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买卖标的物不适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买卖标的物不适约研究
  • 武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7593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买卖合同-合同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买卖标的物不适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

第二节 研究现状3

一、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3

二、救济手段“合理”实现领域的研究现状7

三、“合理期间”领域的研究现状10

第三节 研究方法12

一、案例的实证与规范分析12

二、法律制度的历史分析13

三、法律制度功能的比较分析13

四、实在法的规范分析14

第四节 本书结构15

一、基本分析工具的转换(第二章和第三章)15

二、救济手段合理实现领域的制度改进(第四章和第五章)16

三、救济期间领域的制度改进(第六章和第七章)17

第二章 瑕疵担保责任的衰落18

第一节 瑕疵担保责任作为法律术语的歧义性18

一、2000年至2012年8月我国法院判决中瑕疵担保责任用法的实证分析18

二、瑕疵担保责任术语用法的历史考察34

三、本节小结46

第二节 物的瑕疵特殊救济的衰落47

一、德国法上瑕疵特殊救济衰落的根源48

二、日本法上瑕疵特殊救济没落的表现57

三、中国解释论上的多数说及对其的补充64

四、本节小结72

第三节 本章结论73

第三章 物的适约义务的兴起75

第一节 物的不适约的兴起75

一、瑕疵的多义性及内涵限定的必要性76

二、物的不适约的形成和发展85

三、物的不适约与物的瑕疵的区别及其意义92

四、本节小结94

第二节 物的适约义务的兴起95

一、域外法上物的适约义务构造95

二、我国法上物的适约义务构造98

三、《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中瑕疵担保责任规则的解释103

四、本节小结109

第三节 本章结论109

第四章 出卖人违约补救权的构建111

第一节 域外法上保障出卖人补救利益的平衡机制112

一、德国法上出卖人的二次供与权112

二、美国法上出卖人的补救权116

三、CISG对出卖人补救利益的保护119

四、日本债权法改革中的出卖人追完权124

第二节 我国出卖人补救利益保障机制的缺失及需求127

一、利益平衡观及利益平衡机制的欠缺127

二、实践中的需求129

三、制度衔接的需求131

第三节 我国出卖人补救利益的保障技术——补救权的构造134

一、术语的选定135

二、构造的基点:权利的定位140

三、补救行为的具体方式144

四、补救权的要件论145

五、补救权的效果论148

第四节 本章结论153

第五章 买受人救济手段的反思与重构155

第一节 买受人拒绝权的重构155

一、拒绝权与后续履行请求权的比较法考察156

二、对《合同法》第148条中拒绝接受的解释167

三、拒绝受领权的构造170

四、本节结论181

第二节 减价实现方式的重思与重构182

一、学说与实务之间的分歧:围绕减价的实现方式182

二、有关减价的主流解释论185

三、减价制度在域外法上的制度功能与体系协调187

四、减价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功能实现197

五、对主流解释论的回应和减价的新出路203

六、本节结论208

第三节 退货的定性难题及出路209

一、退货制度的产生及其在消费者合同中的扩张211

二、退货在司法实践中的定位215

三、退货的解释论路径与未来出路217

第六章 检验期、通知期间与质量保证期关系的厘定222

第一节 域外法上检验期与通知期间的区分224

一、德国法上不迟延检验与不迟延通知的区分224

二、美国法上有合理机会的检验与合理期间内的违约通知的区分225

三、CISG上检验期间与通知期间的区分227

第二节 我国检验期间对通知期间的吸收及其后果230

一、立法上检验期间对通知期间的吸收230

二、司法实践中检验期间吸收通知期间的后果231

第三节 CISG上合同保证期间作为单一的约定时间范围233

第四节 我国法上检验期间和质量保证期对时间范围的“双重干涉”236

一、短期化的约定检验期间充当最长时间范围236

二、“干预”最长时间范围的质量保证期间239

三、时间范围“双重干涉”引起的适用混乱243

第五节 检验期间异化以及时间范围“双重干涉”的应对245

一、检验期间异化为检验、通知总期间的应对246

二、时间范围“双重干涉”的应对247

第六节 本章结论251

第七章 通往“合理期间”之路253

第一节 “慷慨的一个月”基准的兴起256

一、德国法的严格规则及与相关国际公约的关系256

二、“慷慨的一个月”基准的形成和发展262

第二节 有关“不利益”的政策根据的发展265

一、现行美国违约通知规则及其早期根由266

二、有关“不利益”政策的成熟与UCC第二编的修正270

三、围绕CISG第39条的美国学者立场276

第三节 我国“合理期间”确定的政策指引和操作方法279

一、有关“不利益”的政策根据作为根本指引280

二、检验、通知期间之和长于“慷慨的一个月”283

三、为合理期间提供有一定“宽裕度”的起始范围284

四、《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中所罗列考量因素的澄清285

第四节 本章结论288

第八章 结论290

附录 瑕疵担保责任用法的实证分析样本293

参考文献308

致谢3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