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柴文华主编;张圆圆,杨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9162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780页
- 文件大小:276MB
- 文件页数:791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前史11
引言11
第一章 先秦学术史研究20
第一节 《庄子·天下》的学术史思想20
第二节 《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22
第三节 《韩非子·显学》中的学术史思想23
第二章 汉至唐代的学术史研究24
第一节 汉代的学术史思想24
第二节 汉至唐代佛教领域的学术史研究32
第三章 宋至清初的学术史研究35
第一节 宋代以灯录体为核心的佛教史研究35
第二节 《伊洛渊源录》36
第三节 《圣学宗传》39
第四节《理学宗传》40
第四章 黄宗羲的学术史思想43
第一节 形成原因43
第二节 学术史规律论49
第三节 学术史方法论61
第四节 对黄宗羲学术史思想的省思90
第二编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103
引言103
第五章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105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史观106
第二节 方法论基础108
第三节 历史主义的方法113
第四节 中国哲学观116
第六章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上)120
第一节 哲学观121
第二节 方法论131
第三节 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137
第四节 先秦儒学观143
第五节 墨家观145
第六节 道家观171
第七节 朱子学194
第八节 阳明学205
第七章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上)214
第一节 哲学思想源流215
第二节 宇宙论217
第三节 人生论221
第四节 致知论228
第八章 同时代其他学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233
第一节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233
第二节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238
第三节 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研究240
第三篇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化249
引言249
第九章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下)252
第一节 方法论252
第二节 先秦儒学观260
第三节 墨家观270
第四节 道家观306
第五节 朱子学349
第六节 阳明学354
第十章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下)357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357
第二节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363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368
第十一章 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研究372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观372
第二节 儒教观和朱子学381
第三节 老学观和道教观397
第四节 佛学观414
第十二章 冯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425
第一节 哲学史方法论及其运用425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精神的新思431
第三节 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拓展435
第十三章 萧萐父的中国哲学史研究447
第一节 哲学史观和方法论447
第二节 早期启蒙思潮研究455
第三节 船山学研究460
第四节 总体特征466
第四编 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史研究473
引言473
第十四章 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475
第一节 哲学观以及对中西哲学差异的看法476
第二节 气性与德性的复杂关系:从王充到玄学479
第三节 心体与性体:对宋明理学的判释与分殊500
第四节 佛学圆教思想研究522
第十五章 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546
第一节 《导论篇》对哲学史书写的奠基547
第二节 《原性篇》对中国人性论的梳理552
第三节 《原道篇》对修养论的分殊555
第四节 《原教篇》对工夫论的深化561
第十六章 方东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564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566
第二节 儒、释、道的通性和差异580
第三节 原始儒家586
第四节 原始道家593
第五节 中国佛学601
第六节 新儒家616
第十七章 罗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631
第一节 编纂原则631
第二节 传统哲学的生命求索641
第三节 近代以来的哲学再生654
第十八章 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669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学史思想669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观及其理论设准685
第三节 哲学史方法论692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702
主要参考文献723
附录:1949年以来大陆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存目730
后记780
热门推荐
- 1763091.html
- 1589663.html
- 2456007.html
- 3851036.html
- 2558390.html
- 670071.html
- 3577553.html
- 2864999.html
- 2509664.html
- 3613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43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45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19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28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1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4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19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45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75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