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超越预警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L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先明,吕昭河,黄宁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1118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99页
- 文件大小:116MB
- 文件页数:736页
- 主题词: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超越预警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L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课题意义1
二、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3
(一)基本概念阐释4
(二)相互关系解构10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范围11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12
第二章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的历史背景15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初始条件15
(一)经济发展基础17
(二)社会发展层次24
(三)社会事业发展26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的历史回溯29
(一)扶持发展时期(1949~1957年)30
(二)徘徊发展时期(1958~1977年)31
(三)非均衡发展时期(1978~1998年)33
(四)协调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35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征的基本状态37
(一)封闭性与边缘化37
(二)多层次与复杂化38
(三)丰富性与脆弱性39
(四)跳跃性与跨越式40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追赶的历史任务和战略思考41
(一)稳定与发展42
(二)依附与自主43
(三)劣势与优势43
(四)共性与差异44
第三章 对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评估48
一、理论与指标48
(一)大国发展的区域经济失衡48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49
(三)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52
(四)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度量指标53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比较分析(Ⅰ)——三次产业结构视角54
(一)三次产业GDP结构比较54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56
(三)三次产业GDP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偏差性比较57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比较分析(Ⅱ)——工业结构视角60
(一)基于主导产业群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结构水平61
(二)工业结构划分指标62
(三)沿海五省及全国工业群结构63
(四)西部五省区工业群结构65
(五)西部五省区工业结构失衡比较66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失衡与发展水平失衡69
(一)GDP失衡分析70
(二)西部五省区和沿海五省人均GDP失衡73
(三)发展阶段评价分析80
五、经济发展失衡效应82
(一)失衡的后果82
(二)原因分析91
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02
(一)高级资源相对稀缺103
(二)国际直接投资效应缺失112
(三)优势工业产业升级难度大113
(四)基础设施建设制约投资环境116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足121
七、结论与对策思路123
(一)结论123
(二)对策思路125
第四章 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失衡状况研究133
一、理论与概念界定133
(一)理论综述134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念界定136
二、区域间社会事业发展差异演绎137
(一)社会事业发展差异基本函数构建137
(二)社会事业发展差异影响因素解释141
三、区域间社会事业发展差异评价体系148
(一)社会事业发展指标体系构建148
(二)社会事业发展差异评价模型构建152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差异验证155
(一)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分析155
(二)社会事业发展差异解释176
五、结论与对策思路179
(一)研究结论179
(二)对策思路180
第五章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稳定状况评估181
一、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181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的基本内涵182
(二)研究方法183
二、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184
(一)社会稳定计量的必要性184
(二)社会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85
(三)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状况评估185
三、影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190
(一)历史、地理条件、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191
(二)地缘政治与民族宗教192
(三)社会分化与市场化192
四、社会稳定状态与群体事件区域特征194
(一)社会群体性事件及其社会功能194
(二)群体事件、“问题地区”与社会稳定195
(三)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群体性事件特点197
五、结论203
第六章 西部欠发达地区沿边开放的特点与开放效应205
一、西部沿边开放的特殊性205
(一)沿海开放、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206
(二)内陆开放、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的差距和原因分析209
(三)西部沿边地区开放的特殊性216
二、周边国家对我国西部沿边地区的开放能力222
(一)周边国家开放经济的发展情况223
(二)周边国家对西部沿边地区的开放能力评价231
(三)西部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237
三、西部沿边开放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238
(一)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增长效应238
(二)西部沿边地区利用外资的效应240
(三)西部沿边开放的负面效应244
四、西部沿边开放的难点、问题及对策246
(一)西部沿边开放的难点和问题246
(二)西部沿边开放的对策思路248
第七章 缓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防范冲突、推进社会稳定的思路251
一、从预警到超越预警252
二、内生性发展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的长期稳定剂255
三、由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259
四、从规模力到结构力转变260
五、稳定是发展方向一致的权力博弈均衡261
六、从风险规避整合到发展资源整合262
(一)体制外风险与隐患的规避与防范262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资源的整合264
第八章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预警机制构建265
一、社会预警的基本概念与作用265
(一)预警与预警机制265
(二)预警的作用和机制——防范社会风险与社会冲突267
(三)我国公共事件预警机制效率评估270
(四)社会预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73
(五)社会预警管理总体框架276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建立发展失衡预警机制的作用与目标278
(一)发展失衡及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表现278
(二)发展失衡预警机制的性质280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建立发展失衡预警机制的意义282
(四)发展失衡预警机制对民族社会稳定的作用283
(五)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预警机制的基本结构285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预警模型286
(一)预警方法的选择286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预警的指标体系设计289
(三)警限确定——社会预警指标评判标准界定297
第九章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预警实证研究311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运行现状分析及预警判断311
(一)政治发展指标分析及预警判断311
(二)经济发展指标分析及预警判断314
(三)社会发展指标分析及预警判断323
(四)生态与自然发展指标分析与预警判断336
二、西部欠发达五省区社会预警的警源—警情—警兆分析341
(一)预警警源341
(二)西部欠发达五省区主要预警指标预警及警源—警情—警兆分析344
三、基于子系统的动态分析358
(一)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关系358
(二)定量分析361
(三)经济、生态364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预警体系的运作机制375
(一)社会预警基本流程376
(二)社会预警管理主要预案377
(三)社会预警具体操作机制378
(四)对建立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预警系统的思考379
第十章 区域发展政策与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383
一、区域发展政策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383
(一)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化383
(二)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发展失衡的纠正机理386
二、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政策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389
(一)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发展政策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390
(二)1978~1999年的区域发展政策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393
(三)1999年后的区域发展政策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396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纠正效应与政策评估400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内容400
(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的纠正作用评估401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缺陷407
