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理论与实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理论与实务
  • 孙春雨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30814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174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调解(诉讼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理论与实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3

第一章 刑事和解的基础理论问题3

第一节 刑事和解存在的价值基础和法律政策依据7

一、刑事和解存在的价值基础7

二、刑事和解的法律政策依据12

三、各地的实践探索和规范依据18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性质界定19

一、刑事和解的性质19

二、刑事和解的特征26

第三节 刑事和解应当遵循的原则28

一、双方自愿原则28

二、合法原则29

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原则29

四、国家专门机关中立原则30

五、公平正义原则30

六、双向保护原则31

七、不得以和解不成,作出对加害人不利处理原则31

八、兼顾被害人、加害人与社会三者利益原则32

九、公开透明原则32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结构和模式选择33

一、刑事和解的结构33

二、刑事和解的模式34

第二章 刑事和解的制度内容43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和对象43

一、理论界的争议43

二、司法实践中的做法51

三、关于单位能否成为刑事和解的主体56

四、关于涉外案件能否进行刑事和解59

五、本书的观点60

第二节 刑事和解适用的阶段64

一、学界的争论64

二、本书的观点68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71

一、学界的观点71

二、实践中的做法72

三、本书的观点73

第四节 刑事和解的主持人74

一、主持人的资格条件及职责74

二、学界关于谁是适格主持人的争论75

三、实践中的做法79

四、本书的观点82

第五节 刑事和解的启动程序和方式85

一、启动前的必要评估85

二、启动的方式86

三、启动的程序87

第六节 刑事和解的一般程序88

一、刑事和解中当事人享有的权利88

二、办案机关对当事人的权利和保障89

三、个体被害人的权利代行与继承91

四、个体犯罪嫌疑人的义务代偿92

第七节 刑事和解的形式和内容93

第八节 刑事和解的法律效力95

第九节 刑事和解的履行和变更99

第十节 刑事和解的监督和制约102

一、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的监督102

二、刑事和解的其他外部监督制约机制104

第三章 刑事和解的立法完善105

第一节 检察环节刑事和解存在的主要问题106

一、适用的案件范围不明确106

二、适用标准不统一107

三、和解协议效力无保障108

四、操作程序不规范,运作烦琐108

五、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108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立法完善108

