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分子表面的基础和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日)筏义人编;徐德恒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05466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57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分子表面的基础和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篇基础篇1
第一章高分子表面化学序论1
1.1前言1
1.2表面的相互作用——Fowkes的研究2
2.4.2高分子融熔体的界面3
1.3表面极性基密度——Matsunaga的研究5
1.4表面动力学——Andrade的研究9
1.5表面的粘结强度——Zosel的研究12
1.6表面的化学改性——Ishiea的研究17
1.7表面的物理改性——Kent的研究20
1.8结束语21
文献23
第二章表面热力学23
2.1前言23
2.2表面·界面的热力学23
2.2.1相与界面23
2.2.2表面·界面的热力学量24
2.2.3界面的更微观处理27
2.3.1高分子融熔体的表面张力29
2.3高分子融熔体的表面29
2.3.2对应状态原理用于表面张力31
2.3.3等张比容32
2.3.4内聚能密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32
2.3.5共混体·共聚体的表面33
2.4高分子物系的液-液界面35
2.4.1高分子溶液的界面35
2.4.3共聚体的微区域界面42
2.5高分子固体的表面张力43
2.6结束语46
文献49
第三章界面电动现象49
3.1前言49
3.2界面电位的概念49
3.3漫散双电层的结构与性质52
3.4电动现象的理论55
3.5.1界面移动法59
3.5电泳的测定59
3.5.2显微镜电泳测定法61
3.5.3双管式毛细管电泳溅定法66
3.5.4粒子近移式电泳测定法67
3.5.5激光多普勤电泳测定法69
3.5.6旋转棱镜法71
3.5.7旋转衍射光栅法72
3.6电渗的测定74
3.7流动电位的测定75
3.8其他问题77
文献79
第四章ESCA——表面分析(Ⅰ)79
4.1前言79
4.3ESCA谱图的测定80
4.4ESCA谱图的解析81
4.4.1结合能81
4.4.2信号强度83
4.4.3化学位移86
4.4.4波形解析89
4.2ESCA的测定原理89
4.4.5用化学改性法进行官能团的分析92
4.4.6光电子平均自由程和检测深度95
4.4.7Depth-Profiling(深度分布)96
4.5其他有用的信息102
4.5.1Shake-up(激励)峰值102
4.5.2俄歇波峰103
4.5.3价电子带的光电子能谱104
5.1前言108
文献108
第五章FT-IR-ATR——表面分析(Ⅱ)108
5.2ATR法的原理和特点109
5.3测定方法116
5.4折射率反常分散的影响119
5.5ATR作为表面测定法的能力124
5.5.1吸光度与表面层厚度124
5.5.2所能测定的最薄表面层127
5.8应用130
6.1为什么SIMS受到注意137
文献137
第六章二次离子质谱SIMS——表面分析(Ⅲ)137
6.2原理138
6.3定量法140
6.3.1标准曲线法140
6.3.2理论计算法142
6.4深度分布的分析142
6.4.1二次离子辐射率的变化144
6.4.2深度分辨力148
6.4.3动态范围151
6.5静态SIMS(StaticSIMS)153
6.5.1概论153
6.5.2银箔上有机薄膜的分析155
6.5.3适用于有厚度绝缘物的StaticSIMS158
6.5.4离子束轰击高分子表面引起组成的变化161
6.5.5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例子162
6.6结束语169
7.1.2局部分析的方法172
7.1.1何谓局部分析172
第七章局部分析——表面分析(Ⅳ)172
7.1前言172
文献172
7.1.3高分子材料的局部分析177
7.2EPMA(X射线显微分析)178
7.2.1原理和构造178
7.2.2分析手法和数据示例182
7.2.3高分子材料的分析193
文献199
第八章低温等离子——表面反应(Ⅰ)199
8.1前言199
8.2低温等离子与有机化学200
8.3等离子反应装置203
8.3.1辉光放电装置203
8.3.2阴极溅镀205
8.3.4等离子CVD(化学气相沉积)法206
8.5.1表面的交联结构207
8.5等离子的高分子表面改性207
8.4等离子反应207
8.5.2引入官能团210
8.5.3表面的氟化213
8.5.4蚀刻216
8.6等离子聚合217
8.8.1等离子聚合物的特点217
8.6.2烃类的等离子聚合218
8.6.3氟代烃的等离子聚合219
8.6.4硅烷化合物的等离子聚合222
8.6.5等离子引发聚合223
8.7等离子CVD法制备的薄膜224
8.8溅镀法制备薄膜224
8.9离子镀制备薄膜224
文献227
第九章接校——表面反应(Ⅱ)227
9.1前言227
9.2表面接枝方法228
9.3.1放射线方法230
9.3接枝聚合230
9.3.2低温等离子法235
9.3.3光·紫外线法240
9.4偶合法245
9.5接技共聚体添加法248
9.6结束语249
文献251
第十章粘结·粘附·剥离251
10.1前言251
10.2粘结251
10.2.1粘结的界面化学251
10.2.2被粘体表面的表面化学变化和粘结性261
10.2.3粘结界面处的高分子吸附264
10.3粘附267
10.31粘附带的结构和粘附特性的测定方法267
10.3.2溶液型粘附剂270
10.4剥离275
10.5结束语275
第十一章吸附·附着278
11.2低分子的吸附278
11.1前言278
文献278
11.3高分子的吸附279
11.4蛋白质的吸附280
11.4.1吸附等温线280
11.4.2pH及离子强度的影响281
11.4.3高分子表面特性的影响283
11.4.4蛋白质吸附的热力学287
11.5高分子胶乳的附着291
11.5.1疏水性胶乳的吸附293
8.3.3离子镀295
11.5.2阳离子型胶乳的吸附297
11.5.3亲水性胶乳的吸附299
文献304
第二篇应用技术304
第十二章塑料的金属喷镀304