四、区域发展政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比较与启示410
(一)英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410
(二)日本边远地区的发展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413
(三)国际比较的经验与教训416
五、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的目标选择417
(一)内生发展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目标选择417
(二)内生发展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政策的目标选择420
六、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的重点选择423
(一)内生发展下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选择423
(二)内生发展下社会发展政策的重点选择427
七、基本结论与对策思路430
第十一章 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经济转型与经济自生能力432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型经济特征432
(一)资源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433
(二)资源性产品在区际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436
(三)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撑地位440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损失研究442
(一)经济增长损失443
(二)社会发展损失449
(三)生态环境损失453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456
(一)基于自生能力理论的资源型经济转型路径456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路径—产业升级458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路径—产业转换462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效应分析464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效应分析464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转换的效应分析471
五、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自生能力面临的难点与政策支持474
(一)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自生能力面临的难点474
(二)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自生能力的基本思路477
(三)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自生能力的制度与政策支持478
第十二章 沿边产业合作带、边缘增长中心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485
一、要素流动、边界效应与边缘经济增长中心的形成485
(一)边界效应485
(二)边缘增长中心形成模型487
(三)不同情形的要素流动492
(四)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效应——边缘增长中心形成的路径496
(五)边缘增长中心的形成条件498
二、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态势与环境500
(一)我国西南欠发达地区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态势与环境501
(二)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态势与环境504
三、边境经济合作区存在的主要问题508
(一)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主要特点509
(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困境512
(三)边境经济合作区转型与升级的方向514
四、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与边缘经济增长中心516
(一)国际通道与产业发展互动和次区域经济发展516
(二)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的国际产业合作带界定517
(三)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的环境和条件519
(四)沿边产业合作带上的边缘增长中心成长520
(五)沿边国际产业合作带对边境两侧外向型经济的影响521
五、对策建议522
第十三章 产业转移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能力525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困难和问题525
(一)缺乏产业转移推动力525
(二)产业承接效应缺失526
(三)地方保护主义制约产业转移527
(四)转移产业规模有限527
(五)投资与创业环境影响投资效率528
(六)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528
二、基于能力结构的西部产业承接能力评价529
(一)能力结构评价体系构建和指标选择529
(二)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能力结构评价及与东部的比较531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540
(一)基于能力结构的区域合作的产业选择540
(二)基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产业基础的产业选择542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不同产业的承接能力546
四、案例研究:云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分析547
(一)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547
(二)产业转移难的原因分析550
(三)提高云南能力结构,促进云南产业发展的思路552
五、结论与对策思路554
第十四章 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555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定位555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一般职能555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特殊职能558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执政能力评估563
(一)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指标体系建立563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执政能力评价565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执政能力对社会稳定的影响575
四、基于社会稳定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对策建议577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定位577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对策建议578
第十五章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及效率583
一、文献评述与概念界定583
(一)公共支出理论及启示583
(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研究文献评述585
(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概念界定588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现状分析589
(一)社会事业发展支出规模589
(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结构592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效率评价604
(一)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效率评价体系604
(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效率实证测算613
四、结论与对策思路627
(一)结论627
(二)对策思路628
第十六章 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谐社会的思路与要点629
一、主要研究结论629
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区域均衡发展633
(一)加强产业发展与自主发展能力633
(二)扩大沿边开放推动边疆发展634
(三)促进要素集聚搭建科技与人才基础635
(四)推进产业转移构建产业基础635
(五)加大所有制改革造就有活力经济主体636
(六)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636
三、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637
(一)加强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637
(二)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效率638
(三)调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结构638
(四)探索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有效途径639
(五)优先保障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供给640
四、构建西部欠发达地区边疆治理的国家安全战略640
(一)提升认同整合640
(二)推进边疆发展战略641
(三)统筹规划边疆治理641
五、构建政府预警体系642
(一)建构预警管理组织642
(二)构建地区社会预警系统643
(三)强化社会预警管理组织职责643
调研报告之一 退耕还林、生态服务付费机制与农民增收645
一、背景介绍645
二、研究方法648
三、计算结果652
四、敏感性分析654
五、结论656
调研报告之二 跨境人口流动、艾滋扩散风险与区域发展安全658
一、调研的背景及概况658
(一)调研缘由与方法658
(二)调研口岸概况659
二、跨境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661
(一)性别及年龄状况661
(二)原住地状况662
(三)受教育状况662
(四)跨境流动目的663
(五)婚姻状况664
(六)出行状况664
(七)跨境出行次数665
三、跨境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所面临的艾滋风险666
(一)艾滋病知识的认知667
(二)对待艾滋的态度671
(三)防范艾滋的行为673
四、艾滋流行对边疆稳定与区域发展的影响675
五、思考与建议678
参考文献682
后记699
热门推荐
- 3832181.html
- 3035438.html
- 1951956.html
- 3305910.html
- 2377950.html
- 1471419.html
- 3458246.html
- 527063.html
- 514573.html
- 3527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55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9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8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2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59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0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14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42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2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