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 (美)约瑟夫·R.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著;郑大华,任菁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2369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3

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3

——代译序……………………………………………郑家栋第一卷思想继承性问题第一部分 中国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状况3

第一章清初经验论的破产3

1.批评唯心主义3

2.科学与清代经验论的吻合5

3.科学与清代经验论的差异7

4.抗议与骚动:一个早期假说的回顾8

5.结论11

第二章 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13

来自绘画的证据13

1.社会和艺术中的明代风格14

2.以陈规反墨守陈规的悖论19

3.折衷主义与鉴赏能力30

4.结语:腐蚀文人理想的现代化运动34

插曲:儒学与道教联系的终结37

第三章选择中的折衷主义39

1.从思考时间到思考空间39

第二部分 近代突变中的中国文化:思想选择的张力39

2.曾国藩的折衷主义43

3.对普遍价值判断的“中国式”扭曲46

第四章体与用48

1.理性化48

2.谬误49

3.“体用”概念的非哲学意义53

4.倭仁:对体用模式和革新的拒斥57

传统的认同63

5.批判“体用”模式和寻求新的理性:63

第五章 “今文经”学派与传统教义66

1.康有为:给历史注入新价值66

2.今文经学的超越69

第六章反动与革命:近代古文经学72

1.反动的古文经学72

2.革命的古文经学74

3.经学与历史75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传统自我否认中的作用80

1.对满洲人的攻击80

2.民族主义与文化至上论82

3.传统与民族主义的重新整合89

第八章普遍效用的强调:(1)对传统的维护93

1.“择东西之精华而取之”93

2.例证:蔡元培94

3.“物质”与“精神”:“体用”模式的两极98

第九章普遍效用的强调:(2)对传统的攻击101

1.儒教、基督教与中国的选择101

2.反传统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压力108

3.民族主义的社会强制:对传统的贡献与否认109

4.传统的惰性与创造力112

第十章共产主义117

1.共产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召唤117

2.传统主义的残余118

3.对传统主义的认可:是理性的策略119

还是情感的信奉119

4.阶级分析121

5.反传统与排外主义的综合123

文化变革中的政治变革128

第十一章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128

结语:新词汇还是新语言138

1.欧洲与中国的词汇变化:艺术和观念139

2.语言的变化与延续140

第二卷君主制衰亡问题149

第一部分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1)149

第一章君主制神话的破灭149

1.滑稽的洪宪皇帝149

2.晚清:儒教被重新定义为近代思想的对立面153

3.民初:儒教与君主制的合流与交织156

第二部分张力与活力167

第二章儒教与君主制的基本对立167

1.张力的记录168

2.与封建主义的关系169

3.与法律的关系172

4.少数民族征服的因素173

第三章儒家官僚人格的演变177

1.贵族、君主、官僚的三重奏177

2.作为君主牵制贵族之工具的官僚180

3.作为君主牵制官僚之工具的贵族185

4.儒家官僚的反抗187

第四章儒教内部的基本矛盾191

1内与外191

2.公与私192

3.家庭与家族193

4.身份与学问194

5.惯例与法律198

6.自由与监督198

1.道德主义200

第五章儒教与君主制:对暴政的制约200

2.“忠”201

3.恐怖统治202

4.权力馅饼203

5.“太极”205

6.普遍的统治权207

7.朋党209

8.德行、权力与软弱无能210

9.国家与皇室211

1.君主与人民214

第六章儒教作用:官僚对社会革命无动于衷214

第三部分张力链条的断裂214

2.“寄生虫”的影响216

3.“劳心者”的价值219

第七章对官僚的思想上抨击223

1.太平天国对官僚儒家的抨击223

2.儒教内在性的本质226

第八章太平天国对儒家天命观的批判235

1.太平天国思想与传统反叛者思想的背离235

2.太平天国的“天”与超然的权力236

3.《圣经》取代儒家经典的意义239

4.太平天国与儒教的关系240

5.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242

6.太平天国的批判引起的心理反应244

7.儒教与官僚行为之间的分离248

第四部分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2)251

第九章时代错误的铸成251

1.革命的名与实251

2.形式与内容256

3.残余的君主制与日本的关系261

结语:日本和中国君主制的神秘性267

第三卷历史意义问题273

第一部分退出历史273

第一章廖平小传:儒教与历史的分离273

1.廖平其人274

2学术建树问题276

3.从范例到预言278

4.从预言到终结280

第二章 围绕井田制的争论284

1.从字义到隐喻285

2.井田制和儒教改良主义287

3.社会主义——井田制的翻版292

4.伊甸园失而复得:从独占到共有294

5.感情用事的激进主义298

6.胡适、胡汉民和廖仲恺共有一个时代300

7.保守主义的变化303

8.马克思主义者意念中的井田制305

第二部分走入历史310

第三章中国共产主义者与历史研究310

1.中西并行发展与历史分期311

2.中西并行发展与现代化315

3.人民与非人民的主题318

第四章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地位323

1.儒学精神永存吗?324

2.儒学对知识领域影响力的减弱326

3.儒学问题非儒化:(1)现代的里程碑327

4.儒学问题非儒化:(2)往昔的墓碑334

第五章理论与历史344

1.理论344

第三部分历史的意义344

2.历史352

3.结论359

结束语369

1.类比的失败:共产主义中国与儒教中国369

2.部分与整体371

3.类比的失败:共产主义中国与共产主义俄国372

4.政治与前景377

注释385

译后记3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