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经济学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德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11259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融经济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3
第一章 建立我国金融经济学的必要性及其学科体系3
第一节 金融经济学设立的必要性3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
第三节 金融经济学的学科体系6
第二篇 货币论19
第二章 货币论纲要19
第一节 货币论内容提要1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23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的学说26
第一节 什么是价值形式26
第二节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7
第三节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43
第四节 一般价值形式47
第五节 货币形式54
第四章 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和货币本质的学说57
第一节 关于商品的交换关系57
第二节 货币结晶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61
第三节 商品交换发展过程和货币发展过程的历史分析64
第四节 在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上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错误观点的批判70
第五章 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学说77
第一节 价值尺度79
第二节 流通手段96
第三节 货币144
第六章 马克思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学说181
第七章 对人民币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186
第一节 人民币的特点186
第二节 所谓人民币的价值基础189
第三节 币值的含义190
第四节 研究货币理论一定要把金币和纸币分清楚193
第八章 论人民币的性质195
第一节 研究货币理论必须紧紧贴着人民币这个现实195
第二节 当前研究货币必须从纸币本位的特点出发196
第三节 人民币不是金的价值符号197
第四节 人民币不是信用货币199
第五节 人民币不是劳动券200
第六节 人民币的性质是国家纸币200
第七节 “纸币流通规律”不能直接套用到人民币上201
第九章 人民币纸币与金(银)币的差异辨析203
第一节 马克思的两种纸币观203
第二节 纸币与金(银)币的差异点204
第三节 人民币的特点和性质206
第四节 人民币与黄金没有关系208
第五节 人民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不是商品211
第十章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应根据币材的自然属性来立论213
第一节 分析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根据货币材料的自然属性来观察213
第二节 马克思论证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是以金(银)为币材而立论的214
第三节 对人民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应从纸币来看待216
第十一章 货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量218
第一节 对“规律”一词的认识218
第二节 马克思对确定货币流通量提出的三种情况221
第三节 马克思为什么提出货币流通量这个问题223
第四节 人民币的流通规律225
第十二章 货币供应与货币管理231
第一节 货币的定义231
第二节 货币发行管理232
第三节 现金管理233
第四节 “货币流通规律”不能解决货币供应量问题233
第五节 我国人民币发行数量的理论根据236
第十三章 建立我国社会主义货币数量学说的理论体系238
第一节 引言23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流通量学说与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学说239
第三节 现代西方货币数量学说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240
第四节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数量学说243
第十四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与货币供应量246
第一节 在纸币条件下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是研究货币理论的基石246
第二节 在国家纸币条件下货币调控机制必须从货币供应量开始247
第三节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测算与预定249
第十五章 论通货膨胀与金融政策251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251
第二节 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253
第三节 我国通货膨胀的症结点254
第四节 抑制通货膨胀的金融政策配合问题255
第十六章 论稳定通货258
第三篇 中国钱币学263
第十七章 中国钱币研究的方向问题263
第一节 中国钱币研究方向的概述263
第二节 中国钱币的鉴赏与评定264
第三节 中国钱币的欣赏与收藏265
第四节 中国古钱币各种币制的借鉴267
第十八章 中国钱币学学科体系发凡274
第一节 中国钱币学课题的提出274
第二节 中国钱币学的学科体系276
第三节 中国最早的实物币——贝币278
第四节 中国的金属货币279
第五节 中国的纸币286
第十九章 钱币史观与货币289
第一节 钱币与货币是通义语289
第二节 货币科学研究的重点290
第三节 各国的货币制度均具有强烈的策略性292
第四节 在货币科学研究中货币斗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294
第五节 关于钱币学会与金融学会的分工问题295
第四篇 金融经济管理体制与运行299
第二十章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299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与对银行的要求299
第二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是我国银行机构体制划时代的改革302
第三节 我国中央银行及专业银行职责的分工与管理体制307
第二十一章 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311
第一节 金融体制改革的意义311
第二节 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313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314
第四节 银行在货币管理体制中必须把货币发行与货币流通两个概念区分开316
第五节 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318
第六节 银行内部信贷资金的计划管理体制319
第七节 在中央银行制度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321
第二十二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经济的地位与作用324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324
第二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325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经济的地位与作用326
第二十三章 论经济研究与金融研究的内在联系及其研究的新课题329
第一节 经济研究与金融研究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329
第二节 经济学科所要研究的新课题331
第三节 金融学科所要研究的新课题331
第二十四章 论宏观金融经济336
第一节 宏观金融经济的全貌336
第二节 信贷资金结构337
第三节 信贷资金收支平衡338
第四节 外汇资金占用339
第二十五章 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是流动资金、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341
第一节 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经济改革341
第二节 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后企业流动资金的来源问题344
第三节 银行信贷对企业流动资金的供应问题345
第四节 在信贷资金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348
第二十六章 怎样认识商业信用问题350
第一节 商业信用的概念350
第二节 商业信用的票据化352
第三节 我国银行信用政策353
第四节 银行信用如何引导商业信用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354
第二十七章 建立中国式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356
第一节 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含义356
第二节 银行信贷调节基金的来源和性质358
第三节 怎样确定银行信贷调节基金的比率360
第二十八章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结算制度363
第一节 改革结算制度的必要性363
第二节 结算原则如何提出364
第三节 结算方式的改革366
第二十九章 论人民储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71
第一节 人民储蓄的目的371
第二节 人民储蓄的客观必要性373
第三节 人民储蓄在政策性上的重要意义375
第四节 储蓄存款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376
第三十章 怎样认识银行储蓄存款的经济效应378
第一节 储蓄存款的经济效应首先应当从发展经济的意义来看待378
第二节 储蓄存款的另一经济效应应当从稳定经济的意义来看待380
第三节 储蓄存款增长与市场疲软380
第三十一章 关于建立“信贷法”问题384
第一节 建立“信贷法”的必要性384
第二节 应当建立信贷资金管理原则作为“信贷法”的基础385
第三节 应当建立的信贷原则386
第三十二章 论信贷政策与信贷操作391
第一节 我国银行信贷的意义与性质391
第二节 银行信贷政策的制定与掌握391
第三节 银行信贷政策制定的理论根据392
第四节 银行信贷结构394
第五节 银行的信贷操作应当配套改革396
第三十三章 我国开展金融市场与资金市场的一些理论问题398
第一节 金融市场、资金市场的概念398
第二节 我国建立资金市场和金融市场具备的条件存在着差别399
第三节 我国资金市场的发展情况和问题400
第四节 资金市场行为和银行贴现业务要区分开403
第五节 关于证券市场的建立问题404
第三十四章 论价格管理体制与货币政策406
第一节 物价问题与通货膨胀406
第二节 我国价格体制的改革与物价走势407
第三节 稳定物价的途径和措施409
第四节 货币政策是稳定物价的根本保证410
第三十五章 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412
热门推荐
- 2513734.html
- 2606215.html
- 937449.html
- 3727875.html
- 2227257.html
- 3334161.html
- 3086349.html
- 91320.html
- 3250346.html
- 9070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2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18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57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8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07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5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4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1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7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0534.html