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方桐主编;杜文华,刘金初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04004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学的对象和体系1
一、社会学的对象1
二、社会学对象的确立依据4
三、社会学的体系6
第二节 社会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9
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9
二、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11
三、社会学与其它学科13
第三节 社会学的特点15
一、多样性15
二、整体性16
三、广泛性17
四、实践性18
五、敏捷性19
第四节 研究社会学的意义和方法20
一、研究社会学的意义20
二、研究社会学的方法22
第一章 人的社会化26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26
一、社会化的定义26
二、社会化的内容27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30
一、内在因素31
二、外在因素33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特点37
一、社会化的过程37
二、社会化的特点41
第四节 社会化中的角色问题43
一、角色与角色地位43
二、角色差距的产生45
三、角色调适与角色实现47
第二章 社会群体50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50
一、社会群体的定义50
二、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功能51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53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55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55
二、家庭57
三、邻里61
四、工作群体64
第三节 社会组织66
一、社会组织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66
二、社会组织的构成67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69
四、社会组织同初级社会群体的互补73
第四节 非正式组织76
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及研究意义76
二、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和类型76
三、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功能78
四、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80
第三章 社会分层84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84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及普遍性84
二、社会分层的类型86
三、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划分的关系89
第二节 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90
一、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若干重要内容91
二、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几点评价9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分层96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层的必然性及研究意义96
二、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层次98
三、正确处理和协调改革中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104
第四章 民 族108
第一节 民族的概念108
一、民族的定义和特征108
二、民族的起源和发展112
第二节 民族关系114
一、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114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116
第三节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120
一、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一般途径120
二、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若干主要方面及其协调122
第四节 民族问题128
一、民族人口问题129
二、民族宗教问题131
三、民族习俗问题134
第五章 社 区137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137
一、社区的定义与分类137
二、社区的基本要素139
第二节 农村社区141
一、农村社区的构成141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142
三、农村社区的发展145
第三节 城市社区148
一、城市的起源148
二、城市的一般特点和发展战略149
三、城市发展中的若干问题152
第四节 城镇社区154
一、城镇的构成及基本特点154
二、城镇在城乡协同发展中的中介作用155
三、城镇的规划与建设157
第五节 社区发展中的城市化159
一、城市化的涵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9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161
三、我国的城市化道路162
第六章 社会关系165
第一节 社会关系概述165
一、社会关系的涵义及形成基础165
二、社会关系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制约作用166
三、社会关系的种类168
第二节 人际关系169
一、人际关系的涵义169
二、人际关系状况的制约因素170
三、人际关系的历史形态172
第三节 群际关系174
一、群际关系的历史发展及研究意义174
二、群际关系的基本类型175
三、影响群际关系的因素178
四、群际关系同庸俗关系学的对立180
第四节 代际关系181
一、代际关系的特殊性181
二、代际关系的类型182
三、代际差异和代际冲突183
四、代际沟通185
第五节 社会关系的处理186
一、对抗法与调适法187
二、竞争法与合作法188
第七章 社会制度193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193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研究范围193
二、社会制度的分类与构成195
三、社会制度的形成、功能和变革200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变革202
一、制度变革与体制改革的关系202
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变革204
三、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变革206
第三节 全面体制改革中制度变革的若干问题210
一、教育、科技等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变革问题210
二、“全方位”制度变革配套的必然性和复杂性问题211
三、与“全方位”制度变革相配合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问题213
第八章 社会控制217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217
一、社会控制的定义与特点217
二、社会控制的功能及研究意义219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220
一、社会控制体系的总体结构220
二、社会控制的形式222
第三节 舆论控制和心理控制228
一、舆论控制228
二、心理控制231
第四节 越轨与犯罪233
一、越轨与犯罪的涵义233
二、越轨与犯罪的原因234
三、青少年犯罪的特点235
四、犯罪的社会控制236
第九章 社会保障240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240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与特点240
二、社会保障的形成与发展242
三、英、美、苏和东欧社会保障的现状244
第二节 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247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247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的项目和实施范围248
三、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成就和存在的问题251
第三节 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若干社会保障问题254
一、农村经济改革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254
二、城市经济改革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256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258
第四节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260
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的回顾260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考虑的问题262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具备的特点264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步骤与途径267
第十章 社会结构275
第一节 社会结构概述275
一、社会结构的涵义与表现形态的考察275
二、研究社会结构的意义279
第二节 社会基本结构282
一、一般社会的基本结构282
二、阶级社会的基本结构285
三、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287
第三节 社会非基本结构288
一、实体性结构289
二、非实体性结构291
第四节 社会结构的优化与社会流动292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分类293
二、社会流动在社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294
三、社会流动与当前我国人员管理结构的优化295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300
第一节 社会变迁的概念300
一、社会变迁的定义及类型300
二、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302
三、社会变迁的根源304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协调307
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迁及其协调307
二、社会若干重要系统的变迁及影响309
第三节 社会计划、社会指标和社会预测311
一、社会计划311
二、社会指标314
三、社会预测315
第四节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316
一、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本质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316
二、科技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影响320
三、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327
第十二章 社会问题330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330
一、社会问题的定义330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331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及解决的一般途径334
第二节 人口问题337
一、人口问题的紧迫性337
二、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338
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342
第三节 婚恋问题343
一、婚姻、恋爱和家庭之间的关系343
二、我国婚恋的新变化344
三、婚恋方面存在的问题345
第四节 社会风气问题348
一、社会风气的涵义及构成348
二、社会风气与其它社会构成方面的相互关系349
三、努力端正我国的社会风气351
第十三章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354
第一节 社会学调查研究概述354
一、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55
二、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在社会学体系中的地位355
三、社会学调查研究与社会调查研究357
第二节 社会学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357
一、选择研究课题358
二、设计研究方案359
三、收集和处理资料360
四、分析和阐释结果361
第三节 社会调查法(上)363
一、普遍调查363
二、典型调查365
三、个案调查367
四、抽样调查367
第四节 社会调查法(下)373
一、访谈法373
二、问卷法377
第五节 观察法和实验法382
一、观察法382
二、实验法385
附录 社会学史略389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初创和形成389
一、初创时期的西方社会学389
二、形成时期的西方社会学393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399
一、马克思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400
二、列宁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403
第三节 当代国外社会学发展概况406
一、西方社会学的“英雄时期”407
二、西方社会学的“群雄时期”410
三、苏联、东欧及南斯拉夫社会学的恢复重建414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历史概观417
一、建国前中国社会学历史概观417
二、新中国重建的社会学424
热门推荐
- 2203984.html
- 1967200.html
- 2920188.html
- 3346878.html
- 2119555.html
- 1807549.html
- 2587420.html
- 1799476.html
- 2853229.html
- 26470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5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2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88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9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3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65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2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01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9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