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瞿林东文集 第2卷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外一种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瞿林东文集 第2卷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外一种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21534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11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624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古代-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瞿林东文集 第2卷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外一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3

导论3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3

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9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15

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19

一个有待辛勤耕耘的园地——古代史学批评的历史和理论26

一、鸟瞰史学批评的历程26

二、德、才、学、识29

三、总结这一份史学遗产32

直书与曲笔——史家作史态度与“心术”34

一、“书法无隐”的传统34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36

三、对“心术”的探究40

采撰的得失——如何对待历史事实43

一、采撰的得与失43

二、“有是事而如是书,斯为事实”45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47

史法和史意——从形式与内容的审视到思想的剖析51

一、“史法”和“史意”51

二、叶适的“史法”论及其史学批评55

三、章学诚的“史意”论及其史学批评57

天与人及天人之际——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61

一、“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61

二、“天道,不复系乎人事”,“功者自功,祸者自祸”64

三、“天文、地理、人道,本皆人之所以自命,其是非得失,吉凶祸福,要当反之于身”67

人意·时势·事理——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续)69

一、“人意”与“时势”的千年聚讼69

二、“时势”与“事理”72

三、“圣人之意”和“生人之意”74

会通与断代——观察历史的两种视野76

一、马、班历史视野的歧义76

二、刘知幾对断代为史的推崇78

三、郑樵对“会通之义”的阐释80

四、章学诚论“通史家风”82

读史当观大治乱得失——史学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85

一、“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85

二、“史之纪事,莫大乎治乱”87

三、为史当重“经世之大略”,明“得失之枢机”90

史学的审美——史书的体裁体例和文字表述93

一、史学也讲究审美吗93

二、史书的“秩序之美”和结构之美95

三、史书的文字表述之美99

史论的艺术——关于历史评论的评论102

一、丰富的历史评论遗产102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103

三、“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106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108

心术与名教——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和礼法原则110

一、“直道”和“名教”110

二、“心术”和“名教”112

三、“名教”观念和史学发展114

国史·野史·家史的是非——史学批评的方法论举例118

一、三史是非和史学批评方法论118

二、“人恣”与“蔽真”119

三、“人臆”与“失真”122

四、“人谀”与“溢真”125

比较与批评——兼说史学批评的活力128

一、比较——一个古老的批评方法128

二、在比较中发展史学批评理论131

三、史学批评的活力134

时有古今 述有体要——史学批评与知人论世137

一、从马端临评论《通典》《通鉴》说起137

二、王圻对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评论139

三、客观“时势”和前人“苦心”140

四、“古人之世”和“古人之身处”142

素养·职责·成就——史家批评论三题145

一、史家的素养145

二、史家的职责148

三、史家的成就151

鉴识和探赜——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154

一、从“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说起154

二、误区种种156

三、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159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关于批评的批评162

一、批评之批评的历史162

二、批评之批评的是非164

三、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168

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史学批评的不同视角和层次172

一、史学家和史学批评172

二、政治家和史学批评175

三、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批评178

附论 中国史学发展概说183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183

一、历史意识183

二、史学意识187

最初的步履191

一、传说、官书和史诗191

二、国史和《春秋》195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97

成一家之言199

一、秦与汉初历史思想的发展199

二、《史记》的“成一家之言”201

三、皇朝史的创立205

多途发展时期207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207

二、撰写皇朝史的高潮209

三、地方史、家史、谱牒和别传213

发展中的重要转折215

一、官修史书成绩斐然215

二、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218

三、典章制度史巨著的创立——《通典》220

四、通史撰述的复兴趋势221

辉煌的时代223

一、《资治通鉴》和《通志》223

二、三部本朝史227

三、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228

四、辽、金史学的特点230

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231

一、《蒙古秘史》及其他231

二、《文献通考》和胡三省的《音注资治通鉴》234

三、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236

走向社会深层239

一、方志与稗史239

二、经济史撰述的繁富241

三、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244

总结与嬗变247

一、历史批判精神和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247

二、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250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253

四、清代官修史书的成就255

新旧更迭的开端256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256

二、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259

三、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261

四、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263

后记266

外一种 史学理论论与史学史论273

题记273

马克思和历史科学——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276

关于历史科学的民族特色问题281

一、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281

二、科学的内容与民族的形式问题283

社会调查和历史研究288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296

历史地看待历史——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的思考303

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303

二、反思·比较·历史主义305

三、时代感和历史感的统一308

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史学思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311

一、历史见识和战略思想311

二、历史经验和现实运动317

三、历史遗产和历史前途321

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327

一、史学帮助我们认识历史327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展史学事业330

三、加强历史教育,促进民族复兴333

谈谈理论修养与历史研究336

一、中国史学具有重视思想和理论的优良传统336

二、理论修养的三个层次340

三、理论修养对于历史研究的实际意义343

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347

一、“论”的旨趣、传统与特点347

二、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理论351

三、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史学理论359

历史学与民俗学的理论互补与学科建设365

论历史在现实中的意义369

一、人们为什么必须敬畏历史371

二、人们为什么必须尊重历史374

三、人们为什么必须正视历史379

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383

一、为什么要提出“反思”的问题383

二、中国史学上五次反思的背景和特点384

三、中国史学上五次反思的理论意义388

四、简短的小结406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推动中国史学走向新的发展407

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416

彰往察来:中国史学百年回眸419

一、20世纪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419

二、20世纪中国史学在客观历史运动中的变化421

三、20世纪中国史学的得失利害与经验教训422

杂谈正史和野史427

一、关于正史427

二、关于野史430

三、怎样看待正史和野史的价值433

四、鲁迅的正史野史观436

说野史438

一、从“自爱垂名野史中”谈起438

二、《正史削繁》与正史性质442

三、辩证地看待正史和野史445

四、野史的价值448

论二十六史452

一、从三史到二十六史453

二、“前四史”和《晋书》457

三、“八书”和“二史”479

四、两《唐书》和两《五代史》494

五、辽、金、宋三史503

六、元、明、清三朝四史516

七、注释与版本及考订与补作527

关于《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546

一、《资治通鉴》的体裁547

二、《资治通鉴》的内容548

三、《资治通鉴》的文采551

四、《资治通鉴》的价值553

文省于纪传 事豁于编年——说说纪事本末体史书558

一、中国史书体裁之辩证的发展558

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及其特点562

三、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价值565

中国古代史家的通识与智慧568

试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路向576

一、五十年的回顾576

二、关于理论研究579

三、关于专题研究582

四、关于比较研究584

论中国史学学术史的撰述方式589

一、系统的史家传记与古代史学学术史590

二、构建近代史学学术史的一种模式593

三、探索为史学家立言的学术史撰述路径595

积极面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多途发展602

出版说明6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