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5卷 村庄类 第4卷 华南区域 第4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勇,邓大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0541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67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662页
- 主题词:农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5卷 村庄类 第4卷 华南区域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徐勇1
凡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1
村庄类分序&徐勇1
儒绅治族:理学裔族的传承与治理——闽西杨家坊调查3
第一章 杨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3
第一节 杨氏的由来与迁徙3
一 杨姓源流考3
二 远祖的迁徙4
三 始祖的迁徙6
第二节 杨氏宗族的繁衍与发展7
一 杨家坊的由来和发展7
二 杨氏族人的繁衍8
第三节 杨家坊的建制变迁10
一 1949年以前的建制变迁10
二 1949年以后的建制变迁13
第四节 杨家坊的当下概况15
一 村情概况15
二 姓氏概况16
三 村户概况16
第二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20
第一节 自然环境20
一 气候20
二 地形23
三 水资源25
四 土壤27
五 交通27
第二节 人文环境29
一 开基的理由29
二 自然观念30
三 物化自然32
第三节 杨家坊自然实态35
一 重建宗庙35
二 交通37
三 村庄格局38
第三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40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40
一 总体概况40
二 产业情况41
第二节 产权44
一 宗族共同产权44
二 家庭私有产权48
第三节 生产经营52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52
二 家庭私产的经营54
三 公私合作经营56
第四节 分配58
一 族内分配58
二 家庭分配60
三 赋税分配62
四 兵役分配65
第五节 消费66
一 共同消费66
二 家庭消费68
第六节 财产继承70
一 共同财产继承70
二 家庭财产继承71
第七节 杨家坊经济变迁74
一 宗族经济的变迁74
二 家庭经济的变迁76
第八节 杨家坊经济实态77
一 私营工商业改造77
二 市场经济发展77
三 农业产能提高79
第四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80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80
一 姓氏概况80
二 人口概况80
三 世系概况81
第二节 社会构成81
一 宗族人口81
二 婚姻83
三 家庭85
第三节 社会组织86
一 宗亲会86
二 房族会88
三 大宗祠组织90
第四节 社会交往91
一 族内交往92
二 族际交往95
第五节 社会分化96
一 血脉分化96
二 经济分化99
三 身份分化100
第六节 社会冲突101
一 房支潜在冲突101
二 家庭内部冲突102
三 宗族间的冲突103
第七节 社会保障104
一 宗族救济104
二 宗族庇护105
第八节 杨家坊社会变迁106
一 宗族观念减弱106
二 宗族势力衰微107
第九节 杨家坊社会实态108
一 社会构成108
二 社会组织110
三 社会交往111
第五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113
第一节 文化信仰113
一 祭祖113
二 大宗祠(杨氏家庙)116
三 族谱117
四 祖坟120
第二节 生育观念122
一 添丁122
二 继嗣124
三 纳妾127
四 “回笼猪”128
第三节 生活观念129
一 习武卫族129
二 致仕庇族130
三 房族聚居133
四 崇族楹联134
第四节 文化习俗136
一 婚事136
二 丧葬137
三 祭祀和修谱138
第五节 文娱活动140
一 打醮庙会140
二 元宵游龙141
第六节 文化教育142
一 蒙学142
二 社学143
三 祖训教化144
第七节 杨家坊文化变迁145
一 文化初步雏形145
二 文化发展146
三 文化衰弱146
第八节 杨家坊文化实态147
一 祠堂148
二 打醮148
三 大宗祠与娱乐150
四 文化教育151
第六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152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152
一 政权建设概况152
二 乡绅治理概况153
第二节 治理主体155
一 宗族治理主体:“绅衿耆老”155
二 家庭治理主体:父与夫157
三 国家治理158
第三节 治理内容160
一 宗族公共事务160
二 家事162
三 国家事务163
第四节 治理规则165
一 族规与祖训165
二 家训与家法167
三 国法170
第五节 治理过程170
一 决策170
