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 林善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982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34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篇3

第1章 经济结构调整:全球性的课题3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结构调整3

一、经济全球化:以市场扩张为核心的进程3

二、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5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内涵与新特点7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结构调整8

一、新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9

二、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转换11

三、信息技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2

第三节 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起15

一、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起15

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进展17

三、全球性经济结构变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22

第四节 国外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及其启示25

一、美国的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26

二、日本的结构调整滞后使经济增长停滞27

三、欧洲国家的结构调整及其增长实绩29

四、东亚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结构转型问题30

五、国外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33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与经济结构调整36

第2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36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买方市场的形成37

二、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39

三、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矛遁41

四、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43

第二节 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和问题45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45

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48

三、我国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变化51

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选择54

第三节 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5

一、我国当前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56

二、结构性矛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57

三、体制和政策是产生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58

第四节 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59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59

二、以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60

第3章 新世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推进64

第一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64

一、1961~1965年的经济结构调整65

二、1979~1984年的经济结构调整65

三、1988~1991年的经济结构调整66

四、1997年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67

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反思69

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提出70

第二节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70

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71

三、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72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73

第三节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内容76

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77

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79

三、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83

一、结构调整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85

第四节 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意义85

二、结构调整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86

三、结构调整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87

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重要途径88

第二篇产业结构篇93

第4章 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93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93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94

二、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96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99

一、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产业结构103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的状况103

二、从地区比较看我国的产业结构107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110

四、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12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113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114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118

第四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120

一、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因素120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进展123

三、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125

一、塑造新经济的支柱: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128

第5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128

第一节 国外产业结构调整考察128

二、何时走出经济低迷:日本产业结构调整131

三、新经济时代的选择:德国产业结构调整133

四、风暴过去以后:东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向135

第二节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经验教训137

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与趋势137

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139

第三节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141

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严峻形势141

二、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分析146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148

第四节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148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若干对策152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55

第6章 产业结构转换:不同类型产业的增长趋势158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158

一、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158

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160

三、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162

第二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164

一、主导产业转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164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167

三、21世纪前10年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168

第三节 幼稚产业的保护177

一、关于幼稚产业保护的理论177

二、我国幼稚产业的确定与保护179

三、幼稚产业保护的原则181

四、实施幼稚产业保护的措施182

第四节 衰退产业的退出183

一、衰退产业的特征及其衰退原因184

二、我国衰退产业的退出障碍185

三、衰退产业退出援助政策的选择与实施187

四、当前衰退产业的确定及其调整——以矿业为例189

第一节 农业内部结构的演变193

第7章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193

一、农业投入结构的变化194

二、农业产出结构的变化195

三、对农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合理性判断197

第二节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出和阶段性成效199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199

二、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出202

三、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性成效203

四、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206

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208

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208

二、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212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214

四、加大农业保护力度,调整农业保护政策216

五、农业结构调整的综合配套措施218

第四节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20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221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存在的问题226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230

第8章 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232

第一节 我国工业结构的演变232

一、1953~1978年工业结构演变232

二、1978年以来工业结构的演变235

三、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238

第二节 工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趋势240

一、我国工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40

二、影响工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244

三、工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分析245

四、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247

第三节 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250

一、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250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252

三、优化地区工业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势254

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56

五、加快重点工业行业的结构调整258

第四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62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262

二、我国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266

三、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268

第9章 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273

第一节 我国服务业发展概述273

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74

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后果277

三、高度管制: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281

一、服务业内部增加值结构的变动284

第二节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284

二、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的变动286

三、服务业内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288

四、服务业内部基础建设投资结构的变动290

第三节 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293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93

二、服务业发展的方针和原则296

三、服务业发展的方向297

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298

第四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300

一、世界服务业的发展趋势300

二、国外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借鉴303

三、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305

四、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思路和途径307

第三篇区域结构篇313

第10章 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关系313

第一节 区域差距的不断扩大313

一、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变化313

二、省域之间的差距变化318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323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323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326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趋势328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331

第三节 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认识331

二、对我国区域差距的认识332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34

第四节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336

一、区域要素禀赋的差异336

二、历史发展基础的差异337

三、政策倾斜的影响338

四、体制倾斜的影响339

五、区域文化的影响340

六、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341

一、国外解决区域经济差距的经验342

第五节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措施342

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措施344

第11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实施347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及评价347