一、《刑法》有关规定的完善109

二、《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完善110

第三节 相关制度的配套和完善113

一、探索暂缓起诉制度,确保刑事和解的有效运行113

二、适当放宽不起诉的条件,逐步增加因和解而不起诉的案件比重114

三、建立允许公诉人以被害人和被告人和解为由在审判阶段撤回公诉的制度114

四、建立必要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115

五、修改完善简易审判程序116

六、确立刑事和解案件的证明标准、证明方法117

七、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文书121

八、专业的刑事和解调停机构和调停员121

九、建立刑事和解案件评价评估机制121

第二编 分论125

第四章 侦查阶段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研究125

第一节 关于侦查阶段是否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的论争125

一、赞同的观点125

二、否定的观点126

三、实践中的做法127

第二节 侦查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128

第三节 侦查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的诉讼环节129

第四节 侦查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的程序130

第五节 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监督130

第六节 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制度完善131

一、完善法律规定,赋予公安机关对达成刑事和解的某些案件的不予立案权131

二、赋予公安机关对达成刑事和解的某些案件的撤案权132

三、明确规定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相关制度内容132

第五章 审查逮捕阶段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研究133

第一节 关于审查逮捕阶段是否适用刑事和解的论争133

一、赞同的观点133

二、否定的观点134

第二节 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及条件137

一、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137

二、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条件137

第三节 审查逮捕阶段刑事和解的模式选择138

第四节 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程序138

一、刑事和解适用的程序138

二、对刑事和解协议的审查140

三、对刑事和解的确认处理140

第五节 审查逮捕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141

一、各地对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实践探索141

二、审查逮捕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存在的主要问题149

三、审查逮捕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151

第六章 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研究152

第一节 审查起诉阶段开展刑事和解工作的意义152

第二节 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153

一、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依据153

二、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154

第三节 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模式选择155

一、检察机关主持和解模式155

二、检察机关主导的多元和解模式156

三、专门机构主持和解模式157

四、律师主持和解模式158

五、对上述几种工作模式的评价158

第四节 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程序159

一、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159

二、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工作流程159

三、刑事和解程序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163

第五节 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效力163

第六节 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存在的主要问题164

一、在处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164

二、作为检察工作考核指标之一的不起诉率制约着刑事和解的适用165

三、程序烦琐,造成司法资源无端浪费165

四、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对适用刑事和解机制的影响166

第七节 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制度完善167

一、相关立法的完善167

二、适当扩大不起诉裁量权169

三、建立刑事和解的公开审查制度169

四、建立刑事和解的监督制约机制170

五、完善相对不起诉后的帮教惩戒措施172

第七章 审判阶段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研究173

第一节 审判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173

一、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和解173

二、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和解与刑事和解的区别与联系174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及自诉案件以外案件的刑事和解177

第二节 审判阶段刑事和解的程序181

一、审判阶段刑事和解的模式选择181

二、审判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的条件181

三、审判阶段刑事和解的主持人182

四、审判阶段刑事和解前的准备工作183

五、审判阶段刑事和解的程序184

六、审判阶段对刑事和解的后续处理184

第三节 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存在的主要问题186

一、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效果186

二、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存在的主要问题187

三、审判阶段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的完善189

第八章 构建中国特色的认罪协商制度193

第一节 国外辩诉交易的理论与实践193

一、美国式辩诉交易制度193

二、法国式辩诉交易制度196

三、澳大利亚式辩诉交易制度198

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202

第二节 公诉案件和解与辩诉交易的区别与联系202

第三节 关于我国是否引入辩诉交易制度的争议205

第四节 建立中国特色的认罪协商制度208

一、国外辩诉交易制度中可以借鉴的合理因素208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认罪协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0

三、认罪协商的制度设计213

四、我国目前被告人认罪案件适用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217

第五节 建立认罪协商制度的配套制度223

一、建立证据展示制度223

二、建立和完善量刑建议制度225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简易审判程序228

第九章 刑罚执行阶段刑事和解办案机制研究231

第一节 关于刑罚执行阶段能否适用刑事和解的论争231

一、否定的观点231

二、赞成的观点232

第二节 刑罚执行阶段刑事和解的程序233

一、刑事和解的主持人233

二、刑事和解的前提条件234

三、刑事和解的形式234

四、刑事和解的程序235

第三编 余论239

第十章 对刑事和解实行情况的总体评价239

一、刑事和解案件虽然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39

二、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办案人员适用刑事和解积极性不高的现象241

第十一章 刑事和解面临的主要问题243

一、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不宽243

二、刑事和解案件适用比例仍然不高243

三、由于和解案件可能有多种处理方式,可能导致同案不同处理244

四、司法机关对刑事和解结案处理存在分歧,导致公、检、法三家步调难以一致244

五、被害人并非完全真心原谅加害人244

六、赔偿金额缺乏统一的标准245

七、欠缺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245

八、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与刑事和解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246

第十二章 刑事和解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248

一、建立刑事和解加害人人格调查制度,确保加害人意思表示自愿真实248

二、建立心理矫治机制,为案件双方和解提供前提,奠定基础248

三、探索多元化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具体实现方式249

四、建立刑事和解后案件双方或一方反悔的应对机制250

五、完善社区矫正、帮教制度251

六、明确各诉讼阶段刑事和解的次数限制,提高和解效率,防止无原则任意和解252

七、完善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案件的监督保障机制252

八、在刑事和解中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254

九、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件考核制度255

十、建立刑事和解社会效果评价体系256

附 录 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2005年12月27日公安部公通字〔2005〕98号印发)258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2007年1月30日 高检发侦监字〔2007〕4号印发)26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 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15日 高检发研字〔2007〕2号印发)26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15日 法发〔2007〕2号印发)27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2007年3月1日 法发〔2007〕9号印发)27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2010年2月8日 法发〔2010〕9号印发)281

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10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法发〔2010〕35号印发)289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关于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的通知(2010年11月6日 法发〔2010〕47号)291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2011年1月29日 高检发研字〔2011〕2号印发)294

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4月22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信访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综治委〔2011〕10号印发)297

主要参考文献302

后 记3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