二 管理172
三 监督174
四 参与175
第六节 治理方式176
一 道德教化176
二 宗族惩罚178
第七节 杨家坊治理变迁179
一 宗族自治179
二 1949年后的杨家坊治理变迁181
第八节 杨家坊治理实态182
一 杨家坊治理架构182
二 杨家坊治理过程185
三 宗族治理186
杨家坊调查小记187
杨家坊调查日记(部分)192
内分外合:农耕之族的延续与发展——粤北桂山村调查215
第一章 廖氏宗族的始与兴215
第一节 廖氏宗族的由来与衍化215
一 廖氏源流考215
二 廖氏迁徙与分化216
第二节 廖氏宗族的开基与发端218
一 自远来永,由椒迁桂219
二 勤耕稼穑,开基立业220
三 建业开枝,五房聚居220
第三节 廖氏宗族的聚居与分流221
第四节 桂山村的建制沿革223
第五节 桂山村当下概况225
一 桂山村当前基本情况225
二 村民小组与房支分布226
第二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229
第一节 自然环境229
一 气候229
二 地理230
三 水资源232
四 土壤233
五 交通233
第二节 人文自然234
一 “风水”立族234
二 “风水”改造235
三 人居建筑238
第三节 桂山村自然实态241
一 民宅与风水242
二 居住与分布242
三 交通与族房243
第三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245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245
一 佃、垦结合245
二 卖柴为计246
三 生产工具247
四 农商互补248
第二节 产权249
一 宗族共有产权249
二 家庭私有产权256
第三节 生产经营258
一 共同产权经营258
二 家庭私有产权经营262
三 合作经营265
第四节 交换267
一 市场概况267
二 集市圈268
第五节 分配270
一 族产经营成果分配270
二 家庭经营成果分配273
三 国家税赋分配274
第六节 消费275
一 以族、房为单位的消费275
二 家庭日常消费277
第七节 财产继承280
一 宗族共有财产继承280
二 家庭私有财产继承280
第八节 桂山村经济变迁282
一 宗族经济单位变迁282
二 家庭经济单位变迁284
第九节 桂山村经济实态286
一 廖氏宗亲念祖基金会286
二 族、房产权与经营287
三 商品经济290
第四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292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292
一 姓氏概况292
二 人口概况293
三 房支繁衍294
第二节 社会构成295
一 人口与男丁295
二 婚姻297
第三节 社会组织301
一 族亲会302
二 福主会303
第四节 社会交往304
一 宗族内部交往304
二 宗族对外交往306
第五节 社会分化309
一 血缘分化309
二 经济分化311
三 职业分化312
第六节 社会冲突313
一 房支派系冲突313
二 家庭内部冲突314
三 宗族外部冲突315
第七节 社会保障316
一 族、房救济316
二 个人救济317
第八节 桂山村社会变迁318
一 社会组织变迁318
二 社会交往变迁321
三 社会保障变迁322
第九节 桂山村社会实态323
一 社会构成323
二 社会交往324
三 社会分化325
第五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326
第一节 文化信仰326
一 祖先崇拜326
二 生育崇拜332
三 神灵崇拜334
第二节 生活观念335
一 长幼有序335
二 光宗耀祖337
三 勤俭发家338
第三节 文化习俗339
一 生活习俗339
二 节庆习俗342
第四节 文娱活动344
一 秋祭文化活动344
二 祭神文化活动346
第五节 文化教育347
一 私塾教育347
二 家庭教化349
第六节 桂山村文化变迁350
一 宗族文化的消退350
二 宗族文化的复兴350
第七节 桂山村文化实态353
一 文化信仰353
二 文化活动354
三 文化教育355
第六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357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357
一 政权建设357
二 廖氏宗族治理架构358
第二节 治理主体359
一 以族长为中心的圈层治理359
二 宗族治理组织:族亲会362
三 国家治理362
第三节 治理内容363
一 宗族公共事务364
二 房支公共事务366
三 家庭内部事务367
四 国家事务368
第四节 治理规则369
一 族规369
二 祖训371
三 家法372
四 国法373
第五节 治理方式374
一 软性教化374
二 奖励与激励375
三 惩罚376
四 国家刑罚378
第六节 治理过程378
一 族、房事务决策378
二 宗族事务管理380
三 宗族事务参与381
四 宗族事务监督382
第七节 桂山村治理变迁383
一 治理权威变迁383
二 治理主体变迁384
三 宗族“私域”治理385
第八节 桂山村治理实态386
一 村庄选举386
二 民主参与387
三 治理规则390
附录1 新楼自然村土地改革运动分配信息391
附录2 桂山大队1976年农业分配情况统计表393
附录3 2015年桂山村两委成员基本信息及职责表394
附录4 桂山廖氏宗亲念祖基金会广泛集资告族人书396
附录5 “桂山村教育互助协会”执行章程397
桂山村调查小记399
桂山村调查日记(部分)404
