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
  • 罗必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3326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农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1 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1

1.1 分析框架与思路1

1.2 理论背景:一个超边际分析模型2

1.3 政府管制与限制择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历史根源5

1.4 化解“三农”问题的逻辑推论及其政策含义7

1.4.1 “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7

1.4.2 外部的化解战略: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空间拓展8

1.4.3 内部的化解战略: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11

1.5 小结与进一步的讨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意义13

1.5.1 小结13

1.5.2 进一步的讨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意义15

2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产业特性、农业分工与效率改善17

2.1 分工与“斯密猜想”:基本命题17

2.2 产业特性与农业分工的有限性19

2.2.1 生命特性与分工约束19

2.2.2 生产的季节性与劳动的非连续性影响分工深化20

2.2.3 市场特性与分工约束21

2.2.4 组织特性与分工限制24

2.3 迂回经济、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25

2.3.1 迂回生产空间:农业的有限性25

2.3.2 农业迂回生产中的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28

2.4 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的途径30

2.4.1 根本途径:改变产业特性,改造传统农业30

2.4.2 外部支持: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32

2.4.3 政策扶持: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财政支农32

3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农业份额、基础地位及其发展线索35

3.1 问题的提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35

3.2 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机理37

3.2.1 产业份额的决定因素37

3.2.2 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根本原因39

3.3 农业相对份额、基础地位及其体制含义41

3.4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43

3.4.1 分析的起点与逻辑线索:一个简单的收入公式43

3.4.2 农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方向44

3.4.3 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体系、目标形态与目标模式50

3.5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52

3.5.1 战略重点:组团化、园区化、集群化52

3.5.2 战略路径:产业转型、结构转换与模式转轨58

3.5.3 操作线索:“六化”推进61

4 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本质规定与体系构建68

4.1 世界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68

4.1.1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68

4.1.2 世界农业技术发展回顾72

4.1.3 世界农业的前景与技术发展趋势74

4.2 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规定89

4.2.1 经济增长:是良药还是痼疾89

4.2.2 传统发展观的信念缺陷: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90

4.2.3 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的本质规定及现实选择95

4.3 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构建99

4.3.1 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观点99

4.3.2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选择102

4.3.3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106

4.3.4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107

4.3.5 农业技术创新的行动方案:重点领域113

4.4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配套策略120

4.4.1 基本原则和要求120

4.4.2 农业科研体系的再造121

4.4.3 重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123

4.4.4 构筑21世纪农业科技人才体系126

4.4.5 农业科技政策体系131

5 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以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为例135

5.1 观念如何塑造制度:兼论农业经营制度的变革135

5.1.1 观念与制度:简要的文献说明135

5.1.2 观念如何塑造制度:机理分析137

5.1.3 精英观念与中国的农村改革:从公社制到家庭承包制143

5.1.4 进一步的讨论: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150

5.2 农地产权模糊化:一个分析框架及其阐释152

5.2.1 公共领域与模糊产权:一个分析框架152

5.2.2 农地产权模糊化的制度演进156

5.2.3 家庭经营背景下的农地产权模糊及其侵蚀163

5.2.4 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变革方向171

5.2.5 进一步的讨论176

5.3 农业经营制度: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180

5.3.1 组织规模的效率决定:若干因素180

5.3.2 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问题:一些基本事实182

5.3.3 农业是不是有显著规模效率的产业184

5.3.4 小农与大农对比分析:为小规模家庭经营辩解187

5.3.5 进一步的讨论192

5.4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演进与创新193

5.4.1 一个基本观点:制度与环境的相容性193

5.4.2 中国农地制度的演进:从制度供给到制度需求194

5.4.3 现行土地制度:潜在的问题196

5.4.4 土地流转:实践呼唤制度变革198

5.4.5 制度创新:“新土改”与发展方式转型200

6 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创新:理论与案例214

6.1 农业经济组织的若干特性分析214

6.1.1 农业性质及其组织制度含义214

6.1.2 农业经济组织的多样性216

6.1.3 农业经济组织的可过渡性221

6.1.4 农业经济组织的社区性222

6.2 合作机理、交易对象与制度绩效:比较案例研究226

6.2.1 问题的提出:偷懒与合作组织中的“柠檬市场”226

6.2.2 合作成功的条件:一个简单的理论回顾229

6.2.3 农业合作组织的效率决定:一般模型及其说明236

6.2.4 案例分析:交易对象、考核及其经济绩效242

6.2.5 进一步的讨论:农业合作组织效率实现的保障机制254

6.3 资产专用性、专业化生产与农户的市场风险267

6.3.1 问题的提出:从“徐闻事件”说起267

6.3.2 资产专用性与农户专业化的生产风险生成269

6.3.3 资产专用性对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影响273

6.3.4 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化解276

6.4 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基于“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案例解读278

6.4.1 问题的提出278

6.4.2 案例描述:从投资者企业到新一代合作社279

6.4.3 案例解读:新一代合作社组织结构的相对优势281

6.4.4 结论与启示286

6.5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面临改革创新—基于“龙岗模式”的研究287

6.5.1 背景分析:“龙岗模式”的制度特征287

6.5.2 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相容性:进一步的说明291

6.5.3 封闭条件下“龙岗模式”的可行性294

6.5.4 开放条件下的“龙岗模式”:制度缺陷与制度潜力296

6.5.5 “龙岗模式”变革的目标模式与操作方略304

7 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309

7.1 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309

7.1.1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与客体309

7.1.2 城乡统筹的三个层面311

7.1.3 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315

7.2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宏观背景研究316

7.2.1 我国的城乡差距316

7.2.2 “三农”问题与二元发展模式319

7.2.3 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321

7.2.4 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325

7.3 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经验与启示328

7.3.1 国际经验(Ⅰ):一般经验328

7.3.2 国际经验(Ⅱ):典型经验330

7.3.3 国内经验(Ⅰ):以浙江为例335

7.3.4 国内经验(Ⅱ):广东的实践与启示337

7.4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345

7.4.1 战略逻辑345

7.4.2 战略重点346

7.4.3 战略原则347

7.4.4 战略路线348

7.5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创新及相应对策358

7.5.1 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358

7.5.2 政策格局调整:三大要点359

7.5.3 体制创新的关键:四类机制364

7.5.4 配套体制改革:六大创新371

7.6 特别分析:增城模式—在城乡统筹中发展县域经济的典范375

7.6.1 理论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376

7.6.2 现实典型:增城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实践381

7.6.3 “增城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387

7.6.4 “增城模式”对推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397

参考文献4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