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
  • 池连信编著 著
  • 出版社: 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01294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药物-使用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证治与兼证1

第一节 证治1

一、证的界定1

目录1

二、辨证的扩充2

三、经典的施治与施治的演化4

第二节 兼证6

一、病、证结合的心肺气虚证8

二、心肺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8

第一节 心肺气虚证8

第二章 心与其他脏腑的兼证8

三、临床表现9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9

第二节 心脾气虚证(心脾两虚证)14

一、病、证结合的心脾气虚证14

二、心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14

三、临床表现15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15

一、病、证结合的心肾阳虚证19

二、心肾阳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19

第三节 心肾阳虚证19

三、临床表现20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20

第四节 心肾不交证23

一、病、证结合的心肾不交证23

二、心肾不交证的兼证间的辨证23

三、临床表现24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24

二、心胆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26

三、临床表现26

一、病、证结合的心胆气虚证26

第五节 心胆气虚证2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27

第六节 心肝血虚证27

一、病、证结合的心肝血虚证27

二、心肝血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28

三、临床表现28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28

第三章 肝与其他脏腑的兼证30

第一节 肝胃不和证30

一、病、证结合的肝胃不和证30

二、肝胃不和证的兼证间的辨证30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31

三、临床表现31

第二节 肝胃郁热证34

一、病、证结合的肝胃郁热证34

二、肝胃郁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34

三、临床表现34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34

第三节 肝火犯胃证36

一、病、证结合的肝火犯胃证36

二、肝火犯胃证的兼证间的辨证3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37

三、临床表现37

第四节 肝旺脾虚证38

一、病、证结合的肝旺脾虚证38

二、肝旺脾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39

三、临床表现39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39

第五节 肝郁脾虚证41

一、病、证结合的肝郁脾虚证41

二、肝郁脾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41

三、临床表现42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42

一、病、证结合的肝胆湿热证45

第六节 肝胆湿热证45

二、肝胆湿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46

三、临床表现4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46

第七节 肝肾阴虚证51

一、病、证结合的肝肾阴虚证51

二、肝肾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52

三、临床表现53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53

一、病、证结合的脾胃气虚证59

二、脾胃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59

第一节 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弱证)59

第四章 脾与其他脏腑的兼证59

三、临床表现60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60

第二节 脾胃虚寒证65

一、病、证结合的脾胃虚寒证65

二、脾胃虚寒证的兼证间的辨证65

三、临床表现6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6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70

二、脾胃湿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70

三、临床表现70

第三节 脾胃湿热证70

一、病、证结合的脾胃湿热证70

第四节 脾肾阳虚证73

一、病、证结合的脾肾阳虚证73

二、脾肾阳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73

三、临床表现74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74

一、病、证结合的脾肾气虚证80

二、脾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80

第五节 脾肾气虚证80

三、临床表现81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81

第五章 肺与其他脏腑的兼证85

第一节 肺心气虚证85

一、病、证结合的肺心气虚证85

二、肺心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85

三、临床表现87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87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92

