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名的由来与中国观的历史演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志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3008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23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名的由来与中国观的历史演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关于中国国名研究的历史回顾2
二、马克思论国家与国度4
三、国度是个政治地理概念6
四、中国从古至今是我国的唯一国名8
五、中国观的定义与内涵12
六、中国观的四个组成部分15
七、“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16
八、“近代救亡的中国观”和“当代现代化的中国观”18
九、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20
第一章 中国的形成与西周人的中国观23
第一节 中国国度的形成23
一、中国国度形成的原始文化基础23
二、华夏族与中国国度的形成25
第二节 “中国”成为国度名称27
一、“中”、“国”两字及组合词“中国”的产生27
二、夏可能被称为“中国”30
三、商可能被称为“中国”32
四、西周被称为“中国”34
五、“中国”成为国名38
第三节 西周人的中国观39
一、西周人的中国疆域观40
二、西周人的中国人民观42
三、西周人的中国文化观46
四、西周人的中国主权观51
第二章 中国的第一次整合和春秋战国人的中国观55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的文献中的“中国”词义55
一、《左传》中的“中国”词义55
二、《春秋公羊传》中的“中国”词义57
三、《春秋谷梁传》中的“中国”词义62
四、《管子》中的“中国”词义67
五、《墨子》中的“中国”词义68
六、《孟子》中的“中国”词义69
七、《庄子》中的“中国”词义71
八、《荀子》中的“中国”词义71
九、《韩非子》中的“中国”词义72
十、《国语》中的“中国”词义73
十一、《战国策》中的“中国”词义74
十二、《吕氏春秋》中的“中国”词义76
十三、《礼记》中的“中国”词义77
十四、其他书中的“中国”词义79
第二节 礼乐文化的扩张与春秋战国时“中国”词义的变化80
一、春秋初年:“中国”是诸侯国的总称82
二、春秋晚期:“中国”是华夏族国家的总称84
三、战国前期:诸侯国认同为“中国”87
四、战国后期:九州即“中国”89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整合91
一、“中国”的疆域范围得到了扩大91
二、“中国”的人民构成进一步多元化93
三、“中国”的文化成熟化、哲理化94
四、“中国”的主权理念转型106
第三章 中国的第一次大统一和秦汉人的中国观111
第一节 《史记》中的“中国”词义111
一、记古史,用古义111
二、记汉史,用汉义115
三、十表和八书中的“中国”词义117
四、民族传和外国传中的“中国”词义119
五、“中国”成为历朝历代的共称121
第二节 《汉书》中的“中国”词义122
一、纪、志、人物传中的“中国”词义122
二、民族传中的“中国”词义132
第三节 西汉时期“中国”词称的意义136
第四节 《后汉书》中的“中国”词义144
第五节 东汉时期“中国”词称的意义149
第六节 秦汉人的中国观155
一、两汉人的中国疆域观155
二、两汉人的中国人民观158
三、两汉人的中国文化观162
四、秦汉人的中国主权观166
第四章 中国的第二次整合和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的中国观171
第一节 《三国志》中的“中国”词义171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词义180
第三节 中国的第二次整合189
一、地域范围的变化189
二、各民族第三次大融合190
三、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进一步融汇192
四、主权观念的变化194
第五章 中国的第二次大统一与隋唐人的中国观199
第一节 隋唐文献中的“中国”词义199
一、隋代“中国”词称的意义199
二、武德、贞观时“中国”词称的意义202
三、盛唐时“中国”词称的意义206
四、唐后期“中国”词称的意义209
第二节 隋唐人的中国观213
一、隋唐人的“中国疆域观”213
二、隋唐人的“中国人民观”217
三、隋唐人的“中国文化观”225
四、隋唐的主权行使与“中国主权观”231
第六章 中国的第三次整合与两宋辽金人的中国观238
第一节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文献中的“中国”词义238
一、旧新《五代史》中的“中国”词义238
二、《辽史》中的“中国”词义242
三、《金史》中的“中国”词义244
四、“桃花石”与“大中国”245
五、《宋史》及宋代文献中的“中国”词义245
第二节 中国的第三次整合252
一、中国疆域范围的扩大253
二、中国多民族进一步融合255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259
四、中国主权理念与行使方式的变化267
第三节 宋人“中国”意识的凸显和“中国观”的僵化274
第七章 中国的第三次大统一与元人的中国观286
第一节 元代文献中的“中国”词义286
第二节 “中国”在元代的变化296
一、“中国”疆域的扩大296
二、“中国”民族大融合298
三、“中国”文化面貌的变化303
四、主权观念与主权行使方式的变化313
第三节 “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317
第八章 中国的第四次整合与明代人的中国观319
第一节 朱元璋的“中国观”319
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含义319
二、朱元璋的“中国疆域观”321
三、朱元璋的“中国人民观”324
四、朱元璋的“中国文化观”329
五、朱元璋的“中国主权观”331
第二节 后继的明朝君臣对朱元璋“中国观”的实施336
第三节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思想观念:“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341
第九章 中国的第四次大统一与清代人的中国观345
第一节 以“中国”为国名对外交往345
一、康熙朝在《尼布楚条约》中以“中国”为国名345
二、雍正朝在《布连斯奇条约》中以“中国”为国名347
三、乾隆朝在给英使敕谕中以“中国”为国名347
四、嘉庆朝在给英使救谕中以“中国”为国名348
五、域外以“支那”为我国国名348
六、道光朝以后的对外条约中皆以“中国”为国名349
第二节 清朝皇帝的“中国疆域观”350
一、清开国时期的“中国疆域观”350
二、皇太极与顺治时期的“中国疆域观”352
三、康熙皇帝的“中国疆域观”353
四、雍正时期的“中国疆域观”356
五、乾隆时期的“中国疆域观”356
六、清朝皇帝对中国疆界的认识和自我约束357
第三节 “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清代确立358
一、雍正皇帝辩夷狄359
二、乾隆皇帝辩正统363
三、《海国图志》对“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的认同367
第四节 清代“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的内容及实施369
一、清代人的“中国疆域观”369
二、清代人的“中国人民观”371
三、清代人的“中国文化观”373
四、清代人的“中国主权观”377
五、清朝实施“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中的政策失误379
第十章 近代“中国”从习惯国名向法定国名的转化383
第一节 《海国图志》出现“中国”词称817次,全表“国名”383
第二节 “中国”成为各个阶层各类人物普遍使用的国名387
第三节 中华民国成立,法定国名为“中华”和“中国”395
第四节 近代后期(1912—1949)文献中的国号和国名399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次法定国名为“中华”和“中国”405
第十一章 近代救亡的中国观410
第一节 鸦片战争与“中国观”的近代转换410
一、新的天文地理知识的传入,使人们对中国于世界国家格局中的位置的认识转换410
二、在对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比较中,在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反思中,“天朝上国”的观念崩溃414
三、在对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比较中,在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认识中,“大国”观念更新,“弱国”观念产生416
四、天朝观念崩溃,大国观念更新,弱国观念产生,更新了的大国观念和弱国观念相结合,寻找变更之路,“近代救亡的中国观”萌芽418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变异形态421
