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诊断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实用中医诊断学
  • 郭振球主编;周小青执行主编;王忆勤,王天芳,李灿东,吴承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1107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183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1

二、中医诊断学的范围3

三、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4

四、中医诊断学与临床4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5

上篇 诊法9

第一章 问诊9

第一节 问诊概述9

一、问诊的原理与意义9

二、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0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11

一、一般情况11

二、主诉11

三、现病史12

四、既往史12

五、个人生活史13

六、家族史13

第三节 问现在症13

一、问寒热14

二、问汗16

三、问疼痛17

四、问头身胸腹19

五、问耳目20

六、问睡眠21

七、问饮食口味22

八、问二便23

九、问经带25

十、问小儿26

第二章 望诊27

第一节 望诊概述27

一、望诊的原理与意义27

二、望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7

第二节 全身望诊28

一、望神28

二、望色30

三、望形33

四、望态34

第三节 局部望诊35

一、望头面35

二、望五官36

三、望躯体40

四、望四肢42

五、望二阴43

六、望皮肤44

第四节 舌诊45

一、舌的形态结构45

二、舌诊的原理与意义45

三、舌面分候部位46

四、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46

五、望舌的内容47

六、望舌质47

七、望舌苔52

八、舌象的综合分析55

第五节 望排出物58

一、望痰涕58

二、望涎唾59

三、望呕吐物59

四、望二便59

五、望经、带、恶露、乳汁59

六、望鼻衄60

七、望脓液60

第六节 望小儿指纹60

一、正常小儿指纹60

二、病理小儿指纹61

第三章 闻诊62

第一节 闻诊概述62

一、闻诊的原理与意义62

二、闻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62

第二节 听声音62

一、正常声音63

二、病变声音63

第三节 嗅气味67

一、病体气味68

二、病室气味68

第四章 切诊70

第一节 切诊概述70

一、切诊的原理与意义70

二、切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71

第二节 脉诊71

一、脉诊的原理与方法71

二、正常脉象76

三、病理脉象76

四、真脏脉82

五、诊妇人小儿脉82

六、脉诊的临床运用与意义83

第三节 按诊85

一、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85

二、按诊的内容86

第五章 特色诊法92

第一节 山根诊法92

一、山根诊法的原理92

二、山根诊法的方法92

三、山根诊法的临床运用92

第二节 人中诊法93

一、人中诊法的原理93

二、人中诊法的方法93

三、人中诊法的临床运用93

第三节 腭、颊黏膜诊法94

一、腭、颊黏膜诊法的原理95

二、腭、颊黏膜诊法的方法95

三、腭、颊黏膜诊法的临床运用95

第四节 足部诊法96

一、足部诊法的原理97

二、足部诊法的方法97

三、足部诊法的临床应用98

第五节 穴位探测诊法98

一、腧穴诊断法99

二、俞募穴诊法100

三、耳穴诊法102

附:虹膜诊法106

一、虹膜的形态结构、颜色及功能107

二、虹膜诊法的原理107

三、虹膜诊法的观测要点108

四、虹膜诊法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109

五、虹膜诊法的内容109

六、各个系统异常在虹膜反射区的征象112

七、虹膜诊法的适用范围和临床意义115

八、虹膜诊法与中医的眼诊115

第六章 诊法综合应用116

第一节 局部四诊合参116

一、望按结合116

二、问按结合117

三、望闻结合117

四、望问结合118

五、闻问结合118

六、按闻结合119

七、望问按结合119

八、问望闻结合119

九、望问切结合119

十、按问闻结合120

第二节 全身四诊合参120

一、脉症不符120

二、舌症不符121

三、舌脉不符121

四、症症不符123

中篇 辨证127

第七章 八纲辨证127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127