二、肺心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92

三、临床表现92

一、病、证结合的肺心阴虚证92

第二节 肺心阴虚证92

第三节 肺胃阴虚证95

一、病、证结合的肺胃阴虚证95

二、肺胃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95

三、临床表现9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96

第四节 肺脾气虚证98

一、病、证结合的肺脾气虚证98

二、肺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99

三、临床表现99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100

第五节 肺肾气虚证102

一、病、证结合的肺肾气虚证102

二、肺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103

三、临床表现103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103

第六节 肺肾阴虚证108

一、病、证结合的肺肾阴虚证108

二、肺肾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109

三、临床表现109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109

一、病、证结合的气阴两虚证113

二、气阴两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113

第六章 气阴两虚证113

三、临床表现114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114

下篇118

第七章 心的证症治疗118

第一节 心气虚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19

一、补益心气的用药模式119

二、心气虚伴胸部闷胀的用药模式121

三、心气虚伴肺气虚的用药模式122

第二节 心阳虚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23

一、心阳虚的用药模式123

四、心气虚伴纳呆的用药模式123

二、心阳虚伴心病性气喘的用药模式124

三、温心阳、活血化淤的用药模式125

四、心阳虚水泛的用药模式128

五、回心阳固脱的用药模式129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治疗129

一、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中药129

二、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中药132

第四节 心不藏神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33

一、宁心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133

二、清热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134

四、补气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136

三、养血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136

五、疏郁、理气、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137

六、心烦口苦的药物组合模式138

第五节 心阴虚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38

一、滋心阴、安心神的药物组合模式138

二、心阴虚伴胸膈闷胀的药物组合模式139

三、益气、养心阴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140

四、心火上炎的药物组合模式140

五、心肾不交的药物组合模式142

一、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的药物143

二、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作用的药物143

第六节 治疗冠心病的部分药物143

三、具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的药物144

四、既具有扩冠脉又具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的药物144

五、既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又具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的药物144