房实族虚:累世大族的圈层分化与治理——赣中南符竹村调查469
第一章 郭氏渊源与符竹村469
第一节 郭氏源流考469
一 郭氏起源469
二 虢国与郭氏470
第二节 定居符竹村472
一 郭氏迁徙路径472
二 延嵩公开辟符竹村473
三 符竹郭氏与郭氏符竹村474
第三节 符竹分五派477
一 符竹五派的界定477
二 对符竹五派的再考证478
第四节 符竹村当下概况479
一 符竹村现状480
二 郭氏南迁第一村:追溯与愿景481
第二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486
第一节 自然环境486
一 天与地:自然环境486
二 水与土:资源条件488
三 道与人:风水改造490
第二节 人文景观492
一 祠堂、祖坟与牌坊492
二 居所:构造、分布与界址497
三 寺、庙、塔与道路498
第三节 符竹村自然实态499
一 房支、村落与村民小组499
二 居住格局的调整500
三 交通状况的改善501
四 最新的村庄建设概略502
第三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503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503
一 土地占有503
二 生产能力505
第二节 产权507
一 宗族公有产权508
二 家户私有产权512
第三节 生产经营517
一 以农为主的产业形态517
二 宗族公共财产的经营519
三 家户私有财产的经营526
四 合作经营527
第四节 交换、分配与消费531
一 游商与圩镇532
二 宗族、家户分配与赋税533
三 消费形态:宗族聚餐与家户吃饭537
第五节 财产继承538
一 宗族公产的继承538
二 家户私产的继承与分配539
第六节 符竹村经济变迁541
一 土地改革前的土地概况541
二 土地改革中的土地分配542
三 土地改革对宗族经济的影响543
第四章 郭氏符竹村的社会形态与变迁544
第一节 人口与性别544
一 男丁544
二 长幼之序与男女有别547
第二节 婚姻与家户549
一 婚姻的宗族性549
二 家户及家与族553
三 族亲邻里的合作交往554
第三节 宗族与房支555
一 宗族大家555
二 房支派系556
第四节 社会交往557
一 宗族内部交往558
二 宗族对外互动560
第五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保障561
一 社会组织562
二 社会保障563
三 治安防卫564
第六节 社会分化与社会冲突565
一 宗族内部分化565
二 宗族内部冲突与对外纷争567
三 郭明达:宗族分化与冲突的关键人569
第五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572
第一节 宗族文化:祠堂、祖坟与族谱572
一 郭氏祠堂572
二 族谱修续576
三 祖坟与祭祖580
第二节 生育与性别观念582
一 添丁与“做三朝”582
二 男女地位差异583
三 过继与入赘584
第三节 生活观念与日常习俗585
一 日常生活观念585
二 婚嫁习俗589
三 丧葬习俗592
第四节 节日庆典与神灵崇拜594
一 春节庆典594
二 中秋烧塔597
三 冬至祭祖597
四 岗岚寺599
第五节 宗族文教与平民化600
一 文化教育600
二 宗族的平民化601
第六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602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602
一 祠堂建置与治理圈层602
二 治理圈层的边界604
三 治理中的宗族与国家604
第二节 治理主体与组织605
一 族长的产生与治理角色605
二 治理架构与组织607
第三节 治理规则与方式612
一 祖训二十条613
二 郭氏家训616
三 家法619
第四节 治理内容与活动620
一 全族性事务的治理621
二 房支圈层的治理624
三 家户层面的治理628
第五节 符竹村治理变迁与实态629
一 保甲的施行与双轨制治理629
二 并轨与宗族治理力量的消解632
三 宗族治理力量的再造635
符竹村调查小记637
符竹村调查日记(部分)643
后记666
热门推荐
- 879892.html
- 888732.html
- 717150.html
- 866410.html
- 2628872.html
- 1862616.html
- 2090359.html
- 236395.html
- 2539401.html
- 2033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4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6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3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9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8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0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2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43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