念创新:从管理到服务148

(一)服务政府理念149

(二)法治政府理念150

(三)责任政府理念150

(四)有限政府理念151

(五)透明政府理念152

(六)高效政府理念153

二、主体创新:政府管理到社会、自我管理153

(一)实施多元化管理方式提高农民工管理实效性157

(二)采用现代电子政务方式实现农民工管理信息化158

三、政策创新:从流动中管理到全过程管理158

(一)劳动力转移前管理:推动现代乡村建设167

(二)劳动力转移中管理:推动农民工政策175

四、劳动力转移后管理: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176

(一)资金、财政支持177

(二)土地支持177

(三)社会氛围支持178

后记1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