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研究 宋元分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研究 宋元分卷
  • 陈学恂主编;王炳照,郭齐家分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1990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研究 宋元分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两宋教育思想研究3

第一章 北宋前期对旧儒学教育的改造及理学教育思想的萌芽3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3

一 理学及理学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4

二 北宋前期对旧儒学教育的改造9

第二节 “宋初三先生”的教育思想19

一 “宋初三先生”与理学形成的关系19

二 “宋初三先生”的教育思想23

第二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39

第一节 周敦颐的教育思想41

一 由天及人的宇宙论41

二 以“诚”为核心的圣人观43

三 以“无欲”为主的成圣方法45

第二节 张载的教育思想47

一 变化气质说:成圣的入门功夫48

二 成圣成贤的道德教育过程51

第三节 邵雍的教育思想53

一 邵雍之学的性质53

二 观物与邵雍的圣人观54

三 以物观物的成圣方法56

第四节 程颢的理学教育思想58

一 理学教育的本体论基础:天理59

二 何谓圣人贤人62

三 敬而和乐:成圣方法之一65

四 识仁与定性:成圣方法之二66

第五节 程颐的教育思想68

一 “自明而诚”的成圣路线69

二 敬以直内:道德修养功夫71

三 义以方外:道德实践功夫72

四 以志帅气:成圣的关键一环73

第三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高峰——朱熹的教育思想76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和教育活动76

一 家教启蒙与师承理学77

二 辨究伦理与困学求道78

三 为官兴学,愈老弥坚79

第二节 朱熹的宇宙论、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82

一 朱熹的天理论83

二 朱熹的人性论88

三 朱熹的教育作用论93

第三节 朱熹的教学思想95

一 朱熹教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格物致知”与“即物穷理”95

二 朱熹论教学过程98

三 朱熹论教与学102

第四节 朱熹的德育思想105

一 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明人伦”105

二 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涵养、主敬、省察107

三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孔颜乐处”和“圣贤气象”114

一 奠基期117

第一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17

第四章 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117

二 发展期118

三 成熟期121

第二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结构124

第三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质131

一 教育本体论的基本特质131

二 心性论和教育目的论的基本特质135

三 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特质144

第四节 从陆学的思想特质看陆学的历史命运154

第五章 张栻教育思想研究159

一 对“心”的论述161

第一节 张栻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161

二 对“性”的论述164

三 对教育的合理性、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论述167

第二节 由“明善”而培养圣人的教育目的169

第三节 以“天下之事”为对象的教育内容174

第四节 “其见处高而践履又实”的道德修养方法179

一 明义利之辨179

二 居敬穷理183

三 存养省察188

四 知行互发189

第五节 张栻教育思想简评193

一 张栻教育思想的特色193

二 张栻的历史贡献及其影响196

第六章 永康、永嘉学派与朱、陆教育思想之比较199

第一节 永康、永嘉学派与朱、陆教育思想之理论基础比较199

一 道物观与心性论200

二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202

第二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朱、陆之比较206

一 志于天下,开拓进取207

二 建功立业,才德俱全210

三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212

第三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教育内容方面与朱、陆之比较215

一 经学215

二 史学218

三 百家异流219

四 艺能术业221

第四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教育方法论上与朱、陆之比较222

一 读书积学223

二 历炼、主动225

第二编 两宋的官学与科举研究231

第一章 北宋前期科举的发达与官学的不振231

第一节 科举地位的提高及制度的改进231

一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方针和措施231

二 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与及第待遇的提高232

三 对科举控制和管理的加强235

第二节 官学的衰微不振237

一 中央官学受冷落而萧条237

二 地方官学兴办受到抑制239

三 北宋前期官学不振的原因240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兴学及官学与科举的结合247

第一节 庆历兴学和对科举内容的调整247

一 政治形势和学风的变化247

二 科举考试内容的调整249

三 庆历兴学的举措252

第二节 熙、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科举的措施257

一 仁宗朝后期官学教育的颓败257

二 关于学校和科举改革的辩论259

三 熙、丰科举改革的措施265

一 熙宁时太学三舍法制度的建立270

第三节 熙、丰太学三舍法和地方官学管理制度的建立270

二 元丰时太学三舍法制度的健全272

三 三舍法取士利弊观274

四 地方官学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的建立278

第三章 北宋后期以官学取代科举的尝试281

第一节 哲宗朝官学与科举设施的反复281

一 元祐时科举考试诗赋、经义并行281

二 元祐时关于学校教学的争论283

三 绍圣时全面恢复熙、丰之制285

第二节 徽宗朝以三舍法取代科举的尝试286

一 崇观兴学286

二 中央和地方官学学生考核升学制度的建立288

三 科举的一度中止及重新恢复292

四 八行取士295

第三节 各类专门学校的兴办298

一 原有专门学校的发展298

二 徽宗朝新设的专门学校299

第四章 南宋官学与科举的定位302

第一节 偏安状况下的科举制度及官方学术立场302

一 诗赋、经义并行考试制度的定型化302

二 科举中学术立场的变化304

第二节 制度趋于稳定化的官学307

一 官学的重建307

二 太学招生制度308

三 太学三舍法309

四 州县学状况311

第三编 两宋书院、私学、蒙学研究317

第一章 宋初的文教政策和书院的兴起317

第一节 兴文教、崇儒术的文教政策推动了宋初书院的兴起317

第二节 宋初的著名书院321

第二章 北宋的三次兴学对书院的影响326

第一节 三次兴学运动与书院的沉寂326

第二节 三次兴学运动并未使书院“尽废”331

第三章 南宋理学的成熟和书院的勃兴337

第一节 南宋书院勃兴的盛况及其原因337

第二节 南宋书院的勃兴与儒佛道的抗争和融合348

第四章 宋代的私学教育364

第一节 宋代私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概况366

第二节 宋代私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371

第五章 宋代的蒙学教育375

第一节 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376

第二节 宋代蒙学的教学378

第三节 宋代的蒙学教材和读物381

第四编 辽金元教育研究395

第一章 辽金两代的汉化教育395

第一节 “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395

第二节 汉化倾向的学校教育406

第三节 辽、金两代的科举制度414

第四节 “尊孔崇儒”的教育思想423

第一节 推行“汉化”,重教兴学428

第二章 元代文教政策428

第二节 尊孔重儒,崇尚理学433

第三节 重才养士,巩固政权437

第四节 维护传统,重视民族教育439

第五节 崇尚宗教,加强思想统治442

第三章 元代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445

第一节 元代官学教育445

一 官学教育的民族性和“社学”之设445

二 教育行政制度的完备449

三 多渠道任用教师和学生管理的民族差异450

四 理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453

五 教学制度进一步完善455

第二节 元代私学的兴盛和发展456

第三节 元代书院的官学化趋向462

第四节 元代的选士制度465

一 怯薛入仕466

二 吏员出职468

三 科举制的停废与发展472

四 元代选士制度对教育的影响477

第四章 元代教育思想481

第一节 赵复、许衡的教育思想483

一 理学北传与赵复的教育思想483

二 许衡的生平与教育思想487

第二节 吴澄的教育思想504

一 教育功能论507

二 存心养性的道德教育论511

三 以德性为本的教学理论514

第三节 金履祥、许谦的教育思想522

一 教育功能论524

二 养心复性的道德教育论528

三 理一分殊的教学理论531

第四节 程端礼的教育思想539

一 理学、举业毕贯于一的教育目的论540

二 教育阶段与课程理论541

三 掌握目标教学理论544

四 教学原则与方法理论5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