一、平衡发展理论348

二、梯度推进理论348

三、增长极理论349

四、点轴开发理论351

五、网络开发理论351

六、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几点看法352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354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354

二、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中期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357

三、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359

第三节 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362

一、跨世纪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363

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365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368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368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370

三、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原则、步骤和目标372

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373

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375

第12章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380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380

一、区域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380

二、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新进展383

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85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基本原则387

一、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指导思想387

二、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原则388

第三节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390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390

二、加快西部开发进程,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91

三、提高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其在结构调整中的示范作用393

四、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396

第四节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398

一、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398

二、推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发展区域经济的联合与协作401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404

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与优化405

第13章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0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前提409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409

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411

三、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412

四、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41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原则414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414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416

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确立的基本原则416

第三节 国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经验418

一、美国区域经济的均衡政策及其启示418

二、德国的区域均衡政策及其启示421

三、韩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与评价424

第四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430

一、构建合理有效的区域传递机制430

二、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机制431

三、制定和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433

四、推动地区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436

第14章 区域经济布局调整437

第一节 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437

一、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与优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437

二、区域生产力布局遵循的原则439

三、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合理化441

第二节 农业区域布局调整446

一、农业区域布局的原则446

二、当代农业布局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区域布局导向448

三、三大地带农业区域布局调整的重点449

第三节 工业区域布局调整457

一、我国工业区域布局的演变458

二、工业区域布局的原则459

三、主要工业区域布局导向461

四、三大地带工业区域布局调整导向463

第四篇城乡结构篇469

第15章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469

第一节 城乡关系的制度安排与经济攫取469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470

二、城乡分割体制和政策的约束472

三、城市对农村的经济攫取474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关系476

第二节 城乡关系的演变476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关系479

第三节 城乡工业发展及其矛盾481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工业发展482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工业发展483

三、城乡工业间的矛盾与摩擦485

四、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对策487

第四节 城乡经济联系与城乡关系491

一、城乡产品交换和城乡经济联系的变化491

二、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合作与交流492

三、加强城乡联合,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493

四、目前制约城乡经济联系和交流的因素494

五、促进城乡经济互渗与交流的政策建议495

第五节 农村工业化与城乡关系496

一、农村工业化的历程496

二、农村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499

三、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制约因素503

四、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措施503

第16章 城乡差距及其调整506

第一节 城乡差距的演变506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507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510

三、城乡居民财富差距的变化512

四、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的差异513

第二节 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514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514

二、城乡隔离体制和政策的实施516

三、城乡体制改革的不平衡性518

四、城乡不同的利益分配制度安排520

第三节 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农民收入过低521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521

二、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解析525

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向选择527

一、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530

第四节 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调整530

二、改革户籍制度,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533

三、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534

四、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536

第17章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转换538

第一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538

一、尚未完全克服的城乡二元结构538

二、赶超型发展战略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540

三、城乡分割体制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固化540

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542

第二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546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546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演变的总体度量548

三、我国二元结构转换的特征551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经济效应555

一、城乡二元结构强度过大影响经济协调发展555

二、城乡二元结构强度过大影响社会协调发展557

第四节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对策思路559

一、战略调整、体制改革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560

二、农村工业化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561

三、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障碍563

四、城乡资源的组合对接: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563

五、充分发挥政府在城乡资源整合对接中的重要作用567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570

第18章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570

第一节 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570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572

第二节 城乡发展失调影响现代化进程574

一、城乡发展不协调影响现代化进程574

二、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层障碍577

第三节 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原则579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579

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580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581

一、稳定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584

第四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584

二、正确处理工农关系585

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588

第19章 城镇化:城乡结构调整的“总枢纽”595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概述595

一、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596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600

三、我国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603

第二节 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意义604

一、城镇化发展滞后的负面效应及其反思605

二、加速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609

三、国内外环境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611

第三节 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和原则613

一、城镇化战略的目标613

二、推进城镇化进程应遵循的原则616

三、“十五”时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几项主要工作617

第四节 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对策探讨618

一、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要围绕大城市和小城镇做文章618

二、制度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根本保障620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与关键623

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626

参考文献629

后记6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