六、具有防止心肌缺血作用的药物144

第八章 肝的证症治疗146

第一节 肝失疏泄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46

一、肝气郁滞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46

二、肝气亢奋的治疗152

第二节 肝阳上亢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53

第三节 肝风内动的治疗158

一、肝阴虚的药物组合模式159

第四节 肝阴虚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59

二、肝肾阴虚的药物组合模式160

三、肝阴虚或肝肾阴虚伴发肝气郁滞的药物组合模式161

四、肝阴虚或肝肾阴虚伴有肝郁化火的药物组合模式161

第五节 寒凝肝经的治疗162

第六节 肝胆湿热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163

一、肝胆湿热的药物组合模式163

二、肝胆湿热伴有血淤的药物组合模式164

三、肝胆湿热伴有肝郁或气滞的药物组合模式164

四、肝胆湿热伴有胆气乘胃的药物组合模式165

五、利胆排石的药物组合模式165

六、松解胆囊壁周围粘连的药物组合模式167

第九章 脾的证症治疗169

第一节 脾气虚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169

一、补气健脾的药物组合模式169

二、补气健脾、行气的药物组合模式170

三、健脾养胃的药物组合模式171

四、健脾开胃的药物组合模式171

五、健脾、止呃逆或止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172

六、脾气下陷的药物组合模式173

第二节 脾虚湿盛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174

一、健脾祛湿或利湿的药物组合模式174

三、健脾祛湿或利湿及行气的药物组合模式175

二、补气健脾祛湿或利湿的药物组合模式175

四、健脾祛湿或利湿、止呃逆及止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176

第三节 健脾止泻177

第四节 脾阳虚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178

一、温脾阳的药物组合模式178

二、脾阳虚泄泻的药物组合模式179

三、温脾阳利水的药物组合模式180

第五节 脾肾阳虚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180

一、脾肾阳虚的药物组合模式180

二、脾肾阳虚泄泻的药物组合模式181

三、脾肾阳虚水肿的药物组合模式183

第六节 脾胃虚寒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184

一、温中散寒的药物组合模式184

二、温中和胃的药物组合模式185

三、温中健脾的药物组合模式187

四、温中补气的药物组合模式187

五、温中理气的药物组合模式188

第七节 胃部或腹部胀满的治疗189

一、健胃理气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189

二、解表、健胃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190

三、理气除胀宽中的药物组合模式191

四、清热滋阴理气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192

五、通腑导滞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193

六、理气、活血化淤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193

第八节 胃痛及(或)腹痛的治疗194

一、外感型胃痛及(或)腹痛的治疗194

二、温里止胃痛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195

三、非温里止胃腹疼痛的药物组合模式196

四、理气止胃痛及(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196

五、疏郁理气止胃痛及(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197

六、温里、活血化淤止胃痛及(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198

七、理气、活血化淤止胃痛及(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199

第十章 胃的证症治疗200

第一节 胃气虚的证症治疗200

第二节 胃气失降的治疗201

一、因寒或寒湿导致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201

二、因热或暑湿导致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201

三、寒热夹杂导致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201

四、肝气郁或肝气横逆犯胃导致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202

五、理气降逆止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202

二、温胃理气的药物组合模式203

三、温胃化湿的药物组合模式203

一、温胃散寒的药物组合模式203

第三节 胃寒的治疗203

第四节 胃内郁热的治疗204

一、清胃内郁热(包括抗幽门螺旋杆菌)的常用主要药物204

二、呃(逆)呕(吐)酸腐食物的药物组合模式204

三、泛酸的用药组合模式205

第五节 胃阴虚的治疗205

益胃阴养胃的用药组合模式206

第六节 胃液潴留的治疗206

二、补气、活血化淤、消肿生肌的药物组合模式207

一、活血化淤、消肿生肌的药物组合模式207

第七节 活血化淤、消肿生肌的治疗207

胃液潴留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07

第八节 保护胃黏膜与抗溃疡药208

第十一章 肺的证症治疗211

第一节 外感表证的治疗211

一、外感风寒的用药组合模式211

二、外感风热的用药组合模式211

三、外感燥邪的用药组合模式211

四、外感暑症的用药组合模式214

第二节 咳嗽咳痰的治疗215

一、干咳无痰的用药组合模式215

二、温化寒痰、祛痰的用药组合模式216

三、清热化痰的药物组合模式217

四、润燥化痰的药物组合模式218

五、痰湿的药物组合模式219

六、理气祛痰的药物组合模式221

第三节 胸膈满闷胁胀的治疗222

第四节 胸痛或胸胁痛的治疗223

第五节 哮喘的治疗224

第六节 肺气虚的治疗228

一、补气以益肺的用药组合模式228

二、补气健脾而益肺气的用药组合模式228

三、补脾益肺(培土生金)的用药组合模式228

第七节 肺阴虚的治疗229

第八节 肺阴虚火旺的治疗230

肺阴虚火旺的用药组合模式230

第十二章 肾的证症治疗232

第一节 肾阴虚证的治疗232

滋补肾阴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32

第二节 肾阳虚证的治疗233

补肾阳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33

第三节 肾阴虚型遗精或早泄的治疗235

第四节 肾阳虚型遗精或早泄的治疗237

第五节 肾阳虚型阳痿的治疗238

温肾敛肺平喘的用药组合模式240

第六节 温肾敛肺平喘的治疗240

第七节 肾阴阳两虚的治疗241

双补肾阴肾阳的用药组合模式241

第八节 渗湿利水及其他治疗方法242

一、对渗湿利水药的药理概述242

二、理气利水的药物组合模式244

三、活血利水的药物组合模式245

四、滋阴养血利水的药物组合模式246

第九节 某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证症治疗247

一、湿热下注的用药组合模式247

二、阴冷的用药组合模式249

三、阴茎硬结的用药组合模式250

第十三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某些证症的治疗251

第一节 出血的治疗251

一、对常用止血中药,从现代药理角度进行简要概括251

二、双层面多环节上的止血的用药组合模式252

第二节 贫血的治疗253

一、以补血为主,滋阴补血为辅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53

二、先以具有滋阴的补血药为主,一般补血药为辅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53

三、气虚型贫血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54

四、肾虚型贫血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54

第三节 血淤证的治疗257

一、降低胆固醇血症的药物组合模式259

第四节 高脂血症的治疗259

二、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药物组合模式260

三、降低高ch及高TG血症的药物组合模式260

四、降低高ch、高TG及高脂蛋白血症的药物组合模式260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的部分证症治疗262

第一节 具有止痛作用的中草药262

一、中枢性镇痛药262

二、提高痛阈的镇痛药262

一、外感型头痛的治疗263

第二节 头痛的治疗263

五、动物实验证实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263

四、镇痛机制基本明确的镇痛药263

三、延长痛觉反应时间的镇痛药263

二、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265

三、血虚型头痛的治疗268

四、实热型头痛的治疗269

第三节 头昏的治疗270

头昏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70

第四节 内耳眩晕的治疗271

一、痰浊淤滞型眩晕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71

二、迷路炎性眩晕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72

一、抗热性惊厥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73

第五节 惊厥的治疗273

二、抗非热性惊厥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74

三、惊厥合并痰液分泌过多275

第六节 自汗盗汗的治疗275

一、表虚型自汗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75

二、非表虚型自汗及(或)盗汗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75

第十五章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277

第一节 按病因施治277

第二节 关节肿痛的治疗279

三、活血化淤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83

二、清热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83

一、解表祛风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83

第一节 皮肤瘙痒症的治疗283

第十六章 内科疾病的某些皮肤证症的治疗283

四、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84

五、养血滋阴润燥、清热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284

第二节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285

第三节 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治疗287

第四节 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289

第五节 阴囊凉湿的治疗290

第六节 热毒型或湿热型结节性红斑的治疗292

附录294

主要参考文献2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