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的现在与未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的现在与未来
  • 张维耀编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84048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23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634页
  • 主题词:中医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的现在与未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章 命运攸关的抉择5

第一节 热流漩涡中的静思5

一、中医学走向世界5

二、中医“热”的成因9

第二节 令人困惑的现状14

一、中医学半个世纪的发展15

二、发展背后的困扰18

三、难以平衡的差距21

第三节 固化的发展模式27

一、中医继承工作的盲目性27

二、由认识论方法论引起理论抽象的倒错32

三、周而复始的理论探讨38

四、21世纪伊始的低谷与徘徊50

一、《内经》的成书及王冰的贡献57

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及学术特点57

第二章 试评中医经典著作57

二、《内经》朴素的整体观61

三、《内经》的精髓思想64

四、对发病原理的阐述69

五、《内经》对中医发展的消极影响74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及意义82

一、《伤寒杂病论》的学术特点83

二、《伤寒杂病论》的深远影响92

三、《伤寒杂病论》的局限性98

第三节 《本草纲目》的成书及历史意义105

一、对《神农本草经》尊为经典的质疑106

二、《本草纲目》的贡献108

三、《本草纲目》遗留问题111

第三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116

第一节 缓慢的量的积累117

一、基本概念的确立和古代自然哲学的交融117

二、理论核心和框架决定了积累121

三、发展缓慢的历史原因128

第二节 假说与理论137

一、假说对理论发展的作用137

二、建立假说的程序与基本观念的构思146

三、科学理论的特征与结构152

第三节 经典中医理论的双重性161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假说性161

二、揭示客观真理的必然性与或然性172

三、伏气与新感假说的意义与退化179

第四章 理论核心的演变189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融合189

一、难以撼动的阴阳学说189

二、五行学说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93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是经典中医学的核心203

一、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解释作用204

二、中医理论发展的逻辑体系209

三、各家学派论争的基本工具210

第三节 现代理论核心新假说211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不合理成分212

二、阴阳对应假说223

三、制化相关假说234

四、阴阳五行替代假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244

第五章 脏象学说的实质252

第一节 脏象学说的现状252

一、五脏254

二、六腑258

三、奇恒之腑262

四、与脏腑有关的精微物质263

第二节 中医真气学说265

一、气的哲学概念267

二、中医学“气”的概念278

三、中医真气学说实质283

第三节 脏象学说的流派289

一、肾元学说290

二、脾胃学说297

一、希望与不希望的演变307

第四节 脏象学说的难题307

二、三焦论争可以休止312

第六章 中医系统论假说316

第一节 系统集合与显现原理316

一、中医六郁与西医冠心病317

二、用系统集合与显现原理认识冠心病321

三、系统集合与运动显现原理的反证326

一、概念的建立332

第二节 中医系统有序与无序交替原理332

二、中医系统有序与无序交替原理核心335

三、有序与无序交替原理中医学的证明339

第三节 中医正邪调节与逆转原理342

一、正邪调节与逆转342

二、正邪调节与逆转原理核心348

三、正邪调节与逆转原理意义352

第四节 中医系统论假说应用355

一、脏象学说的新理论基础356

二、中医本质联系的基本规定359

三、新假说的系列效应363

四、写在中医系统论假说之后365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是里程碑368

第一节 中医现代化的序幕368

一、中西对照性的评估阶段369

二、历史性的贡献370

三、战略性的姑息377

四、一次闪光的论争382

一、里程碑上的又一颗明珠389

第二节 脏象实质研究的深化389

二、难以收敛的离散399

三、脏象研究的出路410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误区421

一、中西医机理的断层422

二、单向研究的深化427

三、生脉散实验研究结论的冲突433

四、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的迷惘440

第一节 经典中医学的“土壤改良”451

第八章 中医现代化方向451

一、基本概念规范化452

二、中西医术语的汇通467

三、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482

第二节 技术移植一步到位487

一、经典中医脉学的问题488

二、脉图学研究的现状498

三、脉象数据处理技术507

一、中药材质量研究513

第三节 中药学是现代化自身基础513

二、实验研究是建立新范式的前奏519

三、中药炮制的工业化、现代化523

四、中药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路问题527

第四节 建立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模式530

一、集成板块模式方法531

二、交叉学科互联方法532

三、单一学科先行驶入快速通道535

第一节 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作用541

第九章 人才决定现代化的成败541

一、科学家与科学中心转移542

二、人才素质观念更新547

三、科学研究活动的竞争与合作机制553

第二节 优化中医劳动群体结构555

一、优秀劳动群体是科学时代的源动力556

二、中医劳动结构新形式557

三、中医科学劳动结构的活力561

四、杰出科学家是劳动群体的龙头566

第三节 中医教育面向未来570

一、现代研究定位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570

二、必须重视对中医提高教育572

三、从教育发展总趋势看中医教育577

四、终身教育是阻断萎缩循环的关键582

主要参考书目587

结束语589

附:著名学者背景简介5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