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
  • 张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5442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259页
  • 主题词:法制史-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社会脱榫与学术拯救:近代法律史学的促生6

第一节 社会危局与致用学风的高涨7

一、社会危机加剧与“变法图强”意识的勃兴7

二、变法图强时代命题与经世致用学风的高扬9

第二节 法治救国论高涨与变法路径争鸣13

一、时局转换与近代法治救国思潮的阐发13

二、变法途径分歧与对待中国传统法文化态度的殊途同归15

三、视界差异与中国传统法律史学的近代转捩18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与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热潮21

一、法律史社会价值的提升22

二、为法律史学教育提供了政治保障22

三、开启研究传统法律文化的热潮24

第四节 历史学界对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回应26

一、极力倡导与阐释史学的“时用”功能27

二、倡导史学研究要关切与时代关系密切的内容30

第二章 曲折与发展:百年法律史学的演进33

第一节 初建与开新:20世纪之交至抗战前夕的法律史学34

一、制度保障:学制改革与法律史学科的创建34

二、理论探索:法律史学科理论的初步构建38

三、法律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创设43

第二节 顿挫与曲折:抗战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法律史学46

一、学科理论式微与哲学思辨特色加强47

二、法律史学研究的民族主义增强49

三、法律史学研究的现实关照50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法律史研究领域的应用52

第三节 希望与凋零: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末的中国法律史学54

一、希望与困难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法律史学54

二、顿挫与传承:“文革”时期的中国法律史学58

第四节 转机与深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律史学60

一、拨乱反正与法律史学新生60

二、中国法律史学的新景象62

三、中国法律史学出现的新困境70

第三章 兼修与专攻:法律史家群体考察73

第一节 法律史家的职业身份构成74

一、政要法律史家群像74

二、专业学者型法律史家群体77

三、非专业学者型的法律史家群体80

四、其他职业法律史家群体81

第二节 法律史家的专业背景82

一、法学出身的法律史家群体83

二、史学出身的法律史家群体87

三、其他专业背景的法律史家群体89

第三节 法律史家的教育背景91

一、国内教育背景的法律史家91

二、欧美教育背景的法律史家93

三、日本教育背景的法律史家97

第四章 理论与方法:法律史学发展的深层探索102

第一节 中国法律史学科理论的构建103

一、法律史学科价值的阐发103

二、学科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对象的探讨107

三、中国法律史学科属性的界定114

第二节 关于法律问题的重大历史理论的总结117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117

二、中华法系的反思与重构120

三、法律的阶级性、社会性与继承性问题的争鸣128

四、中国古代法学的有无及认知争鸣131

第三节 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的探索136

一、对传统国学研究方法的秉承与创新136

二、中西方法的糅合与创新142

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144

四、新时期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发展146

第五章 旨趣差异与学派建构:法律史学的多途发展151

第一节 实录与求真:史料考证派的不懈追求152

一、学术渊源及治学特点152

二、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与考证方法的新旧转承154

三、程树德《汉律考》的学术成就164

四、新中国成立后法律史考证的两途发展170

第二节 温情与敬意:“民族主义派”的治学宏旨172

一、理论依据与治学旨趣172

二、杨鸿烈与中华法系研究174

三、民族文化视野:陈寅恪与隋唐刑律渊源考辨178

第三节 继受与创新:“方法学派”与中国法律史学开新185

一、梁启超的方法创获与中国法律史学的开新185

二、瞿同祖的方法创新与法律史研究新局面的开拓18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202

一、唯物史观的引入与中国法律史学近代转型202

二、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法律史学多元发展205

三、唯物史观的主流地位确立与法律史学的成熟及曲折208

四、唯物史观的反思与中国法律史学的新成就210

第六章 省思与展望:再论法律史学良性发展的应有之义217

一、重新认识法律史学的功能与价值218

二、精当理论的选择与合理运用221

三、探寻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225

四、通识意识与求真精神的坚守232

主要参考文献2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