一、表里辨证127

二、寒热辨证128

三、虚实辨证128

四、阴阳辨证129

第二节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129

一、证的相兼130

二、证的错杂130

三、证的转化131

四、证的真假132

第八章 病因辨证134

第一节 六淫辨证134

一、风淫证134

二、寒淫证135

三、湿淫证135

四、燥淫证135

五、火淫证136

六、暑淫证136

第二节 疫疠辨证137

一、瘟疫证137

二、疫疹证138

三、瘟黄证138

第三节 情志伤辨证139

一、喜伤证139

二、怒伤证139

三、忧伤证139

四、思伤证139

五、悲伤证140

六、恐伤证140

七、惊伤证140

第四节 饮食劳逸伤辨证140

一、饮食伤证140

二、劳逸伤证141

第五节 外伤辨证142

一、金刃伤证142

二、虫兽伤证142

三、跌仆伤证143

第九章 气血津液辨证144

第一节 气血辨证144

一、气虚类证144

二、血虚类证145

三、气滞类证146

四、血瘀证147

五、血热证147

六、血寒证147

七、气血同病类证148

第二节 津液辨证148

一、痰证148

二、饮证149

三、水停证149

四、津液亏虚证150

第十章 脏腑辨证151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151

一、心血虚证151

二、心阴虚证151

三、心气虚证151

四、心阳虚证152

五、心阳虚脱证152

六、心火亢盛证152

七、心脉痹阻证152

八、痰蒙心神证153

九、痰火扰神证153

十、脑络瘀阻证153

十一、小肠实热证154

十二、小肠气滞证154

十三、小肠虚寒证154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154

一、肺气虚证154

二、肺阴虚证155

三、风寒犯肺证155

四、风热犯肺证155

五、燥邪犯肺证155

六、肺热壅盛证156

七、痰热壅肺证156

八、痰饮停肺证156

九、大肠湿热证156

十、大肠津亏证157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157

一、脾气虚证157

二、脾阳虚证157

三、脾虚气陷证158

四、脾不统血证158

五、寒湿困脾证158

六、湿热蕴脾证158

七、胃阴虚证159

八、胃阳虚证159

九、胃实寒证159

十、胃实热证159

十一、气滞胃脘证160

十二、食滞胃脘证160

第四节 肝胆病辨证160

一、肝气虚证160

二、肝血虚证161

三、肝阴虚证161

四、肝郁气滞证161

五、肝火炽盛证162

六、肝阳上亢证162

七、肝风内动证162

八、寒凝肝脉证163

九、肝胆湿热证164

十、胆郁痰扰证164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164

一、肾阴虚证164

二、肾阳虚证165

三、肾虚水泛证165

四、肾精不足证165

五、肾气不固证166

六、肾不纳气证166

七、膀胱湿热证166

第六节 奇恒之腑辨证166

一、脑病辨证167

二、精室病辨证169

三、胞宫病辨证170

第七节 脏腑兼病辨证172

一、心肺气虚证173

二、心脾两虚证(心脾气血虚证)173

三、心肝血虚证173

四、心肾不交证173

五、心肾阳虚证173

六、脾肺气虚证174

七、肺肾气虚证(肾不纳气证)174

八、肺肾阴虚证174

九、脾肾阳虚证174

十、肝肾阴虚证175

十一、肝火犯肺证175

十二、肝脾不调证(肝郁脾虚证)175

十三、肝胃不和证175

第十一章 经络辨证176

第一节 十二经脉辨证176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176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177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177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177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178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178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178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178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179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179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179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179

