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
  • 陈筠泉,殷登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3452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科技革命的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势1

第一节 有关科学技术与科技革命的几个基本概念1

一、什么是科学?1

前言1

二、什么是技术?5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6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9

五、科技革命13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技革命15

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15

二、20世纪的自然科学革命31

三、历史上三次大的技术革命37

一、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44

第三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发展及其反响44

二、学术界的评价及争论56

三、世界各国的战略-策略反应59

四、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趋势66

五、当代科技革命发展的新阶段--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80

第四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85

一、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85

二、理论基础深厚,可支撑宏大的技术体系88

三、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因此,目前发生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又称为当代科技革命90

四、社会影响空前深刻而广泛91

第五节 科技革命发展趋势92

一、基础科学发展方向92

二、主导技术发展动向95

三、一系列新兴产业群落的崛起101

四、第五次技术革命--智能化革命102

五、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革命:走向科技经济一体化106

六、科学结构方面的革命: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走向统一111

第二章 当代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18

第一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118

一、生产方式的界定118

二、当代科技革命对生产的技术方式的影响120

三、知识化生产的技术方式中生产工具的代表:智能网络127

四、当代科技革命对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影响130

第二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交往方式的影响133

一、交往活动的结构及其变革机制133

二、从交往实践的结构看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实质139

三、交往手段的变革:从符号化到数学化144

一、什么是思维和思维方式153

第三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53

二、思维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致性154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从分析性思维走向整体性思维159

四、创造性思维方式163

第四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173

一、什么是生活方式173

二、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178

三、21世纪人类新的生活方式181

第五节 当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关系193

一、知识经济的界定193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195

三、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关系200

第一节 西方对科学技术的崇尚205

一、崇尚科学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205

第三章 西方关于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思潮205

二、科技促进经济增长210

三、科技推动社会发展222

四、科技影响人的全面发展232

第二节 西方对科学技术的批判237

一、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主义批判240

二、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批判258

三、对科学技术的生态批判273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评价290

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290

二、科学技术是蕴含价值的社会事业305

三、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17

第一节 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32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327

一、“生产力也包括科学”--一个内涵丰富深刻的命题328

二、工艺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332

三、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机制335

四、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社会结合的力量341

五、劳动价值与知识价值346

六、如何理解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54

七、人的直接劳动转化为科学劳动的条件357

第二节 从唯物史观看科学技术362

一、唯物史观在哲学上变革的实质363

二、从实践活动的动态结构看科学和技术的定位374

三、从生产和交往的交互作用看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规律378

四、从交往活动的结构看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382

五、从普遍交往和全球化的视角看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命运388

第三节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392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93

二、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399

三、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问题403

四、科学技术与教育同步发展406

五、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412

第五章 现代科学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418

第一节 推动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两支主要力量418

一、科技革命对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418

二、社会主义运动对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425

三、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4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结合为什么受阻?447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及其所需要的社会条件448

二、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458

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缺陷阻碍了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结合462

四、市场经济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470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的重新理解474

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批判及各种改革的探索474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477

第四节 全球性问题呼唤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结合483

一、全球性问题483

二、全球性问题产生与形成的原因487

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呼唤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结合489

第五节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结合的样板--中国现代化及其世界意义490

一、全世界的目光注视着中国490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491

三、大胆探索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相结合的途径及方式500

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世界意义530

第六节 21世纪展望: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结合的胜利533

主要参考文献5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