一、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的“中国观”421
二、太平天国后期“中国观”的变化427
三、从变异形态到回归正轨431
第三节 洋务派与“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初级形态434
一、新的大国情结和不甘屈辱的思想感情435
二、洋务派的“中国观”内容之一:中国处于千年变局之中437
三、洋务派的“中国观”内容之二:中国必须借西法方能自强439
四、洋务派的“中国观”内容之三:中国必须尽快工商立国441
五、洋务派的“中国观”内容之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能建立新的知识结构444
六、洋务派的“中国观”是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初级形态446
第四节 戊戌维新与“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中级形态449
一、维新派“中国观”的内容之一:中国居地球第一等大国之资格,惨败于日本,乃奇耻大辱,遭遇瓜分更有亡国灭种之危险450
二、维新派“中国观”的内容之二:要救国,就必须维新;要维新,就必须学外国;要学外国,就必须学根本451
三、维新派“中国观”的内容之三:国家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中国方能自强自立454
四、维新派的“中国观”是“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中级形态456
五、从“中国观”的角度看戊戌变法的成败458
六、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康有为阐述了“大中国观”460
第五节 教育救国论与严复的“中国观”462
一、严复从国民素质的低下去论证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463
二、严复全面比较中西文化,直探西方富强的命脉,揭示中国落后的症结466
三、严复认为变法不能采取激进的政治运动的手法,唯有从教育入手,逐渐改良468
四、严复以“教育救国论”为内容的中国观的历史地位470
第六节 义和国运动与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原生形态473
一、侵略激起反抗474
二、义和团“中国观”的突出特点:反帝爱国476
三、义和团“中国观”的狭隘特点:绝对排外479
四、义和团“中国观”的落后特点:蒙昧迷信482
五、义和团“中国观”的历史地位486
第七节 辛亥革命与“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高级形态488
一、反清革命思潮的兴起489
二、同盟会建立前后孙中山的“中国观”491
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重构中国的论战497
四、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中国观”及其实施502
五、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中国观”的进一步发展505
六、孙中山的“中国观”是“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高级形态515
第八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救亡的中国观”的最高级形态520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国观”520
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中国观”525
三、“救亡的中国观”与抗日战争的胜利530
四、毛泽东的“中国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36
第十二章 现代的国号与国名543
第一节 “国家”一词第三层意义的产生54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当代中国唯一的国号544
第三节 “中国”是当代中国的唯一国名548
第十三章 当代现代化的中国观556
第一节 中国有大约960万平方公里领陆,约300万平方公里领海,中国人民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556
一、中国有大约960万平方公里领陆和大约300万平方公里领海556
二、960万平方公里领陆和300万平方公里领海是几千年历史演变的结果557
三、确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领陆和300万平方公里领海具有重大意义558
四、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侵犯559
五、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势力分裂563
第二节 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家园,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亲如一家565
一、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家园565
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565
三、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整体568
四、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兴旺57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伟大复兴572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572
二、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思想57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文化的核心574
四、传统文化得到更新与革新575
五、外来文化得到改造与升华576
六、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得到弘扬与繁荣579
七、宗教文化得到保护与规范580
八、学科体系齐全、教育网络健全、文化体制更新、文化成果丰硕581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主权完全属于人民58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的主权完全属于中国各族人民58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机制保障中国的主权属于中国各族人民584
三、当代中国的社会运行使中国的主权属于中国人民的规定得到落实587
四、“一国两制”与港、澳、台问题中的主权问题590
第五节 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全力以赴向现代化奋进599
一、“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化”599
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601
三、中国向现代化奋进605
重要参考文献616
后记622
热门推荐
- 1981395.html
- 381208.html
- 1550311.html
- 3603724.html
- 1739762.html
- 2864860.html
- 1827466.html
- 3212044.html
- 1408864.html
- 4740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33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8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06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4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7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65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0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6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21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