第二节 奇经八脉辨证180

一、督脉病证180

二、任脉病证180

三、冲脉病证180

四、带脉病证180

五、阴蹻、阳蹻脉病证181

六、阴维、阳维脉病证181

第三节 络病辨证181

一、络气郁滞证182

二、络脉瘀阻证182

三、络脉绌急证182

四、络脉瘀塞证183

五、络息成积证183

六、热毒滞络证183

七、络脉损伤证183

八、络虚不荣证184

第十二章 六经辨证185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185

一、太阳病辨证185

二、阳明病辨证185

三、少阳病辨证186

四、太阴病辨证186

五、少阴病辨证186

六、厥阴病辨证187

第二节 六经病证的传变187

一、影响六经传变的因素187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类型187

第十三章 卫气营血辨证189

第一节 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189

一、卫分证189

二、气分证190

三、营分证192

四、血分证192

第二节 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193

一、影响卫气营血传变的因素193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194

第十四章 三焦辨证195

第一节 三焦病证的分类195

一、上焦病证195

二、中焦病证196

三、下焦病证197

第二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198

一、影响三焦传变的因素198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198

第十五章 其他辨证方法200

第一节 方证辨证200

一、方证辨证的概念200

二、方证辨证的源流200

三、方证辨证的运用特点201

四、方证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及意义202

五、常见方证辨证运用举例202

第二节 主诉辨证205

一、主诉辨证概念与产生背景205

二、主诉辨证的基础205

三、主诉辨证的分类206

四、主诉与案例213

第三节 证素辨证215

一、证素辨证的概念215

二、证素的基本特征216

三、证素确定的基本原则216

四、证素项目216

五、证名的确定216

六、证素的特征216

第四节 微观辨证223

一、微观辨证的概念223

二、微观辨证的产生背景223

三、微观辨证的意义223

四、微观辨证的主要内容224

五、微观辨证有待于完善的研究230

第五节 体质辨证230

一、平和质231

二、气虚质231

三、阳虚质231

四、阴虚质232

五、痰湿质232

六、湿热质232

七、血瘀质232

八、气郁质233

九、特禀质233

下篇 临床综合运用237

第十六章 疾病诊断概要237

第一节 病的概念237

一、病的含义237

二、病名诊断的意义237

三、辨病与辨证的应用238

第二节 病的命名238

一、疾病命名的概况238

二、疾病命名的形式238

三、正确运用中医病名239

第三节 病的分类239

一、疾病分类的概况239

二、疾病分类的方法239

三、常见病性类疾病240

四、常见病状类疾病241

第四节 临床各科诊断举要241

一、内科诊断举要241

二、外科诊断举要242

三、妇科诊断举要242

四、儿科诊断举要243

第十七章 疾病的症状鉴别诊断245

第一节 鉴别诊断的原则与方法245

一、鉴别诊断的原则245

二、鉴别诊断的方法246

第二节 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247

一、发热247

二、头晕249

三、头痛250

四、心悸252

五、胸痛254

六、气喘255

七、咳嗽256

八、呕吐258

九、泄泻260

十、腹痛262

十一、水肿264

十二、神昏265

十三、抽搐268

十四、紫斑269

第十八章 病案271

第一节 中医医案271

一、中医医案的意义与历史沿革271

二、医案的常见形式与要求272

第二节 中医病历273

一、中医病历书写的重要性273

二、中医病历书写通则274

三、中医病历书写的内容275

四、中医病历书写格式279

第三节 案例教学286

一、案例教学概述286

二、案例教学举例286

第十九章 误诊防范293

第一节 常见误诊分类和原因293

一、常见误诊分类293

二、常见误诊原因293

第二节 误诊基本防范296

一、注意基础理论学习296

二、坚持实践第一296

三、全面占有资料297

四、深入疾病的本质297

五、正确处理诊疗关系297

附篇 诊断学发展与展望301

第二十章 病、证、症的规范化研究301

第一节 病的规范化研究301

一、病的命名301

二、病的分类302

第二节 证的规范化研究302

一、证的概念及其内涵302

二、证的命名及其分类303

三、证的诊断标准304

第三节 症的规范化研究306

一、症的术语规范306

二、症的量化规范306

三、症的辨证意义的规范307

四、临床研究中四诊信息采集表的规范化307

第二十一章 症、证的计量诊断研究309

第一节 计量诊断的概念与意义309

一、计量诊断的概念309

二、计量诊断的意义309

第二节 病证计量诊断的常用方法309

一、Bayes公式法309

二、最大似然法311

三、逐步回归分析法313

四、判别分析法315

第三节 症的计量诊断研究317

一、症的程度计分317

二、症的多少计量318

三、症的主次与程度联合计量319

四、症状加权记分319

第四节 证的计量诊断研究321

一、以中医症征为主要指标的研究321

二、以实验检测为主要指标的研究322

三、构建证的实验研究平台323

第二十二章 诊法的客观化研究327

第一节 问诊研究327

一、中医问诊症状表述的规范化研究327

二、中医问诊症状采集方法及途径的规范化研究327

三、中医问诊信息分析方法的研究330

第二节 望诊研究331

一、中医舌诊机制的现代化研究331

二、望诊信息的数字化采集的研究338

三、舌诊信息的数字化研究341

四、面诊信息的数字化研究345

五、望诊数据库的建立348

第三节 闻诊研究349

一、听声音的研究349

二、嗅气味的研究353

第四节 脉诊研究355

一、关于脉诊的古代文献研究355

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355

三、脉象的临床研究360

第二十三章 证实质研究363

第一节 心病证候研究363

一、心病证候诊断标准363

二、心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363

三、心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364

第二节 肺病证候研究367

一、肺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368

二、肺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369

三、肺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372

第三节 脾病证候研究374

一、脾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374

二、脾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375

三、脾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378

第四节 肝病证候研究382

一、肝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382

二、肝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382

三、肝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383

第五节 肾病证候研究387

一、肾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387

二、肾病证候动物模型复制388

三、肾病证候实验与临床研究389

第六节 其他证候研究390

一、八纲证候研究390

二、六经证候研究393

三、三焦证候研究393

四、卫气营血证候研究394

第二十四章 亚健康的诊断与评估396

第一节 亚健康的概念与分类396

一、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396

二、亚健康的分类397

第二节 亚健康的判定与评估397

一、亚健康的判定与评估原则397

二、量表在亚健康评估中的应用399

第三节 亚健康的常见表现及中医辨识402

一、亚健康的常见表现402

二、中医对健康及亚健康的认识402

三、亚健康和中医“治未病”的关系403

四、中医在辨识与调摄亚健康中的优势405

五、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证406

参考文献4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