12.1前言304
12.2金属喷镀膜发展动向305
12.3真空金属喷镀及其实施方法307
12.3.1真空排气系统308
12.3.2蒸发源系统310
12.3.3薄膜的放卷·收卷滚筒系统311
12.3.4其他311
12.4薄型塑料膜的制造方法312
12.5金属真空镀膜的一般性质316
12.5.1真空镀膜厚度316
12.5.2金属真空镀膜对塑料的附着力319
12.5.3真空镀膜的变化323
12.5.4真空镀膜的光学性质323
12.6金属真空镀膜制品的应用实例326
12.6.1热压印箔326
12.6.2包装用金属喷镀膜328
12.6.3电容器用金属喷镀膜329
12.7结束语331
13.2塑料的印刷·涂覆333
13.1前言333
13.2.1印刷方式333
第十三章印刷·涂覆333
文献333
13.2.2塑料薄膜的印刷334
13.2.3塑料成品的印刷335
13.2.4表面涂覆337
13.2.5层合加工339
13.3表面处理340
13.3.1表面处理方法340
13.3.2电晕放电处理341
13.3.3火焰处理347
13.3.4臭氧处理348
13.3.5底涂剂处理350
13.3.6其他处理351
13.4评价试验方法355
13.4.1浸润试验法355
13.4.2剥离试验法355
13.4.3新的评价试验法355
第十四章表面硬化加工358
14.1前言358
文献358
14.2表面硬化加工塑料的硬度359
14.3塑料表面硬化加工法362
14.3.1表面硬化加工方法分类362
14.3.2有机硅烷系热硬化法367
14.3.3多官能丙烯酸酯系紫外线硬化法370
14.4应用实例376
14.5结束语377
15.1前言380
15.2高分子物质的带电机理380
第十五章章电与防静电380
文献380
15.3带静电的测定方法383
15.3.1定性测定方法383
15.3.2利用电性能特性进行测定的方法384
15.4高分子物质的防静电方法386
15.4.2促进电荷泄漏的方法387
15.4.1降低电荷发生量的方法388
15.5表面涂布用防静电剂388
15.6共混用防静电剂389
15.7防静电用表面活性剂391
15.8高分子表面的化学·物理处理394
15.9高分子的表面导电化395
15.10结束语396
文献398
第十六章防雾加工398
16.1前言398
16.2防雾加工方法398
16.2.1按防雾原理分类398
16.2.2按加工技术分类399
16.3防雾性能的评价方法400
16.4防雾加工的实施402
16.4.1塑料的防雾加工402
16.4.2玻璃的防雾加工411
16.4.3不透明材料的防雾加工420
文献428
第十七章复合材料界面428
17.1序——何谓复合材料的表面428
17.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M)的界面·界相431
17.3复合材料的强度机理与界面433
17.3.1单向合丝层压板(单层板)434
17.3.2多向排布层压品438
1.7.3.3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441
17.4碳纤维复合材料441
17.4.1碳纤维的制备及其内部和表面结构441
17.4.2从母材(树脂)角度看界相问题453
17.4.3碳纤维增强金属(CFRM)454
17.5阿拉咪得(アぅ?ド)纤维的表面458
18.1前言461
第十八章纤维的表面科学461
文献461
18.2吸湿·吸水464
18.3洗涤470
18.3.1污染与纤维470
18.3.2洗涤中机械力的作用475
18.4染色475
18.4.1纤维素纤维的染色475
18.4.2聚酯纤维的染色477
18.4.5染色物的牢度478
18.4.3丙烯腈纤维的染色478
18.4.4羊毛的染色478
18.5精整加工479
18.6舒适性482
18.6.1主观的舒适性评价483
18.6.2舒适性的温热生理学485
19.1前言490
19.2抗蚀膜490
第十九章电子材料·有机薄膜490
文献490
19.3有机绝缘膜497
19.4情报记录用介质材料501
19.5导电性有机薄膜507
19.6分子电子器件512
19.7其他电子材料用有机薄膜516
19.8结束语518
文献521
第二十章医用材料表面521
20.1前言521
20.2生物体表面522
20.3细胞在高分子表面上的附着526
20.4埋置材料表面529
20.4.1硬组织用材料529
20.4.2软组织用材料531
20.5结束语540
文献543
第二十一章生物高分子修饰电极543
21.1前言543
21.2.1电荷迁移和物质迁移546
21.2电极过程546
21.2.2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极过程549
21.3生物催化剂电极551
21.3.1酶·电极间有直接电子迁移过程时的情形551
21.3.2采用电子传递媒质时的情形556
21.3.3应用565
21.4结束语569
文献574
单位换算574
热门推荐
- 1543012.html
- 3125632.html
- 2320127.html
- 1371672.html
- 1462618.html
- 2526525.html
- 2375809.html
- 2974951.html
- 1916254.html
- 3682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8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0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7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0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3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80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9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37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16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